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戰
07-12
莫斯科會戰每當有人間我以往戰爭中記憶最深的是什麼,我總是回答:莫斯科會戰。?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我們對於莫斯科的攻擊是已經半途而廢了。我們那些英勇官兵的一切犧牲和忍耐也都完全白費掉了。我們已經遭遇到了一次慘敗……?茵茲。古德里安 1 、條頓騎士之夢——" 巴巴羅薩" 似乎是一種歷史的輪迴,在希特勒身上得到顯現,日耳曼民族又想回到他們一千多年前開始的悲慘遷移的故鄉——東方的第聶伯河、頓河流域的巨大空間,這裡現已為斯拉夫人所居住。他們的祖先,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正是從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滄然西行,到達西歐地區。 在希特勒看來,對蘇俄開戰是十分必要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的歐洲政治體系表明,任何一西歐國家要做歐洲大陸的主人,必須征服俄羅斯,無論對拿破崙的法國還是希特勒的德國都一樣。再者,希特勒以日耳曼人的" 家長" 自居,要為子孫後裔向東方尋找生存空間,他這種" 責任心" 似乎特彆強烈,正如他一向自吹自擂的那樣:他是為整個日耳曼民族才來到這個世界上。 希特勒向東方擴張的思想根植於其種族觀念中," 我的奮鬥" 對此有相當露骨的闡述。他認為人類分為文化的創造者、保持者和破壞者三種,唯有亞利安人種方有資格做文化創造者的代表。日耳曼人是純粹的亞利安人後裔,歷史的自然法則要求優秀種族去征服劣等種族,後者被前者的意志所改造,去除劣等性與優秀種族一起成為文化的創造者。但要優秀種族對世界歷史作貢獻,前提則是必須有一塊與之相適應的生存空間,而今天,日耳曼生存空間太小,這個優秀種類瀕於衰退是世界歷史的不幸,所以就目前而言,德國必須採取600 年以前的外交政策,遏止日耳曼人向歐洲南部和西部遷移,應使其視線向東移轉。一談到在歐洲開闢新領土的問題,必然想到俄國和他相鄰的國家。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為希特勒日後進攻蘇俄埋下了伏筆。 西方某些心理歷史學學者近年來對希特勒向東方擴張時所表現的冷酷無情,作了自以為是的分析,認為希特勒的這種殘酷的貪婪、不顧他人的個性源於他幼時特別長的哺乳期。受乳經歷是希特勒的本源經歷,他逆源而行建立了" 給養地" 理論(日耳曼給養地)。這一理論在1927年昭昭然暴露無遺:" 怎樣才能餵飽整個民族?我們要麼輸出人口或商品,要麼力求調整領土格局,使其適應人口需要。大自然把這種可能性——自我保存本能——賦予一切生物的新生兒。當乳嬰吮吸母親乳汁時,它不會先問一聲,這維繫生命的乳汁是否正在經受磨難。飢餓和愛構成了健康本能。……" 心理歷史學這種分析力圖在希特勒個性的源頭同向東擴張之間構成一種關係,對這種嘗試,我們姑妄聽之。 促使希特勒對蘇聯開戰的另一個因素是蘇聯對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那地區的吞併。前者是上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割讓給羅馬尼亞的,後者是對這種割讓的補償。 同時蘇聯要求在芬蘭有進一步行動的自由,希特勒認為蘇聯對羅馬尼亞的行動,威脅到對德國利益極為重要的羅馬尼亞的油田,這進一步促使了希特勒儘早向蘇聯開戰的決心。此外,希特勒還認為重創的英國至今不肯屈服,是對至今未捲入戰爭的蘇聯有所指望,只要擊敗蘇聯,英國也就斷了希望,只能拱手求和。而美國想插手歐洲也鞭長莫及了。 對蘇開戰前夕,希特勒的武功達到了巔峰狀態。他27天征服了波蘭,1 天內拿下丹麥,23天奪得挪威,5 天里輕取荷蘭,18天佔領比利時,39天內掃平法蘭西,12天打下南斯拉夫,21天攻佔希臘,11天蕩平克里特島。這無疑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現在希特勒開始謀劃向蘇聯開刀了,他想創造一個新的奇蹟。 德軍對蘇作戰的計劃以1940年12月:日發出的第21號指令——" 巴巴羅薩方案" 為指南。作戰計劃規定:德國國防軍必須準備在對付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遠征將蘇俄擊敗,為此,陸軍必須動用一切可供使用的部隊,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保證已被佔領的地區免遭突然襲擊。 (一)總企圖裝甲部隊應果敢作戰,楔入敵深遠縱深,殲滅部署在俄國西部地區的俄軍主力,阻止其有作戰能力的部隊撤至俄國縱深地區。 然後,務必快速追擊以形成這樣一條戰線:俄國空軍從該線出發將不再能攻擊德意志帝國的領土。作戰的最終目標是,大致在伏爾加河- 一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建立一道針對付俄國亞洲部分的防線,這樣,以後若有必要,可由空軍來摧毀俄國殘存的烏拉爾工業區。 作戰一開始就必須對俄國空軍進行強有力的打擊,阻止其有效地參戰。 (二)作戰的實施1.陸軍在被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分隔成的南北兩個戰區中,應將主力用於北部。在這裡計劃投入兩個集團軍群。 在這兩個集團軍群中,南部集團軍群(在整個戰線的中央)的任務是,以特彆強大的裝甲兵團和摩托化兵團,從華沙周圍及北部地區實施突擊,粉碎白俄羅斯境內的敵軍,從而創造條件,使快速部隊的強大兵力轉而向北,協同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總方向突擊的北方集團軍群,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敵軍。只有在完成此項緊急任務並繼而佔領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之後,才可實施旨在攻佔重要交通樞紐和軍備工業中心莫斯科的進攻行動。 只有當俄國的抵抗力異常迅速地出現崩潰時,才有理由同時進攻兩個目標。 在普里皮亞特沼澤地以南的集團軍群,應力求在向心作戰中,以強大的翼側部隊全殲尚在第聶伯河以西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兵力。為此,應從盧布林地區出發,向基輔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而位於羅馬尼亞的兵力則應跨過普魯特河下游,形成一隻遠遠向前伸出的用於包圍敵人的" 手臂".羅馬尼亞軍隊負責牽制在這中間的俄軍兵力。 如果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南部或北部的會戰取勝,就應在追擊中力爭:在南方,提前攻佔國防經濟方面有重要地位的頓涅茨盆地;在北方,迅速進抵莫斯科,攻佔該城,意味著政治和經濟上的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此外,還意味著蘇俄喪失了最重要的鐵路樞紐。 二,空軍任務是儘可能削弱和排除俄國空軍的作用,支援主要方向的陸軍特別是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和南方集團軍群主要翼側的作戰行動。對於俄國的鐵路,應視其對作戰的重要程度或者予以切斷,或者果斷使用傘降和機降部隊佔領其附近的最重要目標(渡口!)。為能集中一切力量對付敵空軍和直接支援陸軍,在實施主要作戰行動期間,對敵軍備工業可不予以攻擊。只有在機動作戰之後,才能考慮進行這種攻擊——首先是針對烏拉爾地區。…… 根據上述作戰計劃的意圖,德軍朝三個攻擊目標: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作了如下兵力配置:以李布元帥為總司令的北方集團軍群,轄第18軍團、第16軍團、第4 裝甲兵團,共2 2 個步兵師、3 個裝甲師和3 個摩托化師,在其北面側翼為芬蘭軍共16個師(15萬人),另配屬2 個步兵師和2 個摩托化師。蘇軍與之相對峙的是:米里茲可夫將軍為司令的芬蘭方面軍,共20個步兵師、2 個騎兵師和5 個裝甲旅,配於拉多加湖兩側,以芬蘭方向為作戰目標;以伏羅希洛夫元帥為司令的波羅的海方面軍,共17個步兵師、7 個騎兵師和5 個裝甲旅,位於立陶宛、拉脫維亞,以掩護列寧格勒為目的。 