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邊玩邊學之西北自駕游(1)

玩不能白玩,學也不能傻學。小娘子在寫《十三陵原來這麼有趣!看明朝那些皇爸爸都干過哪些丟人的事》時說過,小時候一直被死板的教學折磨,無論如何都學不好歷史,還心生抵觸,哦對了,還有地理。如今通過旅行,用腳丈量大地,不僅彌補了地理,還深深愛上了歷史,無論走到哪裡,都想找尋它的過去,體會它的經歷,這樣的行走才有意思,也更有價值。

這一次,小娘子帶著老爸老媽來了一次重上歷史課的西北自駕之旅,除了重溫歷史,祖國的大好河山要在能走動的時候多多去欣賞!

6天,全程2600公里,北京出發,途徑山西(雲岡石窟、大同華嚴寺、懸空寺、應縣木塔)—陝西(榆林鎮北台、榆林古城、統萬城、波浪谷、延安楊家嶺、寶塔山、黃帝陵)—山西(壺口瀑布、喬家大院)—北京。

以下小娘子會按行程為小夥伴們介紹每一處景緻的特色與它歷史背後的小秘密,有興趣的小夥伴們也可以抽空走一趟,邊走邊印證哦。

邊玩邊學之西北自駕游(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早上五點出發,路過居庸關長城的時候不禁默默地對它說,我們的此行有一站將會見到「你弟弟」,但卻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氣勢磅礴之一的「鎮北台」,小娘子會替你給他帶個好滴~

進入大同,不愧為國家的重化工能源基地,這麼多煙囪。

通往雲岡石窟的路上真是體會了「中國煤都」之路,全是拉煤的大車,路上的煤塵也極大。

原本還擔心雲岡石窟也會到處都是煤塵,看這大門還是很乾凈的。雲岡石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是最先以皇家(北魏)實力營造的石窟,是少有的完成於一個朝代、一個民族下的偉大創造。

已經12歲的狗狗溜溜早已是家裡的一份子,只要是自駕都會帶上他,但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有些景區不讓狗狗進,尤其是古迹的地方。但云岡石窟考慮的很周到,不僅有為有需要的遊客提供輪椅、雨傘,還提供攜帶寵物的推車,押金1000元,但只是押金,回來就退,不收其它費用。贊一個!

不過狗狗放到推車裡是要被鎖起來的,鑰匙會被工作人員拿走,估計是怕不自覺的遊客半路把狗狗放出來,所以要是大狗狗就沒辦法帶了。委屈溜溜了,不過他也希望一家人在一起好過自己在車上等,所以很懂事的不支聲。

小娘子和老爸打趣地說,不仔細看的人可能還以為你要推著小車到景區里買冰棍呢,吼吼~

進入景區大門之前會看到這麼一位貌似濟公的雕像,別小看他,他可是雲岡石窟的開創者,是這個浩瀚工程的總指揮——曇曜。

公元460年,一位名叫曇曜的高僧站在了山西大同附近的武周河邊,眼前的靈山秀水使他欣喜萬分,他將奉旨為興盛的北魏王朝建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雲岡石窟。

眼前的武周山山勢並不險峻,山體上有一段整齊的岩壁,岩石又是水沉砂岩,非常適宜石窟的開鑿。武周河水從岩壁前潺潺流過,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按照如今雲岡石窟的遊覽路線,進入石窟之前會先經過靈岩寺,靈岩寺是個三進院落,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仿建的。

從第一槌砸到石壁上算起到今天,雲岡石窟屹立在這片峭壁上已有1557年。這面長約一公里的石壁上記錄著一代皇族已經消失的足跡,作為北魏首都的大同(當時稱平城),舊時的風情雖已蕩然無存,但在雲岡石窟中卻保留著它的影子和小秘密。

雲岡石窟呈東西方向,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雲岡石窟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所影響的石窟形狀、雕刻造型,可分為一期、二期和三期三個階段工程。一期是由開創者曇曜設計並監工完成的今稱第16-20窟,也稱曇曜五窟,位於整體石窟的中間部分。二期的第1、2、5-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位於東側,三期的位於最西側。

我們現在的旅遊路線是從東到西,並不是按照當時石窟開鑿雕刻的順序參觀,而是按照發現洞窟的順序排序並參觀的,所以最先看到的是二期工程。但為了尊重歷史,也便於小夥伴們理解石窟變化的原因,咱們從一期工程開始講。

