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藍姓宗祠記事本

藍姓宗祠記事本_民俗鄉情 藍姓宗祠通用對聯(131)一、姓氏源流藍(Lán)姓源出有三:1、出自羋姓。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任藍縣尹(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又稱藍尹亹。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以「藍」為姓。2、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為藍(即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君,他的後代遂以封邑地名為姓,稱藍姓。3、出自賜姓。據《藍氏族譜》則將得姓追溯到更遙遠的年代,族譜載,藍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藍姓與蘭姓混為一談,即把藍字作為蘭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藍姓與蘭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得姓始祖:昌奇公。據《藍氏族譜》載,藍氏為炎黃子孫,第一代昌奇公生於帝嚳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時以秀藍賜名,分封為汝南郡(河南省新鄭縣)火旺公。歷年藍氏興旺,代代有名人,子孫遍及全國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縣),嗣後,藍氏子孫又徙遷陝西,隱居長安,甘肅隴西縣,湖廣荊州、江蘇上元縣,今南京市朱紫坊。藍氏後人尊昌奇公為藍姓的始祖。二、遷徙分布藍姓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是第六十六大姓。對於藍姓的起源,古書中未有十分詳盡的記載,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人們稱他為「藍君」。可能是他的後代子孫以封地名中的「藍」為姓。古書記載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藍姓郡望中山,可能與此有關。但是,具體如何,古書中沒有詳細記載。藍姓現多被誤寫成「蘭」姓,但是,兩者起源並不相同。藍氏有悠久的氏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序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省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蘭一株,值帝後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悅,以貢蘭賜姓藍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繼後,隨朝代更迭,後裔因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受封隨居,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遷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傳至108世明德,任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省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奔閩居福清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廣東省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藍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四世)居萇坑(今赤嶺),為漳浦藍姓始祖;次子慶祿,遷藍教(今隆教),為龍海藍姓始祖;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遷饒平藍屋村。據藍氏族譜記載實際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說,遠古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封護國侯,處汝南郡。藍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廣佈於閩、粵、贛山區。宋元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的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改變了自己的族稱。這種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龍海、上杭,廣東的大埔、饒平等地的藍姓才突然恢復為畲族,總人數達幾萬人。而族源相同,散佈於海內外各地的更多藍姓族人,至今仍以漢族面目出現。潮汕的藍姓,還有一支是由鐵安公直接從漳浦遷居而來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達濠等地。入潮時間應在明初,因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邊的十五姓排戶具呈潮州府,請求築寨屯聚防禦寇盜,十五姓中就有藍姓。三、歷史名人藍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隸屬常遇春麾下,每戰皆先登陷陣,屢立戰功,封為涼國公。後恃功專恣,為太祖所惡,以謀反罪誅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將士2萬餘人。藍 瑛:明末畫家。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為「浙派殿軍」。藍 桂:下都鄉人,清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歷任雲南大和等縣知縣,雲南大理府同知,從政20多年,始終以清勤自勵,生平好義勇為,熱心公益事業,告老還鄉後,布衣草履,本色依然。藍采和:唐末逸士,傳說中八仙之一。他常著破爛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天則在衫內加絮,冬天則卧於雪中。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後於濠梁酒樓上飲酒,有五色雲覆其上,飲畢,乘雲鶴去。藍斗南:廬豐鄉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舉人,任福清縣教渝,任中辭官回鄉侍奉母親未再復出。他雖家貧如洗,卻廉謹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寧可吃番薯度日以終此生」。 藍天蔚:早年以官費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任湖北新軍統帶兼湖北弁學堂教員。武昌起義時與吳祿貞等策劃北方新軍起義,未成,潛逃上海,被民軍推為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駐節煙台。1921年任鄂西聯軍總司令,隨後被軍閥孫傳芳擊敗,死於四川。 藍廷珍: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年間由把總升任溫州游擊,屢敗海賊。後又升南澳鎮總兵。