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OOC為傳統教育敲響警鐘

近年來,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無論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還是一名在職從業人員;無論你是為了興趣體驗,還是為了研究深造,只要打開網頁,你就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享受名校名師授課,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共享。MOOC為何物、會對我國高等教育產生哪些影響、今後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特別採訪了華東師大開放教育學院院長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主任祝智庭教授。

  高等教育將迎新挑戰

  北京晨報: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什麼是MOOC?

  祝智庭:MOOC是「大眾公開在線課程」的簡稱,2010年在美國初露端倪,2012年出現爆發性增長,《紐約時報》甚至稱2012年為MOOC年。目前美國出現三大MOOCs運營機構:帶斯坦福大學血統的Coursera和Udacity,是風險基金投資的營利性教育機構;帶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血統的edX,屬於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這些機構的共同做法是允許任何人免費註冊他們的在線課程,當學習者決定要拿學分時才需要交費。

  按教學模式之不同,MOOCs分為xMOOC、cMOOC及tMOOC三類。xMOOC與一般網路遠程教學課程無異,以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屬於知識複製型的。以斯坦福的《人工智慧》MOOC為例,學生主要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學習內容,輔以在線測評、同伴互助及編程練習;cMOOC則是讓學生運用社交軟體,圍繞專題開展研討,每1至2周探究一個專題,師生共同貢獻思想,以建構主義、聯通主義理論為指導,屬於知識建構型的;tMOOC採取基於任務的學習方式,例如:在新媒體傳播課程中,要求學生利用工具獨立編寫一些數字故事,然後在網上提交作品,其間,老師僅起到指點的作用。目前,三大MOOCs機構(Coursera、Udacity、edX)的開放課程主要採用xMOOC模式。

  北京晨報: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曾表示,「在線教育將引發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場重大變革。」您是否認同這一觀點?您認為,MOOC將為我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祝智庭:從目前發展情況看,MOOC對高校教育的衝擊波主要來自兩大方面。一是名校發威;二是市場發力。在此形勢下,國內高校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名校蠢蠢欲動,想通過發展MOOC搶佔先機。普通高校心存焦慮,坐觀其變。

  然而,對於MOOC的教育影響,國際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比爾·蓋茨在談到MOOC時也持慎重態度,他說,在線教育無疑會發生,但不應該是講授課的簡單翻版,不能指望讓學生光看視頻拿學分。

  如果我們解讀一下MOOC隱含的關鍵詞M(Massive,大眾)、O(Open,公開)、OC(OnlineCourse,在線課程),就立即可以發現:MOOC並非新鮮事物。我國68所重點高校設立網路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驗已經十餘年,已經招收學生千餘萬,畢業六百多萬,開發在線課程兩萬多門。

  從我國網路遠程教育形態中也可以找到MOOC的影子。首先,大多數學習是通過在線課程完成的(符合OC);其次,入學門檻較低,班額很大,也算是准大眾化(符合M);第三,面向各種背景的在職學習者,採取彈性學制,在招生對象、時間維度也是比較開放的。我國在線教育機構與美國MOOC教育機構相比,最大共性是名校辦學、在線教育;最大差別有兩點:一是我們投入名師資源有限;二是在管理機制方面,我們是先收費後學習。誠然,我國網路遠程教育存在諸多弊端,有的地方甚至問題迭出,但這些問題大多與管理不良、自律不嚴、商利驅使之類的非學術因素有關。試想,如果我國高校全面推行MOOC,難道這些負面因素就會自然消失了嗎?

  因此,我們不必急著對大洋彼岸出現的MOOC風潮感到驚慌失措或者欣喜若狂。我們倒是值得靜下心來,總結一下我國十多年來開展在線教育和開發共享資源的經驗與教訓,思考如何才能排除教育中的急功近利邪念、確立創新與開放教育理念、善用網路支持本校的日常教學和校際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個性化的學習服務才是硬道理。

  北京晨報:MOOC為名校教師提供了公開比拼的「擂台」。您認為,這對於教師而言,是怎樣的一個考驗?來自哪些方面?

