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天人宇宙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天人宇宙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ec5f10102dvzz.html

道分而為天地,天地分而為萬物。萬物之中,人為最靈,本與天地同體,然人所受於天地,有純雜不同,故必見天之道,執天之行,則道在我矣。聖人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的說,這是消極的道德。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作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的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作事也格外的順利,容易成功。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佛法說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跟哲學。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

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覆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一切道德都在謙德裡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凡人對於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們為善加福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天行,天道之轉運,所以鼓動萬物者也。執者,操持而卷舒之,則天之運可握矣。」「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體用在我,尚有何出於天之外者乎。」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觀天之道在致中 一陰一陽曰道,陰陽相推曰行。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無為也。觀天之道在致中,執天之行在致和。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

《皇帝陰符經》開篇就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宇宙天地,大道,說法不同,名稱有別,而理實則相通,宇宙所以總攝整個星空,天地所以能覆載萬物,孕育造化萬物,總不外乎一大靈機之所為,宇宙如無核心中靈機的運轉,宇宙將一時俱崩,所有天體即成一盤散砂,宇宙的萬事萬物,天地人無不在一個自然的大道規律中正常運行,人世間為人做事,要順應天道,我們對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於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道而行,天道所譴。而修道的機理,同宇宙天地的運行之理也是分毫不差,懂得宇宙天地的運化之里,修真的妙理,也就盡在其中。

《易經》中有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道的運行康健剛常,君子要順天意,體察天道而行才能夠生生不息。現代的人,尤其是在被無神論戰天鬥地的文化浸染久了,很難理解正統的神傳文明之廣袤深邃,把這句話片面理解為「我們應當勉勵自己,自立自強」,事實上,稍有社會閱歷的人都有體會,很多事物的發展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無論你怎樣努力、絞盡腦汁,往往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而有時周密的計劃著某事,那件事情好象有意與我們捉迷藏,它繞過我們經歷了一連串的偶然、意外之後得到最好的結局,不得不讓人感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做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憂一喜,一治一亂等等。但是天時的陰陽,有一定的標準,是萬古不變的;而人事的盛衰,則是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這種無常的變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陰一陽有一定的標準,發動出來的。我們試說如下:

比如說一個人若是喜歡驕傲,就一定會有忽然倒架子的時候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懶惰安逸,就一定會有極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若是喜歡慳吝貪錢,就一定會有嫖賭浪費之子孫替他破敗;一個人若是喜歡機巧計算,就一定會有糊塗愚笨的子孫被人欺騙。這些變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留心看得出來,曉得與日月起落、寒暑往來的道理是一樣的。天道是個太極圖,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就要起變化了,這叫作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換句話說,就是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在新學家而言,還要譏笑的說,這是消極的道德。要知道一切偉大積極的事業,都是從這種消極的道德人作出來的:因為惟有消極的克己,才能夠積極的利人;惟有舍財不貪,才能興辦公眾的利益;惟有謙卑退讓,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欽佩,作事也格外的順利,容易成功。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仍然是會得到大便宜的。

淺見無知,止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譬如像下棋一樣,止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不知道世間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動一著,對方就要應我一著,而且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來。佛法說明一因一果、感應的道理,實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跟哲學。我把下棋拿來作譬喻:我們說一句話、作一件事,都是對人動了一著棋;我們出言作事的時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對天公動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們下棋的對手。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他,他就會拖下尾巴走開。對人則更不用說了!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若是我們欺淩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他算是棋贏了,他對方的棋都輸了。可是天道卻是不許他贏,會替眾人作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著,就叫他滿盤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作『人有千算,天止一算。』我們天天都是在對人下棋,實際上是在對天下棋;若是對人贏得愈大,就會對天輸得更厲害。反過來講,若是人肯讓鬆些,還處處幫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輸,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會大輸的,反而要對天贏了一盤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說的范文正公,是個最顯明的例子,他本來很窮,作了將相幾十年,到死的時候,仍然沒有私人的田產園宅。若是從俗人的眼光看起來,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對天卻是贏了一盤大棋,他的子子孫孫,多是貴盛賢才啊!其餘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幾位,都是肯輸棋的,到後來都贏了天公一盤大棋。而那些會贏棋的許多人,發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萬萬財的,卻是後來被天動了一著,就都輸完了。古人說的:『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陰陽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們作的事情過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於我們的心,先違反了陰陽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應,受到陰陽定律制裁,使回歸到平均的狀態。天公下棋,是不動心,也不動手的,而人們就自然輸了。譬如對牆壁拋皮球,球自然會回拋過來,拋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牆壁本身,亦並未動手費力。所以《書經》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就是自作業,自受報;這跟佛經所說的:『自造因,自結果。』正是一樣的道理。

