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01
一個媽媽講起與兒子的互動:又心酸、又自責。
7歲的兒子桐桐有一天很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你和爸爸當年為什麼要選擇生下我呢?如果沒有我,你只照顧爸爸就好了,現在還得每天早起送我上學,給我做飯,還要更努力掙錢,給我交學費。」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內心一怔,她從來沒有想過,在兒子的內心,他是一個多餘的存在。
於是,趕緊對桐桐說:「爸爸媽媽是因為愛你才生下你的呀。」
兒子靈動的眼睛裡瞬間有了淚水,他說:「可是媽媽,我覺得生了我以後,你過得一點都不好。你要每天早起,準時送我上學,一年到頭都睡不了懶覺,還要送我去鋼琴班,有時候為了誰送我的問題,還要和爸爸吵架,回家還得陪我寫作業。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過得很輕鬆、很好呀!」
這一回,輪到媽媽哭了。兒子小小年紀竟然有了這種想法,不用說,該是做父母的失職了。
這位媽媽說:「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喜歡嘮叨兩句,有時候工作壓力大,孩子又不聽話,難免跟兒子抱怨。本意是希望督促兒子好好學習的,沒想到,他全都記在了心裡,更沒想到,兒子把他理解成了'你不該生我'」。
桐桐是敏感的,但好在他懂得表達,告訴媽媽自己的擔心和真實的想法,但大多數的孩子把這種抱怨,默默地記在了心裡。
「剛剛收拾好的房子,又弄亂了,每天收拾房間有多辛苦,你們知不知道?」
「連個襪子都洗不幹凈,你別動了,還是我來吧!」
「媽媽花了多少錢給你上輔導班,你知道嗎?能不能珍惜一點!」
……
來源:《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這些聲音,大概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或者都給自己的孩子講過。但是,我們有沒有很認真地想過,這些抱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又會給孩子造成什麼?
02
想起另一位媽媽,到了39歲,才生下第一個孩子。婆婆催了又催,她也不為所動,好在老公理解,一直站在她這一邊。
問及原因,她說:「那些年,要拼事業,我是個貪心的人,又要事業又要家庭,所以,只好在時間上妥善安排。38歲至之前,好好拼事業;38歲之後,生一個孩子,全心全意帶他。」
因為之前就有明確的規劃,女兒出生之後,她自己減少了工作量,用心陪著孩子,孩子上幼兒園,她每天負責接送,從不抱怨。
別的媽媽問她:「為什麼總是你來接孩子,爸爸呢?」
這話被一般媽媽聽到之後,肯定又委屈又抱怨,她卻回答得輕盈:「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是我們非常快樂的母女時光,為什麼要把這麼好的事情讓給爸爸呢?」
但她也並非大包大攬,什麼事都扛在自己身上,女兒上小學以後,所有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光,都是爸爸陪伴完成的。
每天,她接送孩子上下學,做晚飯。晚飯後,她讀書,丈夫洗碗,一家人分工明確,其樂融融。
不少媽媽聽說她每天有2個小時雷打不動的閱讀時間,又羨慕又嫉妒:「當媽的人了,怎麼有那麼多的閱讀時間?」
她的回答是:「讀書我是堅持十餘年的習慣,它是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
這位媽媽講起自己的育兒經時說:「其實,很多事情你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如果做,一定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去做的,這樣,你不會委屈也不會抱怨;如果真的不想做,就不做也罷,最怕你一邊什麼都做了,卻一直抱怨不停,你不開心,家人、孩子也都不開心。」
03
很喜歡也很認可這位媽媽的育兒理念——如果喜歡,就歡天喜地去做,如果不喜歡,就堅決不做,既不糾結也不擰巴,卻保證了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
父母的抱怨,在自己的眼中,可能像桐桐媽媽那樣,只是在疲憊之下,隨便「嘮叨」兩句,甚至只是希望督促孩子聽話、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辛苦,使出的「小伎倆」。
但孩子不會懂得這麼多,他會本能地理解為爸爸媽媽不開心,而不開心,是因為他自己做得不夠好。對於生性敏感的孩子,甚至會像桐桐那樣,覺得自己根本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
另外,父母一方,不管誰在抱怨,都一定會遭到另一半的不滿,這樣,一番家庭中的唇槍舌戰便是不可避免的,吵架之後的父母,對於孩子,必定也會少了很多耐心。
這樣,父母情緒時好時壞,對孩子忽冷忽熱,會導致孩子的迷茫混亂,「為什麼爸爸媽媽一會兒喜歡我,一會兒不喜歡我,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嗎?」
在這種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對父母情緒的變化特別敏感,也會特別地去揣度父母的心思,去努力去做能讓父母開心的事兒。
本該是家庭中最該被關心、被照顧的孩子,為了維持一個家庭的良好氛圍,卻反過來,學會了照顧父母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模板,當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會了體察父母的情緒,努力去做讓父母開心的事兒,當他走向社會,也便本能地去體察身邊人的感受,去做讓別人滿意的事情,易形成討好型的性格。
04
最後,有幾條建議,想送給忍不住抱怨的父母。
學會樹立自己的邊界
心理邊界,也叫做個人邊界,是我們為自己確立的,可以與外部世界相處舒適的界限。
界限之內,是對於自己來說,喜歡的、可接受的、可被允許的行為;而界限之外,就是需要說「不」,需要去堅決抵制的行為。
這條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界限,在家庭關係的處理中也同樣重要。
父母要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麼是舒適的,而做什麼會讓自己不耐煩、會發脾氣。
如果父母都不喜歡收拾房間,就可以商量一下,是不是可以請保潔阿姨來打掃;如果媽媽實在不是「早起型」人,是不是可以由「爸爸」來承擔早上送孩子上學的任務。
總之,父母都應該非常清楚,自己哪些方面是願意承擔的,哪些方面是不願意承擔的。有了這個界限,便可以協商,以雙方都相對舒服的方式來一起承擔家庭的責任。
對於都不願意承擔的部分,也可以商量著,通過外界輔助的力量來解決。
最不可取的便是:明明不願意做,又覺得「應該為家庭多做一些、多犧牲一些」。
時間久了,難免積累怨氣,一邊幹活一邊抱怨,反而影響了家庭的氛圍。
學會把家人變成自己的「同盟軍」
最近一期的《女人有話說》里,胡可給奚夢瑤、謝依霖傳授自己的育兒經時說:「做媽媽一定要學會示弱,不僅要跟自己的老公示弱,也要跟自己的兒子示弱,你弱下來,他就會變強,尤其是男孩子,就會變得很爺們。」
一個家,不單單是爸爸的,也不單單是媽媽的,每個人都要學會把家人變成自己的同盟軍。
家人之間彼此直接互相支持,互相幫忙,反而容易成就更溫暖、親密的氛圍。
來源:《瘋狂原始人》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男孩子膽大心細的作風
※培養孩子控制力的兩個基本原則
※成龍私生女失蹤後落魄現身:父愛缺失母愛畸形的孩子最不幸
※還在為孩子的應用題而發愁嗎?吃透這份資料孩子數學考試次次滿分
※潑冷水式的教育,正在深深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