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理財教育

一、理財教育從孩子抓起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3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主要教理財知識,並制訂了各年齡階段教育計劃: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給領導買小物件獲得報酬。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方社會對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1)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兒童對錢產生的興趣早於其他事物。家長只要帶兒童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兒童心中。(2)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3)兒童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有助於他們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鑒意義。(4)通過理財教育,讓兒童了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作好準備。二、西方家庭的少兒理財教育西方家庭普遍認為,理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分支,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家庭也是對孩子進行理財素質教育的最主要最理想的場所。因為無論從教育的內容還是實施的條件學校所能承擔的都相對有限,而家庭則能為這種教育提供所需的內容材料和組織具體活動。觀念一:理財從少兒開始在現代生活中,理財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生活和事業上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少兒階段就開始進行,抓得愈早,效果愈佳,否則將會非常被動。這一點,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有充分的認識,而且也被兒童教育的實踐所證實。與中國家庭的父母看法不同,西方家庭的父母傾向於認為,孩子是最容易犯錯誤的人,但並非就是該被寬容的人。從理財能力的角度看,處於少兒時期的孩子呈現出如下幾個突出的特徵:一是不具備固定的收入,二是不具備成熟的金錢和經濟方面的意識,三是不具備熟練的理財能力,四是具有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強烈的消費要求和慾望。這幾個方面的特徵導致少兒在理財方面極易出現種種錯誤,這些錯誤直接關係到他們本身的成長,關係到他們的發展和前途。因而,理財素質教育便應從儘早克服這些錯誤抓起。在美國,經過有關專家長時間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了廣泛存在少兒身上在理財方面最容易犯的若干種錯誤它們是:現在享用,以後付錢:濫用父母的錢;只把錢看成是現在就去買某種商品的一種工具;沒有儲蓄的習慣,花掉的比儲蓄的多;錢在被花掉以前,已經有過好多次的購買慾望了;買東西時,把身上的錢花個精光;只在花錢時才有一種滿足;只能節省下來一點購買小件商品的錢;購物時只相信廣告;輕易相信別人作出的承諾;不作計劃;不恰當地使用信用卡;從不了解錢的時效價值,忽略通貨膨脹。觀念二:理財教育從零花錢開始找到了少兒理財的基本錯誤,幫助他們克服這些錯誤,樹立起碼的、正確的理財意識,培養他們為將來踏上經濟社會/所必需的理財能力,便成了每個家庭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在美國,普遍是從訓練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錢開始的。小洛克菲勒的童年故事給我們提供了最佳的例子。大多數西方家庭也是如此。他們從不像中國的父母那樣,總是無償地向自己未成年的兒女提供金錢,更不會一味無條件地滿足子女的花錢要求,放縱子女過分的消費慾望。在他們看來,這隻能助長孩子的惡習,使之在成年以後靠自己有限的收入生活時,一旦需要做出影響自己經濟境況的重要決定,就顯得手足無措,既缺乏能力也缺乏心理上的應變力。西方家庭認為,給孩子零花錢必須要達到兩個目的:一、從小就要讓孩子懂得財務預算;二、從小就要讓孩子了解勞動與報酬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在他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因而,他們一般不會不正規地、無計劃地給孩子們錢,而是定期發給孩子一份必須用於特定基本需求預算上的固定數量的「基金」,另加一些可由他或她自由花費的零用錢。此外,當孩子們有什麼事做得讓父母高興或失望時,美國家庭一般不會通過增加零花錢或減少零花錢來對孩子進行獎勵或懲罰,而多半採取其他適當的方式來鼓勵和教育孩子。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牢固樹立孩子們的財務責任感及價值觀,父母們還會就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錢制訂一些準則。這些被西方家庭普遍遵循的準則是:不管父母對孩子說些什麼父母自己的理財主試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定期、準時發給孩子零花錢,從不用孩子提醒。定期性是教孩子們學習花錢規則的關鍵所在;儘可能少地預付孩子零花錢讓他們學會收支平衡的原則;零花錢的數額基於家庭收入境況、孩子年齡和樂意接受的程度來決定,以及期望他們用來做什麼;包括一部分讓孩子自由支配的數額,以便讓他們學會如何在花錢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對孩子的花錢行為進行一些必要的約束,以便使其消費習慣符合家庭的規定及家庭價值觀;從不用零花錢去「購買」孩子們對父母的愛,也不用它來代替父母用於教育孩子所必須的精力和時間。三、猶太人,理財術從娃娃抓起在以色列期間,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愛孩子——猶太人認為有償生活機制會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財商,他們從來不認為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財商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種品格教育和責任教育。十年的以色列生活,讓我發現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世代相傳的。再仔細一看,這世代相傳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質。而這些東西比金錢更有價值。這種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來自遺傳,而是來自教育,來自猶太人的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猶太人對子女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開設家庭理財課,這也是猶太民族的慣例。三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四歲:知道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作出選擇。五歲: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六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理財意識。