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青年秦檜為何會變成投降派?
秦檜書法
宋朝外交以失敗而著稱,一個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與南宋時期投降主義思想的「高漲」。其中秦檜最具代表性。秦檜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對敵人以誠相待,「求和」還要「屈己」,不惜一切。
這種投降主義思想的來源主要是在強敵面前,喪失了應有的奮爭精神,極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宋高宗的投降思想,為鞏固個人地位,不惜放棄國家利益,以「保全東南」為幌子,實際上就是苟且偷生,而他這種投降色彩濃厚的思想對南宋後期有著重要影響。
秦檜在普通民眾的心中一直是一個「倡和誤國」的反面人物,老奸巨猾,包藏禍心,濫殺忠良。但是歷史上對秦檜的評價則完全不一樣。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宋高宗稱讚他:「決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為申王,贈謚為「忠獻」。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因為「秦檜首倡和議,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復開於臣子之口」,於是削奪秦檜王爵,改謚號為「謬丑」。
元朝時修《宋史》,將秦檜列入《奸臣傳》。後人對秦檜的評價痛斥者眾多,但為其傅粉者亦有之。如《靖康小雅》評論秦檜:「公,儒也,內激忠憤,不顧其身,惟義所在,豈古所謂忠臣耶!」
明代王明清曾認為宋金「卧鼓滅烽逾二十年,此檜之功不可掩者也」。近年大陸,一些學者也以秦檜主和為是,謂能「審時度勢」,而以主戰為非,謂其「秉持義理」。
日本一些史學家也挖掘相關材料,以重構秦檜的生平及其所施行的政策。
但是上述這些觀點都不能離開秦檜「力主和議」的思想。秦檜為相十八年,一直執行著投降主義路線。投降主義,也就是當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外敵入侵的時候,背棄國家根本利益,竭力迎合外來侵略者的利益和需要,反對和破壞反侵略戰爭,散播亡國的論調,對敵人妥協、屈服、投降的思想和行為。
秦檜這一思想給南宋初期的政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金人南下之初,秦檜也曾反對割地求和。金軍攻佔東京後,秦檜被金軍驅擄北上。可見,一開始秦檜並沒有「投降主義」的傾向,甚至還堅決反金。
但是從秦檜南歸後,他的思想出現了很大的轉變,事事迎合趙構,因此官至宰相,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詔書,成為南宋時期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紹興十年,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領兵南侵,岳飛等軍屢破金軍,進逼東京,秦檜卻頒令岳飛班師還朝。次年,宋高宗與秦檜殺害岳飛,與金朝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約,宋向金稱臣、納貢、割地。
雖然在當時南宋和金朝之間力量差異明顯,但是如果南宋能夠利用機會,實現國家與民族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不顧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答應金朝的所有要求,那麼或許不能給秦檜戴上「投降主義」的帽子。
秦檜雖然口口聲聲說戰亂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和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他不得不選擇求和的方式,但是和平的獲得不一定必然要妥協,要投降。
「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建炎四年,秦檜南歸,提出「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議講和」。紹興元年,秦檜又進一步明確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秦檜自北方而來,自然受到群臣的懷疑和猜忌。「南人歸南」有著打消別人對他南歸疑心的目的,但實際上只是一句空話,南宋做不了主。至於「北人歸北」,女真人早已提出,並非秦檜原創。
秦檜認為,如果北人都自動奔向金國,金人必然大喜,隨後兩國相安無事。但是他的想法遭到大臣反對,趙構也認為:「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
