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60億美元怎麼「燒」的
歷時近一年的美國大選已在喧囂中落幕,根據監督聯邦選舉開支的美知名獨立機構「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以下簡稱CRP)估算,今年美國選舉的總花費約為60億美元(包括總統選舉花費的26億美元和國會選舉花費的34億美元),堪稱美國歷史上「最燒錢」的大選。
當這場比籌款、比燒錢,加之外圍組織「大手筆」吸金和揮金的政治秀落幕後,美國民眾依然不得不繼續捂緊錢袋過日子,而從光鮮選戰舞台走回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奧巴馬,擺在他面前的經濟難題絲毫未見起色。人們不禁要問,60億美元換來的一場華麗大秀是否划算?
「費油」的競選機器
對於選民而言,對這場總額花費60億美元的大選的直觀感受是什麼?最顯而易見的是電視、廣播、電子郵件和推特上,排山倒海般「立體轟炸」的競選廣告。
由於奧巴馬和羅姆尼支持率一直不相上下,雙方尤為重視「消極競選」策略,包括電視、網路等渠道的大規模廣告戰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告開銷也成為支出重點。
按照廣告商提供的數據,在本輪對決中,奧巴馬和羅姆尼團隊及其外圍組織在電視廣告上的花費超過9.5億美元。
以雙方爭奪最猛烈的「戰場州」俄亥俄州為例,當地部分頻道部分節目每隔15分鐘就會被負面競選廣告打斷一次。當地61歲退休老人格雷格·施賴伯對媒體抱怨說,「這哪裡是重視我們,簡直是在把我們逼瘋!」
另一方面,兩個龐大的競選機器本身也「費油」。他們各自要供養著一大批「專業人士」,負責戰略、媒體、民調、形象設計等等工種,越是精英大牌越是身價不菲。
在基層方面,由於美國政黨組織相當鬆散,基層競選工作權重仍未改變。儘管動員了大批志願者,兩大競選團隊在各地、主要是「戰場州」開設基層競選辦公室、僱用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拉票等競選活動,也都需要資金支持。奧巴馬方面一直堅稱自己在基層工作方面獨具優勢,全國範圍內奧巴馬競選辦公室就多達近800間。
掏錢,一個都不能少
金錢素來在美國競選政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競選機器一旦開啟,用錢如流水,錢少了你可玩不起。以共和黨預選階段為例,不少曾一度勢頭甚猛的競選人莫不是輸在了資金匱乏之上,比如來自共和黨的桑托勒姆。宣布退出競選次日,桑托勒姆團隊就以其名義向支持者發出電郵,號召繼續捐款以助其補上巨大虧空。
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陣營巨額的花費背後,都有財大氣粗的機構和企業資助。支持羅姆尼的更多是金融巨頭,他背後的三大金主都來自華爾街,它們分別是高盛公司、美國銀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奧巴馬則更多得到學術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幫助,資助他的前三位是加州大學、微軟和谷歌。
吸引捐款「大戶」離不開高規格的籌款活動,今年即便保守估計奧巴馬也出席了至少200餘場,這還不算他的賢內助、第一夫人米歇爾作為其代言人單槍匹馬參與的籌款活動。
無論奧巴馬還是羅姆尼,即便有了巨賈金主的支持,對草根捐款也絕不小覷,特別是網上捐款模式。奧巴馬比羅姆尼更依賴小額個人捐款,約有400萬人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簡訊給他捐款。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的美國大選中,13%的成年美國人都曾參與捐款。截止10月底,奧巴馬獲得的個人捐款總額達6.45億美元,明顯超過羅姆尼的4.13億美元。
若你進入其競選官方網站時「不小心」輸入電子郵件,就等著開始接收「催捐」電郵吧。「夥計們,這可能算是本次競選中來自我們的最後一封信。」兩個團隊會分別以包括奧羅兩人在內不同人的名義、在各類「關鍵時間點」、以各種名義向你發出電郵,大意多半是「再不捐就來不及了」。
大選衝刺階段以來,每天接到數封此類電郵更是常事。而選民只要捐款5美元,就可自動獲得「搖號」資格,有機會在投票日當晚坐到奧巴馬團隊在競選大本營芝加哥策劃的活動的前排——直面奧巴馬宣布勝利,或,承認失敗。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全面參戰
