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與管仲的故事
鮑叔牙當出生於其父鮑敬叔仕齊前的杞國封邑——鮑邑。叔牙孩提之年和少年就在杞國鮑邑度過。杞國鮑邑是鮑叔牙的故里。其地望在今新泰市區東南的北鮑村一帶。此地至今仍有村名叫鮑庄、南鮑、北鮑。春秋時齊國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稱。
2人物軼事鮑叔牙自青年時即與管仲交,知管仲賢。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射小白中鉤,及小白立,為桓公,鮑叔牙遂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而成霸業管仲嘗說:「生我的是父母,真心待我的是鮑叔牙。」故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的友誼故事。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8),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 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痹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庄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去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說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叔牙搖搖頭,進言說:「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常囑左右:「國家大政,先稟仲父;有所裁決,任憑仲父。」近臣易牙,豎刁想內外用事,單怕管仲。
桓公在管仲的謀划下,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桓公和管仲依據中原形勢制訂了切合時宜的霸業方針--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挾天子以命令諸侯;攘除夷狄侵擾,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愿,可以團結諸侯,可以立德樹威。從公元前 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 645年,管仲、、顯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公元前 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自己也被斷食餓死。諸子爭位,內亂髮生,屍體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斂,齊國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便諷刺管仲膽怯,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
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在齊國做了大夫。當時正是齊僖公在位,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諸兒,被立為太子;次子名糾,任命大夫召忽、管仲為其師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鮑叔牙為其師傅。管鮑兩人都是盡心儘力地各為其主輔佐齊桓公繼位。
公元前 686年(齊襄公十二年)大臣連稱、管至父,聯合公孫無知發動政變,殺死齊襄公。公孫無知被擁立為國君。但第二年,公孫無知在出遊雍林時,被雍林的蕖丘大夫殺死,齊國陷入混亂之中。
這時,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國爭當齊國國君。鮑叔牙十分著急,力勸小白快速回國,並親自為小白駕車,日夜兼程趕往齊國邊界。
管仲率部剛走,公子小白就在鮑叔牙等人的護送下上路。回到齊國後立即登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當管仲聞知此事,又帶軍隊護送公子糾返齊,但被齊國的軍隊打敗。後來,管仲也成了階下囚。力薦管仲當宰相齊桓公即位之後,論功行賞,準備任命鮑叔牙當齊國宰相。豈知鮑叔牙卻偏偏提出:「我雖然對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個庸臣,不會有大的作為。您要想把齊國治理好,就必須任用管仲來當宰相。」齊桓公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說:「以我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這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於諸侯,我不如他;能給國家制定規範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從此,在鮑叔牙的協助下,管仲出謀劃策,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對內實行一系列整頓改革,使百姓倉廩充實,而後進行教化,讓百姓明禮儀、知榮辱。對外,在處理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上,則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強而驕,處處表現出講信義、重禮讓、有節制的大國風度。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史籍記載管鮑之交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遇,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春秋左傳·庄公十年》: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鮑叔牙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牙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從之。
《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捨不倦,求善不厭。
「管鮑分金」不計小節
春秋時期,鮑叔牙在南陽經商,認識了管仲。通過接觸了解,他知道管仲雖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頓,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閑之輩。他很看重管仲,於是兩人就合在一起做起了買賣。管仲每逢賺了錢總想多分一點,鮑叔牙知道後也不以為意。
有人對鮑叔牙說:「你這麼做不是吃虧了嗎?」但鮑叔牙回答說:「管仲並不是貪財之人,只是家中貧窮急需錢財而已,是應該多拿些錢的。」有時候做生意賠了錢,鮑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還安慰管仲說:「這是時機不利的緣故,請不要放在心上。」管仲聽了,十分感動。這就是被後世盛傳的「管鮑分金」的故事。
管仲也曾從軍出征,在戰場上多次臨陣脫逃。有人便諷刺管仲膽怯,鮑叔牙則極力為其辯解,說這是因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養侍奉,故不能輕生。
「在朋友貧賤窘困之時,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堅定的信任,確實難能可貴。」王晶說,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在齊國做了大夫。當時正是齊僖公在位,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諸兒,被立為太子;次子名糾,任命大夫召忽、管仲為其師傅;三子名小白,而命鮑叔牙為其師傅。管鮑兩人都是盡心儘力地各為其主。
力薦管仲當宰相
齊桓公即位之後,論功行賞,準備任命鮑叔牙當齊國宰相。豈知鮑叔牙卻提出:「我雖然對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個庸臣,不會有大的作為。您要想把齊國治理好,就必須任用管仲來當宰相。」齊桓公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說:「以我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這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於諸侯,我不如他;能給國家制定規範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齊桓公說:「可是他阻擋我回來當國君,在交戰時又射中了我的帶鉤,幾乎置我於死地。他是我的仇人,我怎麼能用他做宰相呢?」
鮑叔牙說:「當時兩軍對峙,他忠於其主。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射。換了我,也會為您去射公子糾的。」
齊桓公開始還在猶豫,但在鮑叔牙的再三勸說下,終於不再計較一箭之仇。用當時崇尚的大禮,去獄中迎接出管仲。並拜管仲為宰相,以鮑叔牙為副手。
協助管仲成就齊國霸業
「從此,在鮑叔牙的協助下,管仲出謀劃策,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王晶說,他們對內實行一系列整頓改革,使百姓倉廩充實,而後進行教化,讓百姓明禮儀、知榮辱。對
外,在處理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上,則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外交策略,力戒恃強而驕,處處表現出講信義、重禮讓、有節制的大國風度。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4人物評價
《史記·管晏列傳》中說:「鮑叔牙推薦管仲做了齊國的相國,自己甘心情願地在他的領導下為官做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國家棒祿,後世有十餘代在齊國有封邑、任大夫之職。天下人
不但讚美管仲的賢能,而更讚美鮑叔牙能夠識才薦賢不妒,謙和愛國忠君。」
宋代曾鞏有《鮑山》詩云:「雲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
孔子稱之以「仁」,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推薦閱讀:
※管仲為何甘願為齊桓公效力
※管仲名言名句
※管仲:疾惡如仇的人不適合做大官
※管仲這番話充分體現了他的外交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技巧值得掌握!
※《管子》舊本題管仲撰小稱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