然而,轉折發生了。紹興十一年和議後,南宋與金的關係相對緩和,趙構認為此乃秦檜「南自南,北自北」的功勞。
秦檜「南自南,北自北」的思想,雖在一定程度上使宋金之間暫時表現出緩和的局面,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為南宋後世的邊防守備留下了無窮遺患。
「屈己講和」、「欲和甚堅」與「以誠待敵」
紹興八年,秦檜再次入相,推行投降主義的思想路線。這時的趙構與秦檜所提出的「求和」已經不再是一種平等的和談,而是要放棄國家利益的「講和」。
但是秦檜卻為這種「求和」塗上了「孝」與「忠」的光彩。大將趙鼎對此並不認同:「假使金人與我河南地,亦須嚴備。」江南劉大中也說:「和與戰守自不相妨,若專事和而忘戰守,則墮敵計中矣。」
當時的情況實際上對南宋有利,所以群臣十分反對這種委曲求全的「講和」。韓世忠、張浚、岳飛等人認為金朝「內訌外叛,互相猜貳,擁兵角立,莫敢先動」,其軍隊「老弱盡行,人心乖離」。一旦軍事力量有所恢復,必將南侵。一些大臣認為,自靖康以來國家就因議和而失策,結果以致徽、欽二帝被俘,如今「尚不覺悟」,再與金人議和,那無異是「引賊入家」。
秦檜為了讓趙構堅定這一政策,說道:「臣僚畏首畏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與臣議,勿許群臣預。」
秦檜的「以誠待敵」的思想,即要信任金人答應還南宋失地的允諾,同時,對於金人所提要求,也要誠心誠意的考慮,其實是對金俯首貼耳,任憑宰割。
紹興八年,秦檜開始與金和談。這次宋金議和的主要內容是: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金兩國以黃河為界,金將劉豫管轄的河南、陝西之地交還宋朝。宋向金稱臣,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送還徽宗梓棺以及親族。
自此,秦檜在朝中地位大為提升。然而和約簽訂不到一年,對南宋主張誘降講和策略的撻懶被殺,完顏宗弼上台。
金朝撕毀和約,以宗弼當統帥,揮軍直取河南,陝西。這證實當初大臣們認為議和為金緩兵之計是非常正確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秦檜屈己講和,以誠待敵思想的失敗。
排除異己
宗弼興兵後,秦檜仍然堅持投降主義路線。而當時宋軍在戰場上正佔優勢,秦檜卻在關機時刻,解除武將兵權,削弱了宋軍實力。
紹興十一年四月,秦檜想方設法收回韓世忠、張浚、岳飛的兵權,密奏召三大將入朝,韓世忠、張浚被任命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明陞官職,實解兵權。
之後秦檜使得岳飛受怨下獄,不但和議的阻力排除了,而且沿邊兵力虛弱,造成了非和不可的局面。
金超方面提出「劃淮為界,歲幣銀絹各二十五萬,割唐、鄧二州」為議和條件,因軍中無將,南宋只能被動地接受金的所有提議,這就是宋金第二個和約,史稱「紹興和議」。這次和約讓南宋丟失了黃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大片領土。
秦檜究竟為何轉變
「靖康之難」前後秦檜都反對與金議和,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他在士大夫群體中有極高聲譽。但是南歸之後,秦檜的思想發生了極端的轉變,從主戰變為求和。
秦檜為什麼有這麼極端的轉變?
目前有如下幾個解釋:一是秦檜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他是金朝的姦細。鄧廣銘先生有「女真貴族陰遣漢奸秦檜歸南宋」之說;王曾瑜先生認為「判斷秦檜是姦細,大致是沒有冤枉他的」,但同時認為「既然傳世的史料不可能提供秦檜是姦細的過硬證據,就留下了人們討論這個問題的空間」。
也有人反對秦檜是姦細的說法。何忠禮、何兆泉等通過史料分析認為秦檜是逃回宋廷,並非姦細。
如果秦檜並非姦細,那麼他之後的行為該作何解釋?
首先,秦檜在金朝親眼目睹了女真人殘酷凶蠻,使得他認識到僅僅依靠南宋的力量是不可能擊敗金朝的。回到南宋,秦檜又發現南宋小朝廷只是偏居江南,不思進取,於是他從主戰漸漸傾向於「屈己救國」,與金朝「議和」。
其二,秦檜本人忠君思想深重,但是與岳飛不同,岳飛忠的是宋廷,秦檜只忠心於趙構一人。所以他積極迎合高宗的思想,宋高宗本人也有很強烈的求和思想,明確表示向金人徹底臣服,因此,秦檜的思想得到高宗的肯定。明朝陸容也因此評議說:「宋與金議和,天下後世專罪秦檜,予嘗觀之,檜之罪固無所逃,而推原其本,實由高宗懷苟安自全之心,無雪恥復仇之志。檜之奸有以窺知之,故逢迎其君,以為容悅以固恩寵耳。」
秦檜的投降思想,一方面促使南宋處於任強敵宰割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南宋後期投降派的陣營擴大,成為南宋後期投降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
推薦閱讀:
※寫給尹延小公舉
※24歲得痛風怎麼辦?由於大夫說痛風遺傳,女朋友要跟我分手。?
※強直性脊柱炎「青睞」青年人
※青年與富翁
※保德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