以波克元帥為總司令的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第9 軍團、第4 軍團、第3 裝甲兵團、第2 裝甲兵團,共31個步兵師、9 個裝甲師、7 個摩托化師和1 個騎兵師。蘇軍與之對峙的是以巴甫洛夫大將為司令的西方面軍(也稱白俄羅斯方面軍),共50個步兵師、2 個裝甲旅,位於波蘭東部和明斯克之間地區,以掩護莫斯科為目的。 以倫德斯特元帥為總司令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6 軍團、第7 軍團、第1裝甲兵團,共30個步兵師、5 個裝甲師和4 個摩托化師。此外還有義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國混合編成的第11軍團加2 個軍,蘇軍與之對峙的是以基爾波諾斯上將為司令的西南方面軍與秋列涅夫大將為司令的南方面軍(兩個方面軍後來合併組成西南方面軍,布瓊尼於1941年7 月10日任總司令),位於波蘭東南部和比薩拉比亞地區,以掩護烏克蘭首府基輔為目的。 在三個德軍集團軍的後方,還配置了24個步兵師、2 個裝甲師和2 個摩托化師充任總預備隊。蘇軍似乎沒有組成戰略總預備隊。由於希特勒迅速突然的閃擊手段以及蘇聯最高決策層對戰爭爆發時間上的判斷嚴重失誤,使得戰爭一開始就出現一邊倒的形勢,蘇軍幾乎在戰略、戰役規模上都缺乏還手之力。 搜索更多相關主題的帖子:莫斯科會戰帷幄巴巴羅薩朱可夫希特勒莫斯科會戰帷幄轉帖決勝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 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2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39隻看該發布人- 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2.烏克蘭的奇蹟——基輔會戰 1941 年6 月22日凌晨3 時30分,美麗的布格河籠罩在一片黎明前的靜寂中,突然,一種異樣的聲音響起,彷彿迅雷從天邊滾來,蘇德邊界令人窒息的寧靜被打破了。在火炮和轟炸機群的轟炸聲中,蘇軍前線機場、飛機、通訊聯絡處於癱瘓,緊接著,陸上德軍分三路,突入蘇軍邊界防線,其階段性目標分別是北面的列寧格勒、中央的莫斯科和南面的基輔。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第2 裝甲兵團和霍斯的第3 裝甲兵團,作為進攻的矛頭,分別從兩翼突然躍出,迅速粉碎當面之敵的頑強抵抗,向第一個目標明斯克作深遠包圍。 6 月26日,這兩個裝甲兵口的鉗型攻勢發展順利,在明斯克以東開始向內旋轉,達成合圍。這一戰至7 月3 日拜里斯托克包圍圈中的兩個蘇軍集團軍投降時,已俘虜蘇軍30萬人,坦克、裝甲車輛2585輛,火炮1449門。但由於步兵軍團跟不上戰車的速度,又加上大雨滂沱,近30萬蘇軍得以撤出包圍圈,在斯摩棱斯克組成另一道新防線。6 月30日,蘇軍坦克戰專家。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和他的參謀長因指揮失當被召回莫斯科,經軍事法庭審判後槍決。其指揮權由頗具威信和能力的鐵木辛哥元帥接管。 鐵木辛哥似乎也無力挽狂瀾於既倒。6 月28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的第18裝甲師果斷地攻佔了控制別烈津納河渡口的重鎮波里索夫城,7 月1 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已從多處突破別烈津納河防線,使葉廖緬科把德軍阻擊在別烈津納河的希望化為烏有。7 月11日,古德里安以其果敢的行動,出人意料地渡過第聶伯河,使蘇軍全線震撼。蘇軍在第聶伯河利用天然屏障構築防線的企圖破滅了,後方戰略要地斯摩棱斯克城已受到威脅,它是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道大門了。此時,北面的霍斯第3 裝甲兵團也不甘落後,突破東西德維納河防線,同古德里安遙相呼應,向斯摩棱斯克疾進,形成合圍的態勢。8 月8 日,斯摩棱斯克會戰結束,德軍在這個巨大的鉗型包圍戰中,圍住斯摩棱斯克以西地區約50萬蘇軍,結果因大雨和沼澤地帶的障礙,只收俘30萬人,鐵木辛哥元帥使出渾身解數,勉強撤出20萬殘缺不全的部隊,在莫斯科附近倉促拼湊起一道新的防線,但已經損失坦克、裝甲車2030輛,火炮1918門。 斯摩棱斯克會戰稱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卓越的坦克戰之一。作戰區域地理特徵非常不利於裝甲部隊的運動,巨大的處女森林,寬闊的沼澤,壞得可怕的沙質道路,只有一條從邊境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所有那些追隨坦克前進的輪型卡車,由於無法越野而不能離開道路,大雨來臨時,只需一兩個小時,便都陷在爛泥中不能動彈,裝甲兵力亦停滯不前,無法繼續前進。當大批車輛擺成一百多公里的長龍時,真可謂奇觀,一直要等太陽出來,路面晒乾,方能繼續前進。這一情形導致霍斯不能在指定時間,從北面封住包圍缺口。 不管怎樣說,開戰至今,蘇軍西方面軍已被徹底擊潰,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莫斯科已岌岌可危。 正當波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連戰連勝,霍斯和古德里安所向無敵的坦克集群躍躍欲試,準備向莫斯科作最後衝擊時,整個德戰場呈現這樣一種勢態:李布元帥的北方集團軍群已穿越立陶宛、拉脫維亞,突破貝普斯湖的斯大林防線,進攻列寧格勒,受重創的蘇軍波羅的海集團退守列寧格勒周圍。 波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前凸伸入,已走完攻擊莫斯科全程的三分之二路途,並且明顯威脅到堅守基輔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下左翼和後方。 倫德斯特的南方集團軍群初期進攻受挫,經激戰,在烏曼包圍戰中殲滅蘇軍第6 、第12兩個軍團及第18軍團一部,計步兵師、山地師和坦克師共23個,俘獲10.3萬人,包括兩個軍團司令。8 月22日,德軍第17軍團和克萊斯特的第1 裝甲兵團已進抵基輔與克列緬丘格間的第聶泊河一線。這樣,由基爾波諾斯指揮的蘇軍西南方面軍所堅守的地區,就像一片舌頭夾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與南方集團軍群之間。對十分醉心於大規模包圍作戰的希特勒來講,這種戰場態勢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經過再三的爭論,他終於斷然拒絕波克、古德里安、霍斯等將領繼續向莫斯科挺進的要求,決定霍斯按" 巴巴羅薩" 的原方案向北旋轉,率所屬第3 裝甲兵團北上協攻列寧格勒。令古德里安掉頭南下,直撲基輔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後方,與克萊斯特第1 裝甲兵團形成對進,封住蘇軍退路,在第聶伯河以西包圍並殲滅之。為作出這項決策,德軍足足耽誤了一個多月的寶貴時間。 正當德軍安排安就緒,蘇軍最高統帥部卻誤認為德軍下一步行動仍以奪取莫斯科為目的,匆匆忙忙地從西南方面軍抽回兩個軍團以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禦。在8 月下旬,精明的朱可夫就已判定德軍很可能利用現有的戰略態勢迂迴西南方面軍後方,於是他建議加強方面軍的右翼,斯大林及其統帥部亦覺察到這點,急忙組成一個由葉廖緬科為司令的布良斯克方面軍,葉廖緬科信誓旦旦,向斯大林保證:粉碎德軍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的進攻,斯大林輕信了這一保證。 8 月25日,決定蘇軍西南方面軍命運的時刻來到了,古德里安第2 裝甲兵團突然一個 90 度的大轉彎,從戈梅利——斯塔羅布一線躍出,強渡傑斯納河,由北向南,直撲西南方面軍後方,一路上摧枯拉朽,擊潰了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的阻擊,而南方集團軍群中,克萊斯特第1 裝甲兵團亦突破克列緬丘格附近的第聶伯河防線,由北向南進攻。對基輔後方作深遠的兩翼鉗型包圍已順利地形成了。 