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當代詩歌

如何欣賞當代詩歌

當代詩歌總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但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了解這這些規律以及一些寫作技法,就能進入詩歌內部,完成欣賞或審美。

一、當代詩歌為啥朦朧

「朦朧詩」這一名詞的誕生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語言原因。如果我們對語言加以研究,就會發現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例如遠方,過去,好壞等都是定性不定量的詞,有很大的模糊性,即模糊。語言的模糊性,給任何文學形式都帶來了模糊性。詩是文學中的文學,所以更有強烈的模糊性,模糊即朦朧。

二是社會原因。我們的社會在變化,它在詩界中的表現是,詩人開始把自己作為一個赤裸裸的人來感受社會和自然,有狂熱奔放轉為冷靜深思(民族的多難決定著詩作中的黑色。)

並運用新的方式,如暗示,通感,錯覺,直覺來表現思想。這就為那些具有傳統審美觀念的人所難以接受,故稱這些新型的詩為朦朧詩。

欣賞當代詩,就必須在欣賞詩時排除詩的模糊性。人的模糊邏輯的功能,(模糊邏輯是相對古典的二值邏輯而言,即非真非假)就是化模糊為清晰。只要調動模糊邏輯,就能掃除詩的模糊性。現以顧城的小詩為例與諸君共賞。

感覺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確切地說,這首詩是一幅油畫。詩人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灰與紅,綠)來表達情感,其高明之處在於詩人冷靜繪出這幅「畫」而不是直白地道出主題,想用色彩促使讀者猛然醒悟,完成詩的欣賞.如果我們調動了自己的模糊邏輯,沿著此「畫」展開聯想,詩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

經過「文革」烈火焚燒的中國,到處是「死灰」,正是在「死灰」中,閃現兩個孩子,一個鮮紅,象徵對中國的赤誠;一個淡綠,象徵新一代蓬勃的青春.這不正是中國的希望之光嗎?!

短短小詩,包含一段歷史,這正是朦朧詩內在的蘊量。

二、每首詩都有感情定向

讀詩,就是通過詩的表面把握它背後的靈魂。而這個靈魂,正是沿著詩人的感情脈絡去尋找和把握的。詩是感情的藝術,每首詩必有一個感情凝聚的中心。詩人運用一些意象鋪墊進行抒情,儘管錯綜繽紛,但總是圍繞這個中心的。詩人圍繞某個中心抒情,就是感情定向.抒情的中心即是詩情的方向。

是詩皆有感情定向。今詩慣用一些錯覺,意識流,意象重疊以及蒙太奇手法,如果沒有感情定向,詩人恐怕連自己寫了什麼也不曉得,讀者就更是如墜五里雲霧之中了。

下面以舒婷的《神女峰》為例,談談感情定向。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手帕中/是誰的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當人們四散離去,誰/還站在船尾/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江濤/高一聲/低一聲/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的能變成石頭嗎

沿著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神女望夫不歸化成石峰,愛之忠貞,素為中國女性之楷模。遊客「揮舞花帕」以示敬意,而舒婷的手忽然收回「捂住自己的眼睛」。何因?

舒婷不是凡夫俗子,神女峰給她的感受與眾不同。神女化石,從人性講是個悲劇,卻被傳統的道德觀念稱譽千年。所以,詩人忽然悲痛欲淚。「衣裙漫飛」,「江濤高一聲低一聲」抒情.這些意象雖是片段的,跳躍的,但詩人的情緒是統一的。先寫直覺(通過「揮舞花帕」暗示神女峰的外形),進而寫感覺(神女是悲劇),最後寫思維(「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隨著感情的升華,詩人冷靜地向傳統道德觀念質問:「心,真的能變成石頭嗎」? 心,是不能變成石頭的。丈夫死了,心仍在相思,愛在折磨人性.所以,今天蘇醒的女性「正煽動新的背叛」,做傳統道德的偉大叛逆!這是詩人代表女性發出的宣言,是詩人抒情的中心和感情流動的方向,即感情定向。

由此看出,詩的感情定向是通過意想鋪墊,加劇抒情,使詩意朝一個既定方向不斷深化而完成的。

三、當代詩歌的黑色之光

詩之黑色是指詩中的迷茫,惆悵,痛苦,悲哀等情緒。中國人曾長期受到精神枷鎖的禁錮,正視現實:「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這足令今天的詩人們失望而悲哀,流露詩中即為黑色。然而「詩情緣」,「詩言志」,詩人的天性是追求美以喚世人之愛心,所以沒有哪首詩(頹廢派除外)是用黑色貫穿的,詩的主旨是對美的鐘情,黑色反襯詩人愛美之靈魂。

不知悲哀的民族本身就是悲哀的民族,逃避悲哀的詩人頂多是個悲哀的詩人。詩中的悲哀或黑色表明:詩人們正痛苦地反思民族曲折的歷程,面對顯示思索這代人的責任及未來。北島的名作《紅帆船》足以說明這些。現抄錄如下:

到處都是殘垣斷壁/路,怎麼從腳下延伸/滑進瞳孔里的一盞盞路燈/滾出來,並不是星辰/我不想安慰你/在顫抖的楓葉上/寫滿關於春天的謊言/來自熱帶的太陽鳥/並沒有落在我們的樹上/而背後的森林之火/不過是塵土飛揚的黃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讓我們面對著暖流/走向海/如果礁石是我們未來的形象/就讓我們面對著海/走向落日/不,渴望燃燒/是渴望化成灰燼/而我們只求靜靜地航行/你有飄散的長髮/我有手臂,筆直地舉起

