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的抑鬱:抄與被抄都很痛
Instagram 於 4 月 14 日宣布,Stories 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 2 億,這意味著抄完這個功能之後,Instagram 只用了 8 個月的時間就在用戶數上超過了 Snapchat。而後者的 Stories 目前每天有 1.58 億人在使用。大公司靠快速模仿產品功能蠶食小產品的用戶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愈演愈烈了。時間久了,小公司會抱怨很多時候「創新」只是在給大公司打工趟雷,但反過來看,大公司又有一種恐懼和焦慮是來自於激流勇進的創業者看到了他們視線之外的戰場。Facebook 像素級模仿 Snapchat;BAT 湧向內容分發都想殺死今日頭條;支付寶死磕小程序、生活圈,這些都表明了一種焦慮,焦慮中小型選手走在了巨頭的前面。所以大中小各個體量的選手在當下以及未來都必須考慮「壁壘」這個問題,即:你想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壁壘有多高?一、產品功能體驗是最沒有門檻的壁壘(1)Snapchat先拿文章開頭的 Snapchat 舉例,網路上的年輕用戶因為搞怪的視頻、塗鴉濾鏡和閱後即焚而並非強烈的社交需求(聊天)來玩這款產品,所以可以說它的壁壘還是在產品的功能層面的,當 Facebook 這樣用戶規模、收入規模已經很大的公司對 Snap 進行業務上的打擊時,它的用戶量和獲取新用戶的能力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圖中顯示的是每季度每天使用 Snap 人數的環比增長率。2016 年第三季度,Instagram Stories 發布後,Snap 的增長幅度迅速放緩。想和朋友圈分享搞怪視頻、新奇濾鏡,我在已經用了多年的 Facebook(或者旗下的產品)里就能做到了,為何還要打開 Snapchat 呢?(2)臉萌和足記臉萌和足記是 2014 年裡移動互聯網裡的兩個爆款產品。
臉萌和足記臉萌是一款拼臉 App,用戶用它來做搞怪頭像。半年做到了總下載量 3000 萬吧,一時間在朋友圈、App Store 瘋狂刷臉,還拿到了數千萬的投資,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加之功能單一,在一些攝影類軟體也具備類似的功能之後,臉萌很快就落後了。足記是一款圖片社交 App,用戶用它來製作電影大片范兒的圖片,就這樣一個給圖片加字幕的功能,讓足記在一個月內獲得了 160 萬用戶,然而在它火爆之後,美拍等一批攝影類 App 很快就跟進了,依靠原有的用戶基數和實力,後者很快就瓜分了市場。臉萌和足記的命運一樣,都成為了巨頭成功背後的註腳。(3)分答上線僅 42 天的分答依靠 60 秒語音問答 +1 元偷聽的功能橫空出世,1000 萬參與用戶,100 萬買單用戶,分答可以說是這一波知識付費潮流的引領者。
只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分答作為引領者的地位轉瞬即逝,知乎迅速迭代子產品值乎,垂直類社區也快速跟進問答功能,比如脈脈推出了職場問答平台,雪球推出了股票類的付費問答功能,分答的付費問答模式的壁壘同樣還是在產品功能層次的,本身有一定積累的平台來搶佔用戶和市場,分答必然會面臨挑戰。結局很可能就是你變成了別人產品的子功能。二、用戶關係鏈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壁壘現在我們都傾向於認為,中國已經很難再出現 BAT 這個量級的互聯網公司了。所以針對壁壘我們就拿這三家來討論。BAT 裡面,騰訊的用戶關係鏈是基於社交的,阿里的用戶關係鏈是基於商品服務交易的,百度的壁壘則是技術,然而搜索上的技術優勢在這幾年已經被競爭對手追上一些了,人工智慧那邊還不如騰訊搞幾個圍棋 AI 鬧得動靜大呢,就暫且不表了。騰訊和阿里的用戶關係鏈一個基於社交一個基於交易,兩者不同,兩邊的用戶遷移成本就會很高,所以在這兩家之間你很難看到「影響對方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地位」這種級別的競爭。騰訊基於社交的用戶關係鏈的構建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微信,微信所佔據的社交壁壘已經讓它的存在超越了 App 本身,你可以用微信干大部分事情,它也承載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數字生活。
