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歷史名人—搜狗百科
禮樂文化起於夏、商,西周達到高峰,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完備的文化形態,至今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禮樂文化是一種制度文化,它以「禮」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和核心,「明貴賤,辨等級,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禮的規範和準則。禮分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種。「五禮」的節目繁多,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涵蓋了國家、社會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樂,通常與禮相配合,行什麼樣的禮,配什麼樣的樂。西周時期,對夏、商禮樂文化在繼承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改造,制定了周禮,使禮樂配合,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展示了一個偉大成熟文明國度所擁有的和諧與典雅。主持制定周禮的是周公,他由此成為西周時期禮樂文化的代表人物。
禮樂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孔子說「禮」,認為殷對夏、西周對殷皆有所「損益」。他本人於春秋末期對周禮也有所「損益」。所謂「損」,就是拋棄不合時宜的成分;所謂「益」,就是繼承和創新。孔子一生「據魯」、「親周」、「故殷」,整理「六經」,其主要貢獻就是直承中國悠久文化傳統尤其是西周文化傳統,並有所「損益」,從而創立了自己的思想文化體系和儒家學派。孔子是儒家文化創始人,也是春秋時期禮樂文化的代表人物。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變革大轉折的重要時期。它是「禮崩樂壞」的時代。隨著西周王朝的衰微,傳統宗法等級專制政體逐漸失去效能,周天子對各諸侯國和整個社會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五霸迭起,爭鬥不止,天下大亂。由周天子專制的一統天下,發展成諸侯林立的政治主體多元化。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於秦,卒並諸夏,滅封地,擅其號。」
春秋戰國又是思想大解放大發展的時代。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和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提出自己的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就出現了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對文化傳統進行反思,紛紛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創說立論,構建各自的思想理論。這些新思想新理論不斷滲透與擴展,匯成了浩浩蕩蕩的文化思潮,深刻影響了諸侯國統治下的整個中國社會,猛烈衝擊著傳統專制統治秩序和思想意識形態。這種生動的局面,為齊魯文化代表人物的脫穎而出,為齊魯文化產生髮展,開闢了道路,創造了生動活躍的社會環境。
戰國時代,七國爭戰不休,卻為學術繁榮創造了良好社會環境。在東方的齊國出現了足以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代呂克昂學院相媲美的稷下學宮。學宮位於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因此後世將其命名為「稷下學宮」。它創建於齊桓公在位時期,並在齊宣王在位時期達到鼎盛階段,延續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是戰國中後期的學術文化中心和百家爭鳴的主要場所。
稷下學宮匯聚了「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戰國中後期的重要思想家,大部分都曾活躍於稷下學宮。在稷下學宮鼎盛時期,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所有學派,彙集了天下賢士上千人,任其「不治而議論」,有76人被尊為「上大夫」。其中著名學者有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接予、季真、環淵、彭蒙、田巴、魯仲連、荀子等。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學術見解,互相爭辯,共同研討,著書立說。一時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派雲集,蔚為大觀。
稷下學宮的創建,開闢了民主議政的先河,不僅促進了齊國的昌盛,而且為齊魯文化的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儒學代表人物,曾進駐稷下學宮的,前有孟子,後有荀子。他們為齊文化與魯文化的融合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孟子在齊國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齊學的熏陶。如孟子關於「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就是受稷下先生尹文等人「氣論」的影響。在稷下學宮,荀子「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即出任學宮主持人,在齊國、魯國文化合流中起了關鍵作用。他兼顧齊學,因而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學思想,同時又通過學術交流,把儒學思想在齊國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此背景下,齊國文化和魯國文化走向融合。[4]
推薦閱讀:
※「毛」的3000問 你到底懂個毛?(百科知識)
※查嗣庭—搜狗百科
※易百科:何為」雙重國籍」
※道光帝(清朝)—搜狗百科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