「殘垣斷壁」上怎麼拓路?路燈「並不是晨星」因而不是希望的曙光。「顫抖的楓葉」令人難言「關於春天」的慰語。「太陽鳥」指某種熱量,並沒有輸給「我們」。背後(即「文革」時)的大火,已如黃昏漸漸熄滅。詩人選擇這些意象抒發低沉的情緒,造成詩的黑色氣氛,但這種黑色並未貫穿全詩。

試看第二段。詩人道出生命之真諦在於追求。大地冰封了就面對暖流走向海,「海」是詩人的理想境界。詩人「渴望燃燒」,「化為灰燼」表現了詩人為追求而獻身的精神。女友的長髮如旗幟,詩人的手臂是筆直的桅杆,可見他們(代表一代人)是渴望追求的靈魂。詩的內蘊並非這些,限於篇幅,暫不搖筆,留待諸君自悟。

追求之舉令人嘆服,在「殘垣斷壁」上求索,更令人豎起大拇指。黑色的反襯加強了詩的表達效果,此乃黑色的作用,即黑色之光。

四、當代詩歌很注意營造詩之氣氛

詩之高雅決定其讀者之高雅。高雅的讀者已不喜歡詩人用直白的詩句告訴他什麼,而往往樂意從詩的氣氛中感受到什麼。告訴只能告訴一個東西,感受卻能感受無數。潛心探索人們心靈的詩人便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在創造詩的氣氛時拚命抽煙,以使氣氛凝聚其全部感情。用氣氛共鳴讀者,已為今詩手法,形相之下,直白的詩句已如霓紅燈下漫步的老牛車不合時宜。

詩的氣氛是指籠罩詩作的氛圍,即是讓讀者直接感受到的非理性的溢於詩作的色彩或感情。詩人創造詩的氣氛時選用與他所要表達的情緒相吻合的形象或色調,高手筆下的氣氛如婚禮氣氛或葬禮氣氛一樣,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出幸福或悲痛來。有時我們拿到一首詩,其具體寫什麼或許不清晰,但從字裡行間,我們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一些什麼:小雨般的愁絲,野花般的淡雅,馬蹄般的奔放,岩石半的冷峻等等。只要能掃除字面的障礙,就有一種東西觸動我們的感官,這就是詩的氣氛。氣氛能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融進詩中,於詩人的心靈通航。

簡寧的《風暴——致小白》這首情詩,可謂是氣氛詩作的模特,現與諸君共賞。

雲朵低垂天空/像一株碩大的蘑菇/靜靜挺佇/蛇在草叢裡閃亮/閃亮,無聲地滑行

廣場上的雕像/潛泳於暮靄之中/焦躁如一匹馬/有帶電的煙塵/在他冰涼的眼眶裡/騷動

此詩有油畫氣氛,感情濃郁而凝重,激情被筆調控制,有別以往情詩的寫法。雲朵低垂給人以壓抑感,蛇的閃亮反襯出雲的陰沉,也表現出風暴來臨的徵兆。這種氣氛傳達著詩人焦躁而不安的心境。廣場上的雕像指詩人自己,在暮色中走動,如一匹激動的馬。帶電的煙塵迷入眼眶該是什麼滋味呢!「騷動」是心的騷動,思念之風暴的騷動。

表面看來,題目與詩作風馬牛不相及,但從詩的氣氛中,我們確實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心中確實起了風暴。

五、當代詩歌的彩色的小橋——通感

人的各種感覺通過心來兌換即一種感覺轉化為另一種感覺就是通感。詩人在創作時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藉助於修辭手法相互轉換就是通感手法。這種手法的宗旨是擴大感官的審美範圍,達到各種感覺的相互流通和補充。「綠色的旋律」(聽覺轉化為視覺),「冰冷的目光」(視覺轉化為觸覺),以及顏色可以聽見,聲音有了形狀,花香可以觸摸,戀人的身影散發芬芳,皆屬通感。通感是一座彩色的小橋,任何一種感覺都可以通過它走向另一種感覺。

除了這些感覺通感外,詩中還有更為廣義的通感。如「歲月的河」,「時間的馬」等,將抽象的觀念轉化為動態形象或具體形象。詩人的特異功能,就是在感知和寫作時不通過理念的邏輯判斷而在一瞬間完成最優的通感組合。

筆者找不到全篇皆是通感句子之作(濫用通感也不足取,適時用之才有效果),只能選擇芒克的小詩《春天》中運用通感的幾句解析通感。

太陽把它的血液/輸給了垂危的大地/它使大地的軀體里/開始流動陽光/也使那些死者的骨頭裡/長出綠色的枝葉/你聽,你聽到了嗎/那些從死者骨頭裡伸出的枝葉/在花的酒杯里碰的叮噹響/這是春天

小詩的前兩句,把無形的陽光轉化為具體的血液,三四句又把血液轉化為陽光,使兩個概念融為一體,達到了陽光就是土地的血液的效果,(陽光和土地又象徵著新的政策和民族或祖國)。「死者」指先驅們,「骨頭」意為先驅們不滅的精神。「精神」長出「綠色的枝葉」,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動態形象,「聽見……枝葉……把花的酒杯碰得叮噹響」,實際上是視覺與聽覺的轉換。

這些通感的運用,無疑拓闊了詩的審美範圍,增加了詩意,同時給讀者開闢宏大的思維空間:能使精神復甦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


推薦閱讀:

兩片乾枯樹葉
夢:有一位姑娘

TAG:詩歌 | 當代詩歌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