隨施琅入台灣,平朱一貴,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藍維仁:廬豐鄉人,在廈門讀書時參加國民黨左派組織,民國15年(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閩西工農民主政府財政部部長,民國21年(1932),不幸犧牲。藍庭輝:廬豐鄉人,參加了紅軍和長征,任鐵道兵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少將。四、郡望堂號1、郡望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屬於巨鹿郡。漢高帝時設置中山郡,漢景帝時改為中山國。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北部地區。 東莞郡:晉武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沂水、莒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2、堂號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時,伍子胥為報楚平王殺父之仇,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到成臼河邊。這時有一條船離開岸邊,昭王認得船上是藍尹亹及其妻兒,就大聲喊:「快讓我上船!」沒想到藍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幾次,藍尹亹才回答說:「自楚立國以來,從沒一個國君丟棄過國都,現在楚國滅亡都是你的錯,你還過河幹什麼呢?」昭王沒有辦法,只好從陸路逃到隨國。後來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複位,這時藍尹亹又來求見。昭王一聽說他來了,頓時大怒,要把他抓起來。令尹子西在旁勸阻說:「他敢來總有道理,先聽聽他怎麼說吧。」昭王於是派人去問,藍尹亹回答說:「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為積怨太多,引起國人不和,所以敗給吳軍。現在大王還想走他的老路嗎?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為了懲誡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變。我現在來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沒有,大王若仍不願改,楚國就完了,既然如此,我這條命又有什麼值得顧惜的呢?」昭王為了警誡自己,於是重新任用了藍尹亹。種玉堂:種玉堂得名於郡望汝南。相傳藍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稱藍田,以產美玉出名,故有「藍田種玉」之稱。藍氏族譜對祖先有幾種說法,一是以炎帝神農為受姓遠祖,共傳108世,到唐朝武周時,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之父、揚州節度使藍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的藍吉甫為入閩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後萬一郎(江南17世)遷寧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長汀「牛欄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種玉堂始祖念七郎藍炯為受姓128世,江南21世。此外,藍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汝南堂」等。【藍姓宗祠通用對聯】〖藍姓宗祠門眉題辭〗明德世弟 采荷遺風 彩和遺風「明德世弟」頌揚明德公風範。譜載明德公為藍氏第108世祖,生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官至楊州節度使,為江南開基始祖。「采荷遺風」,「采荷」亦作「彩和」、「采和」。是藍氏第109世祖,明德公之子也。藍采荷是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科進士,授左輔朝廷諫議大夫,因諫權臣楊國忠被謗見黜,解職歸家,身終南山為逸士,修鍊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稱大羅仙(八仙之一)。有詩讚曰:「解印辭朝就學仙,煉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無後慮,逍遙快樂海雲邊。」〖藍姓宗祠四言通用聯〗福州望重;即墨名高。——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程鄉人藍奎,字秉文,小時候家貧,借書苦讀。中進士後,官博士,曾奉詔在福州點校文章。氣節與文章一併出名,學者稱他為藍夫子。下聯典指明代即墨人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大臣張璁迎合世宗旨意討論大禮,藍田反覆抵制,先後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傷,仍堅持自己的意見;又彈劾陳洸違法的事,正直的名聲震動一時。著有《北泉集》。福州望重;泉郡名高。——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同上。讀書課子;推產分俸。——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藍瑞,仁惠清廉,知議中府歸,囊無餘資,惟讀書課子。下聯典指明·藍偉,致仕歸,推產讓兄,分俸恤族。八閩望重;涼國名高。——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藍奎,第進士,官博士,受詔校文於福州。下聯典指明·藍玉,初隸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僉事,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後進封涼國公。衡文望重;討賊功高。——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藍奎以文章氣節名,受詔校文,學者稱「藍夫子」。下聯典指明·藍玉事典。濠梁仙侶;浙派畫家。——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藍采和,為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下聯典指明·藍瑛。汝南世第;節度家聲。——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藍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聯典指藍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藍明德,官任楊州節度使,故謂「節度家聲」。〖藍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官莊藍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昌奇公為藍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為汝南縣),汝水與汝南指的是同一個地方;據《竹書紀年》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即藍田。子孫以地為氏。藍田今在陝西省長安縣的東南,該處以出產美玉出名,故有「藍田種玉」之稱。伯麟清廉政;乘文氣節名。——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進士藍瑞,字伯麟,鄧州人。正德年間任常州府攤官,蒞政廉明,轉南京刑部郎,後升知漢中府,赴任二年,百廢俱瘵,不為時所容。比歸,囊無餘資。