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有法之「永字八法」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漢字點畫:[點]漢字的筆畫,形狀是「丶」 [橫]漢字的筆畫,平著由左向右,形狀是「一」[豎]漢字的筆畫,從上一直向下,形狀「丨」……

呵呵,多麼正確的廢話!

這些點畫在「永字八法」中叫啥呢?

今人叫「點」者,古人稱為「側」。點作名詞解指小的痕迹,如雨點、墨點;作動詞講指作輕,觸到物體立刻離開。初學書法者便往往不重視它,下筆就點,所寫之「點」既不見姿態,又覺不出分量,更沒有神采,可謂形神俱失。

圖:集字

古人稱點為「側」,不言其大小,只說其態勢。寫「點」「 或如巨石側立」,「 或如鳥之翻然側下」,必須有形狀,有態勢,有「重量」。

「點」在古人眼中地位十分重要,書聖說「倘一點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晉·王羲之《筆勢論》)

書聖的老師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晉·衛夫人《筆陣圖》)

白石道人說「點者,字之眉目,全借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南宋·姜夔《續書譜》)

寫點之法,點應取傾斜之勢,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

今人叫「橫」者,古人稱「勒」、稱「策」。有力無力皆可寫橫,不用力怎麼策、如何勒。今日學生寫橫多不懂收束,筆下之橫,多左重右尖,呈虎頭蛇尾之狀。

要使一個筆畫形神兼備,即要重起筆,還必須重收筆,橫畫亦不例外。清人朱和羹說「大凡一畫,起筆要逆,中間要豐實,收處要回顧,如天上之陣雲。」(語出《臨池心解》)姜夔中說「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語出《續書譜》)

橫之收筆不可倉促,懂得護尾,方能神完氣足。

今人叫「豎」者,古人稱「努」,「豎」需「努」力書之。生理原因,寫橫、寫撇比寫豎、寫捺容易的多,因此寫豎要比寫橫慢一些,「一豎起筆要力頓,中間要提運,住筆要凝重」(朱和羹《臨池心解》)即使懸針豎之收筆,也不能過於輕率。米氏嘗言,「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極當。

豎畫亦非全是直上直下,應當根據所處位置以及長短狀況,或斜或正,因字而異,靈活處理。

今人叫「撇」者,古人叫「啄」、叫「掠」。

今人重形,古人重勢。寫「撇」只想其方向長短即可,寫「啄」、寫「掠」還應想像飛鳥啄物之力道和氣勢、以手掠物之動作與力度。

今人叫「捺」者,古人稱「磔」。捺意為按,說寫捺需按筆。然需多大勁按,不知。磔,古代酷刑也,若問寫捺應使多大勁,把筆「按裂」!

「多麼痛的領悟」!

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姜夔《續書譜》)

今人稱「鉤」者,古人叫「趯」。趯者,跳躍也。欲跳躍必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既知其意,怎會隨隨便便一鉤了之。

「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王僧虔《筆意贊》)。

古人寫神,今人畫形。書道今不如昔,悲夫!


推薦閱讀:

清代書法 王鴻緒《行書杜甫詩軸》
清代四大名臣書法 這回齊了 15
此書法是風卷紅旗如畫——當代著名書法家董竹林
中國兒童網_誰說書法入門沒捷徑
原來你竟是這樣的康有為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