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達城市的民眾為何不幸福?
近日某網站推出了《全國各地幸福指數》報告,對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區之外的30個城市的幸福指數做了一個排名。結果顯示,江西、湖南、內蒙古幸福指數位列全國前三,廣東排在第14位,北京排名第23,而天津和上海排在倒數兩位。報告一出,便引起熱議,有人認同,有人質疑。
應該說幸福本身沒有固定模式,幸福只是一種心理感受與體驗,但人的幸福感總是要通過一定形式表現出來。今年5月,世界經合組織發布了34個成員國的幸福指數排名結果,該指數從11個方面綜合評定民眾的幸福感。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會、教育、環境、健康、安全感、工作與生活平衡度等。這個幸福感計量模型更關注了居民個人層面的感受,結果會更加貼近實際,應該成為建設幸福城市工作的指引。
根據目前已公布的「半年報」的30個省份的經濟增速均高於全國7.6%的水平。增幅位居榜首的是天津市,生產總值達6579.01億元,同比增長12.5%,但天津幸福指數僅有0.10,排名倒數第二。而排名墊底的上海,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10168.5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5%,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1%。但是,上海的幸福指數僅為0.07,在全國排名墊底。為什麼城市幸福指數卻與GDP成績單反差如此之大呢?
首先,越是較大的城市,其居民的生活狀況、環境污染、空氣質量、居住條件、工作環境就相對比較差。而且大城市物價一般都比較貴,生活壓力遠比中小城市要大。還有,大城市信息傳播便捷順暢,對於突發性事件和負面新聞常常通過媒體的渲染後,對居民心理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會降低大城市居民的平安指數、幸福指數和滿意度,使人感到城市生活不幸福。
再者,從深層次上說,城市幸福指數與GDP成績單出現嚴重背離,所隱藏的還是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簡單粗放,急功近利,以及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把做大GDP作為發展地方經濟和提高政績的「唯一目標」,而忽視了GDP質量的提高,忽視通過擴大消費來拉動當地GDP增長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從表面上看,雖然像上海、天津、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均GDP遠高於全國水平,但是靠政府投資來拉動的GDP,而不是民間投資和消費,其質量實在令人堪憂。雖然政府基建投資也能拉動GDP增長,但這樣的增長方式對民眾收入提高的影響遠沒有啟動消費來得大,而更多的是讓人有一種人均收入「被增長」的感覺。試想一下,在大城市民眾在收入「被增長」,而生活成本和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其幸福指數很高才是怪事情。
最後,像上海、北京、天津這樣的特大型城市,雖然這幾年也面臨著宏觀政策的調控,但房價卻屢調屢漲,如今已經面臨失控風險,這會導致三個問題:一、當地民眾買不起房,只能望房興嘆,幸福指數當然高不起來;二、即便做了大城市裡的高價房奴,每個月巨大的還貸壓力,也不會讓人幸福得起來;三、高房價還讓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少數富人坐擁大量房產,而大多數民眾卻在哀嘆高價實在離譜,社會基尼指數的惡化,當然幸福指數很難提高。
群眾不幸福,責任在政府。要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數,最緊迫的是要樹立正確的GDP觀,在提高GDP增長質量的同時,也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並且注重環境的保護,要讓民眾真正享受到自己收入在與GDP同步增長。更關鍵的是,大城市房地產泡沫日趨惡化,地方政府應該切實履行中央的房地產調控目標,努力早日讓高房價去泡沫化,而不是成為助推房價的幫凶。只有民眾的基本居住問題解決了,他們才會真正感受到幸福。
此時筆者忽然想起了電影中演員范偉關於幸福的詮釋: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裡拿著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只有一個坑,你蹲在那,那你就比我幸福。其實,民眾對待幸福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地方政府加大對民生的投入,釋放經濟發展的紅利,最大限度的造福於市民,那麼人們才會真正感知到啥是幸福。城市的GDP增長為了啥?唯一目標就是為了提高這個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而絕非官員們的政績和面子。
推薦閱讀:
※台灣本土民眾對湧入的國民黨是什麼反應? – 鐵血網
※民眾幸福感調查問卷
※辱國言論激怒民眾游梁無資格做議員
※全球10%民眾相信末日謠言 中國人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