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
楓橋古鎮位於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沿河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楓橋古鎮為水陸交通要道,舟楫往來,商旅雲集。宋元之際,楓橋市肆已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繁榮。唐伯虎有詩云:「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清代,楓橋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有「楓橋塘上聽米價」之說。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蘇州城,清軍放火燒城,使十里楓橋塘化為廢墟。現在的楓橋古鎮保持了粉牆黛瓦、石板街道、前街後河、錯落有致的古樸風貌,兩條工藝古街交會于楓橋鐵鈴關景點,是遊客觀光、購物、休憩的好去處。 楓橋
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公頃。 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古鎮。始建於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迹鐵嶺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屏障。自從唐代詩人張繼寫下了《楓橋夜泊》之後,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其實,楓橋只是一座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封鎖河道,故名為「封橋」。後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並沿襲至今。江南水鄉名城蘇州,有橋約300多座,而被詩人墨客吟誦最多的是楓橋。因而,明朝詩人高啟(1336—1374)在《楓橋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楓橋的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現存楓橋重建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橋長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其東堍與鐵鈴關相連,成為蘇州城西的重要水陸軍事要塞。 鐵鈴關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據方誌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後,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為了保衛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迹。鐵鈴關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楓橋苑
楓橋苑是一座古典庭園式建築,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楓橋勝跡》立體微縮景觀,全長20米,藝術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姑蘇城外閶門至楓橋一帶的繁華景象和民俗風情。座落在庭院中唐代詩人張繼的青銅像,神態端莊,彷彿正在凝神計數使人擺脫煩惱的寒山寺108下鐘聲。庭院後集字恢復的宋代宰相王珪《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 寒山寺
過楓橋古鎮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即可見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青松翠柏,曲徑通幽。唐朝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寫有《楓橋夜泊》,詩韻鐘聲千載流傳,寒山古剎因此名揚天下。寺內古迹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寒山寺東有一座詩碑,素為寒山寺勝景,令世人所看重,可惜幾度興廢。1993年重新用漢白玉刻制了一座新碑,高0.6米,寬1.1米,由全國第四屆書法比賽一等獎獲得者84歲的老書法家瓦翁書寫,由被譽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名家時忠德鐫刻,現已成為一個新的景觀。
推薦閱讀:
※吳儂軟語話蘇州
※蘇州公司新動向~寒武紀蘇州研發布點
※【南旅北游】蘇州崑山錦溪古鎮
※蝦籽鮮,蝦仁彈,蝦黃香,一份兇猛的季節限定吃面指南
※蘇州三四月里賞花指南
TAG: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