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皇帝
千秋基業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大漢天子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毛澤東對其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中華始治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漢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漢文帝的政治方針和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開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評價:「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隋文帝在力求鞏固國家統一的方針下,行政、定製度,對待敵國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西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動亂,到隋文帝時,確實穩定下來了。他是較好的政治家,因為他多少能夠留意到勞動民眾的願望。」
貞觀長歌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絕世女皇聖神皇帝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毛澤東評價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千古仁君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而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勝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或冠以「仁」。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
世界之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成吉思汗。雖然評論各異,褒貶不一,但有兩點是一致的: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對人類歷史產生過最大影響的人。
9、一代布衣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10、明星皇帝清聖祖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有人認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甚至稱其為「千古一帝」。現行歷史教材及有關傳記、評論乃至文學作品幾乎交口稱譽,直將他等同於唐太宗、漢文帝。
但是,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從康乾盛世到訂立屈辱的《南京條約》,相隔不過45年。後人在總結時大都將其歸咎於嘉慶、道光兩朝。可是,落後要有個過程,只從嘉慶、道光兩朝很難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過對照近三四百年中外歷史,誤區就出在後世對康熙的評價太高,忽略了康熙時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與靜止地看待當時的中國,無意中沿襲了舊史家對康熙的頌揚。實際上,中國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為他處在劇變的時代卻拒絕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人為地延長了已經衰亡的封建社會,使中國失去了向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邁進的最佳時機,給近代的中國留下了沉重的包袱與苦難。
推薦閱讀:
※別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遺憾了,5大理由告訴你,皇帝只能是劉邦
※《淳化閣帖》及皇帝親書 淳化元寶三體錢 鑒賞
※中國歷代帝王837:雍正皇帝登基迷霧(2)
※這位皇帝搞臭了封禪泰山,隨後千年無人再敢提
※有這種手相特徵的人,不是人中龍鳳就是「皇帝命」,遲早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