剛才說到一期工程第16-20的五窟位於整體石窟的中部,也稱曇曜五窟。小娘子來的時候剛好趕上第17-20窟在修繕,不過好在雲岡石窟的代表作第20窟是開放的。

雲岡石窟工程主要集中在北魏文成、獻文、孝文三朝,所以反應此三朝的歷史是必然的。文成帝上台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大力扶持佛教,把損壞嚴重的土木宮塔用石窟代替,破壞嚴重的供養泥人、銅人等都用石佛替代,鮮卑人樂意這種做法,因為他們從祖先起就有居住石窟的傳統,另外他們希望用石頭這種載體使自己的民族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另外,當時的法果高僧提出了「皇帝即當今如來之後」的說法,龍顏大悅的皇帝便提出了要與佛陀合二為一的想法。聰明的總工程師曇曜明白政治對佛教的影響,所以他奉旨開鑿雲岡石窟時決定開鑿五個大型的洞窟,並在其中雕刻大佛像,而在此前還沒有人開鑿過如此大型的石窟。曇曜從一個僧人的角度為北魏的開國皇帝到文成帝的五位皇帝雕刻了石像。文成帝自然很滿意,於是他在政治、經濟、軍事都處於最佳狀態之際,竭盡國家的財力把民族的興泰寄托在了宗教文化的建設上,一個功垂千秋的雲岡石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20窟因洞窟早已崩塌,常被稱為露天大佛。它的雕造技法非常成熟,有光明普照,普度眾生之感。端然正坐的釋迦摩尼佛像高13.7米,兩側原本有兩尊站立的佛像,但一側立佛已坍塌。正中主佛像高大突出、體態豐滿,大佛嘴角微微上翹,顯得深沉而含蓄,頭部稍稍前傾,使世人能感到佛的親切。優美的佛像還結合了民間的審美觀念,典型的兩耳垂肩的造型,這種造型以前並沒有擴大到垂肩的地步,但民間流傳著三國時劉備兩耳垂肩的福相,工匠們就憑藉想像,把它嫁接到雲岡石窟的佛像上。

接下來我們回到雲岡的二期工程,即按旅遊路線最先看到的洞窟。雲岡的二期工程是雲岡,也是北魏的鼎盛階段。這一時期(471-494年),雲岡石窟不僅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還有來自斯里蘭卡的佛教徒共4萬多人,所以這一時期的雕鑿更為繁華精美。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是按遊覽路線最先看到的洞窟。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被風化剝蝕了,但曾經漂亮的色彩依稀可見。

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這也反映出北魏時的建築特點。

窟內壁面的佛像不僅風化了,很多佛頭還不知所蹤,除了丟失風化的,很多都在大英博物館和美國的博物館裡,不知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回家。

1500年以前,這裡曾經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看曾經地上留的車輪印記就知道當時雲岡石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卻沒有完工。前面斷壁高約25米,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但並沒有佛,只有洞窟的西側雕有面貌圓潤的三尊造像,這個洞是二期工程的後期階段,體現了當時北魏的政治風波。

公元494年,是鮮卑人歷史上一個困惑的年代,他們被禁止使用鮮卑語言,不許穿本民族的服飾,連自己的名字也要改成與漢人相近的名字,死後也不許葬在首都大同,這一切都源於孝文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要把都城從大同遷到洛陽。

孝文帝為了使鮮卑貴族擺脫保守的束縛,更為了加強對中原人民的統治,決定改革鮮卑,大舉漢化。但這一改革給朝野上下帶來的是一系列的不愉快,改革派以為是前進,而保守派卻視為倒退。孝文帝為了推進改革不惜廢了對抗遷都的太子,並把要逃回舊都的太子杖責到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最後被貶為平民的太子還是被毒死了。

父子的情感在國家利益面前顯得那樣微不足道,政治的風雨也波及到了雲岡,當時一度繁華的雲岡已變得異常凄涼。鬱悶的保守派決定通過恢復雲岡的造像來排解他們壓抑的心態,大同一些留守的官吏和當地的百姓開始開鑿三號洞窟,但限於財力、物力、人力,工程並沒有完工,只留下了一個空空的洞窟。現存的三座雕像史學家們猜測是初唐(公元七世紀)補刻的,一佛二菩薩,佛像高十米,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輕薄貼體。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面容親切,形體豐碩,有典型的初唐造像的藝術風格。

