李藤新一:美國是怎麼保護孩子的?
李藤新一自由撰稿人
2017-11-25 10:16:10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 虐童虐童案性侵兒童美國兒童保護兒童保護體系兒童保護局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藤新一】
針對近期多地發生幼兒在幼兒園受到侵害事件,11月24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部署立即在全國開展幼兒園規範辦園行為專項督導檢查,要求有效減少類似事件發生,確保廣大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侵害事件,可以說是「人類公敵」,大部分國家都會嚴肅對待,但無奈的是,卻又屢禁不絕。
就在今年8月,美國內華達州一所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因涉嫌虐待一個5歲幼童被警方逮捕。監控錄像顯示,這名老師一把將孩子扔了出去,儘管她辯解稱自己在和學生做遊戲,她同樣面臨虐童罪指控,已被警方逮捕。在美國,虐童罪是重罪,虐童者最高會面臨終身監禁的處罰。
美國防止虐童的概念,也是逐漸產生的
美國社會第一次對虐童問題有所覺醒是19世紀末。當時一則新聞引起了全國關注,那是一個叫瑪麗·艾倫·威爾遜的孤兒,有鄰居舉報,瑪麗的養母每天都會毒打她,其哭聲和哀號充斥整個房間,並且養母把她鎖在狹小的壁櫥里,從不讓出門。於是,鄰居找到了在美國預防虐待動物協會工作的律師朋友。
1874年時的瑪麗·艾倫·威爾遜,圖片來源:wiki
「荒誕性的是,美國當時沒有防止虐待兒童法,卻有防止虐待動物法。」該動物協會的介入,讓美國司法和媒體開始關注「瑪麗案」,並最終逆轉了瑪麗的命運。
此後,美國進入了努力保護兒童的漫漫歷程:
1874年,紐約成立了美國第一個防止虐童協會;
1899年,伊利諾州庫克縣建立了第一個保護受虐兒童的少年法庭;
1912年,美國國會創建了美國兒童局;
194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確認:各州政府在保護兒童的目的下,有權干預家庭事務;
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防止和處置虐童法》。
到今天,美國50個州都有相關立法機構,虐童在美國大部分州被視為一項重罪。處罰措施則根據各州規定以及案情情節嚴重與否決定,虐童者最高會面臨終身監禁的處罰。以性虐待為例,美國法律往往都會直接將其定性為性侵害(Sex assault),而不是猥褻兒童,並且刑罰通常都在10年以上。
而侵害兒童的犯罪,在美國法律中量刑通常都相當的重。更厲害的是,倘若某人因為虐待、性侵兒童坐過牢,下半輩子都將為此付出代價,比如被要求佩戴GPS腳環、去警局定期報到登記,建立性侵人員資料庫,向公眾開放,公眾可以輕易的知道自家周邊有沒有住著這類曾經犯過性侵罪名的人,叫什麼、長什麼樣子。這些努力大大減少了虐童情況發生。
什麼是虐待?
聯邦法律對兒童虐待的定義是:「父母或照料者的任何導致兒童死亡、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傷害、性虐待或剝奪的最近行為或不作為,一種會帶來嚴重傷害危險的、即將發生的行為或不作為。」
1. 身體虐待( Physical abuse) 。身體虐待包括成年人對兒童身體的直接攻擊。大多數有兒童虐待法的國家認為,故意實施嚴重傷害或故意置兒童於嚴重傷害或死亡的危險境地的行為都是非法的 。
2. 性虐待(Sexual abuse) 。兒童性虐待是兒童虐待的一種,成年人或大一點的青少年出於性刺激的目的對兒童實施的虐待。性虐待是指兒童參加了犯罪人的性行為,該犯罪人意在獲得身體滿足或物質利益。包括要求或強迫兒童參與性行為( 而不管結果) 、向兒童裸露敏感部位、向兒童展示色情作品等。
3. 精神或情感虐待(Psychological/Emotional abuse) 。情感虐待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由大聲叫喊、粗魯野蠻的態度、疏忽大意、嚴厲的批評、大肆詆毀孩童的人格等行為導致的兒童精神撫養匱乏和社會化不足 。」
4. 忽視(Neglect) 。忽視定義為未能滿足兒童基本的衣食住行和醫療護理需要。兒童忽視是父母或看護人為兒童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醫療護理或使孩子的健康、安全和幸福免遭侵害的其他人的失職行為。
無處不在的眼睛在監督
為了達到最大限度地保 護兒童的目的,美國建立了完整、系統的兒童保護體系。該兒童保護體系包括強制報告制度、受理登記、調查、寄養、長久安置、家庭維護以及將兒童從家庭遷出的司法審理程序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強制報告制度。強制報告者包括醫師、教育者、 虐待諮詢的社會工作者、警察、商業攝影從業人員等。報告的對象是對兒童負有責任的人或組織, 以及一些與兒童有密切接觸的人。他們可能是託兒所、學校、寄養家庭、托兒機構和保姆、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員。《兒童保護法》要求所有專業人士發現、懷疑有兒童受虐必須馬上報告ACS(兒童保護局)。
