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春秋時代——春秋時代的概貌
(1)第一時期:自周平王元年周室東遷洛邑之年,至周釐王3年齊桓公稱霸之年止,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679年,前後共90年。這一時期可以稱為中原諸侯內亂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原諸侯多在其本國內自相兼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形成一片混亂狀態,隨之開啟了四周外族乘機入侵的野心。北方的戎族與狄族,肆劫掠於黃河北岸及南岸。南方的荊楚,則並滅漢水流域諸小國,勢力達到了桐柏山脈、大別山脈以北地區,侵入中原的南部。從而形成南北交侵,中原形勢已經到了最為危迫的時代。
(2)第二時期:自周釐王3年齊桓公稱霸之年起,至周襄王9年齊桓公死之年止,即:公元前679年到公元前643年,前後共37年,這一時期可以稱為齊桓公霸政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齊桓公因戎狄與荊楚南北交侵,乃奮起領導中原諸侯北征戎狄,南抑荊楚,尊崇王室,繼絕舉廢,一時中原成為小康之局。
(3)第三時期:自周襄王9年齊桓公死之年起,至周襄王20年晉文公於城濮擊敗楚軍之年止,即:公元前643年至公元前632年,前後共12年,這一時期可以稱為楚國北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原諸侯因齊桓公死後乏人領導,宋襄公並無領導諸侯的才能而妄欲領導諸侯,遂被楚成王擊敗於泓(今河南省柘城縣境內),中原隨之又陷於無組織的混亂狀態。這時楚成王遂大展其勢力北侵,一面接受宋國的投降而置為屬國;一面嫁女於鄭而自己娶妻於衛;並與魯、曹結盟以與諸國通好;又乘晉國內亂之機,進兵於齊的邊城谷(今山東省東阿),扶植公子雍(齊桓公的少子)而助長其內亂。至於與楚接壤的陳、蔡、許諸國,即因強鄰壓境,早就都已經向楚俯首稱臣了。在這一時期中,楚國勢力深入中原心臟地區,所不屈服於楚國的,只有東方的齊、北方的晉與西方的秦三國而已。最終全賴晉文公城濮一戰,擊敗楚軍,才挽救了這一危機。
(4)第四時期:周襄王20年晉文公於城濮擊敗楚軍之年起,至周靈王26年宋大夫向戍倡弭兵會之年止,即:公元前632年到公元前546年,前後共87年,這一時期可稱為晉、楚兩國爭奪中原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前後共有3次大戰。最初的城濮之戰,晉文公將楚軍擊敗,使楚國勢力一度退出中原。到周定王元年,即: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時代,楚國再次強大,進兵中原伐陸渾之戎(在今河南省洛陽南),遂侵入王畿洛邑,並派人問周室傳國重器九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作移鼎於楚之舉。到了周定王10年,即:公元前597年,晉、楚再次戰於必阝(今河南省鄭縣境內),晉軍戰敗。到周簡王5年至10年間,即: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76年,晉國再次強大。晉國國君景公派遣楚國叛臣申公巫臣到達吳國,教吳軍以車戰、步戰之法,結成晉、吳聯盟以牽制楚國。到晉厲公時與楚戰於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境內),大敗楚軍。周簡王13年,即:公元前573年,晉厲公被其大夫所殺,楚遂乘機攻取彭城(國名,今江蘇省銅山縣治內)以截斷晉、吳的聯絡,並進攻宋國與晉國。第二年晉悼公大會諸侯之師收復彭城,並移師伐鄭,責其助楚之罪。次年,即: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晉為了永久控制鄭國,在黃河南岸築虎牢城(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並長期派兵駐守,於是晉對中原佔得地形上的優勢。楚國在爭奪鄭國的形勢上,棋輸一著,於是轉而向東,屢攻陳國,並由此東連逼陽(國名,今山東省嶧縣西南50里),企圖與鄭聯合由東西兩方夾攻宋國,並切斷晉、吳的聯繫。這是因為宋累世附晉抗楚,是楚心腹大患。周靈王9年,公元前563年,晉悼公以諸侯之軍滅逼陽,楚的威脅遂告解除。同年,晉為了切實控制鄭國,分晉軍為三,輪番出戰以疲楚;楚因此為了爭奪鄭國而疲於奔命,就西聯秦國,相約會兵於滎陽(今河南省滎陽)以牽制晉軍。次年,即:周靈王10年,晉悼公會諸侯於蕭魚(今河南省原武縣東),進兵伐鄭,楚不及救而鄭國投降。鄭國從此一心附晉,不再反覆於晉、楚之間,因此楚入侵中原之勢遭受頓挫。到周靈王26年,即:公元前546年,這時晉、楚爭奪中原已經歷經87年,雙方以及中原諸小國都已經疲憊不堪。這時有宋大夫向戍倡弭兵之會,集諸侯會盟於宋,於是晉、楚平衡的局面形成。這時吳國崛起於東南,為楚國之患,而形勢隨之轉入吳、楚爭霸,中原諸國才得以稍事喘息。
