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新零售的方法論與三大進化路徑┊新零售

中國實體零售的各個領域,這幾年做了很多嘗試與實踐,增加電商渠道,增加生活服務,提高技術含量等等,但依然無法真正突破商業困局,很讓人疑惑。

一、實體零售一直在變,依然無法突破商業困局

百貨業,據世邦魏理仕2014年《演變中的中國零售業格局》報告,自2010年以來,國內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連續三年下滑,傳統百貨轉型迫在眉睫。

注意一個關鍵詞:「2010年」,這是百貨業的高峰期,然後營業利潤持續3年下滑,很明顯的進入衰退期。百貨業有些商家早就布局轉型:百貨購物中心化或徹底轉型購物中心。百貨業的最大疑惑是:傳統百貨大多已經購物中心化,為何還是轉型不成功?

百貨領域品牌商,近幾年的核心關鍵詞是「關店潮」。知名品牌商都在不同程度的關店,波司登、利郎、百麗、佐丹奴、安踏、九牧王、七匹狼……2015年有統計關店上萬家。

舉兩個典型例子,美特斯邦威和百麗一直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對電商的敏感度也強,很早就做電商了,但還是避免不了大規模關店。美特斯邦威,定位快時尚,價格不貴,品牌認知度也高;2013年報,門店數量還有近5000家,2015年末,全國門店已減少至3700多家。

中國最大鞋企百麗國際,曾經佔據商場超過一半鞋類專櫃,2015/16財年,鞋類業務第一次進入關店節奏,凈減少自營網點366間。今年6到8月百麗關店276間,相當於平均每天關掉3間店。品牌商的最大疑惑是:大多知名品牌商線上銷量越大,線下關店越多,為何線上線下融合不成功?

超市大賣場領域,據聯商網的統計數據,從2015年出現部分上市零售企業營收增幅負增長,到2016年上半年前十強有5家企業營收增幅負增長。注意一個關鍵詞:「營收負增長」,這是非常嚴重的行業大衰退信號,特指大賣場業態。

2016年下半年阿里與京東的網上超市大戰,3年內要稱王做線上和線下的第一賣場,大賣場不僅僅是衰退問題,甚至有業態被取代的隱患。

業內目前基本認識到兩個方向:其一是賣場小型化和超市社區化,其二是大賣場做O2O線上線下融合,基本知名大賣場都在做,大潤發是決心最大的。大賣場將來最大疑惑是:門店倉是優勢還是劣勢?沒有把握讓大賣場和網上超市形成1+1>2。

便利店領域,都知道未來會越來越好,但是便利店難賺錢的事實始終難以解決,特別是商業辦公場景。

便利店難賺錢有兩大核心要素,其一是離譜的房租,對坪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其二是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對人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先進的日本管理體系,主營商品也早已經進化為快消品+餐飲(鮮食),鮮食能佔到日銷的40%,毛利也比快消品更高,消費頻率也更高,但依舊難以賺錢。

大型連鎖便利店的最大疑惑是:按照目前的運營效率,基本難以抵抗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還有什麼辦法能大幅提高運營效率?

實體零售業一直無法真正突破這種商業困局,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聯商中國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教授認為,從商業邏輯角度看,有兩點最重要:回歸與創新。周勇教授說:「一個是回歸,把應該做好的持續不變的東西做好,如商品,服務,誠信,對顧客的起碼尊重等,另一個是創新,在技術,需求,成本,大環境變化背景下,尋求模式,投資,組織,商品開發,渠道,營運技術,商業設計,服務方式,與溝通等方面的創新。」

傳統零售要創新,大多人都知道並且在實踐,但始終不得法;傳統零售要回歸本質,其實零售人也重視商品與服務,但依然無法真正走出商業困境。這給零售高管們留下一個大大的疑問:哪個地方沒做對?核心問題又在哪裡?

