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為何總是陷於負面認知
作者:鄭雲峰|渡過(微信公眾號:zhangjinzaibeijing)
有一個「哭婆婆笑婆婆」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整天哭個不停。原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布鞋的,二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每當天下雨,老婆婆發愁賣大女婿賣不出布鞋;而當天氣晴朗,又發愁二女婿賣不出雨傘。
有個人就給她出了個主意:「下雨時,你去賣傘的女婿家幫著賣雨傘;天晴時,你到賣布鞋的女婿家幫著賣布鞋。」
後來,哭婆婆雨天去賣雨傘的女婿家,天晴時去賣布鞋的女婿家,每天笑得合不攏嘴,從此變成了笑婆婆。
聽到這裡,抑鬱症患者想必感同身受——這個故事是「認知調整」的活教材。
情緒決定認知,抑鬱總是負面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關鍵是我們怎麼看——這個「怎麼看」就叫認知。
認知從何而來?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可以確定的是,情緒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行為。人是感性的動物,情緒隨境波動是天性,認知隨之趨於主動積極或是被動消極,都是正常的。可是有一部分人,更容易受到生活中負面事件的影響,長時間沉溺於悲觀情緒中,甚至到了主動負性思維的程度,這就是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
抑鬱症患者的共同特徵是:當抑鬱發作時,他(她)總是很難避免陷入負面認知中。自己的過往,生活中的一切,都無一例外進行負面解讀:好的事情,一定能從中挑出不好的方面;壞的事情,更是變本加厲被解讀成更壞。
負面思維的害處不言而喻。有的人意識到危害,避免在情緒影響下做出什麼決定;而有的人,反反覆復被情緒左右,屢次犯錯。
神經可塑性缺失導致負面思維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總是不斷陷入負面思維中?這是神經可塑性缺失造成的。
神經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特指大腦神經的應變功能,包括一套神經系統保持穩態的負反饋機制。如果神經可塑性被破壞,則思維可能陷入僵化、固執、剛愎自用、停滯不前的狀態。
那麼,如何避免神經可塑性被破壞?這就要引入「應激」這個概念。
所謂「應激」,是指能使動物或人感到不愉快,並對機體產生行為和生理影響的外部刺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應激」,影響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正常生理活動,干擾認知過程,最終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生活。
最常見的心理應激是慢性或超強的負性事件衝擊,一般稱之為壓力。當壓力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激信號對大腦的不同結構產生影響,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並指揮人體作出應對。
如果神經可塑性被損傷,人體抵抗應激的通路被破壞,負性事件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這就是當事人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負面情緒中的生物學原因。
長此以往,當事人從思維能力到學習能力,再到社會適應能力,都可能遭到廣泛損傷,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
故此,從精神醫學角度來說,調整神經可塑性,避免應激對神經可塑性的破壞,使得神經系統的負反饋機能能夠保持完好以抵抗應激,是預防和治療精神疾病的重要方向。
情緒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行為。世界是你內在自我的一個反映,生命可以是一座玫瑰花園,或塵世的地獄,往往決定於你的心態。
因此調整心態十分重要。只要你願意,問題總是可以轉移到別的方向;對於那些無法看到魔鬼的人,魔鬼就不存在。
作者介紹:鄭雲峰,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近十年來專註於腦健康、腦疾病、腦科學的研究,與中科院、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衛生部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加拿大阿爾貝塔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抑鬱症、老年性痴呆症的發病機制與防治技術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渡過】公號(zhangjinzaibeijing)是由《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作者張進發起的精神健康公號,旨在科普知識,記錄案例,聯合患者、家屬,以及醫生、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共同打造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復社區。真實原創,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註:本公號圖片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如需轉載請私信【渡過】公眾號。
推薦閱讀:
※重度抑鬱症患者有4大癥狀
※警惕身邊的這一群人:微笑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患者肝鬱氣滯及肝鬱脾虛型HAMD抑鬱量表結構的論文---中醫學論文
※為老年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加點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