(5)第五時期:自周靈王26年宋大夫向戍召開弭兵會之年起,至周敬王14年吳王闔廬擊破楚軍於柏舉,進入楚都郢之年止,即:公元前546年至公元前506年,前後共41年,這一時期可稱為吳、楚爭霸時期。在這一時期之前,晉景公於周簡王2年,即:公元前584年,派遣楚的叛臣申公巫臣至吳,教吳軍以車戰、步戰之法,於是吳軍遂日益強盛;常攻掠楚國長江、淮河間的城邑,成為楚國之患。到了伍員、孫武等至吳後,吳的兵威益強。周敬王14年,即:公元前506年,吳軍擊破楚軍於柏舉,並攻入楚國的都城郢。次年,楚雖憑藉秦軍擊敗吳軍,得以復國,但從此一蹶不振,不再成為中原之患了。而時代就此轉入中原諸侯混戰時代,不再以抗楚為中心了。
(6)第六時期:自周敬王15年楚憑藉秦軍擊敗吳軍恢復國土之年起,至周威烈王23年晉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瓜分晉國之年止,即: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03年,前後共103年,這一時期可稱為中原諸侯混戰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荊楚的入侵對中原諸侯的威脅已經解除,不再有共同作戰的目標,因此遂恢復了齊桓公創霸以前諸侯混戰的局面,前後垂百年有餘。最初吳國以破楚之威,力圖進入中原,吳王夫差要想圖霸中原,就必須先征服越國以解後顧之憂。於是於周敬王26年,即:公元前494年,擊破越王勾踐於夫椒(今浙江省太湖南岸),而與越和。吳王夫差既然征服了越國,就親自三次率兵北上以爭霸中原。第一次是周敬王31年,即:公元前489年,這時晉政漸衰,楚國也多內亂。而齊、魯相鬥,魯請救於吳,吳就乘機北上以擊齊,而且直搗臨淄,大勝而回。第二次是周敬王36年,即:公元前484年,齊為了報復魯前仇而再次攻魯,魯也再次求救於吳,吳遂與齊戰於艾陵(今山東省泰安縣東南),大敗齊軍。吳王夫差於一再勝齊後,於周敬王38年,傾全國之兵沿邗溝(今江蘇省江都淮安間)北上,大會諸侯於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與晉互爭會盟的盟主。然而吳此次空國北上,遂為越王勾踐所乘,乘機攻入吳國。到周元王3年,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最終並滅吳國,代吳而稱霸。
越王勾踐最初於周敬王26年,即: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擊敗於夫椒,他就此投降吳國做了吳王夫差的臣僕,三年才得釋歸。勾踐釋歸回越後,志切報仇,生聚教訓,勵精圖治,最終於周敬王38年,即:公元前482年,乘吳王空國北上之時,開始攻吳,大敗吳軍於三江浦(今江蘇省吳縣西南)。其後9年(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竟能滅吳。自此,越不僅一雪過去失敗的恥辱,而且從此一越而為諸侯的霸王。進入戰國時代,越仍然稱霸於吳越,直到周顯王35年,即:公元前334年,越王無疆還想攻齊以爭霸中原,但被齊所欺,說其伐楚之利,越因此移兵伐楚,兵敗,反為楚所滅。在這一時期中,主要是東南的吳越爭霸,至於中原諸侯,雖然內部也有不斷混戰,但由於其影響不大,所以我這裡就一律從略不提了。
以上就是春秋368年全部歷史的概貌。在這368年中,有150多年是中原諸侯對荊楚的戰爭,所以,中原對荊楚的戰爭,可以說是春秋時代的中心事件。
推薦閱讀:
※萬維鋼:互聯網催生的時代之子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全文)2013年08月16日星期五
※金雁:俄羅斯帝國時代復活
※中世紀黃金時代的雙極 | 淺談腓特烈二世與聖路易的異同
※後迪斯雷利時代的保守主義 | 弗蘭克·奧高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