惟讀書課子,有《求仁錄》、《湍南稿》等到。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藍奎,字乘文,程鄉人。官博士,受詔校於福州。以文章氣節名,學者稱「藍夫子」。游擊驅海賊;義勇保金甌。——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字荊璞,漳浦人。康熙間由把總擢溫州游擊,屢敗海賊,賊聞風破膽。皆曰::謹避老藍「。後擢南澳鎮總兵。從施琅入台灣,平朱一貴,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卒謚襄毅。下聯典指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藍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黃陂人。早年以官費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國東北,他發動留日學生組織拒俄義勇隊,被推為隊長。後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國後,任湖北新軍統帶兼湖北將弁學堂教員。1910年任新軍第二即潛逃上海,被民軍推為關東革命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駐節煙台。1921年任鄂西聯軍總司令,隨後被軍閥孫傳芳擊敗,死於四川。〖藍姓宗祠七言通用聯〗種傳四海皆有慶;玉出藍田即望馨。——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見上《藍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聯之注釋。朴樹千枝根共本;汀江萬派水同源。——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官莊藍氏宗祠聯。上聯「朴樹」,指該藍氏宗祠位於官莊朴樹下(今樹人村內)。下聯「汀江」,是閩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經林木蔥蘢的深山峽谷,一路上彙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迴環曲折,匯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經流經福建省長汀、武平、上杭等縣,再經永定縣流入廣東。在廣東省大埔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稱為韓江。主流在廣東省澄海縣入海,全長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內285.5公里。源自春秋流芳遠;望出汝南世澤長。——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藍姓的得姓源流為春秋時期。下聯典出藍姓的郡望汝南郡。北泉御史聲威壯;浙派殿軍品位高。 ——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進士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性耿直,對不法之事則直言糾劾,聲震一時。有《北泉集》。下聯典指明末畫家藍瑛,字田叔,號蜨首、石頭陀。錢塘人。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兼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為「淅派殿軍」。長景明暈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藍采和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末逸士藍采和《踏歌》詩句聯。據傳,藍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於長安市攜籃而歌,自號藍采和。為世所傳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詩,已被《全唐詩》所錄。為邀詩伴尋紅葉;擬入南宮奏玉箏。——藍瑛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末畫家藍瑛書聯。種德馨香光祖烈;玉堂高敞耀宗榜。——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藍氏家廟種玉堂聯。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1)。種玉堂位於赤嶺公路東側,座東北向西南,二進兩廡一天井。第二進六楹三開間,主屋左邊建前後廂房,中夾開井,三山雙坡懸山屋頂。祠寬18米,深28.5米,土木抬梁結構,廟前廣場面積約800餘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1566年),康熙三十四年(1895年)修,1962年、1982年、1996年相繼修葺。祠中懸掛朝廷授閩台水陸提督藍廷珍的平台大將軍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師提督藍義山的所向無敵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閩台水師提督藍元枚的三贊大臣匾。授予廣州府正堂藍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種玉堂藍氏奉藍氏始祖藍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孫、揚州節度使藍明德為一世祖(下同)。〖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種子耕孫,文風鵲起;玉堂金屋,甲第蟬聯。——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藍氏家廟種玉堂聯。潮本思源,懷思忠孝;宗敬祖奉,祀依綱常。——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杭邑城內南門南市巷(原稱藍巷)藍氏家廟聯。吟詠鏗鏘,騷人望重;文章氣節,夫子名尊。——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藍元威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藍奎的事典。燕山種英,屏開將軍按劍;藍田挺秀,門對×馬朝天。——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2)。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二十餘世,子子孫孫慶熾昌。——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3)。種義耕禮,念祖宗聿修厥德;玉筍蘭芽,願子孫長發其祥。——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4)。鴻燕吟詩,博學浩瀚毓俊侯,駿馬馳空,軍織藍世撼中崙。——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5)。三楚大巡按,勝國曾持節鉞;六部小宗伯,聖朝與掌絲綸。——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鄉石椅燕山藍氏宗祠種玉堂聯(6)。閩山沃土、喬木千枝,七枝競茂;汀水清泉,激流萬派,一派揚波。——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杭邑城內南門南市巷(原稱藍巷)藍氏家廟聯。由鎮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萇溪以衍派,文經武緯振後昆。