  祝智庭:傳統的教育方式多為知識遺傳型,即教師用從其老師身上沿襲下來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灌輸知識。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們越來越不受用。MOOC首先給大學教師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失去知識壟斷性的教師們職業生涯怎麼過?我的建議是應該切實轉變角色,從單純的講師變成「教練」,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或者說,教師要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建設性學習服務。

  與大學流行的全程MOOC不同,美國許多中小學採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課前在網上觀看教學視頻,這樣老師就可以在面對面課堂上集中答疑和討論問題。此類網上、網下學習活動相結合的「混合學習」倒是值得大學去大力推廣的。

  對於廣大教師而言,要做好準備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戰。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學生的權威知識源;二是轉換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三是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在網路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與進行協同知識創新。

  數字化實現教學改革

  北京晨報:MOOC以強勁勢頭襲來,一時間,使得國內高校個個自危,「傳統大學消亡論」甚囂塵上。您認為,MOOC引發的這場教育革命真的會造成傳統大學的滅亡嗎?

  祝智庭:教育是個很複雜的過程,不能單純地通過網路教學完全替代育人方式。特別對於理工科課程而言,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外,更多的依靠實際應用與實驗完成。或許有一天,虛擬實驗將得到廣泛普及,但這個過程比較曲折,也不會完全取代實際操作。文科學生也更應該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不該天天掛在網上,變成百分百的「虛擬公民」。

  分析一下國際上MOOC機構的行為,如果算是成功的話,那麼其成功要素可以歸為三點。一是根植於開放課程資源。紐西蘭人很直白,辦了一所「開放教育資源大學」。不過,如果在開放教育資源的地基上構建謀利商業大廈的話,就已經背離了UNESCO於2012年倡導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讓知識成為人類的共同財產」的精神。

  二是得益於逐名效應,出於學習者對國際名校名師的仰慕,這一點只能令普通高校羨慕嫉妒恨。然而,名校教師未必教學高明,國際著名開放教育專家約翰·丹尼爾爵士揭穿了這一「謊言」,他說:xMOOC的謊言和悖論都與質量和教學法相關。第一個謊言是:學校的品牌是教學質量的象徵。事實並非如此。那些開發xMOOC的知名高校,他們的聲譽是因其研究而獲得的,並沒有資料表明他們在教學尤其是網上教學方面特別優秀。我本人的看法是:普通學校、普通教師也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因為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名校的MOOC不可能適用於每一類學生。普通教師也可能通過信息化教學創新讓自己變成名師,普通學校也可能通過信息化教育創新變成名校。

  三是歸功於運作機制,先學習後付錢。這是美國人的商業高明之處,因為數字化課程資源可以無限複製,幾乎不增加成本。如果換成開飯店的話,讓顧客先品嘗,覺得滿意才付錢,誰辦得起呢?

  據上分析,單憑MOOC一陣風起,就輕言「傳統大學消亡論」,未免有危言聳聽之嫌。無論如何,大學課程教學中應該引入網路支持教學互動與適應性評估,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這是切實可為之事。

  北京晨報:您認為,未來MOOC將對大學教育改革起到什麼作用?除MOOC外,大學教育還應如何實現改革?

  祝智庭:大學教育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不要讓自己眼睛只盯著MOOC。除了MOOC,大學其實還有更大的可為空間,例如在課程體系的創新重構,數字化實驗環境設計,多學科協同科研平台研發以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如果能夠取得突破的話,對於培養創新人才更有價值。諾貝爾2013化學獎頒給了「把化學實驗室搬上網路」的三位科學家,應該對我們更具啟發意義。我國高校在數字化科學實驗平台的研發與應用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拉大了,這是值得特別重視的。我們應該做到e-Learning(數字化學習)與e-Research(數字化科研)兩手抓,並且創建兩者互相融合的平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適應於信息時代的創新教育文化和靈活開放的管理體系。唯有胸懷信息化教育變革大格局,才能平心靜氣地去追趕國際先進教育,而不是被一些表面現象搞得集體焦慮,以致變形失態。晨報記者王斌

  實習記者劉佳

原文刊載於《北京晨報》: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10/17/content_251392.htm


推薦閱讀:

傳統實用腿技
珍視政治文化的歷史傳統
武林絕學 奇門十三肘傳統武術威力驚人!
傳統八大碗,兒時的味道
FM2-144 :【傳統民居】睦南道67號—林崧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TAG:教育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