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泡出糖尿病足
大洋新聞 時間: 2012-11-26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何雪華
糖尿病人要警惕各種併發症。(Gettyimages供圖) |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要及早、定期進行篩查,每日睡前關注和檢查腳可幫助早發現 糖尿病致殘率最高的併發症是眼底病變導致的失明,而致死率最高的併發症是心腦血管病。也正是因此,「很多患者不知道保護好足部,導致糖尿病足發生潰瘍才入院醫治,50%已經需要考慮截肢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鄺建稱,省人民醫院平均每月有1~2名患者施行截肢術。針對越來越常見的晚間泡腳泡出糖尿病足等情況,他呼籲,糖友們每晚睡前要檢查自己的腳。治療方面,則推薦介入療法。
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丹娜、靳婷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鄺建、介入科主任陸驪工
中藥泡出「爛腳」
秋冬季節,早晚開始寒涼,年輕人開始「心思思」泡溫泉,75歲的周伯更「識嘆」——10月份開始,他晚晚都用中藥來沐足,灰黑的中藥在熱水裡化開,周伯舒舒服服地邊看電視劇邊泡腳,連續兩小時都不捨得動彈。沒想到,連泡兩周後,周伯的全腳連小腿竟變成了灰紫色,透著黑。
到醫院檢查後證實,周伯身患糖尿病,連日高溫熱水沐足,已經泡出了糖尿病足,並進展至中度潰爛。醫生表示,中藥顏色過深,沾染腳上遮蓋了燙傷的痕迹,再加上周伯糖尿病足溫覺喪失,因此病情發展迅猛。
鄺建表示,收治的糖尿病足病例可謂千奇百怪,有一名農村來的患者,喜歡赤著腳走路,一顆圖釘扎入後跟足足半個多月,潰爛至膿水直流才被發現;有的患者喜歡穿厚襪子,把腳整天悶在鞋裡,趾間黴菌感染,皮屑可以刮出一大堆……
50%「糖足」就醫時需截肢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變和(或)神經病變、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由於長期血糖偏高導致血管狹窄,進而讓下肢血管堵塞引起足部皮膚表面潰瘍,中度可出現較深的穿透性潰瘍合併軟組織炎,嚴重者在潰瘍同時合併軟組織膿腫、骨組織病變,腳趾、腳跟或前腳背局限性壞疽,甚者可以出現全腳壞疽。
國際範圍內資料顯示,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發生過至少1次足潰瘍,我國的統計顯示,5%~10%的糖尿病患者發生過足潰瘍。
糖尿病致殘率最高的併發症是眼底病變導致的失明,而致死率最高的併發症是心腦血管病。「也正是因此,很多患者不知道保護好足部,導致糖尿病足發生潰瘍才入院醫治,50%已經需要考慮截肢了。」鄺建稱,省人民醫院平均每月都有1~2名患者施行截肢術。糖尿病足截肢率最高的是40~60歲患者,糖尿病病程在10~15年的最為常見,病情越長,截肢風險越高。
「不幹!不可能!」這是絕大部分「糖友」聽到要截肢的第一反應。而讓患者最難接受的是,截肢並不是哪裡爛掉就截掉哪裡,可能一截就是整條小腿。鄺建說,這是因為截肢平面需要看血管堵塞的位置,患者可能只是腳趾潰爛,但血管堵塞的位置靠上,截平面只能靠上。
「不少患者截肢很多次,就是因為未解決堵塞,結果不僅傷口難癒合,而且組織缺血、壞死繼續發展。」一截再截之下,因為「爛腳」的最高截肢可至髖關節。
血管介入治療可立竿見影
專家介紹,在早、中期,糖尿病足其實可以通過藥物或介入法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來治療、延緩病程。
