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電力市場綜述》德國篇
《世界各國電力市場綜述》原創作品系列,請尊重作者辛勞,轉載時務必註明作者和「能源新時代」,謝謝!
一切為了新能源的德國電力市場設計
文: 管文林 廖宇 范征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是世界第四,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二戰後的德國堅信自由市場能夠激發經濟活力,德國也因此從廢墟中崛起,創造了一系列的經濟奇蹟。對於製造業發達的德國,電力消費總量也位居歐盟首位,達到了5970億度,約為中國電力消費量的1/10。德國人口8,110萬,最大負荷約為8,200萬千瓦,擁有約2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德國煤炭資源豐富,長期依賴煤電,自90年代起,德國就推行其能源轉型政策,201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比例達到了30%,其中風電13.3%、光伏發電5.9%、生物質能發電6.8%、水電3%,相比之下褐煤發電24%、硬煤發電18.2%、核電14.1%、天然氣發電8.8%。德國因為其極高的城鎮化水平,電網覆蓋率高,網架堅強。德國輸電網分為220kV和380kV兩個等級,線路總長3.5萬公里。配網層面,高壓配網(60kV到220 kV)7.7萬公里,中壓配網(6 kV到60kV)49.7萬公里,低壓配網(230V到400 V)112.3萬公里。
好的開局:跑步進入零售競爭市場
德國在1998年電改初期就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選擇,是從批發競爭市場開始逐步推進改革,還是一步到位進入到零售競爭市場。在全國範圍激烈的討論之後,德國人選擇了直接開放電網,賦予所有終端用戶自由選擇供電商的權力。電改要求原本垂直一體化的大型電力企業進行了有計劃的業務拆分,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區域性的能源集團不斷重組和整合,最後形成了如今四大發電集團(E.on、RWE、Vattenfall、EnBW)和四大電網調度區域(Tennet、Amprion、50hertz、TransnetBW)的格局。雖然電改於1998年4月28號德國《電力經濟法》修正案生效後就已經啟動,但是部分關鍵市場細則的討論一直持續到2001年秋季才有定論。這段時間內,一系列對德國自由化電力市場影響深遠的規則被制定出來並在未來被不斷的修改和豐富,其中包括:
電力零售側放開,終端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售電商
開放電網使用權,電網運營商不參與市場競爭
以平衡結算單元為主體的電量平衡機制
日前、日內現貨市場與多級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協同合作的市場結構
依照電壓等級逐級套算的過網費計算模型
德國電力在電改前的幾十年中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格局,9大電力集團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全國幾乎100%的市場份額,當時也不乏鼓吹壟斷體制優勢的學者。在這種情形下德國能夠直接過渡到零售競爭市場既體現了德國政府銳意改革的魄力,也有歐盟推動其成員國電力工業改革的決心與支持。
波折不斷:電改中行業協會的興起與沒落
各國電改中,如何處理電網的自然壟斷屬性,如何計算過網費一直都是難點。德國最初選擇了一個與其他歐洲國家截然不同的電網使用與過網費計算方案。在德國的電改初期,電力相關行業協會對於部分規則的制定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其中有著一定的歷史因素。德國歷史上長期由大量的小國組成,居民生活和經濟活動強調區域性,反映到電力行業中即區域性的電力壟斷。垂直一體化的大型能源集團和各地政府控制了德國電力幾乎所有的市場份額。為了更好的劃分地盤,電力行業協會就成為了代表著各方利益進行協商談判的代表人和協調人。電改啟動一個月後,德國電網、發電與工業協會就開始討論市場放開後的相關細則,這就是德國區別於其他歐盟國家的行業協商制度。電網監管方案和過網費的計算方案是歷次協商的焦點。第一次行業協會協商後得出的過網費計算方案較為簡單,即從接入點到發電端之間採用直線距離計算過網費。但是這種計算方法忽略了地理上的電力傳輸和各類附加條件,在公平性上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第二次行業協會協商將過網費改為依照電壓等級逐層計算。不久後進行的第三次行業協會協商將負荷同時係數納入到用戶的網路使用成本計算中,並設計了基於對比法的過網費評價體系,但是由於參與的行業協會制定了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導致部分用戶所要交的過網費大幅度提升,引起了這部分用戶的抗議。最終歐盟對德國這一特立獨行的做法進行了干涉。德國於2005年將相應的監管權力收歸政府所有,由德國聯邦網路局負責。此後德國輸配電價的總額度根據成本加成合理收益法來確定,09年後為了激勵電網運營商控制成本,採取了限制最高收入的監管方法並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德國電改雖然初期邁的步子很大,但是政府對於相關監管權力的回收,以及對於電網作為自然壟斷者收益的控制還是經歷一段曲折的路程。
