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哥各種養蜂法試驗比較

老哥各種養蜂法試驗比較 .threadtags_tag { PADDING-RIGHT: 0px! important; PADDING-LEFT: 0px! important; BACKGROUND: none transparent scroll repeat 0% 0%; PADDING-BOTTOM: 12px! important; MARGIN: 0px; COLOR: #444! important; PADDING-TOP: 12px!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 BORDER-RIGHT: #efefef 1px solid; PADDING-RIGHT: 14px; BORDER-TOP: #efefef 1px solid; PADDING-LEFT: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LEFT: #efefef 1px solid; PADDING-TOP: 10px; BORDER-BOTTOM: #efefef 1px solid}.threadtags_tag A { COLOR: #244d8f! important} 相關搜索: 海拔, 雲南, 哀牢山, 決定性, 麗水

翻開過去的養蜂日記,從雲南84年的第一窩中蜂土養開始,到高窄式蜂箱,到85年高窄式改進型(繼箱),到93年回麗水的郎式箱,到95年的GN箱,再到今年的中蜂專用箱和格子箱,期間各種箱型一直並舉兼顧,再到20幾年來收捕各種自然蜂中體會到,養中蜂,箱型似乎不是決定性的問題。從96年開始飼養第1箱意蜂,一直到去年83箱意蜂結束,從定地到去年的大轉地,感覺意蜂飼養模式各有利弊,最合適自己的莫過於多箱體養法。/ |3 G; H, G0 k1 a$ N從雲南哀牢山脈高原海拔1840米的中蜂到浙江沿海拔60米的蜂種飼養地比較,似乎蜂種也不是主要問題。養過東北黑、澳意、原意、松丹一、漿蜂、喀爾巴阡、卡尼阿拉以及各種雜交種。一直在糾結,是什麼決定了什麼,去年把蜂賣了,閑暇多了,於是乎今年好像明白些了,又想起了學過的大學《世界地理》教科書。是環境決定一切?那麼一直以來的蜂種之說都是在忽悠人么?不是的,一切生物的應運而生都離不開環境,適者生存永遠是一切生物的生存依據。物種再好,也將被環境塑造。幾個蜂友養著藏獒,說毛短了,沒那麼凶了,有個蜂友說他的藏獒不孕了。雲南帶回來的佛手瓜種在麗水,綠的變黃了,味道不鮮了,產量不高了......蜂呢?老外的蜂來中國,群勢弱了,會產漿了,也變的太能吃了。歐洲就衣食無憂么?他們就不取漿么?北方的蜂群來南方群勢也慢慢的變弱了;中蜂自然蜂巢強大的群勢活框後也愛分蜂了,學老外爛仔了,不是專家們都說活框好處多多嗎,怎麼就......於是拚命的自責著自己種養技術沒到家。記得2007年專程去江西的遂川大坑鄉參觀過我國最早最大的活框實驗推廣鄉,上萬群活框飼養,每場無不例外的爛仔,蜂農們苦述著多年來的瘟疫災難。鄉書記告訴我,本地為江西蜜蜂研究所(中國蜜蜂研究所前身所在地)60年代引進西方飼養技術的第一個中蜂試驗基地,禁止一切外來蜜蜂進入,為政府重點試驗項目,全鄉群數達到萬群以上,主攻柃木花期,剛開始產量很高,近年來群勢減弱,病害嚴重,70年代的中囊都沒打垮我們,而現在已無法保持當年的輝煌,都有沒落的感慨。