二、新零售來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

一位哲人講:「商業做到極致,都會上升到哲學高度」。

實體零售做電商,不一定是新零售;百貨商場增加生活體驗服務,也不一定是新零售。

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雲陽子認為:「傳統零售要真正走出商業困局,應該溯源歸因,不僅僅是方法和術的層面,還要上升到經營哲學層面,才有可能邁進新零售。

經營哲學的落地,就是企業經營模式;傳統零售與新零售的經營思維不同: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傳統零售經營模式,以企業效率為中心,更關注自己,有我之境。

新零售的經營模式,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更關注他人,無我之境。

經營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價值導向不同,在方法和術的實施上,就會有差異。

聯商新零售顧問團在今年9月份組織了一場便利店乾貨交流會,其中關於到店和到家的爭論特別激烈,大致分為兩個流派:

A派基於企業效率為第一標準,便利店提供到家服務,可能增加成本,可能降低門店連帶率,會影響整體運營效率。因此,A派認為便利店提供到店服務就能滿足便利需求,而提供到家服務是多餘的,浪費的,沒有必要的。

B派基於用戶體驗為第一標準,便利店提供到家服務和到店服務,消費者能選擇,用戶體驗會更好;只要用戶體驗更好,今天企業運營效率可能會降低,但用戶基數大了,明天企業運營效率可能會提高。

如果我們突破思維,以後天的角度看明天;便利店實施O2O全渠道,提供到家服務與到店服務,消費體驗更好了,會慢慢導致門店經營效率的提升。

比如:便利店輻射人群更廣,到店服務影響500米範圍,到家服務影響2公里範圍,可能提高人效;便利店商品更多,除了門店商品,還有區域倉的商品可預售次日達,可能提高坪效。

這才是新零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會對「人貨場」進行價值重構。

新零售的經營哲學,更關注人。以用戶體驗(主要是客戶和員工的體驗)為優先,兼顧企業效率,最難的是「度」的把握,這隻能靠悟性與智慧了。

傳統零售企業,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一般是股東第一,客戶第二、員工第三;

新零售企業,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一般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傳統零售人與新零售人,價值驅動也是迥異。

傳統零售人,以企業效率為中心,更關注自己賺錢,口頭禪是「這個生意怎麼賺錢」,視角更關注眼前及短期收益。

新零售人,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更關注服務他人,口頭禪是「這個事情怎麼改變行業或世界」,視角更關注未來和長期收益。

所以,在利益分配體系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傳統零售企業無期權,新零售企業有期權。

新零售來了,所有零售領域也面臨著經營模式重塑,這是大時代的特徵:撕裂中成長或消亡。

三、新零售方法論:新零售=商品×人2

新零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經營模式的核心是人,整體方法論也是把人放到極其重要的地位。

前阿里巴巴總裁衛哲談到:「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公式:E=MC2,經濟=商品×人2。其中的C(人)的二次方是讓商業的原子彈爆炸的關鍵。如果我們只會經營商品,而不會經營人,企業的發展就很可能被卡在這兒。」

雲陽子認為,借用把衛哲的觀點進行優化,新零售方法論可以定義為:用公式表達:新零售=商品×人2。用文字表達,新零售是通過商品來經營人;商品是建立與人的關係,經營人是新零售運營模式的核心。

經營人,主要是客戶與內部員工,兼顧包括上下游的各類商業夥伴。通過商品來經營人,是新零售的精髓,也是整體方法論。

E=MC2

新零售=商品×人2

新零售是通過商品經營人

案例一:吳曉波頻道。網紅電商代表,通過文章(服務商品)建立與人的關係,重度經營粉絲,跨品類販售各種商品,包括酒、服裝、茶油等。

案例二:茵曼+。O2O電商代表,通過棉麻女裝(商品)建立與人的關係,重度經營粉絲,茵曼+準備1個億讓粉絲創業,實體門店擴大品類販售女裝、童裝、家居用品、傢具等。

案例三:小米。小米的案例,很多傳統零售人並不看好,因為小米手機商品利潤太低,難以支撐其商業模式。而從新零售的觀點看,小米的商業邏輯是成立的,資本市場也已經獲得認可。小米通過手機建立與人的關係,高性價比手機獲得消費者口碑;經營人(比如:小米用戶)才是盈利的關鍵點,所以小米能推出非手機商品(充電寶、插座、電視、平板電腦等3C商品),而且能獲得高銷量。

以上案例,歸納總結為新零售運營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經營社群和增加服務內容(如:適當擴大品類),實體零售必須借用互聯網和電商,才能發揮效力。比如:社區超市,通過生鮮(引流商品)建立與人的關係(口碑),服務好社區幾千個家庭(經營社群),擴大經營品類(必須實施O2O才會高效)服務社區家庭。所以O2O線上線下融合,是邁向新零售的標誌!

