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 因何對畫馬情有獨鍾
1895年生於江蘇宜興的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尤以畫馬享名於世。他的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速寫稿不下千幅 從1930年起,徐悲鴻開始以水墨畫畫馬。其現存最早的畫作於1931年完成。這幅馬縱68厘米,橫110厘米,畫中的馬沒有配馬鞍,沒有韁繩,在原野上狂奔,給人感覺神駿氣昂,奮發感人。 1940年,徐悲鴻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邀請下,他遊歷了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裡,他看到了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曾騎著這些駿馬遠遊,並由此了解了馬的特點。此間他對著駿馬做了大量的寫生。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畫馬真正的成就,始自此次印度之行。 徐悲鴻曾總結說:「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得。」他還認為,毛筆太軟,畫不出鬃尾的質感和勁力,所以他常用硬筆掃出鬃尾,使之纖毫畢露,而呈現出動力的美感。 萬馬猶酣的心靈呼喚 徐悲鴻一生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馬最能反映徐悲鴻的個性,也最能表達他的思想感情。徐悲鴻不像古人那樣熱衷畫鞍馬,而是喜歡畫野馬,為的是表現野馬的豪放不羈,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遊歷克什米爾時,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精品之作《群馬》。 畫中沒有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彷彿聽到了什麼,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面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墨色表現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 徐悲鴻曾在1940年的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由此,在徐悲鴻的筆下,一匹匹駿馬揚蹄飛奔在廣袤的土地上,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無不給人破紙而出的感覺。 這幅奔馬圖折射出徐悲鴻對自由的嚮往。 以畫馬來激勵國人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之中寄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國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抗戰時期,徐悲鴻曾住在重慶沙坪壩,那裡有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辦一個「正風出版社」,找到徐悲鴻求助。徐悲鴻提出,只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就畫馬籌錢。陳汝言組織好編委再來見徐悲鴻,他立即拿出兩千元交給陳汝言,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錢。」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迹被傳為佳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悲鴻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云:「百載沉痾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愛憎。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北 菁)
推薦閱讀:
※一言難盡徐悲鴻
※徐悲鴻為了這幅畫,不惜賠上了自己的婚姻!
※徐悲鴻畫雞,比畫馬還要好!
※徐悲鴻作品拍前被質疑偽作 仍以8900萬元落槌
※徐悲鴻丨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TAG:徐悲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