葉廖緬科不僅沒能擋住德軍第2 裝甲兵團的強大攻勢,反被沖得落花流水,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命運完全是繫於他的保證上的。現在西南方向的總指揮布瓊尼元帥感到包圍的危機已逼近,沉不住氣了,他打電話給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 ……我提請你注意葉廖緬科的行動。他本該把這股敵人消滅掉,可實際上他卻一事無成。……"9月11日,布瓊尼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在仔細分析了戰場日益惡化的形勢後,鑒於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已貫穿基輔縱深後方,下令一部分部隊向後撤退,並要求斯大林及其最高統帥部允許西南方面軍放棄基輔,實行向第聶伯河東岸的總撤退。基爾波諾斯為此專程前往莫斯科,面呈斯大林,但遭到斯大林及沙波什尼科夫的斷然拒絕。 9 月13日斯大林解除了布瓊尼的指揮權,令鐵木辛哥接過這副無法收拾的爛攤子。這樣一來,就決定了死守基輔的蘇軍命運。 1941年9 月14日18時20分,在洛赫維察和盧布林之間的盧卡高地上空,出現了一顆深紫丁香花色的煙幕彈,一輛炮塔上塗有"G" 字標記的坦克停在一輛塗有"K" 字標記的坦克旁(兩個字母分別是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標記)。基輔合圍圈已經封口,兩股洶湧對進的坦克洪流匯合了,9 月24日,在一片火海中,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戰結束了,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德軍步兵軍團和裝甲集團雙層包圍攻擊下被徹底毀滅了。 蘇軍第5 、第26、第37、第21、第38共5 個集團軍基本被殲。德軍宣稱俘獲66.5萬人,裝甲車884 輛、火炮3718門,汽車3500輛。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政委布爾米斯堅科、參謀長圖皮科夫均在突圍時戰死。第5 集團軍司令、紅軍第一流將才波塔波夫將軍被生俘。被俘後,古德里安曾同他作了一次談話。古德里安:" 你在什麼時候才知道我的戰車已穿入你的背後?" 波塔波夫:" 差不多是在9 月8 日的時候。" 古德里安:" 那麼為什麼你們不立即撤出基輔呢?" 波塔波夫:" 我們本已經接到集團軍總部的命令,叫我們撤出這個地區並向東面退出。我們已經開始遵辦,突然我們又接到一個相反的命令,叫我們死守基輔地區不準移動。" 事實上,正是蘇軍統帥部這個錯誤的命令,把西南方面軍——蘇軍最龐大的戰略重兵集團推向毀滅的深淵!28年後,朱可夫元帥悲痛地回憶道:" 從那以後,多少歲月過去了,可是每當想起這件往事,我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 基輔會戰的勝利使希特勒變得更加趾高氣揚,在基輔會戰尚未完全結束時便下達指令,下一步行動要立即拿下莫斯科,在冬季到來前結束對蘇戰爭。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 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3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39隻看該發布人- 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3." 颱風" 在莫斯科消失1941年9 月6 日,希特勒發布代號為" 颱風" 的第35號作戰指令,規定了莫斯科作戰的基本內容:中路陸軍部隊應做好同鐵木辛哥集團軍群作戰的準備,以便能儘早(在9 月底)發起進攻,在維亞茲馬總方向上達成雙重包圍(在兩翼集中強大裝甲兵力),殲滅斯摩棱斯克以東地區的敵人。只有在這次兵力集中,包圍嚴密的殲滅戰中消滅了鐵木辛哥集團軍群的主力,中路陸軍部隊方可(在右邊沿著奧卡河,在左邊沿著伏爾加河上游)向莫斯科方向實施追擊。 下一步作戰計劃是:以一個從南方集團軍群的戰區出發向東北總方向推進的側翼梯隊(它由從南方集團軍群抽出的快速部隊組成)來掩護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 根據上述作戰計劃,中央集團軍群克魯格元帥的第4 軍團和霍普納將軍的第4 裝甲兵團組成右翼,斯陶斯將軍的第9 軍團和霍斯將軍的第3 裝甲兵團組成左翼,從南北兩個方向合圍殘缺不全的蘇軍科涅夫的西方面軍和布瓊尼的預備役方面軍,攻佔其防禦重鎮維亞茲馬。南方集團軍群魏克斯將軍的第2 軍團為左翼,因參加基輔會戰而脫離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第2裝甲兵團則加入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序列,組成右翼與魏克斯協同合圍布良斯克城,這一地區是蘇軍葉廖緬科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的防禦中樞。該城若被攻克,德軍便打開了從南面迂迴包圍莫斯科的大門。 9 月30日,又是古德里安首先拉開了維亞茲馬——布良斯克雙重包圍戰的序幕。他揮動他的裝甲集群從羅弗果羅德一希弗爾斯基躍出,一路長驅直入,4 天內前進120 英里,在10月3 日的黃昏,迂迴到布良斯克城的右後方,並以迅雷之勢攻克了阿內爾城。這次長途奔襲完全出乎蘇軍意料,當德軍前鋒坦克分隊馳入阿內爾市中心時,電車上的乘客還以為是蘇軍從後方開來的增援部隊,紛紛向他們招手致意。 正當蘇軍統帥部以為德軍這次進攻的重點是從南面包圍莫斯科時,中路的霍斯和霍普納兩支裝甲鐵鉗在10月4 日同時出擊,於10月7 日將維亞茲馬緊緊包圍。10月8 日,趕上來的魏克斯協同古德里安第2 裝甲軍團(10月6 日,裝甲兵團都升格為裝甲軍團)將布良斯克團團圍住。維亞茲馬——布良斯克這個傑出的雙重包圍戰到10月20日結束,俘虜66. 3 萬人,坦克、裝甲車1242輛和火炮5412門。此時,中路的德軍已前出到莫則斯克,距離春秋網http://bbs.cqzg.cn莫斯科僅65英里。 此時的希特勒更是氣焰萬丈,不可一世,他向全世界宣布:俄國的軍事實力已完全被殲滅,甚至一向較為悲觀的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也在日記上寫道:"只要會戰能有相當良好的指導,再加中等好天氣,則我們對於莫斯科包圍戰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維亞茲馬——布良斯克的慘敗對莫斯科形成了巨大威脅。除斯大林和統帥部幾位重要將領留在莫斯科外,其餘政府人員和機關都退出首都,撤到伏爾加河上的庫比雪夫城。統帥部已手足無措,頻頻更換將領,10月8 日,斯大林決定任命智勇雙全的朱可夫大將為預備隊方面軍總司令,10月10日又改任他為西方面軍總司令,並將預備隊方面軍併入西方面軍(因布良斯克方面軍幾乎被全殲,故在11月10日將其撤消)。即便如此,朱可夫對維亞茲馬一布良斯克雙重包圍圈裡正遭受圍殲命運的三個方面軍主力也已回天乏術。 正當德軍重新調整好姿態,預備對莫斯科發動其聲勢浩大的最後總攻之際,正當朱可夫死馬且作活馬醫把三個方面軍殘餘部隊七拼八湊成最後一道防線時,彷彿天意如此,似乎是拿破崙征俄偽歷史重演,俄羅斯的天然盟友一- 冬季嚴寒出乎意料地提前降臨了。與此同時,俄羅斯適應嚴寒條件下作戰的西伯利亞生力軍,也從遠東正源源趕來。 氣溫驟然下降,冰天雪地,奇冷難熬。大雪晝夜不止,整個村落埋在冰雪之中,鐵路公路交通完全斷絕。卡車不能動彈,火車無法生火,坦克水箱死死凍住,甚至汽油也被凍結,要燒水加溫幾小時才能發動。潤滑油凍結使飛機無法起飛。火炮的瞄準器亦凍壞了,不能使用。機關槍不發火,衝鋒槍槍栓也拉不開。無數身著單衣的德國士兵凍死、凍傷、凍殘。前線急需的冬裝、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及其零部件堆積在遙遠的後方斯摩棱斯克一線,無法到達前線,得不到及時補充的一線作戰部隊變得日益虛弱。11月16日,對莫斯科的總攻擊在零下8 度的嚴寒下揭開序幕。德軍慣常的長驅直入,迅猛攻擊前進的作戰風格消失了,變成了蝸牛似的爬行。北翼的霍斯第3 裝甲軍團徐徐向東南推進,11月28日到達距莫斯科14英里的近郊。克里姆林宮的尖塔已遙遙在望。在霍斯的南面,霍普納第4 裝甲軍團進到了齊費特柯伐。南翼古德里安第2 裝甲軍團向莫斯科後方迂迴,並已迂迴到圖拉城後方實施包圍。