四、新零售三大進化路徑

新零售進化有三大路徑:1、線上線下融合。零售O2O或全渠道,都是一個意思。2、零售+體驗式消費。體驗式消費,生活服務類的商品。3、零售+產業生態鏈。

新零售進化路徑一:線上線下融合(O2O)

渠道變了,中國零售渠道發生很大的變化,有2個關鍵詞:「社區化」和「移動化」。線下渠道因為「社區化」,離消費者更近了;線上渠道因為「移動化」,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有機會鏈接和融合,我們稱之為「O2O」或「全渠道」。

百度百科對O2O的解釋是線上到線下,這個定義是不貼切的。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雲陽子認為:「O2O,就是線上線下融合。一個O代表線下,一個O代表線上,中間的「2」代表兩個意思:鏈接和融合。」這是源自科技的力量,移動化能使線上與線下發生鏈接,才有可能融合。

O2O線上線下融合,不僅是實體零售迫切需求,也是電商企業的強需,但最關鍵是還是中間的那個「2」:鏈接與融合。鏈接代表移動技術,融合代表企業經營,移動技術的進步推動企業經營的進化升級,甚至經營模式的變革。

鏈接代表移動技術,包括移動終端和APP。微信前幾天推出的小程序,跨平台和無需下載,國外報道微信為超級APP,鏈接一切;小程序能極大的推動零售O2O的發展,可能會激活品牌商,品類專業店,社區店等零售業態蓬勃發展。

融合代表企業經營,是一種經營思維,也是具體的經營管理。我們通常會從「人、貨、場」價值重構的方向進行思考,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具體實施。

比如(服裝品牌商O2O為例):

1、為了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可能需要改變實體店加盟體系;

2、為了實現實庫虛庫一盤貨,可能需要解決異構系統的中間件來打通庫存信息;

3、為了實現任意終端可調撥發貨,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

4、為了採集會員行為數據,需要把會員的帳號打通,並利用數據挖掘工具分析消費行為;

5、為了讓門店導購與線上導購融合一體,需要軟體工具支撐,還有利益刺激,還有技能培訓。還有很多,用阿里的分類方法歸納,就是「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目前真正實施線上線下融合(O2O)的渠道商零售企業並不多,聯商中國零售研究中心整理了部分參考案例:

購物中心領域:可關注萬達的飛凡(大力開展),阿里的喵街(團隊在縮編)。

百貨商場領域:可關注大商集團的天狗網,天虹的虹領巾,阿里銀泰網。

大賣場領域:可關注大潤發的飛牛網。

綜合超市領域:可關注阿里的盒馬鮮生。

社區超市領域:可關注京東到家、淘寶到家。

便利店領域:可關注淘寶便利店。

每個零售領域的購物場景不一樣,O2O實施差異很大,可以多參考阿里O2O項目:喵街、銀泰網、盒馬鮮生、淘寶到家、淘寶便利店。目前來看,阿里的喵街與銀泰網是不成功的,值得百貨與購物中心從業人員反思。

在實施O2O項目,除了以上業務層面,一定不能忘記新零售的整體方法論:通過商品來經營人。特別是經營人,人即資產這種理念值得推崇,合伙人、期權、阿巴米模式等等企業組織變革,在新零售進化過程中可能會遇到。

O2O線上線下融合,邁向新零售的必經之路,不僅僅是做電商,更要對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進行重度優化,這是一場自我變革,需要改變自己。所有的零售商(包括購物中心),都需要過O2O線上線下融合這道坎,躲不過的!

新零售進化路徑二:零售+體驗式消費

按照華創證券的新消費系列報告的說法:「我國消費者走過「以時間換取收入」的階段,正在進入「以收入換取閑暇」的階段,與閑暇相關的服務、娛樂、體驗式消費剛剛起步。中國消費者生活方式變了,服務消費比例越來越高,商品消費比例越來越低」。

零售+體驗式消費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零售各業態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

購物中心業態,目前比百貨業態發展的更好,也是因為消費者生活方式變了,需要更多的體驗式消費,比如:餐飲、電影、遊樂場等。購物中心的零售佔比,有3個代表:較高的是深圳萬象城67%、一般的是南京德基廣場55%、較低的是廣州正佳廣場40%。(數據來源:聯商網2015年購物中心統計)

百貨業態,基本升級進化到百貨購物中心化,大部分零售佔比80%以上。

超市業態,目前零售+體驗式消費的案例不多,盒馬鮮生是比較有名的案例,生鮮超市+餐飲(盒飯+現做)的模式,在業內造成很大影響。

便利店業態,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的商品也早已經進化為快消品+餐飲(鮮食),鮮食能佔到日銷的40%。

實體零售業,在新零售進化路徑上,大多選擇了零售+體驗式消費的方式。但現狀是陷入困境的多,成功的極少。為什麼路徑選擇對了,還沒有邁進新零售呢?