七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八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九歲:可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十歲:懂得平時節約一點錢,以便自己有較大開銷時使用,如買溜冰鞋、滑板車等。十一歲:學習辨識商業廣告,並有打折、優惠的觀念。十二歲:懂得珍惜錢,知道其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十二歲以後: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活動。猶太孩子剛剛有「數」的概念並初步懂得加減法,就開始學習理財並貫穿整個少年時代。家長們教育孩子從小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係,他們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屬於自己的私房錢,和中國父母不同,他們並不主張孩子們把賬面上所有的錢都儲蓄起來,反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如:購買喜愛的零食、玩具或者衣服。在消費之後,家長會跟孩子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如是否合算、滿意,然後再幫助他們分析一下這次的消費是否合理、必要,從中可以獲取什麼經驗、汲取什麼教訓等。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沒有經濟地位地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並作出某些消費限制方面的規定。等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時,猶太家長還會給孩子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劃入一筆錢,數目可能是父母一個月的工資。猶太家長這麼熱衷於給孩子開賬戶,不是他們錢多得沒地方放,也不是他們溺愛孩子太大方,或者自己圖省事一次性發放,而是他們有更宏大的教育目標: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從小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而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犯錯時,家長不會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會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在現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很多中國家長擔心孩子亂花錢,會「剝奪」孩子們掌控錢的機會。比如要買什麼東西,通通向父母伸手要,孩子們得到的壓歲錢,家長們也會說「壓歲錢由父母來幫你保管」,全數地將壓歲錢收回去。猶太家長認為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們就會因此養成要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而缺乏對消費的規劃意識。更高明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猶太家庭還讓青少年模擬父母管賬。孩子十二歲前後,家長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該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除了從小教孩子科學使用錢外,從孩子八九歲開始,猶太家長就鼓勵孩子通過勞動來掙零花錢。有一天,我兒子帶回了一張薩克斯演唱會的門票,一看門票價格只有兩謝克爾,原來是兒子同學自己舉辦的。聽兒子說,這個孩子家裡算得上當地很殷實的中產階級,他開個演唱會,除了他有分享音樂的渴望外,還因為他正在積累自己的賬戶。賬戶是他爸爸幫他開的,裡面已經疊加了他為家人清洗汽車、打掃衛生間、在家門口擺地攤、在麵包房幫忙做促銷等一系列用汗水換回的報酬。難道他爸爸是個守財奴?難道他爸爸不愛孩子?在學校後來的家長懇談會上,我見到他父親並向他請教,他父親說:「在我看來,這個賬戶可以讓孩子從小明白一個原則:不能不勞而獲。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的糧食,你必須通過對社會作出貢獻得到報償,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另外,賬戶還讓我的孩子看到他勞動賺到的錢是如何升值的。如果他願意把錢做一些小型的投資,比如買一些小商品,再批發出去,我很樂意給他指導一些生意經。」別覺得這不可思議,孩子的財商就來自父母的理財啟蒙教育。猶太家長把培養孩子的財商作為一種生存能力隨時隨地加以培養,尤其是財富創意。看看麥考爾公司董事長從小學會的財商:小時候,我父親曾問我:「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我回答:「三十五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三十五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應該說三十五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二十年後,父親去世了,我獨自經營銅器店。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沒人應標。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我未提任何條件,當即簽了字。很多人為我購買一堆垃圾的愚蠢舉動而發笑。可是,當我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成底座,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把從自由女神像身上掃下的灰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讓這堆廢料變成了三百五十萬美元現金,讓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一萬倍後,笑話我的人都驚詫了。紐約州的垃圾讓我揚名,而這都要感謝我父親從小對我灌輸的財商——財富是一種創意。我不是富豪,我的財商也不夠高,但是,耳濡目染了以色列家庭的財商教育後,我有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的感覺。猶太《家庭教育》雜誌上的一個數據調查表明:財商能力培養越早的人,日後的年收入越高。因為財商能力起步早,事業意識萌生早,投資概念醒悟早,日後正式加入就業大軍越容易先聲奪人。猶太人在經濟金融界實力首屈一指,包括許多金融巨頭公司老闆、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金融大鱷」索羅斯、全球富豪榜第二的「股神」巴菲特等。 不是猶太人財商天生就比其他民族優秀,而是他們的財商從娃娃就抓起了。作為傳統的中國母親,我曾經覺得應該讓孩子從小少碰錢,花錢、掙錢都是工作以後的事。沒錯,教育孩子不看重錢是一種美德,但是,培養財商和這種美德之間並不矛盾。最懂得經營錢的猶太人反而最反對做錢奴。孩子們剛到以色列時,學校老師就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歹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完全失去了。正確的答案是「智慧」。理念是一種革命。有償生活機制、財商教育顛覆了我既往的家教模式,三個孩子也明顯感受到他們和同齡以色列孩子的差距,他們躍躍欲試地想成為有勇氣、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孩子。作為母親,我能承擔起家庭改革的重任嗎?我能許給他們一份可持續發展的人生嗎?
推薦閱讀:

六一兒童節 快樂憶童年
708.看圖說話84~烈日下的沙子
不要等寶寶牙齒長全再刷牙 兒童護牙需注意的10個細則
【6歲兒童睡前故事文字版大全】六歲兒童睡前故事閱讀

TAG:教育 | 兒童 | 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