但南北兩翼的進展還靠中路第4 軍團的配合,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波克元帥在11月22日把所有能夠調動的兵力,孤注一擲投入前線,並親臨指揮。他堅信莫斯科城下的決戰如同1914年的馬恩河會戰一樣," 當最後一營的兵力投入之後,也許就可以決定勝負了。" 儘管他拼足了老命,儘管希特勒在統帥部,兩眼直楞楞地盯著地球儀上只差十幾英里的莫斯科城,使勁喊道:再加最後一把勁!德軍卻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了。 12 月2 日克魯格的第4 軍團從中路發動進攻,為莫斯科周圍森林地帶堅強的防禦所阻,其中德軍第258 步兵師一個營已突入莫斯科郊外的希姆基,克魯格軍團參謀長布魯門提特在日記中寫到:" 第258 步兵師的少數部隊實際上已沖入莫斯科的近郊,但是俄國的工人從工廠中涌了出來,就用他們的工具來與德軍搏鬥……" 事實上,莫斯科防線上許多都是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工人、士兵、市民組成的武裝,不難推斷,如果在正常氣候條件下,這些武裝,都會被德軍的裝甲" 絞肉機" 碾成粉沫。12月4 日,零下32度,古德里安的先頭部隊在大雪中頑強掙扎著,試圖對圖拉城完成最後的包圍。第二天,12月5 日,零下62度(一說為零下52度),會戰的轉折點來到了。古德里安在這天作了平生最後一次,然而卻是失敗的進攻。他只能動用步兵,所有的坦克裝甲車都在原地被凍結住。這天德軍對莫斯科的全線進攻,被遏制在環繞莫斯科城的200 英里半圓型戰線上,德軍已成強彎之末。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一心想攻克莫斯科而史冊留名的波克元帥把他" 最後一營兵力投入" 之後,打電話給德軍參謀總長哈爾德,無可奈何地哀嘆,他"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至今尚保持不敗紀錄的德國坦克名將古德里安將軍,這位曾踏平波蘭,橫掃法蘭西,在俄羅斯平原所向披靡的閃電戰專家,生平第一次痛苦地下了撤退的決心。在以後的撤退中,他被迫丟棄了許多燃料耗盡,被嚴寒凍結住而不能動彈的重炮、汽車、牽引車和坦克。 古德里安在以後的回憶中寫到:" 由於側翼和後方都已經感受到威脅,而且不正常的寒冷又使我軍喪失了機動性,所以我就決定在12月6 日的夜間,擺脫這個毫無支援的攻勢,把最前線的部隊撤回……。這是在戰爭中,我第一次作這種撤退的決定,而且也從來沒遭遇過這樣大的困難。……我們對於莫斯科的攻擊是已經半途而廢了。我們那些英勇官兵的一切犧牲和忍耐也都完全白費掉了。我們已經遭遇到了一次可悲的失敗……" 從6 月22日開戰以來,德軍取得的巨大勝利主要依靠4 個裝甲坦克集團的優勢,其中攻擊力最強的是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但在11月14日,他只剩下60輛戰鬥坦克了,這也是第2 裝甲軍團的全部家當。而在齊裝滿員的情況下,他的軍團應有600 輛戰鬥坦克。由此可估計,當他撤退時,坦克基本上打光了。他的人員也損失了三分之二,希特勒只答應空降500 名士兵,算是增援。現在古德里安尚且丟盔棄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其他部隊的狀況便可想而知了。 12月6 日,精明的朱可夫利用不久趕到的西伯利亞生力軍和新組建的軍團,利用良好的冬季防寒裝備的保護,對筋疲力竭的德軍發起全線反攻,德軍全面敗退,鑒於拿破崙征俄時,在嚴寒的冬季作全面總撤退而導致全軍覆滅的歷史教訓,希特勒嚴令不準後退,原地堅守。但前線將領們無法執行他的命令,他們被蘇軍逼迫著作了合理的撤退,這種必要的措施卻使許多功高望重的將領被解職。其中有陸軍總司令布勞齊特希,三個方面集團軍群司令李布元帥、波克元帥、倫德斯特元帥,第4 裝甲軍團司令霍普納和第2 裝甲軍團司令古德里安等。據參謀總長哈爾德估計:從邊境開戰到莫斯科撤退(1941年6 月22日一1941年12月31日)德軍死傷83.0403 萬人。蘇軍死傷和被俘可能永遠沒有精確的數字,據卡提爾估計,1941年6 月間,蘇軍總乓力在50O 萬以上,1942年1 月1 日,降至200 萬至300 萬人之間,所以德軍宣稱己俘獲蘇軍200 多萬人似乎不算誇張。蘇軍從多個方向突破德軍脆弱的防線發動反攻,並向縱深發展。一個多月後雙方几經交戰,都筋疲力盡,戰線總算穩定了下來,德軍退到了過冬地帶。蘇德雙方一邊喘息一邊加緊補充,準備著開春以後再一次廝殺。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 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4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40隻看該發布人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4 、雙方作戰藝術評價(一) 莫斯科會戰對探索戰爭藝術的人們來說具有永恆的魅力。 德軍一連串重大的勝利,首先跟他們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思想是分不開的,他們吸收和發展了李德哈特、富勒等人在20年代提出的" 機械化戰爭" 思想,這就是用坦克、裝甲運兵車組成大兵團,再配之以其他摩托化兵種,對敵方防線實施突破並繼續向敵深遠的縱深發展,把攻勢帶到敵人後方,迂迴包圍當面之敵主力,加以殲滅。另外他們吸收了杜黑的" 空軍制勝論" 有價值的部分。以強大的航空兵團配合陸地上的坦克集群,形成" 立體攻勢" ,對決定性的方向實施戰術突破,進而達成戰役目的。德軍高層最初對此種軍事思想雖有爭論,但最終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軍事領導集團還是接受了這種新的思想. 比起蘇、美、英、法等國的軍事決策層,德軍領導層更富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創造力。 凡仔細研究過" 白色方案" 、" 巴巴羅薩方案" 等作戰計劃,並對照後來的實施情況的人都不難發現,德軍制定的作戰計劃質量都是上乘之作,都堪稱參謀作業的經典。它們是先進的軍事思想,日耳曼民族務實、嚴謹、慎密的特性加德國參謀總部優秀的歷史傳統三者結合的產物。19世紀末德國參謀總部制定的" 史里芬計劃" 直到20世紀40年代,仍有其參考價值便是典型的例子。 參加對蘇作戰的德軍將領是舉世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最富有經驗的將領。像古德里安這樣富於創新,思維敏捷,判斷力強,務實而強悍,集參謀作業與戰地指揮藝術於一身的將領更是難得的人才。即使略遜一籌的霍斯、霍普納、曼斯坦因、賴希瑙、克萊斯特等人,在抵達莫斯科城之前也已身經大小數十戰而一仗未敗。這批將領的素質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使他們與蘇軍將領交手時佔了很大便宜。即便是希特勒這個軍事領域的" 半路和尚" ,憑著魔鬼般天賦,無師自通,居然對戰略戰術、武器性能、兵力兵器配置和各種技術性數據無不精通。雖然他那糟糕的個性和想入非非的想像力在指導戰爭時,有時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但與他共事的將領,包括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在內,對他的軍事天才也敬佩有加。 德軍士兵群體素質也是公認一流的。他們士氣高漲,勇猛善戰,往往能連續作戰,有著極頑強的戰鬥意志和在困難條件下驚人的忍耐力。第2 裝甲軍團的士兵能在後無援軍、前有強敵,幾乎彈盡糧絕,零下52度的嚴寒里發動進攻。強將手下無弱兵,是之謂也。而且德軍各兵種協同能力非常強,往往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正是上述各種因素,德軍紙上的計劃往往能實施到位。有時其準確性簡直就跟沙盤演習一樣。 對俄作戰中,德軍統帥部的失誤對以後的戰略決策家們指導戰爭、將有重要的意義。 從" 巴巴羅薩方案" 的總企圖來看,德軍的目標是殲滅蘇俄的陸軍主力。很明顯,以後所採取的一切手段必須緊緊圍繞這個總目標進行,但在中央集團軍群極有把握攻佔莫斯科時,希特勒卻將其主力投入南面,進行基輔會戰,這種調整既有合理之處,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西南方面軍是蘇俄最主要的主力集團,因為蘇俄統帥估計未來德國的進攻重點在烏克蘭。