CRP指出,今年的燒錢大戰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全面參戰。這都源於2010年1月美國最高法院在「政治捐款屬於言論自由」的名義下,取消了個人與企業向助選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的限度,只要個人和機構不與某個政黨及政客競選陣營直接協調、不直接提供政治獻金,其捐款和支出可不設上限。
這一裁決相當於打開了一道閘門。由此,大量的競選「軟錢」得以鬆綁,已經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小試牛刀後,「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今年終於正式登台大展拳腳。大量湧現的能獨立籌款的此類外圍政治組織,在籌款和投放廣告等方面行動尤為積極。起初奧巴馬和民主黨陣營對此現象還多加批評,但見對方外圍組織過於兇猛,也不得不迎頭趕上。
就拿曾任小布希總統幕僚的卡爾·羅夫創立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美國十字路口」舉例來說:截至10月中旬,該機構籌款7960萬美元,並斥資6300萬美元支持羅姆尼及其他共和黨人的政治競選,光是10月底,「美國十字路口」在7個「搖擺州」發放了一輪新的助選廣告,就一舉投入1260萬美元。
越臨近選舉終點,燒錢也越是瘋狂。據統計,以輔助兩位總統候選人為目標,外圍組織9月初單周支出1900萬美元,10月初單周支出3300萬美元,而以10月21日開始的一周花費了7000萬美元。今年的總統大選和地方選舉中,來自「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資金總額約有10億美元。
外圍組織的加入,猶如給候選人競選團隊送上一雙「紅舞鞋」,每個人都擔心被對手超越,唯有更賣力籌錢。
CRP執行總裁希拉·克魯姆霍爾茨認為,競選開支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重要的刺激因素之一就是一小部分個人和機構提供了巨額捐款;而且,比開銷驚人更重要的是,今年競選軌道上自詡獨立但實則秘密運作的組織過多。還有一些所謂的社會福利機構,它們甚至無需公開自己的捐款來源。
花費相當於小國的GDP
「選舉原本應是人民意願的表達,如今卻成了資本家的戰場,和大手筆揮霍的借口。」美國總統選舉落幕兩天後,伊朗總統內賈德如此嘲諷這場燒錢遊戲。
金錢影響著總統競選人的競選前景,也不可避免影響著勝利者上台後的政策走向。畢竟,肯如此一擲千金的個人或機構總歸各有訴求。
據美「商業改革聯盟」組織10月25日發布的一項民調結果,接近90%美國人認為目前競選政治中來自商界的捐資太多了。大多數美國人擔心,政治獻金只會讓富人對決策有更大影響力。
分析人士稱,金錢政治引發的一大趨勢,就是中產階級被架空、被邊緣化。當「金主」左右政治的能力加大,普通選民話語權受到削弱,這與表面標榜的「政治平等」顯然背道而馳。哈佛大學教授西德尼·韋爾巴和其他學者對3.5萬個組織橫跨25年的數據展開研究,發現當一部分個人和組織積極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金錢來試圖影響政治選舉結果和議題運作時,另一部分卻乾脆放棄對政治的關注、投入和影響意願,而社會階層不同正是兩者的重要差異。
「全球主義者網站」發表評論指出,奧巴馬對決羅姆尼這場大戲的造價已經達到了類似吉爾吉斯斯坦、摩納哥這類小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美國,在經濟暗淡,面臨財政懸崖的當下,60億美元的標價也令人質疑:「現在我們應該問的是,這樣的花費是否合理?」尤其是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後,卻完全無力改變美國的政治隔閡,難以彌合顯而易見的政治鴻溝,無論誰當上總統,都將面對近50%不支持自己的選民,以及愈發低效的國會。「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誰還需要這樣的選舉?如果把這60億美元用在更有建設性的領域,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修建多少基礎設施,資助多少中小企業?」
推薦閱讀:
※法國大選混戰:走向封閉的歐洲精神
※美國大選|一個小州和一頓晚餐如何成為大選風向標
※一家公司改變了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結果,順便毀了Facebook。。。
※美國大選患上了狂熱的政治冷淡症
※大選在即?埃及軍方上演"軟政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