最核心原因是大多實體零售並不重視經營人。比如:從經營角度,消費者沒有數據化,商品沒有數據化,如何真正把用戶經營好?從員工角度,沒有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何吸引人才?總之,記住新零售方法論:通過商品經營人。

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這是兩種經營思維。在信息越來越透明,消費主權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傳統零售已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新零售更適合未來的發展。

新零售進化路徑三:零售+產業生態鏈

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新零售,更關注人,更懂經營人。不僅是消費者,以及內部員工,還有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

零售+產業生態鏈,就是關註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而且一定是平台模式。

當下最值得學習的是阿里,舉兩個案例。一個是淘寶個體戶,一個是C2B。

關注下游商家:淘寶現在的活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關心個體戶的生存。淘寶2011年十月圍城事件之後,類目搜索流量開始傾斜小而美的個體商家,再加上免費活動報名政策和一件代發的分銷系統,淘寶部分個體戶一直能生存的很好,所以才有萬能的淘寶,什麼東西都能找的到,淘寶能就成為了購物搜索平台。

關註上游商家:C2B,阿里參謀長曾鳴首創并力推,供應廠商能個性化定製並快速提供商品。

2016年1月李克強推動《中國製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會上提到:「所謂「C2B」,就是消費者提出要求,製造者據此設計消費品、裝備品。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一個企業不再是單個封閉的企業了,它通過互聯網和市場緊密銜接,和消費者隨時靈活溝通。這是大勢所趨啊!」

阿里的案例告訴大家,新零售關注人,包括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這是典型的生態思維:成就他人,方可成就自己。

京東與阿里,是典型的零售+產業生態鏈,除了是零售平台,還提供倉儲物流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IT技術服務,整合營銷服務等。雙方經過近10年的平台運營模式之爭,從現階段的結果看,阿里的聯營模式比京東的自營模式更適合綜合電商平台的運營。

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大型連鎖商超業態,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個綜合零售平台,也應該為商家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大型實體零售平台也會面臨著聯營模式與自營模式之爭,甚至是商業模式的重塑。

如果不是用平台運營思維來做零售+產業生態鏈,幾乎很難成功,所以大型實體零售面臨著非常大的自我變革。

方向對了,路就不怕遠。

新零售發展方向,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方法論就是通過商品經營人,進化的路徑有3條:100%零售商家會實施線上線下融合的O2O(自建或第三方),少數中大型零售商家會採用零售+體驗式消費,極少數大型零售商家會採用零售+產業生態鏈。

五、實體零售進入新零售會有哪些變化?

新零售帶給實體零售的變化,關注點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冰山上的,形式是否變了,一個冰山下的,內涵是否變了。

形式變了,很容易看見。主要就是3個方式,實體零售做了O2O,一部分實體零售增加了體驗式消費,少數大型實體零售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務。

內涵變了,不容易發現,這個是新零售研究的重點,主要看3個層面。

第一,看領導人的經營思維變了沒?

第二,看組織架構與高管變了沒?

第三,看績效評估機制變了沒?

1、領導人的經營思維變了沒?

領導人的經營思維,決定著戰略方向和經營模式,還有決心!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這種轉變,一般會出現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思辨問題,需要智慧,也必須要有決心!

如果領導人的語言里多了一些,「用戶體驗」、「關注人」「消費者」「員工」等辭彙,經營思維就有所轉變了,向新零售方向邁進。

2、組織架構與高管變了沒?

戰略方向很容易定下來,但是戰略實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包括人力物力。

戰略實施能否順暢,核心是如何安排人。在軍事上,就是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在企業里,就是調整組織架構,安排負責人(高管)。

馬雲在湖畔大學講課曾說過:「戰略定下來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調整組織架構和確定負責人。」阿里開展大戰略,都會有組織架構的調整,以及安排負責人。所以阿里價值觀有一條「擁抱變化」,隨時根據戰情調整團隊成員。

實體零售是否開展新零售,也可以看高管的年齡結構,50年代的高管基本要退下來了,主要看60、70、80後高管的比例構成。

阿里集團在這一點看的很清楚,在馬雲的帶領下主動讓位給70後做集團高管,並且開始培養80後高管。中國實體零售進入變革期,一般情形,60後應該傳幫帶和放權,70後應該開始成為高管主力,對新零售的發展會比較順暢!

3、績效評估機制變了沒?