不下載摩拜單車的 App,一個普通用戶幾乎可以享受摩拜單車的所有基礎功能。社交壁壘給微信帶來了不少優勢。微信作為一個強關係的社交平台,做起垂直業務來更加容易了,拿最近火爆的共享單車來說,摩拜單車接入微信掃碼之後算是輕鬆拿到了一個小程序的線下流量入口,而對於摩拜來說,看起來是把自己的用戶直接交給了微信,想像力貶值了不少。而作為工具型產品的支付寶想打穿這一層社交壁壘,可惜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效果平平就不說了,鬧出的圈子事件還搞得母公司的董事長出來寫信認錯,以至於支付寶做社交都成了用戶茶餘飯後的笑談。有了這層壁壘的微信考慮的更多的是機會成本(業務的取捨)以及除了即時通訊,用戶在微信上應該做什麼?訂閱號、服務號、小程序和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讓我們從張小龍的剋制中看出,未來和交易相關的收入更可能成為主導,而非廣告。三、已經形成壁壘的公司,也從來不敢放鬆警惕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急劇變化的市場里,很少有人能保證有一招可以一勞永逸。還記得 PC 時代新浪是門戶的標杆,但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候,門戶時代的玩法又不完全管用了,微博又開始發力長文章、短視頻、付費問答等新的內容分發形式,以防被今日頭條彎道超車。畢竟今日頭條也開始了短視頻、問答、社交化。
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的「微頭條」不久前今日頭條上線了類似微博的產品「微頭條」,和早期的微博採取了一樣的運營策略,大量拉攏明星名人做大 V 用戶,頗有叫板微博之勢。自媒體企鵝生態也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與今日頭條反目的曹會計,真心稱得上狠上加三分。雖然不清楚張一鳴是通過什麼手段逼著微博離場的,但 3 年賺了 20 倍的曹國偉仍顯然很不高興。這才有了今日頭條剛剛 Close D 輪,微博就趕緊跟一點資訊抱在一起,甚至把最核心的短視頻、直播和視頻資源拿出來。微博在扶植一點資訊同時,還早早就開始加碼對本已放棄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投入。」所以在一個變化的市場里,你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是需要動態調整的,而微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碉堡可能還遠遠不夠,你需要多個碉堡圍成堡壘。每個季度阿里巴巴公布財報時,大家都會死死盯住交易額(GMV)這個指標,早些年阿里在各個領域的投入也讓人表示並不理解,結果 2016 年馬雲一句話「GMV 從來不是我們的核心指標,商業的基礎設施才是」,以及季報中不再展現 GMV 數據(改為年報中披露)的決定讓投資人和外界看明白了阿里的四大業務矩陣(中國零售平台、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新項目和其他業務),股價蹭蹭地漲。因為原有的優勢而忽視了對未來的長遠考慮也會削弱競爭壁壘。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完備的賬戶體系是不可或缺的資產,阿里的賬戶體系包含了你所有的金融生活,騰訊的賬戶體系中包含了你所有的社交關係。而百度呢,因為賬號體系的薄弱帶來的用戶關係鏈缺失讓它在日後的交易型業務中有些力不從心。互聯網經過短短几年的充分競爭,已成為人們所謂的 " 傳統領域 ",這種抑鬱的痛才是商戰中的平常事,當人們真正習慣,互聯網這個莽撞的少年才真正走入社會,長大成人。
推薦閱讀:
※請回答2005:為何它成了中國互聯網關鍵一年?
※Facebook十年路線圖是中國互聯網最好的一面鏡子
※廣東有幸之家借「互聯網+」打造旅居養老新模式
※怒蛙網路受邀參加第十六屆中國互聯網大會
※中國互聯網失去的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