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勁?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二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國公認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755年,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1、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於長安 。唐朝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因隋文帝獨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隋煬帝征高句麗,督運糧草於遼東。大業十一年(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於龍門。大業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屢捷。大業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當時,各地農民起義,各路軍閥互相征戰,隋朝土崩瓦解,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又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十一月,攻取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618年)五月,隋煬帝被殺後,逼楊侑讓位,自立,國號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擊敗割據隴西的薛舉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東渡黃河,擊退了劉武周、宋金剛。又命世民東擊據洛陽稱帝的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擊滅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後各地農民起義軍及地方割據勢力相繼被剪除,從而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2、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3、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年—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4、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即唐中宗,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第一次在位時間為683年—684年,僅1年。
5、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輪、李輪,即唐睿宗,唐朝第五位皇帝,684年—690年、710年—712年兩度在位。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於嗣聖元年(684年)被立為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690年,武則天稱帝,武周建立後,李旦被廢。第一次在位時間為684年—690年,在位6年。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自此,李旦成為了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攻擊目標,開始了艱難的皇嗣生涯。
6、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後世將其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卧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政變」。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6-1、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中宗,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正月,82歲的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兵變,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在迎仙宮殺張易之、張昌宗,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神龍元年(705年)。李顯複位後,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去世,終年55歲,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葬於定陵。
7、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殤帝,又稱「唐少帝」,唐中宗李顯第四子,生母不詳。聖歷三年(700),封北海王,後進封溫王。景龍四年(710)唐中宗死後,李重茂被韋後立為皇帝,而形同傀儡,實權均屬韋後。同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後,李重茂被廢。景雲二年(711)改封襄王。開元二年(714)轉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時年二十歲。謚號殤皇帝。廣德元年(763年),廣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幫助下於長安稱帝後,上李重茂廟號曰恭宗。
7-1、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輪、李輪,唐睿宗,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於嗣聖元年(684年)被立為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後,被降為皇嗣,後復封為相王,參與神龍政變。景雲元年(710年),在唐隆政變後被再次擁立為皇帝。他寵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幹政,與太子李隆基爭權。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現,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李旦前後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權僅有兩年,稱太上皇四年。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為奪回皇帝應有的權力,搶先發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開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終年五十五歲。廟號睿宗,謚號為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
8、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錶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9、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李亨病危,張皇后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系等人。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10、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762年—779年在位,。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11、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即唐德宗,唐代宗李豫長子,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適初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後任用盧杞等,政局轉壞。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後依靠李晟等平亂。執政後期,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他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諸王、親戚都前來宮中向李適祝賀,唯獨太子李誦因病無法前來,李適因而流淚哀嘆,從此患病,並一天比一天加重,同月二十三日,李適於會寧殿駕崩,享年六十四歲。在位二十六年。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全唐詩》錄有其詩。
12、李誦(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順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適長子,。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立為太子。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八月,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在位僅八個月。次年(806年)正月十九日,李誦駕崩,謚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13、李純(778年—820年),即唐憲宗(805年—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適之孫、唐順宗李誦長子,早年被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為太子,改名李純。同年八月即位。李純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唐憲宗晚年遇到了太子的問題,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不論後宮還是朝堂,都形成了極強的勢力,她的兒子李恆將繼承帝位,但憲宗不想被牽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憲宗於大明宮的中和殿駕崩(一說暴死),享年四十三歲, 在位十五年。謚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於景陵。唐憲宗死後,李恆登基,郭妃集團主導了朝政。
14、李恆(795年—824年2月25日),即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原名李宥,唐憲宗李純第三子,唐宣宗李忱異母兄,母懿安皇后郭氏。李恆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生於大明宮。元和元年(806年)八月,進封遂王。元和五年(810年)三月,領彰義軍節度大使。因太子李寧逝世,元和七年(812年)十月,李宥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恆。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820年2月14日),唐憲宗卒,郭妃集團、宦官梁守謙等擁立李恆,於丙午(2月20日)登基。唐穆宗即位後,把生母郭貴妃冊立為皇太后。唐穆宗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游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的宰相蕭俛、段文昌又無遠見,認為藩鎮已平,應當消兵。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躲藏的軍士紛紛歸附三鎮。長慶三年(823年),唐穆宗在禁中與宦官內臣等打馬球時發生了意外,一陣頭暈目眩,結果是中風,卧病在床。長慶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因病崩於寢殿,在位五年,年僅二十九歲。十一月,葬於光陵。死後謚號為睿聖文惠孝皇帝。