廣東省人民醫院介入科主任陸驪工介紹,「糖足」血管病變主要累及三條重要的血管:脛前動脈、脛後動脈和腓動脈,介入法至少打通一條血管,讓本來閉塞的血管重新通暢,恢復局部血液供應,就可以大大提高保肢的機會,避免因病致殘;或者原本患者需要截小腿的,現在只需要截腳趾,這也對患者的恢復有非常大的幫助。
與心血管手法多用支架、搭橋不同,目前膝關節以下的血管手術通常都是用「球囊擴張」重新為血管塑性的方法。因為「支架」比較細長,可能增加膝關節以下小血管的二次狹窄風險,而且「支架」一旦置入血管是永久性的,如果發生了二次狹窄,再通是非常困難的。而搭橋手術,由於人工血管現在已經不主張臨床應用了,需要使用患者自己身體的血管,比如大隱靜脈,但糖尿病患者往往全身的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血管搭橋的條件不符合。
如果三條血管閉塞嚴重,那麼它們的上一級血管也往往有問題,因此介入治療疏散上一級血管如股淺動脈,使血液加大灌流,達到疏通三條血管的目的。「好像水龍頭上接管子,如果管子不通了,直接疏通是可以的,也可以把水龍頭開更大,加大水流同樣有效。」陸驪工解釋。
通常做完血管介入手術,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患者在治療之前往往腳是麻木、疼痛、冰冷的,但在血管通暢的那一瞬間,還沒下手術台,就會覺得腳變暖了,這其實就是血液流過去了。
他坦言,從治療費用上能明顯看出介入治療糖尿病足要比單純的截肢更有優勢,目前截肢大概要花費4萬元,但即使3條重要血管都堵塞了,疏通一條血管大概就是1~1.5萬元左右,三條血管全都疏通也就大概4萬元。「其實往往疏通一條血管,患者就已經可以明顯改善了。」
血管介入治療「糖足」,優勢還體現在麻醉程度,介入手術不需要全麻,只要局麻即可,避免了糖尿病患者因全身血管病變如曾腦出血、心臟疾病等增加的全身麻醉風險。
陸驪工特別提醒,介入手術後,往往要用改善血液微循環藥物配合維持一段時間,一般不提倡使用抗凝藥物,因為糖尿病足血管閉塞並不是血栓引起的,單純的抗凝血藥物使用,雖然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但緩解血管閉塞效果不好,而且大大增加了腦出血意外的風險。
預防:每日睡前關註腳
早期是麻木,病情進展會出現疼痛、跛行,隨後出現潰瘍,最終壞疽、截肢,這是「糖足」的一般病程。這些癥狀看似明顯,卻因為患者常常合併周圍神經病變,痛、溫覺等感覺神經減弱,對自己足部皮膚的外傷、感染或潰瘍常不能及時發現,或對輕微的足部皮膚損傷重視不夠,等到發現或重視時,病情往往已經非常嚴重。
因此,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要及早和定期進行篩查,其中包括已經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眼底血管病變或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以及有吸煙習慣的糖尿病患者也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
「預防及發現很簡單,一個習慣即可——每日睡前關注和檢查腳。」鄺建特別提醒,秋冬季睡前泡腳,確實可以增強足部血液循環,但切記泡腳水溫最多30~40攝氏度,持續時間也不能超過15~20分鐘,發現乾燥、脫皮時要暫停泡腳。
小貼士:糖尿病足需要做哪些檢查?
糖尿病足的檢查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非影像學的檢查,如踝/肱動脈壓比值,如果比值小於0.5則說明患者的血管狀況非常差,但這個檢查並不靈敏,存在誤差。另一類是影像學的檢查,如血管B超、CT、MRI、B超等。當然,「金標準」還是血管造影檢查(DSA)。
推薦閱讀:
※鹽水泡腳有什麼好處?
※如何用茶葉泡腳養生?
※天天泡腳其實很危險?!看完驚呆了
※三伏天泡腳好嗎
※冬季如何補? 泡腳時加點乾薑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