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夾脊穴綜述
華佗夾脊穴(以下簡稱夾脊穴)從古至今被廣泛應用於針灸臨床,多獲良效。
1、夾脊穴的來源與發展
華佗夾脊,亦稱夾脊穴,佗脊穴,首見於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書中載曰「華佗治霍亂已死,......而猶不差者,可灸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畢即起坐。」此肘椎穴即約第二腰椎夾脊處。又曰:「夾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後漢書》注引《華佗別傳》曰:「有人病腳躄不能行,佗切脈,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分,......言灸此各七壯,灸創愈即行也。後灸愈,灸處去脊,上下端直均如引繩。」此處華佗所點數十穴當為今之夾脊穴。清*岳含珍所著《經解穴》中有「挾夾脊」之稱,其穴相當於肘椎的位置。近代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在所著《中國針灸學》中首先提出了「華佗夾脊穴」的名稱,包含34穴,歸入經外奇穴。其後針灸書籍中關於夾脊穴的內容多同承氏所載。然在臨床運用中,夾脊穴被不斷擴充,如頸段和骶段夾脊處已被不少醫家列入夾脊範疇。此外,於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脊椎旁3分、5分、7分及1寸處又增添了許多新穴,資料所及達三十餘個之多。如在脊柱旁開1寸處,有風募、肝募、厥募、心募、督募、膈募、胰募亦即肝結、脾募、胃募、三焦募、氣海募、大腸募(腰靈)、健步;在脊柱旁開0.7寸處,有椎杼(奇穴、奇命、止咳)、二陽;在脊柱旁開0.5寸處,除有現實所通用的夾脊穴外,還有脊二、結核、肺熱、胃熱、忠陽、肝熱(中喘)、脾熱、腎熱(定喘)、腰豐、脊三等穴位;而脊柱旁開0.3寸處,還存在著中喘(定喘)、醫癱、膈脊、肝脊、腹腔、腎脊、盆腔等穴位。脊旁新穴的增加,一方面說明脊椎旁作為機體的一個特殊區域,其較為廣泛的針灸治療作用是肯定的,而另一方面,這些新穴有別於夾脊穴的特異性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2、夾脊穴的定位與剌法
2.1定位
在夾脊穴的運用中,各醫家對其定位的認識不盡相同。夾脊穴所見最早的醫著《肘後備急方》雲「夾脊穴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當理解為夾脊穴的定位為棘突下旁開各一寸。而現代一般教科書或腧穴著作多源承氏之說,認為夾脊穴為自第一椎至十七椎,每椎下從脊旁開5分,凡34穴。著名針灸家王樂亭先生根據臨床實踐中醫患雙方體驗到的針感敏感區域,將夾脊穴定位於自胸1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開3分。而上海中醫學院編《針灸學》中,夾脊穴定位則是「第一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棘突旁開0.5至1寸,第一骶椎至第四骶椎一兩旁夾脊穴,可以八髎穴代替之,即在骶孔中。此外,張氏在屍解基礎上,提出頸部的第一至第四椎旁軟組織較多,不宜行針,故稱夾脊穴當為頸5至腰5各椎棘突下旁開0.5寸,左右共40穴。歸納以上見解,關於夾脊穴的穴數有如下觀點:(1)34穴(即T1-T12,L1-L5);(2)40穴(C5-C7,T1-T12及L1-L5);(3)48穴(C1-C7,T1-T12及L1-L5);(4)56穴(C1-C7,T1-T12,L1-L5及S1-S4)。對每穴於棘突下旁開脊中的距離有如下認識:(1)旁開0.3寸;(2)旁開0.5寸;(3)旁開0.5~1寸;(4)旁開1寸。由此可見,夾脊穴的定位(包括穴數)至今仍未統一。我們認為,根據夾脊穴的位置及現代解剖知識,夾脊穴當包括頸1至骶4脊旁0.3~1寸範圍內所有穴位;至於入針點的選擇,當以安全為本,個人體會,於脊中線旁開0.3~0.5入針較為安全。