——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赤嶺畲族鄉赤嶺村藍氏宗祠聯。陳俎豆以四時序事、序齒,共矢真誠昭祀典;  聚子姓於一堂興仁、興邦,讓聿厥德振家聲。——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廣東省澄海市東里鎮南盛里藍氏通祖祠錫慶堂聯(1)。南盛里錫慶堂由藍氏通祖祠及兩側兩座大夫第構成,是傳統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築,既充分體現四馬拖車的建築風格,又有推陳出新、洋為中用的獨到之處。大夫第的格局、建築藝術、嵌瓷泥塑等都充分顯示潮汕四點金民宅特色。門樓按三門設制,中門匾額是「藍氏通祖祠」,左、右門匾是「蘭芳」、「桂馥」石刻,花巷門門匾分別是「禮門」、「義路」。門樓內外側巧妙地採用多幅石刻詩賦、楹聯、法器並配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生機盎然的花木,豐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門樓及大廳、拜亭的地面用高級進口釉面地磚。拜亭是慶典和祭祀的場所,兼可作戲台。拜亭是重檐尖山式歇山屋頂,與大廳屋頂的結合是「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屋頂。屋面飛檐翹首,維妙維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氣魄。形狀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線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礎,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瓏剔透的木刻構件,對拜亭的軒昂華貴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下同)。胥訓詁、胥保惠、胥教誨,各守爾典率乃祖考;  以德進、以事舉、以言揚,相觀而善達乎朝廷。——佚名撰藍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廣東省澄海市東里鎮南盛里藍氏通祖祠錫慶堂聯(2)。【中國人民解放軍藍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藍僑少將藍僑(1911-1998),湖北省廣濟(今武穴)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8軍第5縱隊勤務員,紅4軍第10師29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31軍事師279團營政治委員、副團長、師政治部秘書長,紅31軍衛生部政治委員。參加了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6支隊獨立大隊大隊長,第3團營長兼營政治委員,第4支隊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抗大第4分校訓練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松江軍區參謀長,東北軍政大學訓練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4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事家15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參謀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廣東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總參謀部警備部副部長、動員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藍文兆少將藍文兆(1919-2001),原名高祿水,福建省武平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1師3團宣傳分隊長。參加過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4師政治部宣傳分隊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宣傳隊長、宣教股長、師政治部教育股長,魯南軍區政治部宣教科科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戰和山東泰西陸房、山東費縣白顏等戰鬥。1943年進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獨2旅五團政治委員,熱河軍區16旅48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8縱23師68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戰軍45軍134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參加了熱河波羅樹、遼西楊仗子、新立屯、遼西會戰、遼瀋、平津、衡寶、廣西、渡江等戰役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兵團45軍134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4軍134師政委後兼代師長、師長、師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役準備、夏季進攻戰役和金城戰役。回國後進入解放軍軍事學院速成系學習。畢業後,任16軍46師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參謀長,總參軍務動員部部長。1970年到197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政治委員,後調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為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做出了貢獻。是甘肅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藍氏族譜宗源編者的說明家譜是記載家史,記錄家族重大變遷,傳承家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編撰、傳抄和珍藏家譜是祭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繼承家族優良傳統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尋源,認祖歸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聖的、煙火傳遞性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移民來川的藍氏後裔具有強烈願望和熱情編撰、保存、了解藍氏家譜,了解藍氏家族的發展史和重要變遷。《藍氏族譜宗源》是記錄先輩的歷史和創業之路,知曉祖輩來龍去脈,是發揚家族文化,激勵後人奮發創業,光大家族精神,緬懷先輩的重要精神食糧。是家族的發展歷史,是文字記載先輩的歷史足印,是考證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遺產。現存《藍氏族譜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國十五年)謄寫於四川省三台縣南路女土鄉(今古井鎮)侯溝藍春發家,侯仁星(年很長的教書先生)抄。此版本字體工整、筆風良好。