殲滅這個方面軍客觀上符合" 巴巴羅薩" 的總企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任務原計劃是要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單獨來完成的。雖然倫德斯特的兵力不足以達成圍殲任務,但希特勒進行基輔會戰的動機卻是經濟性的,與殲滅蘇軍有生力量的總企圖相背離了。他對從前線趕來力勸他放棄基輔會戰,並迅速拿下莫斯科的古德里安傲慢地訓斥道:" 我的將軍們對於戰爭的經濟方面都是一無所知的。" 他考慮的是如何拿下烏克蘭糧倉和頓涅茨盆地的工業區,如何保護羅馬尼亞油田不受威脅。 另外,希特勒對列寧格勒也有巨大的興趣,它哺育出" 十月革命" ,是共產主義的發祥地。攻佔該城等於端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老窩,意義非同小可。於是,希特勒又多了一個政治目標。在關鍵時刻調霍斯裝甲兵團北上,協攻列寧格勒。這樣就和原計劃:" 在北方,迅速進抵莫斯科,攻佔該城,意味著政治和經濟上的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發生了衝突。這種謬誤歸根結底是希特勒頭腦里政治目標、軍事目標同經濟目標發生衝突,所以他的攻擊目標一直在莫斯科、基輔、列寧格勒三者之間游移不定。 從斯摩棱斯克會戰後的狀況而論,由於蘇軍的一連串崩潰和德軍代價並不大的連續取勝,加上雙方士氣、作戰能力和技巧的差別,戰後德軍許多將領認為當時迅速攻佔莫斯科是極有把握的。攻下莫斯科後,德軍再返身圍殲孤懸在基輔地區的西南方面軍真是易如反掌。而希特勒夢寐以求的" 烏克蘭糧倉" 、" 頓涅茨工業區" 和" 羅馬尼亞的油田安全" ,自然屬瓜熟蒂落了。基輔會戰雖然殲滅了蘇軍有生力量,但基輔在前、莫斯科在後的時間安排,卻反映了希特勒將次要的經濟目標凌駕於主要的軍事目標之上的荒謬。對蘇軍兵力和抵抗程度的低估,也是德軍統帥部的一個致命錯誤。德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8 月中旬的日記記載:" 我們把俄國人估計得太低了,我們以為只有200 個師,但現在我們卻已經發現了360 個師".根據這個錯誤的數字,哈爾德戰前預測只需8 到10個星期就可以擊敗蘇俄。在1941年8 月4 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希特勒對古德里安說:" 假使我早知道你那本書裡面所舉的俄國戰車數字是真的,那麼也許我就不會發動這個戰爭了。 " 這本書是古德里安1937年出版的" 注意!坦克兵".在這本書里,古德里安以最保守謹慎的態度估計,當時蘇軍坦克為10000 輛左右,而當時德國情報部門估計蘇軍約有17000 輛坦克,但當時的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和書籍審查當局部不承認這個數字。希特勒也不相信,所以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憤憤然道:" 在政治方面,學鴕鳥縮頭的辦法,根本是不能夠避免危險的,可是希特勒和他的重要高級顧問們,卻都喜歡採取這個辦法。結果對於明白的危險,都有意裝瞎子,而倒霉的是我們這些前線的將軍和作戰的部隊。" 7 月底,蘇軍T-34型坦克出現在戰場上,使德軍將領和士兵驚訝不已,至莫斯科城下決戰時,這類" 歌利亞巨人" 式的坦克越來越多,造成德軍的" 坦克恐慌" 現象。這是德軍統帥部始料不及的。 蘇軍初期雖屢戰屢敗,但是有時卻表現出異常頑強的抵抗力,這是德國人在法國、波蘭等國所不曾遇到的。例如,堅守波蘭境內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要塞的蘇軍,整整抵抗了近一個星期。直到德軍裝甲部隊攻克遙遠後方的明斯克之後才陷落,這時的要塞守軍已處在最前線的德軍的深遠後方。南方集團軍群最初對蘇軍基輔築壘邊境地區的進攻也十分吃力,進展緩慢。若無中央集團軍群方面古德里安第2 裝甲兵團和許多步兵師的支援,單獨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是不可能的,至多是一場擊潰戰。" 巴巴羅薩方案" 中,要求倫德斯特南方集團軍群單獨圍殲蘇軍西南方面軍構計劃,也確實大而無當,這是對蘇軍抵抗能力估計過低所致。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5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41隻看該發布人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5 、雙方作戰藝術評價(二) 蘇軍要總結的經驗教訓,也許比它的對手更多,意義更深遠。在戰爭初期,蘇聯雖遭意想不到的慘敗,但有兩點值得肯定,蘇軍士兵有著斯拉夫民族特別能吃苦的特點,以及拼殺到底的精神;蘇軍的戰時動員能力和動員速度都十分驚人,德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的日記已證實了這兩點。在冬季嚴寒給德軍造成巨大困難的情況下,這種戰爭動員的能力和速度,為在莫斯科城下迅即發起反攻並贏得勝利,具有決定性作用。 雖然如此,也應看到這場會戰差點使蘇聯人輸掉整個戰爭。儘管" 天不滅曹" ,反敗為勝,卻也著實驚出一身冷汗。初期的慘敗使得和平時期一系列潛伏著的危機暴露無遺,幾乎毀滅了這個國家。所以蘇聯似乎更應該接受一些教訓。首先是斯大林對戰爭爆發時間上判斷失誤。因為任何人都會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同時開闢東西兩個戰場所造成的災難,因而會進一步推測,希特勒在結束對英國的戰爭之前,不會對俄國開戰。這樣的判斷不能說不對,不料希特勒的大膽妄為卻使斯大林這一正常的推理變成失誤.希特勒歪打正著,斯大林正打卻歪著。 另外,在1941年里,蘇聯在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尚未作好戰爭的準備工作。 它的軍事實力遠不及德國,斯大林渴望爭得一點時間,竭力避免在近期同德國交戰。 鑒於以上的原因,斯大林對來自各方面關於德國很快就會入侵蘇聯的情報一概不相信,連左爾格這樣從未出錯的優秀情報人員提供的情況,也以為是無稽之談。甚至到了1941年6 月21日晚上,一個德國司務長(自稱是德國共產黨員)向蘇軍投誠,供稱德軍將在22日凌晨進攻蘇聯,戰爭已一觸即發,斯大林還懷疑其真實性。朱可夫曾回憶:" 斯大林一個人接見了我們。他顯然很憂慮。他問道:" 這個投誠者會不會是德國將軍為了挑起衝突而派來的吧!" 鐵木辛哥回答說:" 不是。我認為投誠者說的是實話。" 這時,政治局委員們走進斯大林辦公室。斯大林簡要地向他們說明了情況,斯大林問道," 我們該怎麼辦呢?" 沒有人回答他。" 應該立即命令邊境軍區所有部隊進入一級戰鬥準備。" 國防人民委員說(即鐵木辛哥元帥)。斯大林說:" 把命令讀一下!" 我把命令草稿讀了一遍。斯大林說," 現在下達這樣的命令還太早,也許問題還可以和平解決,命令要簡短,指出襲擊可能從德軍的挑釁行動開始,邊境軍區部隊不要受任何挑釁的影響,以免問題複雜化。" 斯大林這一致命的失誤唯一可解釋的理由,便是基於德同不可能兩線作戰的判斷和拖延時間的強烈願望。在6 月13日,德國突襲俄國前10天,鐵木辛哥同總參謀長朱可夫研究了邊境嚴峻的形勢後,打電話給斯大林。要求邊境軍它部隊進入戰鬥準備,並展開第一梯隊,卻被斯大林拒絕。後來人們常因此而指責他。其實細想一下,也不奇怪,一個軍事領導人在自身力量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在竭力爭取時間的努力中,總是不願給對於尋找戰爭的借口,哪怕是很小的借口,如果蘇軍大規模地進行戰爭總動員,使前線部隊進入第一線陣地,斯大林擔心會給希特勒挑起戰爭以借口。聽以,在6 月22日零時30分,在戰爭爆發前的最後3 個小時前,蘇軍最高統帥部才向邊境各大軍區下達進入戰鬥準備的命令。此刻各邊境軍區都還沉浸在一片和平寧靜的祥和之氣中,他們可怕的對手古德里安只高高站在布格河對岸的一座瞭望塔上,這是他的裝甲兵團的前進指揮所。 在當時,不論在處在斯大林這個職位上,都很難避免這樣一個失誤。即使是後來指責斯大林的人,有誰敢在那時斷定德國將在6 月22日這天發動突然襲擊呢?