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徐經世的「一先五要」養生自然之道(文末附養生方葯)
文/ 徐經世 國醫大師
編者按:徐經世先生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2014年被評為第二屆國醫大師。徐老不僅在中醫臨床方面造詣深厚,在養生上也頗有心得體會。本期雜誌我們特約徐老談談他的養生之道。
國醫大師—徐經世
徐經世,1933年出生,號筱甫,安徽巢湖人。1952 年起跟隨祖父學醫行醫,為徐氏內科第三代傳人。第二屆「國醫大師」,首屆「安徽省國醫名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後導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肝膽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徽省中醫肝膽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徐經世從事中醫臨床六十餘年,在糖尿病、傳染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病、婦兒科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診治上富有成效。他提出了「雜病因郁,治以安中」 「肝膽鬱熱,脾胃虛寒」病機理論和「尪痹非風」等學術觀點;總結出「疏肝理氣,條達木郁;補益腎水,清平相火;理脾和胃,和煦肝木;活血化瘀,燮理陰陽」的三十二字調肝法、「護脾而不礙脾,補脾而不滯脾,泄脾而不耗脾」和「補不峻補,溫燥適度;益脾重理氣,養胃用甘平」的調理脾胃「三原則,四要素」,為內科疑難雜症的臨床診療開闢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用藥尚平和,注重雙向調節,善用反佐和葯對,寓奇效於平淡。並研製了「扶正安中湯」「消化復寧湯」「迪喘舒丸」等多個特效專方。主持和指導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5 項,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科技成果2項。出版《徐經世內科臨證精華》、《杏林拾穗- 徐經世臨床經驗集粹》臨床專著兩部。
中國養生文化是中國古代儒釋道文化和中醫養生相互糅合的綜合體。中醫學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我認為人們所說的養生,通俗來說就是防止疾病、充實體力和延長壽命的方法。中醫先賢們秉承了道家「天人合一」「清靜無為」「保養精氣」等養生要領,主張養生 「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養生的內容和形式上倡導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其中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我徐氏三代行醫,自幼受祖父熏陶,而今已至耄耋,關於養生,我總結了「一先」「五要」的養生要領,現給大家分享一下。
國醫大師徐經世日常研讀中醫經典
國 醫養 生「一先」做人
國醫大師徐經世(中)帶教學生臨床臨症
做人首當修身立德,德為立身之本,德為養生之基石。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身安方能體健,體健方能延年益壽。如果心的功能失調,其他各臟腑都會受到波及,如果心病及肝,就會出現情緒不好、易怒;心病及脾就會出現食慾不良、腹脹; 心病及肺就會出現喘促、咳嗽;心病及腎就會出現浮腫,心腎不交時也會出現失眠癥狀。可見「心」在養生方面起著主導的作用,古人說的「德者壽」「仁者壽」,都是強調做人。
國 醫養 生「一要」與自然相應人之身體健康與否,首先要與自然相應,正如我們中醫常講的 「天人相應」。人是與天地自然相互磨合上億年而產生的精靈,自然帶有天地的氣息和屬性,人的生存與自然界密切聯繫,人的壽命與自然變化運動密切聯繫, 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氣候變化、晝夜更替、環境變遷等,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人只有根據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寒來暑往等變化,主動地與之相適應,避免它對人體的不良刺激,才能防止生病,健康長壽。人體與自然的這種同步變化,古人稱為「天人相應」。
冬日嚴寒,盛夏酷暑,春秋季節的忽寒忽熱都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季養生,就要根據人與自然的同步變化規律,安排練形調神、起居勞逸、進食進補。根據季節差異採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主張按四季變化,養形調神。春天晚睡早起,在開闊的地方多散步;夏天晚睡早起,白天不倦乏;秋天早點兒睡,雞一叫就起床;冬天早睡晚起,太陽出來了再起床。
另外,居室環境也非常重要,我國古代的一些著名養生家就很重視生活環境的選擇和改造。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年老時就選擇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 既美化了環境,又鍛煉了身心,獨自在那裡養老。根據史料記載,其生於公元581 年,於公元682 年無疾而終, 享年101 歲。現代養生專家利用山地、海濱美好環境進行疾病康復,像溫泉療法、空氣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 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與大自然協調一致,與我們中醫養生是一脈相承的。
國 醫養 生「二要」調節好心理
國醫大師徐經世(右)向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捐贈祖傳中醫書籍100多冊
人之身心健康,首先要虛懷若谷、淡泊名利,也就是「恬淡虛無」。所謂「恬淡」就是安靜,無愧於心;「虛無」 就是摒棄「貪慾」。其次要保持樂觀,對人生充滿信心, 熱愛自己的工作;要有寬廣的心懷,對己嚴對人寬,助人為樂,始終保持樂觀狀態,不要自找煩惱。 充分認識「形神合一」「形神共養」,通俗來說形是形體,神是精神, 形與神彼此依存,互相促進。