藍春發家珍藏的這本老家譜,雖保存不是很好,有多處殘缺,卻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證藍氏本門家史,最有用、最有價值的藍氏家譜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資料很簡略,這是一大遺憾。此版本原件現在保存於藍福平家中。藍氏家族其他支系後裔傳下來的家譜都很簡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續編的,沒有照原件照抄編錄,失去了原貌,家譜歷史價值大大降低。藍福平2005年續編撰《藍氏族譜宗源》時,不但有照原件抄錄列印版本,且加上了標點符號,改原豎排書寫為現在橫行書寫版,還適當添加了部分註解,而且將1926年藍春發家抄錄的《藍氏族譜宗源》複印件一併歸入,編為專章,以備後人考證,也為將來發現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藍氏族譜宗源》進行比對、校驗和考證。本次共印40本。藍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藍秀榮三台縣後裔、第二代二房藍秀華、三房藍秀富、幺房藍秀貴後裔家譜資料,由藍以萬、藍以生、藍福祥搜集資料,藍以萬執筆編寫初稿,特別是藍以萬費心四處打聽本門藍氏後人的現在居住地方,並代為理順輩系血源關係,為其寫譜,藍福平整理、校驗、編印成書。本次編輯將藍以萬搜集到的藍氏第二十一代藍念七郎後裔的家譜一併歸入,列為專章,還將藍念五郎後裔今在重慶璧山縣的信息作了記敘。也還初步獲得信息,四川三台縣老馬鄉、劉營鎮、長樂鄉,四川中江縣等地藍氏後裔是與我們同祖同宗的,由於代系久遠,取名輩份各行一套,再加之無原始藍氏老譜,不便將其一一徵集,收歸編輯,待今後有機會,理清代系宗源,將其編輯入冊。族譜編寫中凡月日用大寫的表示是農曆,阿拉數小寫的是國曆。2005年續編的族譜,新版家譜在列印原版家譜文字中,其「()」內文字,一是考證此段前後其意而推測所加,二是古漢字繁雜、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簡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現在是計算列印,其計算機內所裝字型檔有限,無法將所有古今漢字一一列印出來,便用其意相同的漢字替代。「【】」內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閱資料所加。「○」是用來佔據原譜殘缺位置的,表示原譜此處文字缺失。為弄清楚本門從廣東遷徙四川的原由,特以專章敘述了明末清初國家的重大事件,著重介紹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以此告之後裔,藍氏先輩從廣東來到四川的歷史背景。為使後裔們了解藍氏本門入川以來的命運和國家歷史背景,特以專章敘述了藍氏入川二百多年以來的國事家運,告之後裔,老百姓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是相關的,概略介紹了藍氏本門入川以來的生活狀況和各個時期國家的歷史背景。為使藍氏後裔知道,我們的姓氏本應為「藍氏」而不是「蘭氏」姓,由於當今社會上人們誤將「蘭」混淆為「藍」的簡化字,加之近幾十年國家幾次進行全國人口統計填報表冊,填寫人員圖簡便,誤將「藍」簡寫為「蘭」,加之辦理居民身份證也圖簡便,均將「藍」寫為「蘭」氏姓,對這一點作了專章敘述。本次編撰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望諒解,並自行糾正。藍福平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程寧生 2006-6-19 11:29 第一章藍氏姓的來歷[字源]《說文》:藍,染青草也。藍指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尋根]《通志·氏族略五》:藍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諸(《戰國策》)。《百家姓考略》云:系出華姓。春秋後期,楚國有一大夫,官司藍縣,故地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世稱藍尹,後裔子孫亦以地名為氏,其後代以藍為姓。另外,在此前後封於藍邑的楚國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藍作為自己的姓氏。據《竹書紀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為藍君,封邑為藍田,故地即今陝西省藍田縣,子孫以地名為氏。藍氏姓源有兩說,一說出贏,一說出華姓。藍姓是與地名有關的姓氏,陝西藍田,1963年發現陝西藍田化石,也叫藍田人;藍邑(今屬湖北)等都是藍姓氏所出之地。據《藍氏族譜源流》記載:藍姓的來歷說法是神龍皇帝賜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見後宮中有一株貢藍,帝以貢藍賜姓給兒子,取名為昌奇,子以「藍」為姓氏,從此固定下來,世代相傳。藍姓起源於公元前,藍姓從春秋、戰國時多居於楚國,根據《中國姓氏尋根》記載: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設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藍氏多居於此,並作為發源地,後來,多次遷徙,從中原南遷,遷安徽、江蘇、又遷福建、廣東,再遷四川和其它地方。藍氏家族支系本門,唐朝初由豫州遷居於上元。八世祖藍宗訓唐朝末年因戰亂遷河州之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十一世祖藍備,隱居於霍山(今安徽省霍山縣)。十四世祖藍萬福,又遷居於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十五世祖藍吉甫,隻身遷居閩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縣)。十六世祖藍常新,遷居到建寧(今福建省建寧縣)。十七世祖藍萬一郎,遷居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十八世祖藍熙三郎,遷居長汀(今福建省長汀縣)。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遷居武平(今福建武平縣)、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廬豐(今福建省)。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藍維棟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平遠縣(今廣東省平遠縣)遷四川三台縣樂安鄉、古井鎮。念七郎後裔第三十一世祖藍如桂從嘉應州長樂縣遷三台縣老馬鄉。念五郎之十二代孫藍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遷四川巴縣白市驛,後又遷四川璧山縣(現為重慶市璧山縣)。藍姓歷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陝西、安徽、江蘇、福建、廣東等作為郡望,當代則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二省區,「湖廣填四川」時遷來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慶市各地,從閩南遷往台灣省的也較多。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漢代名士藍敏、宋朝邕州觀察使藍繼宗等人。
推薦閱讀:

羅氏宗祠(一):伊川城關羅氏宗祠
甘棠欣榮一院春 ——走近呂氏宗祠
重修張氏宗祠 再振宗族雄風——倡議書
2018最新最全百家姓氏排名在這裡,看你的姓氏有沒有變化!
千萬族人轉起來:羅氏宗祠與族譜

TAG:記事本 | 宗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