上時各方面的有關德國進攻的情報不斷送來,有4 月、有5 月15日、有6 月15日等,結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同時又有大量互相矛盾的情報也源源而來,又有誰敢相信並斷定6 月22日這個日子呢?所以客觀他講,對德軍進攻時間上的判斷失誤,是任何一個人在正常情況都會犯下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1941年6 月22日零時30分,經斯大林同意,由鐵木辛哥和朱可夫簽發了第一號命令,全文如下:列寧格勒軍區、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西部特別軍區、基輔特別軍區、敖德薩軍區軍事委員會:抄送海軍人、民委員1.1941年6 月22日到23日德軍可能在列寧格勒軍區、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西部特別軍區、基輔特別軍區、敖德薩軍區正面實施突然襲擊。襲擊可能從挑釁行動開始。 2.俄軍的任務是:不受任何挑釁行為的影響,以免使問題複雜化。與此同時,列寧格勒、波羅的海沿岸,西部、基輔、敖德薩各軍區部隊進入一級戰鬥準備,以防德軍或其盟軍可能的突然襲擊。 3.茲命令:(1 ) 1941 年3 月21日夜間,(2 )隱蔽佔領國境築壘地域各發射點;(2 ) 1941 年6 月22日拂曉前,將全部飛機,包括陸軍航空兵飛機,分散到各野戰機場,並加以偽裝;(3 )所有部隊進入戰鬥準備。軍隊應分散偽裝;(4 )防空部隊可待補充兵員到達,立即進入戰鬥準備。城市和目標地區應採取燈火管制的一切措施;(5 )在沒有特別命令的情況下,不得採取任何其他的措施。 鐵木辛哥、朱可夫1941年6 月21日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命令。第一條既然已判定是整個邊境線上的," 突然襲擊" ,那麼,應明確一旦這種突然襲擊爆發,應採取的針對措施,而" 挑釁行為" 已變得毫無意義了。但荒唐的是,命令中沒有提出武裝反擊的具體作戰要求,卻指示" 不受任何挑釁行為的影響" ,以免問題複雜化。這是典型的斯大林的思維方式,隱藏著這樣一個荒謬的前提,他認為德軍行動由挑釁和突襲兩部分組成,而且天真地認為,如果蘇軍不理睬挑釁,德軍就不發動突然襲擊,真是一廂情願。 至於第3 條第5 款才是命令的關鍵點。從朱可夫回憶錄所記載的當時情況來看,6 月2 2 日凌晨3 時以後,鐵木辛哥和朱可夫接二連三地接到波羅的海艦隊司令、西部軍區和基輔軍區參謀長的電話,報告所轄地區已遭空襲,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對波羅的海艦隊情況先斬後奏,同意反擊。而後他們打電話給睡夢中的斯大林,要求允許開始還擊。由此來看,命令中最後一條第5 款的真正涵義是在任何情況下,即在沒有斯大林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採取武裝反擊,進一步說,如果斯大林在那一刻已確實判定是突然襲擊,那決不可能作這種指令限制。只有判定是挑釁才會如此,而且相信只要對挑釁忍讓不理睬,突襲就不會隨之而來。這個命令表明:在戰爭爆發的最後時刻,斯大林還抱住幻想不放,希特勒則成功地把斯大林欺騙到最後一分鐘。 由於第5 款的嚴格限制,第3 條中:至4 款的戰鬥準備,表面上面面俱到,符合作戰條令要求,實際上包含著巨大的危險。一旦德軍突然襲擊,使通訊聯絡癱瘓,集結在最前線,因無法得到進一步指令而手足無措的部隊,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即便這個命令再怎麼荒謬,也沒有傳達到軍師以下的單位,許多集團軍一級司令部也沒來得及收到。因為德軍的進攻已經開始,空中襲擊已使蘇軍前線大部通訊中斷,有些軍區司令部無法與下級單位發生聯絡,西方面軍(即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在開戰時,既不知道自己的部隊狀況,更不清楚德軍的情況。 由於對德軍入侵時間上判斷失誤,造成的災難是巨大的,蘇聯邊境上的部隊幾無作戰準備。5 月17日,德軍擔任中央突破的第2 裝甲兵團司令古德里安在布格河前線視察,對蘇軍防禦獲得如下印象:" 詳細研究俄國人的行動,使我深信他們對於我們的意圖還是毫無所知。我們可以望見布里斯特一- 里托弗斯克城內的廣場,有一些俄國兵隨著軍樂隊的演奏,在那裡作班教練)沿布格河的工事還沒有士兵加以據守。在過去幾個星期當中,他們對於築城工事的增強實在是很有限。所以,我們的攻擊可以獲得奇襲效果的機會實在是很大,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問題,那一個鐘點的炮兵準備射擊是否還再需要。"除古德里安的回憶外,參謀總長哈爾德的日記也記載了第一天的交戰情形:很明顯的,沿著全線的敵軍都受到了戰術性的奇襲,所有在布格河上的橋樑,以及整個河川邊界上,都是不設防的。敵軍在他們的營房中被圍捕著,飛機停在機場上沒有起飛,敵軍部隊面對著這個突如其來的發展,部紛紛向他們的上級請示,應該如何應付。A 集團軍(即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報告說:敵軍正向布列斯特-一里托弗斯克一- 明斯克的公?上,拚命地潰逃。俄軍的指揮組織已經完全崩潰。 另外蘇軍將領巴格拉米揚在後來的回憶中也承認德軍的襲擊造成了蘇軍指揮系統癱瘓:" 當戰鬥開始後,當昨日的基輔特別軍區成為西南方面軍後,方面軍首長不時同軍隊失去聯繫。聯絡方面軍指揮所和總部的線路還可湊合,想要同各集團軍司令部聯絡,那就太難了。" 西方面軍(原西部特別軍區,又稱白俄羅斯方面軍)的情況更糟,德軍已攻佔明斯克,接著又包圍了比亞韋斯托以東蘇軍兩個集團軍,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居然一無所知,還是遠在莫斯科的總參謀長朱可夫從德國廣播中獲悉此消息後,打電話告春秋網http://bbs.cqzg.cn訴巴甫洛夫讓他採取緊急措施。方面軍一級的指揮部尚對前線情況一無所知,莫斯科統帥部更不用說了,難怪朱可夫只能根據德國廣播提供的情況來指揮作戰了。由此可見,斯大林堅持等確定德國入侵後才允許部隊反擊,在指揮通訊上也是不可能的,雖然他確實做到了在最後一刻也沒給希特勒留下口實,但卻付出了慘不忍睹的代價。總而言之、時間判斷上的失誤,使蘇軍遭到猝不及防的奇襲,蒙受巨大的災難。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 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6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43隻看該發布人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6 、雙方作戰藝術評價(三) 蘇軍莫斯科會戰初期失利又和蘇軍長期以來戰爭指導思想的失誤有直接的關係。30年代初,蘇軍的軍事學術思想活躍,很注意吸收和研究西方國家的軍事思想,軍事院校常用西方國家的著作當教材。對大規模組建機械化部隊、航空兵的建設、空降部隊的建設都給予重視,其代表人物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後來軍隊大清洗,圖哈切夫斯基的思想和組建機械化部隊的種種卓有成效的努力被認為是破壞蘇維埃紅軍的陰謀行為。更不幸的是蘇軍高層領導如庫利克元帥等從西班牙內戰中,由於戰術不當和比利牛斯山區地形特殊而使坦克作戰陷入困境,錯誤地得出坦克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不大的結論,建議坦克最多組成營級分隊支援步兵進攻,這種戰車觀念同法國人、英國人一樣地落後,西班牙戰爭結束後,蘇軍將已經成立的幾個機械化軍悉數解散。直到德軍閃擊波蘭時,集中使用坦克集群獲得成功後,蘇軍決策層才如夢初醒。1940年12月在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上,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上將作了" 關於機械化兵團在現代進攻戰役中的使用" 的報告,他出色而系統他說明了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具有巨大的機動性和突破力,受到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殺傷的機會卻較其他兵種要小。當時他被譽為蘇軍中的坦克專家。