15、李湛(809年7月22日—826年),即唐敬宗(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恆長子。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哥哥。母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809年)六月七日,生於東內(大明宮)之別殿,為皇孫。元和十五年(820年),祖父唐憲宗逝世,父親繼位,是為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封景王。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壬申,父親穆宗逝世。癸酉,李湛即位柩前,時年十六。李湛在位期間,奢侈荒淫,沉迷擊鞠(古代馬球),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稱「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唐敬宗玩興一來,也就沒有了什麼顧忌:力士們有的恃恩不遜,敬宗動輒就將其配流、籍沒;不少宦官小有過犯,輕則辱罵,重則捶撻,搞得這些人滿懷畏懼、心中怨憤。宮中宦官許遂振、李少端、魚弘志等還因為與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職。敬宗這種肆無忌憚的遊樂,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還宮之後,興緻昂然,又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以及擊球軍將蘇佐明、王嘉憲、石定寬等二十八人飲酒。敬宗酒酣耳熱,入室更衣,此時大殿上燈燭忽然熄滅,劉克明與蘇佐明等同謀將其害死,年僅18歲。死後謚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葬於庄陵。
16、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即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唐穆宗李恆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武宗李炎之兄。母為貞獻皇后蕭氏。李昂於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江王。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年僅十八歲。李昂在位初年勵精求治,他出宮女三千餘人,放五坊鷹犬,減省冗員。後用寵臣李訓、鄭注等,企圖誅滅宦官。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李昂也在「甘露之變」後被軟禁。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文宗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不禁凄然淚下。開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鬱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宰相楊嗣復、李珏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於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潁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李昂聞知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人敢反對。同年正月初四,李昂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於長安宮中的太和殿,享年三十二歲。謚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李昂恭儉儒雅,聽政之暇,博通群籍。喜作五言詩,古調清峻。《全唐詩》等錄有其詩6首、聯句2句。
17、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瀍。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異母弟。初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了解民間疾苦。公元843年(會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為由提出退職,武宗也就順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軍權。會昌三年(843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會昌六年(846年)4月22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18、李忱(chén)(810年—859年),即唐宣宗,846年—859年在位,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初名李怡,長慶元年(821年),封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後,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對外關係上,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期是唐朝繼會昌中興以後又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謚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謚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
19、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即唐懿宗,859年—873年在位。大和七年(833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生於籓邸,唐宣宗李忱長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唐宣宗駕崩,李漼被宦官迎立為帝。他是唐朝倒數第四個皇帝,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其即位後,雖然「器度沉厚,形貌瑰偉」,「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游宴無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敗,唐朝政局更加風雨飄搖,亦導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立即招致群臣的勸諫,懿宗對此充耳不聞,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百姓祈福」,實際上他是為給自己帶來福氣,是為了「聖壽萬春」,也就是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並沒有給帶來唐懿宗福蔭,佛骨迎入京師後的當年六月,懿宗病重,七月十九日,唐懿宗在咸寧殿病逝,享年41歲。死後葬簡陵,謚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
20、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即唐僖宗(873年—888年在位),初名李儼,唐懿宗李凗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駕崩柩前即位,當時唐僖宗12虛歲,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唐僖宗即位時還是小孩,政事處置全部聽由宦官之口,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因此,僖宗朝的重大決策都掌控在田令孜手中,當時唐朝政局非常混亂。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廣明元年(880)十一月,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十二月,拿下潼關逼近長安。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先逃往山南(漢中),又逃往四川。僖宗成為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皇帝。不久,黃巢進長安,建國號大齊,年號金統,而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4年。僖宗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進獻,組織對黃巢的反撲。河東太原李克用、義武鎮節度使王處存、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等積極組織對黃巢的打擊。黃巢的得力部將駐守同州的朱溫在中和二年(882)九月投降,僖宗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賜我也」,賜名朱全忠。起義軍在唐朝官軍的反撲下,被迫退出長安,最後力盡兵敗,黃巢在山東泰安的虎狼谷中自殺而亡。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唐朝數百年的基業已不復舊貌,各路勤王的軍隊擁兵自重,形成了軍閥。光啟元年(885)正月,僖宗自川中啟程,三月重返長安,路上卻遇到邠寧節度使朱玫等人的劫持叛亂,經歷多番磨難後,於光啟四年(888)二月,回到長安,但是回長安的路途上已經病倒。同年三月,唐僖宗病死於長安,終年27歲,死後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廟號僖宗。
21、李曄(867年2月22日—904年),初名李傑,即位後改名李敏,後又改名李曄,即唐昭宗。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文德元年(888年),昭宗即位時,黃巢起義雖已失敗,但大唐帝國在唐末農民戰爭的打擊下分崩離析。在地方,藩鎮割據、軍閥各佔一地,目無天子,基層組織完全為軍閥取代,州無刺史、縣無令長,地方事務多由武夫署理。昭宗為了扭轉這種內有權臣、外有強藩的局面,處心積慮,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並實行了平定四川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但是結果卻與當初設想的大相徑庭。用兵四川雖然最終消滅了田令孜,但是卻最終失去了西川,讓王建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河東之役雖然確實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創建的中央禁軍折損大半,朱溫則坐收漁翁之利,佔據了洛陽。從此朱溫的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昭宗間接上幫助朱溫成為了中原霸主,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此後,唐昭宗一直受制於李茂貞與朱溫。宦官們利用唐昭宗討伐朱溫失敗的時機,軟禁唐昭宗,朱溫攻入長安後殺死宦官,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唐昭宗被迫遷都洛陽,八月十一日,唐昭宗為朱溫所弒,享年38歲。葬於和陵,死後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22、李柷(892年—908年),即唐哀帝(904年—907年在位),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天復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唐哀帝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哀帝被天下兵馬元帥、梁王的朱全忠及其親信逼迫,把皇位「禪讓」給了朱全忠,於是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就此滅亡。李柷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908年)被鴆殺,葬於溫陵,終年17歲。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謚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採用,故後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推薦閱讀:
※從璀璨的金銀器文物看唐朝貴族的生活
※天眷堂館藏古錢幣圖錄--唐朝卷
※唐朝10餘位和親公主的不同命運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風流才子白居易的生活秘聞(圖)
※百戰風雲--滅東突厥(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