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史料豐富的《元史》
元朝是我國境內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興起於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東部,後來逐漸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後來借用畏兀兒文寫蒙古語,創製了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國師八思巴用藏文字母創製「蒙古新字」,作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國前和建國後的一段歷史,都是後來追述的,比較簡略,也有錯誤。蒙古太宗(窩闊台)到憲宗(蒙哥)時期編成的史書《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寫成的。這部史書對了解十二——十三世紀上半期蒙古族歷史有重要價值。蒙古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由參知政事王鶚建議,忽必烈始設翰林國史院,開始纂輯國史。至元年間,又設立蒙古翰林院,專用蒙古文記錄史事。這些機構的設立,使元朝除了順帝的「實錄」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較為完整的「實錄」,為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據。元朝的典章制度史也不少,主要有《皇朝經世大典》八百八十卷、留存至今的《元典章》、王禎的《農書》、郭守敬的《授時歷經》等,這些都是修《元史》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還有些史料雜著,如宋人著的《黑韃事略》、《蒙韃備錄》、《長春真人西遊記》等,也是修《元史》的材料來源。《元史》依據上述材料成書,因而具有原始史料豐富的特點。 《元史》是在明朝初年修成的。明太祖朱元璋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第二年二月,正式開局編修,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征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等十六人參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1310——1381年)是主要負責人。這次修史,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代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為基礎,由於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無實錄可據,沒能完稿。明太祖為了彌補元順帝一朝歷史,派歐陽佑等十二人為採訪官,到北平(今北京)、山東等地,搜集史料,以備續編。
1370年2月,明太祖再次下詔重修《元史》,仍以宋濂、王禕為總裁,以朱右、貝瓊等十五人為纂修官。到這年七月,二次成書,僅用了一百八十餘天。
《元史》是一部紀、傳、表、志俱全的紀傳體斷代史書,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載了從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到元順帝卒年。即1370年,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
《元史》的本紀,以記載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紀》最為詳盡,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紀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順帝本紀》,有十卷之多。這是因為元世祖和元順帝在位時間都長達三十多年,原始史料豐富,所以對他們的記述就比較詳細。這體現了《元史》編纂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編,材料少就少編。象蒙古建國前後的史料不多,那時《元朝秘史》尚未譯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紀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書,對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以《天文》、《歷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為珍貴。《天文志》吸取了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歷志》是根據元代歷算家李謙的《授時歷議》和郭守敬的《授時歷經》編撰的。《地理志》是根據《大元一統志》,《河渠志》是根據《海運紀原》、《河防通議》等書編撰的。而今,《大元一統志》等書已經散佚,《元史》志書中保存了這些書的內容,史料價值就更為可貴了。
《元史》的列傳有類傳十四種,大多沿襲以往的史書,只有《釋老》一傳是《元史》的創新。《釋老》是記載宗教方面的列傳,從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發展情況。類傳中以《儒學》、《列女》、《孝友》、《忠義》四種所記的人物最多,說明宋以來封建的思想統治在逐步加強。《元史》列傳還有個特點是,所敘述的事,都有詳細的年、月、日記載,這就更增加了參考價值。
《元史》的體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時的不少方言土語,這同朱元璋提倡淺顯通俗的文字是分不開的。宋濂修《元史》時,遵照朱元璋的意圖,強調「文詞勿致於艱深,事迹務令於明白」,因此《元史》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正史。
不過,由於《元史》的編纂距元朝滅亡只有一兩年時間,元朝的一些史料,當時還沒有得到。象大將常遇春攻克開平,俘獲元順帝北逃時帶走的史料,因是洪武三年六月,《元史》已二次修成。這些史料就來不及引用了。又因當時的編纂人不懂蒙古文,考訂的功夫也不夠,造成《元史》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如有的應立傳而無傳,甚至開國勛臣的傳記也有缺略;有的一個人立有兩傳。至於史實錯誤,譯音不統一等,就更不勝枚舉。因此,閱讀《元史》,應參考《元朝秘史》、《新元史》等書籍。
2002-11-27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五史隨話》 下載:
推薦閱讀:
※元史演義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四 ○伯顏
※地攤上撿回《新元史》手稿
※卷二十九 元史
※用《元史》看四種人制度的虛:趙孟頫、張弘范、史天澤、賀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