到了19 41 年春天,蘇軍才著手重新組建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但經這般來回折騰,為時已晚。數月後,當經過波蘭戰役和法蘭西戰役洗禮的德國坦克兵團殺將過來時,蘇軍新建的坦克兵團有的剛剛才開始學習駕駛,所以坦克總數雖佔優勢,但其坦克質量、訓練、與其他兵種協同等方面,卻遠不是德國人的對手。 巴洛拉米揚回憶到," 軍區(基輔特別軍區)裝甲坦克兵的情況簡直糟透了。對194 0 年開始組建的幾個機械化軍,首先是利用原來就有的獨立坦克旅和機械化旅及各步兵師獨立坦克營的人員。武器裝備和戰鬥車輛進行補充的。到戰爭即將爆發時,沒有一個機械化軍完成了組建工作。機械化第4 、第8 兩個軍裝備最好,但也缺少戰鬥車輛、槍炮和其他技術器材。兩軍應裝備到位的新坦克數量實際只有一半。新坦克乘員和戰鬥協同遠達不到應有水平。機械化15軍更差,乘員剛開始學駕駛新坦克,該軍212 師,實際上只不過那麼叫它罷了,因為它不僅沒有供人員乘坐的汽車,而且也沒有運送重裝備、彈藥和油料的汽車,其餘機械化軍組建更晚,它們的狀況太差了。所有坦克都已陳舊,而且多半是已消耗掉大部分摩托小時的教練戰鬥坦克,由於它們已停止生產,幾乎沒有備件,一有嚴重損壞,通常意味著徹底報廢。" 有個問題很值得歷史學家玩味,蘇軍1933年在遠東哈勒欣河戰役中運用坦克集群把日本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為什麼後來仍解散已組建的機械化軍、坦克軍呢?除了西班牙內戰得出的錯誤結論,恐怕與蘇軍內部的權力之爭有關,大規模組建坦克兵團是軍隊的一項改革,同任何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必然觸及既得利益集團和這個集團代表人物的既得利益。在現代化戰爭中,傳統的步兵仍具重要地位,炮兵也須進一步發展,而騎兵兵種必然被取而代之。在德國,古德里安兵團的組建是以傳統騎兵兵種為基礎的,說穿了把騎兵變成了裝甲兵,裝甲兵種排斥了騎兵兵種。在蘇聯,布瓊尼領導的騎兵是紅軍中的天之驕子,它在國內戰爭時期以其決定性的勝利和輝煌的戰績為自己和這個兵種贏得了榮譽和尊敬。坦克兵團的崛起必然使這個傳統兵種和他的領導人黯然失色。這在感情和自尊上都難以接受。特別是當不願接受新事物的傳統兵種的領導人掌權,影響國家最高軍事決策權時,組建裝甲兵團的阻力更大。這一情況在大多數國家裡都大體相同。無怪乎英國的富勒、李德哈特,法國的埃蒂安納、戴高樂,美國的巴頓,德國的古德里安,都有一段憤憤不平的經歷。 蘇聯最高統帥在如何對德作戰的戰略方針上也存在嚴重問題。斯大林為在最後一分鐘不給德國任何一個交戰借口,付出了重大代價。那麼戰爭一旦開始後,蘇軍統帥部的作戰方案又如何?從戰前蘇軍邊境的戰略布置看,基本是一種進攻型的配置,這種戰略布置其思想來源於20年代伏龍芝從國內戰爭中總結井提倡的" 大縱深進攻" 理論,在30年代蘇軍中甚為流行,另外,這種戰略布置還在於蘇軍軍事領導層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照搬當年對付鄧尼金、高爾察克、彼得留拉等白匪軍的老一套辦法,來對付高素質的德國軍隊,一味信奉"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信條。這種" 大縱深進攻" 思想指導下的戰略布置的特點是:其主力部隊和航空兵野戰機場、戰略預備隊都集結在邊境,這就正中德國統帥部下懷,因為" 巴巴羅薩方案" 的總企圖是" 裝甲部隊應果敢作戰,楔入敵深遠縱深,殲滅部署在俄國西部地區的俄軍主力,阻止其有作戰能力的部隊撤至俄國縱深地區".開戰初,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犯的致命錯誤就是把預備軍團迅速投入,企圖以攻對攻,這無疑羊入虎口,德軍對此求之不得。若蘇軍統帥部能對雙方力量懸殊有清醒的認識,戰略指導上取守勢,兵力兵器配置成縱深梯次配備,就會增加防禦厚度,即使德軍突破這道" 厚牆" ,衝擊力也會大減。因為有厚度,防線不會立即崩潰,突破口兩翼對敵威脅會增加,迫使突破之敵不敢向縱深作太遠的發展。如果取守勢,戰略預備隊就會與第一線縱深梯次防禦區域拉開一定遠的距離,使敵軍陷於這樣的窘境:想合圍第一線守軍則恐陷於守軍與預備隊之間而遭夾擊;想把第一線守軍連同預備隊一起合圍,則恐兩翼伸展得大長兵力不夠而不可能。 由此看來,蘇軍統帥部先失策於邊境的集中靠前的戰略布置,再失策於開戰後讓後備主力軍團以攻對攻,在倉促行進間投入包圍圈,實屬" 自殺性進攻".會戰初期,蘇軍方面軍高級將領的整體素質遠不如德軍將領群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1937年至1938年間受國內" 肅反" 波及,高級軍官的大清洗。被無故殺害的有圖哈切夫斯基、葉果諾夫、布留赫爾三位傑出的元帥(當時蘇聯共有5 位元帥,另外兩位是布瓊尼和伏羅希洛夫),還清算掉13個集團軍司令、57位軍長、111 位師長和220位旅長,占高級軍官數目的大半。這些都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洗禮,身經百戰的蘇軍精華。尤其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是連當時西方也不得不承認的紅軍第一流軍事天才。希特勒的敏感已使他感到圖哈切夫斯基是未來德蘇交戰時的勁敵,必須除掉,於是授意情報部門偽造圖哈切夫斯基暗通德國的書信,然後故意透露給斯大林,還煞有介事地敲了斯大林300 萬盧布一筆大竹杠。斯大林將圖哈切夫斯基處決。在侵蘇前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希特勒曾對其將領輕蔑他說起蘇軍," 他們沒有好的將軍".布瓊尼是一位老式軍人,勇猛善戰,身先士卒,在國內戰爭中屢建奇功。但卻跟不上時代,不願接受新事物,正如他一位部下所說的一句雙關語那樣," 是一個鬍鬚很長,腦袋卻很小的人".直到50年代,世界已進入核武器時代,他還熱衷於從戰略上考慮騎乓問題,可見其在三四十年代對組建新的機械化軍的態度了。事實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連吃幾個大敗仗,實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建樹。他的所謂" 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的象徵" ——騎兵,被德軍坦克集群打得人仰馬翻,落花流水。他在國內戰爭贏得的聲望也一落千丈。 伏羅希洛夫原是紅軍第一騎兵軍團司令布瓊尼的政委,軍事上也是一位" 半路和尚" ,連布瓊尼都不及。德蘇交戰初,在列寧格勒方面屢戰屢敗,差點丟了列寧格勒,因其頭腦冥頑不靈,被斯大林迅速撤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一直在最高統帥部里坐冷板凳,直至戰爭結束。和布瓊尼一樣,除連吃敗仗外,實無值得一提的建樹。 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上將,雖被公認為蘇軍的坦克專家,然而,從認識到坦克的重要性到用親手訓練編成坦克兵團,像古德里安那樣取得一連串重大勝利,中間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從開戰初他的指揮處置來看,實在不敢恭維。而且可進一步推測,他對坦克集群作戰的理解並不怎麼深刻。如果他深知坦克集群作戰的特徵和威脅,必有防禦之措施,像後來的朱可夫將軍那樣,用己方的坦克、火炮、地雷場、寬壕,密密層層組成縱深梯次防禦陣地。巴甫洛夫的指揮中沒有這些東西,反而把主力軍團在行進中投入作戰,往德軍張開的裝甲鉗口中送去。能說他是地道的坦克專家嗎?戰前半年的一次軍事演習的總結會上朱可夫曾指出巴甫洛夫負責的西部軍區防禦縱深不夠的問題被巴甫洛夫反唇相譏,搶白了一頓。資淺的朱可夫恐惹麻煩,便不作聲了。 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是位坐火箭上來的人,在1940年對芬蘭的戰爭中,他是一位步兵師長,當其他部隊陷入危境時,他卻有出色的表現。給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他從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直到方面軍司令,提升的速度著實驚人。也因為如此,他相當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雖然主要責任在最高統帥部,但也與他缺乏必要的指揮經驗和高級將領應有的戰略素養有關。 