要養蜂,先了解蜂,讓我鬱悶N年的是,蜂群到底怎麼定論,看遍蜂書,我似乎越發迷茫起來,越學越無知?蜂群到底是個體還是群體,這個定位在以生產性為主要目的的蜜蜂飼養中意義重大。從蜜蜂進化史毫無疑問蜂群是個體的聚集,群體內部各個體之間的明確分工協作,那麼單只蜜蜂呢?離開群體能獨立生活么?一直以來,人類都習慣用自身的營社會活動來理解蜜蜂,蜂王、雄蜂、工蜂用君、臣、民來比喻,又似乎難走出怪圈。一切生物的營社會生存方式,都是為了抵禦惡劣環境的需要,利於繁衍的需要,離開群體就無法生存或繁衍應該不能稱之為個體。蜜蜂億萬年的生存進化到如此境地,還能返祖嗎?唯有指望地球輪迴轉了啊。於是我試著把一個蜂群理解成為一個單獨生物個體,蜂王為其個體生殖系統中的生殖器官,雄蜂為其生殖系統中的季節性雌雄同體器官,而又異體受精(在自然狀態下蜜蜂能自行迴避近親繁殖並離巢飛行交尾),其他系統及功能以工蜂的形式完成。在單個蜂群中,所有蜜蜂都是蜂王繁殖而來,不斷產卵「複製」著蜜蜂個體「細胞」,使其蜂群不斷壯大,其壯大的群勢除受內在的DNA控制外,還與生存空間環境密切相關著,一旦符合個體再生產條件,便以分蜂的形式產生新的個體,以達到繁殖的目的,這個新的「個體」又將重複著壯大和繁殖(分蜂) 蜂王和蜂王物質及其分蜂 M% d6 ^0 e8 L1 z+ U 蜂王為王嗎?幸福說是母蜂,是蜂群中的傀儡,是蜜蜂中的產卵器;那麼不是王嗎?它是蜂群里所有蜜蜂的老祖宗,是蜂群中的元老,蜜蜂王國沒有了蜂王意味著混亂和沒落。蜂不離群,群不離蜂。我們先不去鑽這種牛角尖,且說蜂王物質。0 d; d$ M, N$ K5 v0 C! ( b: j" O 都說蜂王有一種物質叫信息素,這種信息素能安定蜜蜂情緒,抑制工蜂卵巢發育,控制分蜂。你看,有王蜂群安靜,黑暗的蜂群里,什麼也看不到,唯有靠信息傳遞著。你若再不信,都製造出信息素,並運用到生產了。記得幾年前賣過這種信息素,近年來又好像銷聲匿跡了。於是王多信息素多,雙王群多王群養法應運而生。在此理論基礎上,許多蜂人們努力著1+1=2的效果,群產千斤不是夢想。可去年大轉地的同場蜂友們的雙王群就是比我單王群還熱衷於分蜂,因為分蜂熱,蜂群反而消極怠工,群勢好像也沒算術式增長。在西蜂的飼養中,老外多箱體,沒分蜂,或許是因為蜂技高超罷。網路湖南蜂友「糊塗蜂」 100多箱單王多箱體,新疆蜂友梁朝友3000多箱多箱體,都沒分蜂,我的多箱體,也沒分,是信息素忽悠了我們?同樣,在中蜂的飼養中,兩框蜂早春也咬脾造雄起台分蜂,GN箱繼箱也育台不斷,卧箱用框式隔王板,哪怕只兩框蜂,也造台,而自然蜂團單王有的卻群勢壯觀,是什麼阻擋了信息素?是不應該用人的理性去理解蜜蜂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么?綜合比較分析才明白:空間、季節、親緣才是關鍵。 照此理解,摒棄了所有箱型,參考蜂友各類型箱型,自己設計了一種方形繼箱中蜂箱,並結合新的飼養法,總算不再犯迷糊。這種箱型可以多箱體養法,可以多王同箱,可以子蜜脾分離,可以有王育王和有王換王,於是急切的叫蜂具廠的朋友做了些蜂箱,現在試驗中,感覺效果不錯。 