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祚民老中醫治療小兒多動症經驗

宋祚民老師是全國500名老中醫之一,20世紀40年代就學北平國醫學院,師從京華名醫孔伯華先生,盡得其真傳,行醫60餘載,以擅長治療溫熱時病、血液病、脾胃病、關節病、小兒多動症而著稱。現將宋老治療小兒多動症的經驗總結如下。  小兒多動症屬於兒科的疑難雜症,近年來發病率顯著增加,已成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病以身體多動、情緒多變、注意力不集中為主要臨床特徵。本病與西醫的多動綜合征(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局部抽搐症、多發性抽搐症(抽動-穢語綜合征)相近。中醫認為:本病是由心、脾、肝、腎諸髒的陰陽失調所致,一般多分為下列幾個證型。

  1 臨床常見的分型與治法  臨床多分為心脾氣虛、陰虧陽亢、痰火擾神3個證型。  1.1 心脾氣虛癥狀有多動、擠眉、弄眼、聳肩等,注意力渙散,夜寐不安,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舌淡少苔,脈細緩。治以補益心脾,安神安定。常選用四君子湯、歸脾湯加減治療,常用的中藥有黃芪、党參、山藥、茯神、白朮、菖蒲、遠志、酸棗仁、鉤藤、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炙甘草等葯。加減:胸悶憋氣者,加鬱金、薤白,寬胸理氣;便溏者,加蒼朮健脾燥濕。  1.2 陰虧陽亢 癥狀有形體消瘦,精神渙散,易怒易躁,多動多語,顴紅,盜汗。舌紅苔少,脈弦細。治以養陰、平肝、潛陽。常選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加減治療,常用的中藥有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當歸、白芍、百合、合歡花、鉤藤、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杭菊花。加減:神情鬱悶者,加柴胡、鬱金、菖蒲舒肝理氣;納呆便溏者,加雲茯苓、白朮、荷葉等健脾升清陽之葯。  1.3 痰火擾神 癥狀有多動難以制約,多語不避親疏,煩急易怒,神思渙散,口渴多飲,納呆口臭,尿黃便干。舌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安神,化痰開竅。常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常用的中藥有黃連、炒梔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膽南星、菖蒲、遠志、鬱金等。加減:便秘者,加大黃瀉熱通便;頭目昏 者,加佩蘭、藿香芳香祛濕,或苡米健脾化濕。  2 宋老的治療方法與經驗  宋老認為:多動症屬中醫肝風、失聰、健忘範疇,與心、肝、脾、腎諸臟關係密切,部分醫務界人士從心脾入手、從脾腎入手研究本病。宋老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後,認為:心肝脾腎諸臟中,肝對於小兒多動症最為重要。肝主人體生髮之氣,肝氣生髮則五臟俱榮,小兒生機蓬勃,精氣未充,肝陽易旺,肝風易動,故有「肝常有餘」的生理特點。肝為剛臟而性動,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氣急,所以小兒多動症的發病與肝臟功能失調關係密切。此外,中焦脾胃亦十分重要,脾為後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以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榮養,皆靠脾胃產生的水谷精微來提供,由於小兒飲食不知自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運失司,生化乏源,肝失榮養,是造成多動症發生的內在原因。宋老正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總結多年 臨床經驗,採用平肝潛陽為主,兼顧健脾養胃為輔治療小兒多動症,取得較好的效果。  宋老常用的中藥有生石決明、白蒺藜、杭菊花、杭白芍、石菖蒲、川鬱金、僵蠶、蟬衣、薄荷、茯苓、山藥等,以平肝潛陽、柔肝健脾為治療大法,達到調整肝脾陰陽,使肝氣平和、中氣充盈,人體陰陽平衡的目的。  對於痰 清竅、多動難以制約、多語不避親疏、抽動較重者,可加用青礞石、天竺黃,或將礞石滾痰丸牛黃抱龍丸中,同煎服。即在每次煎藥時,用布包1丸礞石滾痰丸或牛黃抱龍丸,放入湯藥中同煎。對於多動頻繁者,在應用鉤藤等植物效果不好時,應加用全蟲、蜈蚣等動物葯,鎮痙熄風止動。對於多動不甚頻繁、體質較弱者,治療時要以健脾為主,應用宋老的悅脾湯加減治療之。雖有多動不治動而治以調脾,此乃不治動而動則自止之意。