其實新零售轉型,很多高管是看得清,也能理解的。但是實體零售基層員工的理解方式很簡單,只看眼前利益,未來與他無關。實體零售很少用期權,綁定員工未來成長;如果有可能,還是應該考慮一下期權問題。

基礎員工的眼前利益,其實和績效評估機制有關。

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一些非業績指標會被納入考核,比如:用戶滿意度、企業文化等,這些是長期利益。

舉一個例子,阿里的考核,大致分為兩大類:業績與價值觀,各佔50%。從企業經營者角度看,業績是短期利益,價值觀是長期利益,阿里的績效考核非常重視長期利益。

傳統零售的績效評估,大多考核業績為主,權重80%以上,甚至有100%權重。這種績效考核,明顯偏向短期利益,指導基礎員工撒網搶魚,大魚小魚一起抓,不會留下小魚為明年做打算。

實體零售進化到新零售企業,績效評估一定會大變化:對長期利益(非業績考核)的權重會上升,對短期利益(業績考核)的權重會下降。

以下三點,如果正在發生變化,企業可能就開始進入新零售了。

第一點,領導人習慣談「用戶體驗」了,更「關注人」了。

第二點,組織架構變了,高管年輕了。

第三點,績效評估更注重長期利益了,短期利益(業績考核)權重下降了。

最後借用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梁春曉最近說過一句話:「如果僅從今天的角度看明天,僅基於今天的資源、流程、組織和理念去考慮明天,那很容易被今天的東西束縛住,結果往往只是在今天的基礎上做些微小改進。如果你能跳出束縛,以更大的想像打破既有範式,以對後天的想像重構明天,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企業從經營源頭來重塑自己,跳出自我束縛,明天才會更好!傳統零售已老,新零售來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正在改變中國零售行業。

六、業內行家觀點

復星互聯網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錢中華

錢總是互聯網老前輩,以前聯眾、盛大高管,目前專註新零售領域的投資,推動Club Med、Folli Follie、食之秘、豫園商城往電商和O2O方向發展。與錢總進行了電話溝通,表達以下幾個務實的觀點(大致意思):

1、分品類,零售多樣化;針對品牌商,不同的品類,O2O全渠道的實施會有很大差異。比如:女裝換季明顯,款式SKU多;化妝品有臨期,SKU不多;男包沒有換季,款式SKU不多。零售多樣化,百貨、超市、品牌專業店等零售商,O2O全渠道的實施也會有很大差異。

2、線上線下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零售業內,一直在探索與實踐線上線下融合,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涉及很多,包括技術層面的,業務模式上的,組織管理層面的等等變革。

3、人變了,消費者變了。大城市、90後,和中小城市、老人家,不同的消費風格;不同年齡的人群,對價格的敏感度,差異很大;消費主權越來越大,到店消費,還是到家消費,由消費者說了算。

百聯集團商業互聯網部部長:張國宏

張國宏先生之前是華聯超市總經理、百聯集團全渠道電商副總裁,對O2O全渠道有深刻理解,既有務虛的理論高度,也有務實的實踐基礎。以下為張總的原文觀點:

新零售的確是一場革命,是一場以技術為先導,觀念為支撐的革命。移動互聯網讓顧客更自由,即時下單,高效支付;同時也讓企業交付成本下降,使社區店的到家模式可以大行其道。

而與之匹配的是企業經營者觀念的轉變,以顧客體驗為第一關注點,再想方設法提高組織效率,控制成本,讓新的商業模式可以持續穩定地發展。

對當前一代行業經營者來說,卻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大趨勢已顯露,越來越多的主流顧客已經走在了另外一條路上,老路已成末路;另一方面,轉換道路確是一場脫胎換骨的修行,對組織如此,對組織里的每一個個體,也更是如此。

所以,這個百年難遇的機會,對一些人來說是饕餮盛宴,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則是穿腸毒藥。

也許再過幾年回頭來看,會發覺熙熙攘攘,繁花似錦,但卻物是人非,空留無限唏噓。

作者 |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主任 雲陽子


推薦閱讀:

惠眾在線李義: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如何「不浮躁」地活著?
邊逛博物館,邊看文創產品流行設計風潮
宋小菜余玲兵:用反向思維顛覆傳統,賣菜也能賣出新境界
阿里巴巴投資的下一個新零售「標的」?
惠眾在線:吉林「花木蘭」王曉燕:人生精彩不論長短盡在掌握

TAG:進化 | 方法 | 方法論 | 深度 | 新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