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
主要內容:四診、辨證、辨病、病案書寫
基本原理: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
基本法則:整體審察、四診合參、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四診:望聞問切
辨證:八綱、病因、氣血津液、臟腑、其他(六經、衛氣營血、三焦)
望診:神色形態舌,頭面五官軀
二陰皮排出,小兒食指絡
聞診:聞分聽與嗅,語聲言呼吸
咳嘔呃逆噯,嚏鼾與太息
體排病室氣,口汗痰涕聞
二便經帶嘔,氣味全在此
問診:寒熱汗疼痛,頭身胸腹從
耳目睡飲食,口味二便婦
切診:切脈與按診
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病因辨證:六淫、情志、勞傷、食積、蟲積、外傷
氣血津液辨證:
氣:氣虛、氣陷、氣脫、氣滯、氣逆
血:血虛、血瘀、血熱、血寒
氣血: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
津液不足:
陽水、陰水
四飲: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臟腑辨證:
心:心血虛、心陰虛、心氣虛、心陽虛、心陽虛脫、心脈痹阻(瘀、痰、寒、氣滯)、心火亢盛、痰蒙心神
肺:肺氣虛、肺陰虛、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犯肺、肺熱、痰熱壅肺、寒飲阻肺
脾:脾氣虛、脾陽虛、脾虛氣陷、脾不統血、濕熱蘊脾、寒濕困脾
肝:肝血虛、肝陰虛、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肝鬱氣滯、肝膽濕熱、肝風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寒滯肝脈、膽郁痰擾
腎:腎精不足、腎陰虛、腎陽虛、腎虛水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
小腸:小腸實熱
大腸:大腸濕熱、腸燥津虧、大腸虛寒
胃:胃陰虛、胃氣虛、胃陽虛、寒滯胃脘、胃火熾盛、食滯胃脘
膀胱:膀胱濕熱
心肺氣虛、心脾兩虛、心肝血虛、心腎不交、心腎陽虛、肺脾氣虛、肺腎陰虛、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
推薦閱讀:
※老中醫分享的22個冬季養生妙招【健康百科】
※面神經炎的中醫診療與中醫護理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 中醫兒科學 主 編 汪 受 傳(六)
※每天一篇學中醫――導引
※請不要再邀請我回答關於諸如「中醫科不科學」「XXX大夫怎樣」之類的中醫粉黑互懟、中醫內部互懟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