蜂群感知力1 ^5 c5 A( P& ?" e) g6 m 蜜蜂對蜂群內部情況和外部條件的感知能力是敏感的,其預知敏感度超乎我尋常的理解,貫穿到從蜂群的誕生到繁衍生息的全過程,具體表現在蜂巢的選址、繁育、採集、分蜂及其飛逃上。與植物的協同進化中,形成了互惠互利並不可或缺的依戀性,在所有蟲媒授粉植物里,蜜蜂是最大最有效的媒婆,舉些例子有助於自己更好的理解記憶和蜂友們的拍磚罷。* k" w: d1 u/ k: l5 kF; i+ q8 ~ 比如分蜂,每年的分蜂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的春季,其次是秋季(地區差別不另述)。春季大地蘇醒,植物春暖花開,應接不暇,為子代急切準備孕育新生命,蜂群也相應的快速繁殖急切的分蜂,似乎怕趕不上班車,又好像一年之計過了這村就沒那店。中華蜜蜂的產卵陡性節律表現尤為明顯,有甚者南方弱群一開始開繁就咬脾育雄造台,為誕生的新蜂群留有繁殖複壯的空餘時間,眾多的工蜂也好熬過炎炎夏日,以至於掩蓋了分蜂與群勢的正相關關係。 在夏季,特別是缺蜜區域,對於中蜂是最難熬的季節,蜜粉原的枯竭,高溫,病敵害,蜂群內部以工蜂少量飼餵蜂王達到減少產卵,減少外出活動,停止造脾進而咬脾的方式來最大限度降低能量消耗,保存實力,並以維持性花子脾來應對巢蟲危害,蟄伏至秋季。 深秋時節,嚴寒的冬天將至,其最大的天災便是寒冷,在初秋一段時間以採集花粉為主和花蜜為次的複壯後,變成以採集花蜜為主,儲存舍寒能量是第一要務,直至停產冬眠(高寒區)。 採集:練就了突擊性採集能力來應對缺蜜期,內部表現出一方面棄子壓蜜一方面擴巢來集中精力採集和儲存之能事,此現象高緯度高海拔越趨明顯。 飛逃:在夏天不是毀滅性災害蜂群一般不飛逃,更不願意分蜂,因為外界更不適合生存,除非能攜帶足夠的能量從新築巢並預感到花期將至;冬天也然,不管群勢有多強大,預知著嚴寒的嚴峻。 飼餵:外界缺蜜期怎麼飼餵也效果不明顯。 還表現在病敵害的感知上,對胡蜂搖擺驅趕,進巢規避,進攻圍困;對螞蟻的扇風驅趕;對巢蟲的咬脾咬蛹清理;對蜂蟎的相互梳理等行為上無不表現出內在的感知力。 關於中蜂爛仔3 A8 F3 p% K# G: |$ ]" d" x 中蜂爛仔最早屬於泊來品,為西方蜜蜂囊狀幼蟲病病毒性感染,70年代的大流行,掃蕩性地席捲我國中蜂大江南北。洗劫過後,中華蜜蜂依然挺立不倒,此病毒也很頑強,誓與中蜂共存亡,經過幾十年來的潛伏發展演化,已經完全本土化。在基因變異後的改頭換面,上世紀末又再次卷土從來,斷續到現今,各地各法治療此病毒似乎越戰越勇,中西藥並舉也巍然不動,儼如一個不倒翁,泊來品用泊來物(西藥)治療已無濟於事。中蜂當年為了禮尚往來,回敬了蜂蟎,這禮物的貢獻是巨大的歷史性和國際性的,除了澳洲的閉關自守之外,給整個世界帶來了一個新的產業,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讓成千上萬的從業人員得到了飯碗,讓某些企業也帶來了利潤,你看國內的汪氏集團的第一桶金,世界蜂藥廠的林立……不說蜂蟎,再續中蜂爛仔。好在中華蜂抗逆性強,部分的自生自滅下完全靠自身力量抵抗侵略者不畏懼不停止,無需人類呵護,每次的洗禮過後讓中華蜂更強大…… 怎麼會爛仔了呢?是一種病毒還是一種如人類艾滋病式的抗體失缺呢?養蜂人糾結,研究者鬱悶。世上沒有救世主,有的只有蜜蜂自己。