國危思良將,軍隊大清洗後,軍隊高級將領剩下的大都是些人際關係圓滑有餘、真才實學不足的二三流角色,於是朱可夫、科涅夫、葉廖緬科、華西列夫斯基、瓦杜丁等一對比中青年將領後來居上,迅速崛起,被提拔到重要職位上,另外尚在監獄裡尚未來得及槍斃的將領如麥列茨克夫、羅科索羅夫斯基、戈爾巴托夫等迅速放出來派到前線委以重任,麥列茨克夫和羅科索羅夫斯基戰後位至元帥。 開戰初期,蘇軍一般士兵整體素質也比德軍略遜一籌。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兵種,如坦克兵、航空兵等,在協同作戰、個人戰鬥技能上更不及德國士兵老道。他們的勇猛、忍耐性、頑強性有時與德軍不相上下。如布列斯特——里托弗斯克守軍的頑強抵抗程度令對手吃驚不小。一般地講,蘇軍士兵的特徵可以概括成矛盾的兩個極端。他們不顧一切,一波又一波衝鋒,這種巨大的消耗既表現了鐵一般的紀律性,將生命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同時又反應了呆板、無創造性和主動性的弱點。他們作戰有時靠本能的反應,而不是靠戰術原則,但本能的反應往往比戰術原則還管用。他們的天性里既有斯拉夫民族的東西,又深深印上亞洲蒙古人的印記,因而文化性格難以捉摸,複雜多變,他們蝟集一起時互相壯膽,鬥志旺盛;分成小股時卻如驚弓之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時他們在包圍圈裡一次次沉著地擊退德軍的進攻,而其他時候,同樣是這支部隊,當遇到德軍小小的一支突擊群時便驚慌失措,四下逃散。梅林津將軍戰後對此有極精闢的分析。認為蘇軍士兵的群居本能導致受群眾行為的暗示這一傾向,這就解釋了德軍為什麼能俘獲大批俄軍士兵的現象,這幾百萬俘虜肯定有不少人決心死戰、或不怕戰死。可以想像一個再怎麼勇敢的準備血戰到底的人,看到周圍許多上司、士兵同伴放下武器,自然也就放棄抵抗了。總的來講俄國士兵是被動型的,指揮失誤時,他們表現極下乘,指揮得當,則他們有極上乘的表現。整個蘇德戰爭的過程證明了這點。騎青馬觀奇文若有應心處挎長刀賞長調撫膺浮大白 [img]http://ok.meiq.com/joke/picnew/2/2-097.gif[/img]帖子3366精華6 積分6802金幣-1枚宣傳0 點春秋幣0 枚鮮花0 朵雞蛋0 個銅板2090文儲蓄0 文閱讀許可權10性別男註冊時間2002-08-28最後登錄2005-06-1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報告回復 TOP 磨刀石高級用戶 精華6 積分6802註冊時間2002-08-28個人空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 7樓大中小發表於 2003-11-07 13:46隻看該發布人回復:[ 轉帖] 帷幄與決勝——莫斯科會戰 7 、永遠的疑團莫斯科會戰的硝煙早已散盡,卻把眾多的疑團留給後人,如德軍最終未能攻克莫斯科的原因,就讓後來的史家爭論不休。蘇聯人認為希特勒輕敵,以為用不著等到冬季,肯定會將蘇聯擊毀。德國人認為是俄羅斯冬季嚴寒的提前來臨。德國人強調客觀。蘇聯人強調主觀,都不免帶著某種難以調整的不正常的心態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取客觀的立場會發現:從軍事作戰角度而論,冬季嚴寒的提前降臨是討論德軍未能攻下莫斯科的第一前提。進攻莫斯科最後階段,德軍正常的後勤補給中斷,坦克、重炮、裝甲運輸車不能動彈,使德軍賴以取勝的裝甲攻擊力癱瘓。歸根結蒂,正是冬季嚴寒所致。蘇聯軍隊作戰頑強雖屬事實,但幾十萬的正規部隊不但不能遏制德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反被一個軍團接一個軍團地殲滅。這表明勇敢頑強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一樣都不是無限的,而莫斯科郊區工廠手持工具的工人卻能打退德軍的突擊部隊。答案是明顯的,在德軍被嚴寒侵襲下,嚴重削弱時,蘇俄的殘餘兵將、工人武裝、臨時招募的市民組成的新建部隊的奮勇頑強才顯出威力來。因此,冬季嚴寒實在是討論莫斯科未攻克的諸多原因的大前提,離開這個大前提,其他原因都將是無源之水。 戰後,令人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是:如果戰爭按照古德里安、霍斯等坦克將領方案,突破邊境防線後,沿途一分鐘也不停留,直向莫斯科衝去,讓步兵集團單獨留下來解決身後陷入混亂的蘇軍。以裝甲兵團單獨的力量攻佔莫斯科,是否可以迅速取勝而避免後來的災難?從戰後回顧和當時蘇軍崩潰程度來看,許多前德軍將此深遠攻擊雖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成功的機會是相當的大。希特勒在政治外交上是個賭徒,在軍事戰略上卻謹小慎微。終於不敢冒這個險。朱可夫認為,如果德軍中路集團軍群按古德里安的方案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其右翼將遭到蘇軍西南方面軍左翼部隊的毀滅性攻擊,這未免是事過境遷後的虛張聲勢。德軍佔領斯摩棱斯克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已在烏曼戰役中損失整整兩個集團軍,連司令官都被生俘,焉能分兵再及其他?倫德斯特縱不能單獨將蘇軍西南方面軍一鼓全殲,然而把它完全拖住還是綽綽有餘的,德軍後來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部隊往南一壓,便將西南方面軍徹底粉碎,可見其實力之虛弱。從客觀勢態而言,德軍中路集團右翼與蘇軍西南集團左翼互相構成威脅。兩軍相遇,誰對誰構成真正的威脅,主要是由實力強弱來決定的,從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德軍依託斯摩棱斯克為基地,在南面不大長的戰線對基輔方向取守勢,掩護主力西向進攻莫斯科,實力上完全綽綽有餘。所以,朱可夫的觀點很難成立。 戰後史家追問的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假如攻佔了莫斯科,前景會如何?蘇聯就此徹底完蛋了嗎?李德哈特、富勒認為,不能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烏拉爾以東遼闊的巨大空間,潛在的工業能力都是德國鞭長莫及的,何況拿破崙也曾佔領莫斯科,照樣沒有避免失敗的結局。 不過,拿破崙與德軍面臨的情形不同。1812年,庫圖佐夫指揮的俄軍一直避免同拿破崙大軍決戰,在博爾金諾稍加阻擊後,主動放棄莫斯科,俄國主力一直完好無損。而1941年蘇聯在死拼硬打中,主力基本被殲,莫斯科守軍是當時西部最後的殘餘力量之一(除與日軍對峙的遠東部隊外)。德軍若能攻佔莫斯科,一定會乘勢推進至伏爾加河一線,列寧格勒亦指日可下,蘇聯最重要的政治、文化、經濟地區——歐洲部分便在德國的控制利用下,德國完全可憑藉俄國佔領區的資源達到" 以戰養成" 的目的。不管怎樣,前景總比莫斯科城下敗退光明得多了。 關於莫斯科會戰是否是蘇德戰場,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說法見仁見智。從軍事戰略而論,戰爭轉折點以戰爭主動權轉移為依據,德軍雖從莫斯科城下敗退,但遠沒有喪失戰略主動權。這點可以從1942年開春後,重新恢復攻勢,長驅直入斯大林格勒城下和遙遠的高加索得到充分證明。德軍的戰略主動權直到庫爾斯克大會戰失敗後才真正喪失。準確他說,蘇德戰場上,德軍戰略主動權的喪失是一個過程,即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三次會戰的連續過程中逐漸喪失。相對德國人來講,莫斯科會戰結局對俄國的意義更大,使它喘過一口氣免於徹底失敗的命運。所以它僅對蘇聯起死回生具有轉折點的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場勞民傷財的奧運,真的能「勝利」召開嗎?地球知識局
※莫斯科紅場閱兵綵排
※它就這樣成了那個讓我想去,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克里初抵莫斯科機場遭遇怠慢 苦等普京三小時
※為什麼要離開紐約來莫斯科?
TAG:莫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