現實情況也證明,身體越健康,精力就越充沛,性格也就越開朗,而歡樂的情懷、活潑的性格,更會有利於身體健康。正如老聃所言:「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慾不僅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 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弱;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國 醫養 生「三要」注意飲食調養在正常生活中,要做好起居飲食,保養脾胃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黃帝內經》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
以飲食來講,要做到飲食有節,主食宜清淡,多食蔬菜, 不宜過咸,進食要細嚼慢咽(每餐15 分鐘~20 分鐘), 每天三餐晚食宜少;而且飲食要多樣化,並要注意食物冷熱,如夏慎濕熱、冬慎寒涼的飲食生活習慣。
就人的體質而言,不同體質之人進食應有所選擇,偏陽盛的體質,適合於吃一些寒涼的食物;那麼如果是偏陰盛、偏虛寒體質的,那就適合吃一些溫熱的食物。而大部分的蔬菜,它是平性的,所以對無論是偏陽體質,還是偏陰體質的人,都是可以吃的。中醫認為葯食同源,關於葯補,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辨證論治給予葯補,切忌濫用藥補。
國 醫養 生「四要」加強運動運動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健康為目的。因此在運動方式上要因人而異,老者主張以「安步當車,形式自如,掌握適度,持之以恆」的四句話要求去進行。同時要與季節相應,春季夜卧早起, 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夏季也應夜卧早起,步於室外,但宜在清晨和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秋季應按照「立秋早晚涼」的氣候要求,做到「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季為萬物收藏之際,早睡晚起,待日光充足再開始鍛煉,較為適宜,方可達到運動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肢體的功能活動,包括關節、筋骨等組織的運動,皆由肝腎所支配, 故有「腎主骨,骨為腎之餘」的說法。善於養生的人,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筋健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從而達到強腎健體目的。
東漢著名的醫學家華佗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人要防病祛病, 必須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三國志·華佗傳》記載: 他曾對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 以求難老。」他創編的五禽戲至今在群眾的運動保健中起著重要作用。
國 醫養 生「五要」與社會和諧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養生要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只有主動適應社會環境,通過努力學習工作來給社會做貢獻,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才能得到一個比較良好的生存狀態,才能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工作環境、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最終使我們的身體陰陽平衡, 元氣得以濡養,精氣得以充盈,人體呈現出高度和諧統一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反之消極處世、個性古怪,與社會格格不入,很難在社會立足,也是養生的一大忌諱。
這「一先」「五要」是我個人對養生的感悟,結合中醫先賢們的養生經驗做了一些發揮。希望廣大的中醫同道們,能夠探求古訓以資升華。因用策少力,未盡之處,尚待進一步探討。
國醫大師推薦 【養生方葯】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人們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蛋白質、脂肪類的食物攝入偏多,平常可以用干荷葉、炒山楂,配伍石斛、佛手之類的中草藥代茶飲。另外,靈芝、三七、絞股藍等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養生保健作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幾種藥物及服用方法。
石斛: 味甘,性微寒。入胃、腎經。能滋陰清熱、潤肺養胃、強筋健骨。服法:每日取10粒, 泡服。
靈芝: 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腎經。益脾胃,止咳益肺,安神,利水道,益腎氣,堅筋骨, 利關節,療虛勞,增強記憶力,使人神志清明。服法: 每日取10克,煎水代茶飲。
三七: 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止血、散瘀、定痛功用, 長期小劑量服用可活血通絡、軟化血管、降血壓、降血脂、治療肝纖維化等。服法:每日取3克~5克,開水送服。
絞股藍: 味苦微甘,性涼。歸肺,脾,腎經。有保肝解毒,防止血栓形成,防治心血管疾患, 調節血糖,促睡眠,緩衰老,防抗癌,提高免疫力, 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服法:每日取10克~15克, 泡水代茶飲。
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7年1月刊
推薦閱讀:
※冬天喝什麼茶更養生?
※飲食養生 長壽的人都選擇這五種食物
※臉色不好怎麼調(傳統養生法)
※道家之五音養生
※大成拳養生樁意念調控與精神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