能源轉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
早在德國電力市場自由化改革之前,德國就在探索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方法。1990年頒布的《電力上網法》就已經規定了可再生能源的相關補貼促進政策。2000年,該法正式被《可再生能源法》替代,標誌著德國能源轉型正式成為國家戰略重點。自此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高額的補貼和全額上網的保障機制吸引了大量的資金。但是這種固定補貼機制的激勵的效果僅在於促進裝機容量的擴大,德國北部多風電,南部為負荷中心的電力供需結構反而為電網的擁塞控制帶來的困難。此外電網運營商只負責銷售新能源並管理平衡賬戶,使得市場資源並不能得到最優的配置,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也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用。德國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通過多次修訂《可再生能源法》穩定住了可再生的增長速度,但是政策調控相比於市場具有更大的滯後效應,加上終端用戶必須支付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普通民眾對於發展可再生的支持度也逐年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於2014年對《可再生能源法》做出了重大的修訂,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全面引入市場化的補貼機制。即對可再生能源電站不再滿額補貼,而是根據前一個月該可再生能源的市場交易均價和固定補貼的差額計算出市場化交易獎金,最終可再生能源電站的收益為市場博弈收入 市場化交易獎金 管理獎金,後者為鼓勵既有可再生能源電站加入市場競爭而給出的額外補貼。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可再生能源發電這一目前還相對昂貴的電力生產方式勢必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德國在這方面的處理可謂相當的聰明,一方面通過合理規劃與配額制引導增量的投資,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的交易機制和輔助服務市場鼓勵市場成員利用預測數據等有價值的信息優化存量的資源配置。由此看來,德國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80%的目標並不是一個天方夜譚。
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的德國電力體制設計中,應該說有兩點是最大的特色也是為了消納新能源而度身打造的:平衡結算單元與獨立調頻市場。這都是為了應對新能源的不穩定性。
平衡結算單元是一個虛擬存在的很難用語言描述的特殊名詞。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對新能源是否能按照預測準確發電的一個描述參數,凡是不能維持區域內發電和用電平衡的平衡結算單元----背後實際上是新能源電站運營商,就必須從電網公司那裡購買調頻調峰電量---這個時候設置在電網公司側的調頻市場,實際上不僅可以幫助電網公司維持系統安全,也是新形勢下電網營收的一個創新來源。
調頻市場通常分為一次調頻、二次調頻、三次調頻。一次調頻儲備是根據所有ENTSCO-E區域同步連接的輸電網統一共同操作的,它可以在30秒鐘之內正比於頻率的變化自動激活。一次調頻儲備適用於解決持續0到15分鐘內的波動。二次調頻儲備是用來平衡控制區內的電力供求以及頻率控制,它由相關的輸電網運營商直接控制的,能在5分鐘內完全啟動。三次調頻儲備要在15分鐘內完全啟動。三次調頻儲備適用於一次電力波動時間在15分鐘到1個小時之間或者幾小時內多次電力波動的情況。
這樣的調頻市場設計對不同的電源種類都產生了不同的推動投資效應,其前提是調頻市場的價格是遠遠超過電力市場上的通常價格,而且為之提供的電廠必須靈活機動得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能源----而這恰恰是為了接納新能源最重要的。
能源安全:站在十字路口的思考