  3 典型病例  3.1 例1 患兒,男,8歲。患兒四肢時時不自主抖動月余,同時腹肌不時上下抽動。在受批評、訓斥時癥狀加重。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小動作較多、煩急,易激惹。查體見患兒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偏紅、少苔,脈弦細。中醫辨證肝腎陰虛,肝失所養,肝鬱氣滯。治宜滋養肝腎,舒肝理氣。方葯:生石決明30g(先煎),珍珠母15g(先煎),杭菊花10g,杭白芍12g,生地黃10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當歸10g,石菖蒲10g,川鬱金10g。百合10g,鉤藤15g(後下),川楝子10g。  患兒服藥7劑後,諸症大減,自訴有時上課感到頭昏不清,加荷葉10g以升清陽之氣,加茯苓15g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堅持服藥28劑,家長反映患兒情緒穩定,多動癥狀基本消失,上課已基本可以堅持聽講,學習成績有所提高。繼服前葯,改2日服1劑,連服3個月後停葯。1年後追訪,患兒正常,多動症痊癒後未出現反覆。  按語:此例患兒消瘦,平素急躁易怒,舌體瘦小偏紅,說明其多動屬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之證。病位主要在肝腎。腎為先天之本,肝腎同源,小兒陰常不足,加之調養不當,造成肝腎陰虛之候,導致出現肝陽偏亢之象,如急躁易怒、多動多語。本病雖以多動為主症,但本型中以肝腎陰虛為主要矛盾,因此治療時應從滋補肝腎入手,不能一味安神。通過滋養肝腎,陰血得以充盈,自能達到平肝息風之目的。  3.2 例2 患兒,男,11歲。患兒多動不寧數月,老師反映患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伴見面色少華,時有氣短心慌,夜寐不安,納差,大便溏薄,1日一行。校對試驗水平較差。舌質淡、苔薄,脈細。中醫證屬:心脾兩虛、心神不寧。治宜補益心脾、寧心安神。方葯:藿香10g、蘇梗10g、竹茹10g、佛手10g、太子參10g、沙參15g、焦三仙10g、天花粉10g、烏梅10g、茯苓15g、黃芪10g、山藥10g、石菖蒲10g、川鬱金10g、炒棗仁20g、鉤藤15g、夜交藤10g。服上藥14劑,患兒納食明顯增多,面色好轉,睡眠較前安穩,但上課仍不能認真聽講,精神不集中。上方加五味子6g、麥冬8g,取生脈散之意養心斂氣;加珍珠母15g鎮心安神。再進30劑,家長反映患兒上課能堅持聽講,回家後能主動完成作業,經查校對試驗水平已在正常範圍。  按語:患兒素體脾虛,故見面色少華、納呆、便溏等癥狀。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生化乏源,五臟六腑失於滋養,而出現氣血不足之證,脾主氣,心主血,故表現為心脾兩虛的癥狀,所以在治療時應從心脾入手,用悅脾湯為基礎方加減,健脾益氣,使中焦得以運化,健脾開胃,使水谷得以入化,脾運強健,氣血得有化生之源,故脾氣充盈,則心氣、心血亦得以充盈。用生脈散養陰、益氣、斂氣,心氣盈則心神寧,心血充則心有所主,起到補益心脾,安神定志的功效。  4 討論  小兒多動症,目前已成為臨床常見疾病,中醫對本病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醫普遍認為:小兒多動症的發病與小兒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肝常有餘」、「腎常虛」,關係密切,臨床根據小兒癥狀的主次而分成心脾兩虛型、肝腎陰虛型、痰火擾神等證型,各型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腎為先天之本,若患兒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後天調養不當,則致陰陽失衡,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之候,如煩急易怒、形體多動。肝藏血,血屬陰,肝腎陰虛則陰血亦虛,血不養心則注意力渙散,易忘事。脾為後天之本,小兒飲食不知自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運失司,生化乏源,先天之腎得不到充養,陰血無以 化生,心脾兩虛而引發諸多癥候。宋老認為:在五臟中,肝對於小兒多動症最為重要。因此在治療時,多採用平肝潛陽為主,兼顧健脾養胃為輔治療小兒多動症。  宋老具體治療用藥時,多注意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治標是指在辨證用藥基礎上,根據患兒多動的特點,加用重鎮安神之品緩解癥狀,可選用龍骨、牡蠣、珍珠母、靈磁石等,具有平肝潛陽功效、又能寧心安神的藥物。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龍骨、牡蠣煎熬後有抑制骨骼肌興奮的作用。心脾兩虛型的治療,應以健脾為主,脾健運才能生化有源。多動兒童一般睡眠較差,所以在用藥時,應注意佐用安神寧心之品,其中酸棗仁能益肝養血,其水溶液有鎮靜、安神、催眠的作用,是臨床常用之品。肝腎陰虛型的治療,則以益腎養陰為重,因為肝腎同源,腎陰充盛則肝之陰血亦充足。通過滋養腎陰、養血和血來柔肝斂陰、平潛肝陽。  宋老常常強調:患兒要及早就醫,早就診的患兒治療時,療程較短,臨床治癒率高,追訪顯示很少出現病情反覆。  宋老觀察到:多動癥狀如搖頭、眨眼、聳肩及上課做小動作等,與注意力渙散、學習成績差相比,在服藥一定時間後,多動癥狀最早出現好轉,隨後注意力及學習成績逐漸出現好轉,在痊癒的患兒中,多動癥狀最早消失,繼續服藥注意力及學習成績則逐漸恢復正常。因此宋老認為:肝主筋主風,肝氣過旺則肝風動,肝風動則筋拘攣,身體多動。肝主氣,氣貫穿於全身,肝氣調達,全身舒暢,五臟俱榮。肝氣鬱結則煩急,易激惹,任性衝動。肝氣鬱結則五臟之氣不暢,五臟為之累而損,如心主思,心氣不暢則才思不敏,注意力渙散,學習成績下降。所以肝是主要矛盾,治肝調肝是宋老治療小兒多動症的主要方法,也是宋老治療小兒多動症的重要思路,這是我們在跟宋老學習中的一點體會。


推薦閱讀:

[中醫常識]中醫治療牛皮癬 治好我們的牛皮癬
大病都是由小病一步步積累而成的!
多汗的中醫治療(包括自汗盜汗)
哮病中醫治療法 喘病中醫治療法
兒童性早熟的中醫治療(關愛下一代)

TAG:經驗 | 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 多動症 | 小兒多動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