2.2、剌法
古人云:「凡醫一言背及胸藏之間不可妄針,針下不可過四分,......」夾脊穴位於背部,故古人灸之者多,如華佗灸肘椎及脊背數十處。近代行針者增多,但在剌法上多主張直剌0.3~0.5寸,或向脊椎側斜剌0.5~1寸,唯恐損傷肺臟,造成氣胸。張氏通過大量屍解得到如下認識,以每椎棘突下旁開0.5同身寸為標準,深剌時均能抵達椎板。在椎體上測得椎板側緣距中線寬度,最窄處也達1.01厘米,近於同0.5同身寸,提示直剌夾脊以C5-L5不致剌入胸腹腔而損傷臟器。個人在臨床中的體會與張氏的直剌夾脊穴,深剌時可抵椎板的認識一致,因此認為直剌夾脊穴是安全的。
夾脊穴在剌法上隨疾病所需或醫者經驗的不同而有不同。概而言之,目前常用的剌法有:(1)淺剌:如用梅花針沿夾脊穴的分布區域叩剌,脊旁(包括夾脊穴)是梅花針最常用的叩剌區域。(2)平剌:即沿皮透剌,一針透數穴,又如治療脊椎炎,脊髓膜炎時運用的脊三針,即自啞門下1寸,第二胸椎及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0.5寸分別向下透剌各穴。(3)斜剌:即針尖以45或75度向脊中線剌入。(4)直剌:即垂直入針。
關於夾脊穴的針剌學深度,因針剌部位及針尖方向而有不同,王氏採用直剌法,胖人進針1.5~2寸,瘦人1.0~1.5寸,進針後要求針柄直立,橫平豎直。李氏報告直剌夾脊L1~3,2.0~2.5寸,L4~5,2.0~3.5寸。牟氏直剌夾脊C3最深達6厘米,而畢氏則認為,針尖應偏向脊中線方向,針軸與體表呈75度內斜夾角,頸椎段2.5寸左右。我們認為,直剌夾脊穴安全可行且針尖置於椎板之上,即使偶或患者突然咳嗽或移動身軀亦不至於造成意外。此外,針夾脊穴尚需注意,當患者出現放電樣針感時,宜停止行針並提針少許,再予留針。
3、選穴與臨床運用
3.1選穴
夾脊穴所含穴位頗多,正確選穴是取得良效之關鍵,目前臨床常用的選穴方法有:(1)根據脊髓與神經的節段分布選穴,這是臨床最常用的選穴方法,其具體運用即:用C1~C4夾脊穴治療頭部疾病,用C1~C7夾脊穴治療頸部疾病,用C4~C7治療上肢疾病,而用C3~T9夾脊穴治療胸部及胸腹腔內臟疾病,用C5~L5夾脊穴治療腹腔內臟疾病,用T11~S2治療腰骶部疾病,用L1~S4治療盤腔內疾病,L2~S2夾脊可以治療下肢疾病。(2)間隔選穴。王氏本著「精簡、安全、高效」的原則,力主運用夾脊穴當間隔取穴,即從第2胸椎下緣起,隔一椎取一穴,每側共八穴。(3)根據所臨背俞穴的功效選穴,何氏認為,夾脊穴與背俞穴部位臨近,功效相似。如夾脊T3、T5、T7、T9、T11、L2、分別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腎俞相對應,臨床可交替或替代使用。(4)根據穴位壓痛及陽性反應物取穴。由於脊旁壓痛及陽性反應物常反應相應臟腑的病變,因此,取該穴進行治療常獲速效。此外,金氏認為,病位在脊柱及臨近組織或病經雖遠離脊椎,但在脊椎附近有陽性體征(如壓痛)者可取局部夾脊穴;病在四肢、胸腹者,可按神經節段或臟腑經絡理論取穴;針麻一般按神經節段理論取穴,病位不明確或癥狀相對集中於某一經循行部位者,按臟腑綴又又經絡理論取穴。
3.2臨床運用
據所及資料,運用夾脊穴治療的病種已達60餘種,效驗病例數超過10000例,其涉及的主要系統及疾病如下:
(1)運動系統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後關節錯位,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骨質增生,骶骨裂,臀部肌筋膜綜合症,隱性骶骨裂及椎管狹窄,四肢及脊背病症等。(2)神經系統疾病:如外傷性截癱,神經根炎,乙腦後遺症大腦發育不全,腦血管病所致偏癱,隱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困難,震顫麻痹綜合征,頸椎綜合症,脊髓空洞症等。(3)泌尿系統疾病:如壓力性尿失禁,膀胱炎等。(4)生殖系統疾病:如帯下病,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脫垂,附件炎,乳房痛及婦科手術後炎症的預防及治療等。