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創新葯或首入美國市場 「劑型創新」成為中國新葯研發第三路徑?
藥品研發主要有三個方向:尋找全新藥物、仿製葯和劑型創新。綠葉製藥選擇了第三種,這與研發全新藥物相比,具有風險較小、技術壁壘高、競爭力強的優勢。或更加適合中國葯企的實際情況。
在今年7月路透社舉辦的一次活動中,綠葉製藥集團國際投資總監彭立軍在演講中指出,隨著生產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監管越來越嚴格;同時,同類產品不斷增多,招標競爭更加激烈;加之上市周期漫長以及新葯報銷程度低的不利環境,葯企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彭立軍看來,即便藥企在創新環節投入了足夠多的資源,也不一定能在中國市場環境下取得相對應的回報,他建議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另尋出路。中國創新葯開發,可以嘗試利用北美市場的商業化優勢來彌補國內市場機制的不足。
而李又欣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真正有潛力的國際市場還是歐美日等發達地區,中國製藥企業從原料葯出口向創新製劑出口轉變是突破的關鍵。
據了解,目前國內原料葯出口占醫藥保健品出口總額的近一半比例,製劑出口的品種還很少,而且基本是仿製製劑,據中國醫藥(600056,股吧)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4年國內共有64種製劑出口國外,而出口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欠發達國家。從認證的製劑品種來看,劑型以普通片劑為主,無菌製劑則比較少。
李又欣分析認為,目前藥品研發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尋找全新分子結構的藥物研發,這條路風險最高、回報也最高,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成本;第二種是仿製葯,即是在藥品專利期結束後,單純地克隆其分子結構的藥品,此路徑屬於低門檻低風險,但利潤空間會被擠壓,而且很容易被淘汰;第三種是劑型創新,即新型給葯系統,包括長效與靶向製劑的研究。
「綠葉製藥選擇的是第三種。新型給葯系統多採用市場上已成熟的藥物,與新化合物研發相比,新製劑研發風險較小,但技術壁壘高,競爭力更強。」李又欣解釋稱。
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AskCIData)顯示,2014年中國A股150家醫藥製造企業研發費用支出總額為120.9億元,復星醫藥(600196,股吧)以6.8億元研發支出排各公司首位。但與國外葯企的差距仍然很大,據GEN發布的2014年全球葯企研發支出數據顯示,25家葯企在2014年累計支出1004.41億美元用於研發,僅羅氏一家在2014年的研發投入即為103.67億美元,為上述中國150家葯企的數倍,另外有17家超過20億美元。
據了解,綠葉製藥一直較為重視研發工作,每年都拿出相當比例的銷售收入作為研發經費。9月29日綠葉製藥發布的2015年中期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6月30日,綠葉集團的研發團隊由285名僱員組成,包括醫學、製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35名博士及133名碩士,綠葉集團在中國共獲得277項專利並有55項專利處於申請階段,在海外共獲得102項專利並有79項專利處於申請階段,另外在中國擁有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21種在研產品。
責任編輯:王亦
上一頁12下一頁在本頁顯示剩餘內容推薦閱讀:
※美國對伊朗露出獠牙,新制裁箭在弦上,中東亂局愁雲慘淡
※敘幌子背後,美國正點燃中東激進民族主義
※太任性!美國為什麼這次成為西方世界的公敵?
※美國網友是如何看待中國的:CNN典型評論截取
※中美俄一旦爆發核大戰,為何美國最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