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格律詩詞寫作的用韻

說說格律詩詞寫作的用韻

時髦的傻子

經常上網,發現有許多網友在學習寫作格律詩詞。本人對格律詩詞也有愛好,時間久了,看得多了,自己也不免躍躍欲試,嘗試著學習寫起來。但是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現在寫作格律詩詞究竟依據什麼韻律?即每個字按什麼聲韻來確定平仄?通過和有相同愛好的網友交流,才知道了有一種《平水韻》是寫作格律詩詞的主要聲韻依據。很快在網上搜尋到《平水韻》,仔細看了幾次,卻發現古時候的聲韻和現在不大相同,現在的普通話是「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四個音調,而古漢語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音。而且知道了現在之所以沒有了入聲字,是因為隨著歷史的發展,入聲字早已分化瓦解,分別歸入到普通話的「陰、陽、上、去」四個音調里去了。

這下問題更大了。因為我是北方人,對入聲字可真是一竅不通。寫起詩來,本來一個意思不錯的字,想用又不敢用,只怕平仄不對,寫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四不像。查《平水韻表》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由於語言習慣上的巨大差異,覺得很不適應。繼續求教於網路,看有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變通。於是我發現了下面的信息——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新韻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後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

按此綱要精神,新聲韻取名叫《中華新韻》,韻部劃分的依據就是現行的國語——普通話,字音按新華字典的標音,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只分平仄,不辨入聲。

中國漢語言文化歷經泱泱數千年,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鬥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歷史經驗,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對中國漢語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國人的歷史責任。但是,在繼承和發揚的方式方法上,我覺得很有必要緊跟時代躍動的脈搏,依據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有所發展,有所取捨,有所「揚棄」。

作為詩詞界的權威機構——中華詩詞學會,之所以要對聲韻進行改革,完全是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當代社會的需求而採取的必要措施。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會保留某種形式而永遠一成不變,都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在不斷地發生相應的變化,以更適合於當時社會發展主流的形式存在於一定的歷史階段,若干年後社會發展了,它又會繼續向前發展。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是其顯著特徵之一。像我小時候在農村經常見到的磨面用的石磨、石碾,紡線、織布用的紡車、木製穿梭織布機,運輸用的牲口作動力的木輪車、膠輪車,人們飲水、澆地用的轆轤水井、鐵筒水井等等,這些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某些旅遊景點為勾起人們懷舊情感的文物擺設,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更具有時代特徵的工具。

中國漢語言文化何嘗不是如此?從漢字、語詞到文章,無不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漢字,由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逐漸產生之後,大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繁體字、簡化字等幾個歷史發展階段。語詞,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語詞被逐漸淘汰,像在下、小可、賤內、拙荊、內人、泰山、足下、朕、孤家、聖諭等等這些語詞,除了大量保存在典籍史冊和古裝影視劇中之外,現代日常用語和書面文字里已經很少用到。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語詞卻應運而生、不脛而走。像沙發、漢堡、卡拉OK、麥當勞等等這些傳入較早的外來語詞;像雷人、月光族、斑竹、給力、杯具、打醬油、粉絲、馬甲、神馬、潛水、草根文學等等大量流行的網路語詞。文章,由先秦的古文到文言文,再到白話文,再到現代文,也是經歷了一個與時代同步的發展歷程。

同樣,漢字的語音也是從上古音到中古音再到現代音,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的。人們平時說的《平水韻》、《佩文詩韻》等,大概屬於中古音,實際上已經和現代漢語的語音習慣相去甚遠,已經屬於過時了的東西。若一味地追求格律詩詞必按《平水韻》或是《佩文詩韻》,不但給現代的格律詩詞愛好者帶來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格律詩詞意境的表達,容易循格失意、得不償失。更何況,無論誰寫出來的詩詞,無非是為了寫出來讓人看,讀起來讓人聽。而現在我國政府推廣的國語,卻是最能代表漢語言文化的「普通話」,可以想見,用古音韻寫成的格律詩詞,再用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去朗讀,反而顯得不合轍不押韻,也就不易達到抑揚頓挫、優美動聽那種格律詩詞所特有的美感和魅力。

有篇文章這樣評價《平水韻》:「不要盲目崇信《平水韻》,它是由金代統治者強力推行的官方語韻,一開始就脫離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語音習慣,而且到了元代,中國的主體語言中,就漸漸失掉了入聲。到了清代,由於清朝專制統治推行守舊復古的政策,以強力推行照抄《平水韻》的《佩文詩韻》,將其奉為金科玉律,作為科舉取士的『官韻』,完全背離時代與現實生活語音。」

說到這裡,看起來似乎我在肆意地貶低《平水韻》,自己感到困難不好學,還要鼓動別人也不要去用《平水韻》,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意味!其實不然。我認為在繼承中國漢語言文化傳統上,要防止兩種偏向,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全盤否定,而是要採取「揚棄」的態度,該發揚的發揚,該拋棄的拋棄。

但是,這種「揚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緩慢過程。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會出現新舊事物同時並存的現象,因為這兩種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漢語言文化中的字、詞、文、韻莫不如此。比如漢字,中國大陸目前推行1956年出台的簡化字,但是繁體字還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它在港澳台地區還普遍使用;它在書法墨寶中還大量使用;它在眾多歷史典籍中還大量存在;它還要申報聯合國文化遺產;它還代表著世界古文字之一的中國方塊字……再比如文章,中國五千年文明史,80%的史料是用文言文記載傳承下來的。不學習古文,不學習文言文,繼承和發揚中國五千年文明資源也就無從談起。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把文言文學習作為主要科目對待,而且還會無期限地延續下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大陸(港澳地區除外)的莘莘學子們,走向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人士們,寫文章(現在多是打文章)大多已經不用文言文,不用繁體字了,顯而易見,這就是所謂的有揚有棄。

《平水韻》不論什麼原因,能流傳千年之久,自然有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存在的價值。即使時至今日,《平水韻》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有著其存在的使用價值,同樣也有著相當大的社會擁有量。試想,中國卷帙浩繁的古籍中保留著大量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楹聯、駢儷文等,這是中華千年文明的綺麗瑰寶,是我們後人應該了解、學習、掌握、運用的知識寶庫。而這些詩文,其聲韻依據主要就是《平水韻》或《佩文詩韻》。不了解《平水韻》,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會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從格律詩詞創作的用韻來說,現在的格律詩詞愛好者中,還有很多人喜歡使用《平水韻》,格律詩詞的徵文啟事中也明確規定實行「雙軌制」,舊韻新韻都能用,只是要求不能混用而已。

所以,本文意思並非要全盤排斥《平水韻》,相反,還提倡要認真學習它。我只是覺得現代人在寫作格律詩詞的用韻上,《平水韻》不如《中華新韻》更適合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語音習慣。當然,習慣於使用《平水韻》的朋友們也完全無可厚非。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覺得哪種聲韻好就用哪種聲韻,反正也不違背什麼律條。就我本身來說,一直認為《中華新韻》比較實用。熱衷於學習寫作格律詩詞的同仁們,在學習、了解、掌握《平水韻》的基礎上(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非有不可),完全可以用《中華新韻》(儘管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從事自己的格律詩詞創作,使「格律詩詞」這一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能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推薦閱讀:

說說房顫那些事兒
讓我們來說說,那些年很黃很暴力的美劇
激勵自己的說說心情
關於人生路的經典說說:遠處的是風景,近處的才是人生。

TAG:寫作 | 詩詞 | 格律 | 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