此外運用夾脊穴治療的其它臟腑、組織和器官的疾病還有:咽炎,青光眼,中心視網膜炎,急慢性結膜炎,痔瘡,血小板減少症,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氣管炎,闌尾炎,腸炎,腮腺炎,膽結石,急慢性胃炎,胃痛,胃潰瘍,消化不良,高血壓,神經衰弱,腎下垂,腹痛等。由上可見,夾脊穴所治疾病範圍甚廣,療效肯定。例如,據臨床報道:治療闌尾炎24例,有效率為87.5%,治療肌肉風濕22例,有效率100%,治療急性胃炎16例,有效率100%,關節炎25例,有效率88%,腰椎後關節錯位2196例有效率99.45%,脊背強痛168例有效率98.8%,肩周炎51例有效率92.16%,脊髓空洞症18例有效率66.67%,外傷性截癱124例,有效率90.3%,肢端感覺異常31例有效率100%,婦科手術炎症防治7012例,有效率99.49%,乳房痛30例有效率100%,痔瘡44例有效率95.5%。
此外,夾脊穴還被用於胸腹及四肢的針麻手術中,結果表明,電針夾脊穴對全身皮膚,特別是對胸部皮膚肌肉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4、治病機理
關於夾脊穴的治病機理,一般從兩方面認識,傳統理論認為,夾脊穴內夾脊里督脈,外鄰膀胱經,督脈之別由督脈「別走太陽」挾脊而行於督脈和膀胱之間,故夾脊穴的針灸效應是通過「督脈之別」督脈和膀胱經得以發揮的。且夾脊穴又與諸臟腑背俞相鄰,針夾脊穴又可調和臟腑氣血。另一方面,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認識夾脊穴的作用,臨床及實驗揭示:(1)脊神經及椎旁交感神經干是夾脊穴的針灸效應的神經生理學基礎。(2)夾脊穴的針灸效應與植物神經的調節有關。(3)電針夾脊穴能明顯抑制脊髓的傳導功能,這一抑制效應與夾脊穴的鎮痛效應有關。
此外,對夾脊穴治病範圍廣的又一解釋是根據生物全息理論,將夾脊穴視為一全息系統,在這一系統中有身體各部的代表區域,故針夾脊穴可治療身體各部疾患。
5、對有關問題的幾點意見
5.1、關於夾脊穴的命名
夾脊穴包括數十個穴位,對其中第一穴位尚無統一命名,如文獻中所述有「華佗夾脊3、4、5穴」「第5、7、9夾脊穴」及「心脊」、「肺脊」之稱,統一命名對夾脊穴的運用與交流十分必要。我們認為,以解剖學中各椎體的名稱,即頸、胸、腰、骶椎英文的第一字母及椎體序數,冠以「夾脊」來命名各夾脊穴較為恰當。如頸夾脊可寫作夾脊C1,脊C2……,讀作頸1夾脊……。若同時選用相互連續的數個頸夾脊穴,可表達為夾脊CX-Y。同樣,胸腰,骶部夾脊可寫作夾脊TX或夾脊TX-Y;夾脊LX或夾脊LX-Y;夾脊SX或夾脊SX-Y(X,Y代表椎體序數)。對新穴中有的與夾脊穴重合者,如肝熱、腎熱,及以背俞名稱命名夾脊者,如心脊,如心脊,肺脊等可按別名列出。
5.2、關於脊旁新增穴位
於本世紀六、七十年代,脊旁新穴猛增,其分布多與夾脊穴相鄰或重合,若以脊旁0.3~1寸為夾脊穴的分布區域則這些新穴盡含其中。為方便臨床運用,建議將這些「新穴」分別列為各夾脊穴之別名,一方面擴大夾脊穴之適應症,另一方面亦可減少一穴多名所易導致的混淆與繁瑣。
5.3、關於夾脊穴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資料可看出,在夾脊穴的研究方面,存在著臨床運用多實驗研究少;個案報道多群案總結少;新穴增加多,而各穴間特殊功能的比較研究少等不足,這些方面當作為今後夾脊穴的研究重點。此外,夾脊穴的鎮痛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揭示,夾脊穴與背俞穴的功效比較亦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研究課題。
摘自《中國針灸》以供愛好針灸的同仁學習
推薦閱讀:
※華佗五禽術:胡耀貞論拳功修鍊
※曹操真的是因為開顱才殺的華佗?你可能這麼多年都錯了!
※跨越時空,對話華佗,教你填精益髓健腰腎
※劉禹錫《華佗論》原文及譯文
TAG:華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