如果要給去年德國的電力工業一個關鍵詞,必定是「能量市場 2.0」(Strommarkt 2.0)。德國在前期能源轉型成功的基礎上,正處在另一個拐點,德國既要確保國家擁有長期可靠而又靈活的電力結構,同時又想繼續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併網規模。德國從新能源比例升高的喜悅中冷靜下來,仔細審視能源轉型戰略帶來的種種問題與後果。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石能源電站對於保證電力供應的安全穩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燃氣電站雖然由於其優異的調節速度能夠很好的對沖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但是德國使用的燃氣很大程度上還必須從俄羅斯進口,鑒於目前西方和俄羅斯的緊張關係,燃氣電站仍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可見當前系統安全還是要依賴傳統火電。但是近兩年低迷的批發電價對於傳統能源電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甚至在市場出現負電價時有些傳統能源電站為了避免巨額的啟停損失而寧願虧損也要按照負電價競價。受此影響,部分傳統能源電站面臨關閉的風險。德國測算過,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22年,為了保證系統穩定運行的電力裝機容量缺口會達到1500萬千瓦之多,占目前德國峰值負荷近2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各大科研機構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其中共有4種容量市場構建模型和多種能量市場改革方向。德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此次改革,首先徵集所有解決方案出了一份綠皮書,之後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就其中的解決方案進行對比。最終德國政府於2015年年底發布了《能源變革白皮書》,宣布了「能量市場2.0」計劃,才終結了這場持續了一年的是選擇容量市場還是優化能量市場的爭論。
《能源變革白皮書》決定不選擇任何的容量市場模型,表明德國最終還是不願意承擔引入一個新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和交易成本。而所謂的「能量市場2.0」其實是包含20條改革措施的一攬子計劃,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保證電價由市場自由決定,即允許短時間內的超高電價和負電價
強化平衡結算單元的作用,將其電量結算的時間間隔縮短到了15分鐘
允許更多類型的技術參與到調頻輔助服務市場中
引入更多機制補貼需求側的靈活性,如可中斷負荷未來可以參與輔助服務市場
此外德國電力日內現貨市場的交易時限被延長到了送電前的30分鐘,以此激發短期預測性能好的可再生能源更多的參與市場交易,也給予了各大發電集團優化自己機組組合更大的空間。
展望未來:選擇並不可怕
現在回頭看德國這些年的電力改革,德國政府在新政策推行前小心論證,積極聽取行業內不同意見的作風的確兼顧到了大多數市場成員的利益。市場也給了改革以積極的反饋,電力批發交易層面,目前德國所屬的期貨交易所EEX和現貨交易所EPEX為歐洲最活躍,流動性最高的電力交易所,場內交易比例不斷上升,德國電力期貨交易量已經超過了1.7萬億度。電力零售端也同樣活躍,共有超過1100家的售電公司活躍在德國的市場中,每年都有一批新的售電公司帶著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無論是綠色電力套餐、虛擬電站還是分散式光伏共享售電社區,在一個合理的制度環境和激勵下,市場成員總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根據歐盟最新的統計數據,德國電力市場中目前市場佔有率超過5%的大型發電集團的市場份額為36%,電力工業的集中度在不斷降低。相較於大多數的歐盟國家德國都顯示出了更優異的競爭環境。基於「能量市場2.0」計劃的一系列措施也在通過立法過程落實中。德國電改似乎總是面臨著各種選擇題,但是德國人用實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知道終點在哪裡,無論選哪一條路都是對的;如果你知道終點在哪裡,那就別管那些選擇,自己開一條最近的路過去。
此外,我們不得不給出這樣的結論:假如新能源的發展願景是一樣的堅持和宏偉,那麼德國的電力市場設計無論是歷程還是目的都是和中國最相似的。德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也是遵循「放開兩頭管中間」的原則,只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引入競爭。既對原有電力公司的發電股份進行私有化和重組,成立兩個以上發電公司進行競爭;在售電環節打破原有配電公司的售電壟斷,成立不擁有配電網的售電公司,開放零售市場,提供電力用戶供電選擇權。於此同時成立電力批發交易中心,通過網路平台實現電力交易,並對交易過程中的資金流動和信息交換進行控制。電力市場化後,隨著新能源電站的不斷增多,在電力市場中湧現了形形色色的市場角色和機構:上網代理,交易中介,虛擬電廠運營,預測分析,投資管理商等等不一而足。
這樣的活躍與創新,使得改革不僅充滿了紅利,還平添了許多樂趣。一切為了新能源,而新能源回報給德國的,是無止境的行業領先和無上限的優美環境和能源安全。
推薦閱讀:
※去德國必敗的超好用白菜價「土特產」! 你知道幾樣?
※從德國的樓市調控反觀中國
※留德女生遭虐殺案第十四次開庭 男嫌犯平日為人
※德國東部製表「三劍客」(朗格、格拉蘇蒂原創、NOMOS)的關係
※如何辨識貴腐酒——德國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