生命的每一次成長和進步都必須經過與體內的病魔鬥爭和對外界環境的抗衡。當醫生的父親生前曾經告訴我,人體里有眾多的微生物一直與人類相依相隨無法擺脫,除了有益菌群,還有一類病毒,最常見的比如感冒病菌,一直在身體里,一旦體質弱,抵抗力減弱就容易生病,到人體沒能力抵抗時,只有靠外界藥物來幫助了,但這不是根本,而且長期使用抗生素還會鍛煉了病菌的抗藥性,更加難治。中蜂爛仔猶如人的感冒,一切清涼解毒藥物均有效果,但都治標不治本。那麼蜂群對爛仔的抗體怎麼理解並應對呢?一、減輕病菌殘留基數,即毀巢去子;二、最大限度降低寄生主,停產;三、增強抵抗力,最大限度密集;四、加強體質,輔以營養飼餵補充;五、藥物輔助。(原則理解,操作自悟) 關於巢蟲 防治巢蟲似乎是飼養中蜂者永恆的主題,防治方法花樣百出,但總是防不勝防。在活框飼養中,蠟螟一般都是剛孵化幾天的小幼蟲從蜂箱底部順蜂箱壁上行到巢脾,長大後又離開巢脾作繭化蛹。在蠟蛾產卵的習性中,我們總是發現蜂箱內偶有成蛾在,哪怕再緊密的蜂箱。還是先來回顧一下巢蟲的習性,並且繼續用自然蜂巢來對比說明比較妥當。 野外自然蜂巢中,空曠陰暗的空間里,自然蜂團群勢強大的少有巢蟲危害;在潮濕的土洞石洞里少有巢蟲危害;在底部足夠空間下並能不斷往下造脾的蜂群也少有巢蟲危害。觀其現象,蜂巢上部蜜蜂稀疏,強群甚至反而將上部巢脾全部暴露在外,蜜蜂主要集中是蜂球底部子脾區。被蜜蜂啃咬的老蜂巢碎渣掉落底部常年無人清除,究其原因,給蠟幼蟲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相應地也避免了巢蟲為了生存無條件而硬闖蜂巢的情況,上部的儲蜜區因蜂蜜儲放或缺少蜜蜂蛹繭蛋白營養難以生存,而蜜蜂對底部子脾區域的層層疊加保護,成蛾難以上脾產卵。 眾所周知,巢蟲在對生存環境和食物的要求已經特化,其在常規物理上有三大怕:一怕水,二怕光,三怕冷。在生化上,巢蟲對一切溶解性的酸鹼鹽都怕,也怕高濃度的單一有機化合物,總之對蜜蜂蜂巢這種寄主依賴性很強,離開寄主都難適應,凡在巢蟲進化中一切從前不曾有過的物質和已經放棄了的環境都怕。巢蟲也怕微生物界的黴菌。還有種生物個體叫小蟻蜂的昆蟲也是巢蟲的剋星,其成蟲將卵產在巢蟲體內孵化,以幼蟲為食物成長。另外,在所有自然條件下,凡是群勢強壯而又沒巢蟲的中蜂群,還有幾大特點我們不能忽視,一是巢穴空間的空曠,二是空間材質的堅硬,三是相對陰涼潮濕,甚至在所有明巢蜂群中也沒發現巢蟲。人們在用各種辦法治理巢蟲危害的同時一直在尋找一種對蜜蜂沒影響而對巢蟲危害很大的一種東西,或是方法,能快速方便的治理巢蟲,值得慶幸的是有一種生物製劑——BT,即蘇雲金桿菌,這種細菌的分泌物-黴素對蜜蜂沒毒性,而對巢蟲造成死亡,至今沒發現對蜜蜂不安全的情況。且不會對蜂產品造成污染,甚至人直接食用無毒性。% h/ E3 N; s+ cQ8 u* [# z+ @" b 那麼在人類活框飼養中巢蟲是如何上巢脾的呢?又該如何仿生飼養呢?