因此無論是醫生、老師、社工等經常接觸兒童的人士,發現可疑情況都要報告給ACS,而無需取證。所以說ACS接到報告的途徑很多,每年ACS接到6萬個關於虐待、忽視兒童的投訴,其中大約6千個經調查後向法庭提起訴訟。
美國將兒童保護體系的建立作為一項整個社會範圍內的系統性工程來完成,內容完整而系統,實際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讓孩子說出來
「讓孩子說出來, 安安全全的(Speak Up Be Safe)」項目納入學校教育項目,幫助孩子了解什麼是虐待,在什麼地方可以獲得幫助等。聯邦層面有兒童局、州層面有兒童保護服務處和家庭暴力處專門對兒童事務進行處理。美國衛生與服務部每年都會對全國的兒童受虐情況進行統計。
兒童性虐待預防方案(Child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mes)是學校教育的普及方案,教育孩子自己擁有自己的身體所有權,學會區別好撫摸與壞撫摸,如何識別性虐待情景,有權利對信任的成年人說不和揭露性虐待。以學校為基礎的這種干預在強化應對性虐待的保護性措施方面是很有成效的。
以性防衛教育為例,兒童預防性侵害教育,包括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對於那些變態性侵者而言,那些對「性」一無所知、不會自我保護的孩子,簡直就是最好的受害者。所以,國外在這方面的教育開始得非常的早,在幼兒園裡,老師就會用玩具熊給小朋友解釋,什麼是「好的碰觸」,什麼是「壞的碰觸」,一旦遇到壞的碰觸該如何處理等等。
另外,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虐童現象。美國設定每年4月是「全國防止兒童受虐待月」,5月是「國家養育照顧月」,以這種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兒童利益和權益的保護。
美國有成百上千個組織幫助受虐的兒童,各個州各個地區政府都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處理兒童受虐待與兒童福利事務。他們每年都組織研究者對美國兒童受虐待事件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報告和解決措施。
美國很多地方也有很多少年兒童心理幫助中心,幫助受害兒童。
危機干預
由專業人士24小時為諮詢者提供專業指導和幫助,受虐嚴重的兒童將被帶離受虐環境。心理學家在兒童虐待治療和控制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研究和開發了許多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和治療措施。
美國針對兒童遭遇虐待的不同,研發了各種治療方法和措施,如認知行為療法、心理療法、互動療法、遊戲療法等,以期能夠對症下藥,使治療更具針對性,也更高效。對於已經發生的虐童案件,美國以盡量減小其對兒童的危害後果為價值追求 ,研究並形成了一套高效、成熟的危機干預系統 ,從熱線電話的設立 ,到專業諮詢機構機構隨時候診,再到各種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和治療措施。
美國的虐童預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從最開始單純關注兒童幸福體系中的涉事受害人,轉向寬視野的預防戰略,把視線放寬到全社會。 而美國法律對待虐童行為的零容忍的態度,以極其嚴厲的監督和懲戒措施很大程度上預防了虐童事件的發生。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正是美國社會對虐童的零容忍態度,所以散播虐童相關的謠言,也會反過來對造謠者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中國整治網路謠言的工作,也應當在虐童方面相應加強。
當然,美國的虐童預防並非盡善盡美。
首先,虐童者的心理、社會成因複雜,恐怕無法完全禁絕,預防工作只能減少侵害的發生,卻總是有新的事件傷害兒童、刺激公眾的神經。
其次,有些措施是否過於激進也有爭議,比如施暴者如果是親生父母,與孩子完全隔離,對雙方的心理康復是否有利?在某些具體案例上,或許半隔離等其他措施會更好。
另外還有一些不同文化間的誤會,比如《刮痧》電影所反映的。
中國預防侵害、虐待兒童的問題其實早已提上日程,1991年就通過了《未成年人保護法》,而在近年出版的性教育教材中,基本都有與國外類似的防性侵內容。只是,在網路時代,單一事件往往會瞬間激起大部分公眾的情緒,對如何更快更好地推進相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然無法像美國那樣在100多年時間裡慢慢來。
在此簡單回顧美國走過的道路和現狀,並非主張照搬照抄,而是希望能從中吸取些經驗教訓。消解「人類公害」,我們一方面要取他人之長,相信另一方面,也會貢獻自己的智慧。
推薦閱讀:
※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越聽話越無力,你家孩子正變得什麼都「無所謂」
※不敢生孩子,找代孕怎麼看?
※懂框框的孩子更自由
※最害孩子的早教十二大誤區(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