觀察仔細的小夥伴們會問佛像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小窟窿?那是因為石像雕好後要包泥、上色,泥巴直接貼到石頭上容易掉下來,所以,在石像上打洞,在洞上插入木削,再用麻繩把木削纏繞,這樣在麻繩上貼泥巴就可以固定了,和我們蓋房是一個道理。現在佛像外層泥巴風化脫落,小窟窿就露出來了。

北魏傳到獻文帝時,馮太后登上了政治舞台,她在獻文、孝文兩朝攝政,且集大權於一身,這不僅給歷史增加了複雜性,也給雲岡石窟增添了複雜性。石窟該如何表現這種兩重皇天的局面呢?在馮太后的關注下,雲岡石窟開鑿到了第六窟的極盛期,第六窟是現存較好,也是最富麗堂皇的一個洞窟。第五窟與六窟為一組雙窟,分前後室。

後室為第六窟,平面呈方形,中間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高大挺拔,高14.4米,佔據了窟內的主要空間。上下層兩層的佛像雕工都極為精美,此時的佛像面容偏女相,這和馮太后掌權是分不開的。

洞中有佛轉故事多達30多幅,是我國石窟群中現存最早的有關宗教的石刻連環畫,如同西方教堂描述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其中包括釋迦摩尼的前世悉達多王子的母親在誕生王子的時刻。

第七、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分前後室。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

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位高髮髻供養菩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24對飛天浮雕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第九、十窟也是前後室的雙窟,色彩極為艷麗,這是因為清朝的時候幾位有德的皇帝對雲岡石窟進行了修葺,並對此洞窟重新上了彩繪。古時候的顏料都是從天然的礦物質和動植物中提取的,所以顏色保存的時間很久,也很自然艷麗。

前面說到過,操縱了兩朝實權的馮太后已不滿足在宮中作威作福,她的勢力已經越過了宮牆,投射到了雲岡的石壁上。所以二期工程時,除了很多佛像面容偏女相,還用「釋迦、多寶兩佛共塔」的佛轉故事表現了太后攝政,兩皇共坐一把朝椅的現實。

中間的阿彌陀佛因身體靠近後面的山,山中含有水分,所以身體部分風化的比較嚴重。

阿彌陀佛左側為觀音菩薩

右側大勢至菩薩。

從第十一窟到十九窟都在修繕,不能參觀。雖然可惜,但經常性的輪修是有必要的。

如今很多鴿子棲息在石窟中

第21窟至45窟是雲岡石窟的三期工程,因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當地民眾充分利用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但限於財力、物力,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的內容也簡單化了,已經失去了雲岡石窟皇家的華麗風格。

不過孝文帝看到許多上層的貴族非常留戀舊時的都城大同,故特別准許他們冬天的時候在洛陽理朝,夏天可回到大同避暑。這一深受歡迎的休假制度使朝中的大臣們頻繁往返於洛陽與大同,中原的先進文化也被他們帶到了大同。所以三期時,雲岡的很多佛像也都是中原式的褒衣博帶,面像清瘦、長頸、消肩,呈現出一派清秀俊逸的南朝形象。這種中原風格和早期渾厚的西域形象截然不同。

第39窟塔窯窟,窟內四壁雕刻千佛,中央置五級方塔,高6米,是三期工程里規模最大的洞窟,但比起一期、二期工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再見,承載了北魏風雲的雲岡石窟~

小貼士:

1、開放時間:旺季(4月1-10月15)8:30-17:30;淡季(10月16-3月31)8:30-16:50

2、票價:旺季125元/成人,65歲老人免票,淡季80元

3、可攜帶小型寵物,需要鎖在推車中,推車押金1000元現金。

下一站我們將進入建於遼代的華嚴寺,歡迎親們關注《邊玩邊學之西北自駕游》系列。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游!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駕游,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對海外自駕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點擊左下方的「了解更多」。


推薦閱讀:

敦煌8大冬季特色美食,只有當地人才知道!
中國古代史3(轉摘自西北大學)
我以為我可以逃離西北 | 人間FM
陝西的發展有沒有省會獨大的趨勢?

TAG:西北 | 自駕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