至此我也沒必要再嘮叨太多了,八仙過海吧。! l. z9 g5 ]) S8 q2 ~& p& j" o 我的綜合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並因地制宜具體採用:一、使用硬質材料,特別是巢框,比如毛竹材料的巢框,巢蟲無法啃咬,有明顯阻止巢蟲越冬效果,巢蟲無處躲藏(蠟螟以幼蟲的形式越冬),能顯著降低來年基礎蟲口率;; {3 B4 F4 B6 R3 A5 m4 [( o3 a二、把蜂箱放在陰涼潮濕處,保持箱底潮濕,讓蜜蜂啃咬下來的老脾屑濕潤,使巢蟲難以食用,且不適宜巢蟲生存;三、保持箱底空曠,利於蜜蜂積球護子,箱底上部用網罩,網罩下沿箱壁四周塗凡士林,阻止小巢蟲上脾;四、不斷更換掉老巢脾,讓巢蟲生長中需要的蛋白質營養缺乏;保持存蜜充盈,使巢蟲無法呆住蜜脾上;% B) K; e7 R: d. W9 K( _( R五、保證蜂箱密閉,和群勢強大,保證蜜蜂巢門自我護衛防線加強,不讓蠟蛾有產卵的空隙可鑽;1 o7 C* ?6 M# c" T六、底箱子脾部分始終保持蜂多於脾,繼箱儲蜜充盈,對一旦進箱企圖產卵的成蛾有驅趕作用;七、城市飼養部分不遮光,夜間不飼餵,利用成蛾趨光特性減少成蛾進箱幾率;* x0 p9 w/ rd0 D: A1 ]: O4 T八、將要撤離的老脾放隔板外,召引蠟蛾產卵收集銷毀;九、發現巢蟲用蘇雲金桿菌生物製劑噴施,殺死已經上脾的巢蟲;箱底和箱外也可用有機藥物:敵百蟲、殺蟲脒類農藥(如單甲脒)噴洒防範。 需要提醒蜂友的是:假如用藥物仿效防治,在所有生化藥物防治時都需要一種方法,而這方法還需因地因時而用。 飼餵1 N7 g* T( K9 Z+ n 蜜蜂是昆蟲世界裡的哺乳動物,其哺乳貫穿每隻蜜蜂成長的全過程,程度不亞於平常定義上的所有哺乳動物。從蜂群內部看,從剛孵化的小幼蟲的哺以王漿飼餵到大幼蟲的封蓋前蜂糧供給,無不全部依賴成年雌性蜜蜂的精心飼餵而無力自行取食(極其飢餓下大幼蟲也會爬出巢房)。對於蜂王的哺乳更是體恤到終身。2 H# c- " J" X3 N& ^& l, Q 蜜蜂對食物的特化,營養來源只剩兩種,花蜜和花粉。用生物觀點來理解蜜蜂就是,蜂群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繁殖後代不斷傳遞基因,採集粉蜜儲存食物只是手段,以此來應對嚴苛的自然環境,豐富的食物最終將會以大量繁殖個體的形式消耗掉,不會無限制的儲存食物以供人類食用,「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原則恐怕適用所有生物,所以指望蜜蜂無止盡的繁殖和取蜜的想法是不符合科學觀點的,尋求繁殖和採集的最佳平衡點是我們飼養者所需要把握的。 蜜蜂自然採集天然食物不是我們去研討範圍,人工飼餵的效果是一直讓我糾結的問題。花粉是蜜蜂蛋白質的唯一來源,在人工飼餵花粉中,我從前往往忽視一個十分重要的情況,那就是花粉的活性成分。在蜜蜂飼養中,被人類馴化程度相對是比較低,中蜂和西蜂的主要差別也許也應該歸結於馴化程度了。中蜂除了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外,還對蛋白活性有更高的需求,我常常納悶意蜂會吃的花粉或人工代用品中蜂卻遺棄。外界新鮮的具有活性的蜜粉源孤寂,儘管蜂巢內儲存充盈,中蜂也不積極繁殖。同樣,蜜蜂的能量需求是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將採集的花蜜經過轉化後以糖原的形式儲存蜂巢內,以便於所需時取之。人為飼餵糖漿時常規用兩種方法來完成,補喂和獎喂,用哪種方式飼餵對蜜蜂繁殖有利至今說辭不一,但往往在繁殖時眾多蜂友偏向獎勵飼餵,似乎理論依據充實,具體例子多多,細想又不免牽強附會。 