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奇蹟年
1665年至1667年間,牛頓因躲避瘟疫,離開劍橋到故鄉度過了幾年。在這幾年中,他構建了微分學思想,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還將可見光分解為單色光,在數學、力學、光學三個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奇蹟年」這個拉丁語詞原本是用來稱呼牛頓的1666年的,後來也被用來稱呼愛因斯坦的1905年。
這一年中,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五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論文,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創立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和《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一年之內,愛因斯坦在布朗運動、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三個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憑藉這些貢獻中的任何一個,他都足以贏得諾貝爾獎。
一個根本沒有進入當時主流科學界的小職員,憑什麼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一小群年輕人,三年的業餘讀書活動,為什麼能孕育出「愛因斯坦奇蹟年」?
愛因斯坦後來多次表示,如果他當時在大學裡找到了工作,就必須將時間花在準備講義和晉陞職稱的論文上,恐怕就根本沒有什麼閑暇來自由思考。他在逝世前一個月所寫的自述片段中,說得非常明確:
鑒定專利權的工作,對於我來說是一件幸事。它迫使我從物理學上多方面地思考,以便為鑒定提供依據。此外,實踐性的職業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拯救:因為學院式的環境迫使青年人不斷提供科學作品,只有堅強的性格才能在這種情況下不流於淺薄。
愛因斯坦在1905年之前的表現,其實非常符合我們今天的「民科」標準:未能在主流科學領域中得到職位,搞出來的東西又不是在現行主流理論基礎上的添磚加瓦——特別是相對論,簡直是橫空出世、天馬行空,其中的光速不變原理嚴重違背日常經驗,難怪諾貝爾獎的評委們始終不肯將物理學獎頒給相對論。可以說,愛因斯坦當年就是一個超級「民科」,只是由於他在1905年如此成功,才沒有人將他視為「民科」,他反而成為主流科學的神話和科學團體一致膜拜的教主。
「愛因斯坦奇蹟年」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發。可惜的是,這些教訓和啟發經常被忽視。人們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在1905年的「物理學危機」之類的話題上,只注意物理學,不注意人和人的生活。例如,在《愛因斯坦奇蹟年》一書的導言中,主編施塔赫爾比較了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個「奇蹟年」的多項異同,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點,他卻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共同點也是經常被後來的科學家們有意無意忽略的,那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創造奇蹟時,都沒有用過一分錢的「科研經費」!
事實上,科學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不用國家一分錢的狀況下完成的。用我們今天的套話來說,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但是令人感嘆的是,這個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完全是自發生成的。他既沒有得到過某某基金的資助,也沒有在官方的項目中拿過什麼「課題」。而如今那些用掉納稅人億萬金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與萬有引力和相對論比起來,絕大多數都顯得平庸、匠氣、令人汗顏!
(子 禕摘自《書城》2014年10月)
推薦閱讀:
※世界第九大奇蹟--法門寺
※28年奪200金夢之隊又創奇蹟
※傑西·斯泰恩:從 4.8萬到680萬的奇蹟
※人類第60次才發生的逆轉奇蹟
※奇蹟,來自對佛陀堅定的信心——傳喜法師談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