在養蜂實戰中我總感覺獎勵飼餵弊端多多,效果不明顯,且有得不償失之嫌。產子與成活力的關係,成活力與健康的關係,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每群每刻變化著的蜂群總是難以找到一種數學模具讓我們飼餵效果達到恰到好處。在西蜂發源地和中蜂悠久的土養歷史中也不是靠人工飼餵繁衍至今,蜜蜂突擊性採集和產卵的習性是順應蜜粉原和氣候變化,細水長流式的採集才能大量繁殖,涌猛的大流蜜反而讓蜜蜂暫時減少繁殖轉化勞動力出去採集,這是蜜蜂生物特徵決定的。過快的繁殖是好事嗎?新手的特點是多多益善,結果越多越少,那麼少了就好嗎?也不是,蜜蜂進化那麼多年,各型蜂功能的分工已經足夠蜜蜂產卵繁殖了,我們不應該怎麼讓它多產少產,而是怎麼控產,怎麼優生優育。喂的越多產的就越多嗎?不是,反而蜜壓子對繁殖不利。那麼模仿自然蜜源是不是所謂的獎喂就好呢?不是,獎喂可以刺激蜜蜂興奮,蜂王產卵,而在外界沒有蜜粉原的情況下,刺激和興奮的結果就是導致蜜蜂因為飼餵大量增加了的幼蟲而大量消耗體內的蛋白質,這樣消耗直接導致的是成年蜂加速衰老,壽命縮短,幼蟲的健康卻沒有得到保證,甚至可能誘發了中蜂的爛仔和意蜂的爬蜂或個體小翅膀捲曲等情況發生。如有操作不當還引起盜蜂。 對蜜蜂飼養的所有操作,都是基於對蜜蜂習性的了解和理解上,在此基礎上的操作才能更遊刃有餘。 蜜蜂也是草食動物之一,猶如我們身邊最熟悉的牛羊一樣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反芻動物,突擊性的採食待到休息時再細嚼慢咽的消化。 在生物世界裡,為了生存和繁殖的競爭,許多動物採取廣種薄收的形式來獲取最大限度的物種繁衍。對於蜂王這種在蜂群里猶如生殖系統的產卵器的特化蜂型,也酷似其他昆蟲一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儘可能的多產來最大限度的繁殖。在實際養殖中,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這種還沒完全被人類馴化的動物產得多成活得少的問題。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怎麼在順應自然條件下能最大限度地讓多產的卵孵化並健康的成活。過度的拔苗助長反而對野性十足的蜜蜂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某些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卻是有利的。 溫濕度8 b* n2 Z4 q" K% s0 J( b9 J# ZN 蜜蜂是變溫動物,個體溫度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接近環境溫度,蜂巢的溫度也不是恆定的,而在哺育期是相對穩定的,蜂巢中心區基本保持在34°~35°C。蜂巢內的相對濕度變化大,幅度在25~100%。這不僅取決於環境,更是結合季節的自身需要採取相應方式(疏散、扇風、采水、離巢、密集等)調整相應溫濕度。比如流蜜期,蜂巢相對濕度降低,這更有利於花蜜水分的蒸發。露天蜜蜂,如大蜜蜂,小蜜蜂,其溫濕度與環境密切相關,自控難度大,其生存環境也相應要求高和窄。所有這些特徵都與蜜蜂以獨居演化為群居學說相對應。6 A2 |8 U+ H) L1 O1 {8 z 蜂蠟的熔點在62°~67°C之間,蜜蜂千萬年進化中,對蜂巢的選材上以蜂蠟的形式存在,不僅說明了蜜蜂對自身蜂巢溫度的可控能力的強大,也證明了億萬年地球溫度的相對穩定性。除地球南北極極端溫度外,蜜蜂已經擴展到所有大陸塊。在適宜人類居住的溫濕度範圍內,可以理解為蜜蜂與人類相依相伴。在生物界里,蜜蜂特化為依賴植物分泌物為食物鏈的習性和生存溫濕度與植物最高耐受溫濕度也相吻合。+ D6 ]7 g+ j. b, V& q" H9 d* {7 b 在溫濕度相比之下哪種更重要呢?一切生物的生存首先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水。我以為,在繁殖期內,溫度比濕度顯得更為急切,蜜蜂的降溫需要濕度為代價來調節,而用溫度來調節濕度則難以實施。在乾旱炎熱的季節,采水降溫就變得異常迫切了。高溫時期蜜蜂的降溫是用水汽化的形式來帶走溫度,而改變溫度不能用改變濕度來調節,蜂巢內的溫度基本上是恆定的,而濕度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以此來說明溫濕度重要性的差異。在總體來說,中蜂對溫度的要求相對較低,同區域的冬眠時間可見一斑了。意蜂比中蜂對濕度的要求高,采水明顯高於中蜂,因為抽風式使水分損失大,早春繁殖期易缺水。 蜜蜂蝸居式的營社會生存方式,關聯到與外界溫濕度交換的導向問題。意蜂抽風式,中蜂鼓風式,相應的導致巢內的乾濕差別、釀蜜快慢和度數的差別,季節成熟度的差別,蜂糧儲存效果的差別。蜜蜂扇風的風路引導作用,導致蜜蜂受悶的因素不一樣。從而導致中蜂除應激因素外,更不適合籠蜂運輸(我指的是無巢脾運輸)。中蜂鼓風式扇風對防巢蟲有利,對釀蜜不利。中蜂因為鼓風式,對高溫不利,高溫乾燥的空氣鼓入後巢內乾燥,對防巢蟲不利,大流蜜箱體冷凝作用對巢蟲和釀蜜有利。3 x2 I* }9 Z! d, {6 g9 t% T 需要重複嘮叨的是,在各季節變化和南北差異中,相對濕度更為重要,中蜂為了保證不過大的濕度對蜂群不利,克服鼓風式的不足,在有限空間里會騰出部分空間用冷凝的形式彌補,在大流蜜期濕淋淋的箱體大家已經司空見慣。意蜂因為抽風式,巢內乾燥,相對濕度過低容易導致以流體形式哺乳的漿水乾枯,不利於幼蟲自行吸食。相比中蜂,更顯得濕度重要,所以經常看到意蜂采水比中蜂多,特別是早春,過早的春繁在不利於意蜂飛行溫度下很容易缺水,在存蜜充足的情況下,喂水顯得極為重要,而這往往又最容易被忽視的。 意蜂的抽風式更容易使花蜜水分散發,意蜂的高溫,讓蜂蜜更容易成熟。中蜂的蜂蜜含水量高,成熟慢,保存也容易發酵,要求的溫度低,更不容易凍死,甚至露天蜂巢也行,南方冬天不停產,北方中蜂停產比意蜂晚。

推薦閱讀:

養蜂心得綜述(網上摘錄)
我家養蜂15年告訴你好蜂蜜是怎樣的(有圖有真相)
養蜂人為什麼要給蜜蜂喂白糖?
「我為新時代打call」人物系列:長興80後養蜂boy邱凱的「甜蜜」事業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湖北天馬養蜂場

TAG:比較 | 養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