而所謂的人定勝天,也不是真正的勝了天,這是說人照天的定理,存心作事,究竟會得到後來的勝利。本來窮困的,後來亨通了;本來憂患的,後來得到安樂。這樣的勝利,便是天理的勝利。我雖然說善人對天贏了棋,實際上就是天贏了;須知天道是永不會輸的。天道一陰一陽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稱中和;《中庸》上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世間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會引起天道的變化;就像如戰爭及饑荒等等的大劫數,都是由於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國與國之間的鬥爭,無論暫時的勝負如何,結局仍然是兩敗俱傷,就是暫時勝利的,也將終歸於失敗。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這就可以知道天理終久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會被天理裁製的。

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中國的聖哲,儒家、佛家、老莊的垂訓,都是反覆的叮嚀,說明這個道理。《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說:『惟天福善禍淫。』(這個淫字,不是單指性慾,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縱與過分,可以說就是驕滿。又再具體的說,就是驕奢淫逸,貪狠暴橫。)淫字的對面就是善。善字的意義甚為廣泛,若是要確切的說明,眾善都含有謙德的意義,都是以謙德為基本。《易經》是說明天道的書,乾坤兩卦是總說天道的大意:乾卦說:『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這就是謙德的意義。坤卦說:『坤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不敢成也。』這句的解說,是才華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務名,不誇功,也是謙德的意義。《金剛經》說:『度盡眾生,自覺未度。』又說:『布施濟眾,不覺有施。』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謙德在內。

再說,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義務心重,權利心輕。而義務心,是自己覺得我對他還有義務應盡,這就是謙。世間作惡的人,不過是權利心重,沒有義務心。古語說,重利輕義,正是謙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謙德裡面:由謙發動,對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對社會人群,就是忠信禮義廉恥。凡人對於謙德善行,都是恭敬歡喜;而對於驕滿惡行,都是怨怒隱恨。那麼天道的降福降禍,說是天道,實是人情;說是天降,實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說過,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現,《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華嚴經》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們為善加福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福;我們為惡加害於人,我們自然還得其禍。從此可知,我們對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隨處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沒有別的天理可以表現。

那麼我們對他們作事、說話,起念頭、表示臉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雖然他們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兒、寡婦,無人幫助;我們若是欺淩了他們,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我自己、或我的子孫,也會同樣的愚懦孤寡,被人欺淩。反過來說,若是我們對於這些無力可憐的人,心存慈愍,並且設法幫助他們,後來我也會得別人的幫助,而我的子孫則永遠不會愚懦孤寡,被人欺淩了。這種天理循環的感應果報,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會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來觀察,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來證明。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取自《黃帝陰符經》開篇首句:

《黃帝陰符經》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下面從「天之道」「天之行」 「觀」 「執」「盡」這五個方面試著作淺讀。  首字「觀」,《說文》中說:「觀,諦視也。」諦視就是仔細、詳細地察看、審察之意。易經觀卦與臨卦彼此是「綜」卦,都有察看之意,但臨是由上往下看,而觀是由下往上看。《雜卦傳》解釋:「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唐.張果:「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  清.劉一明註:「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迴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聃之為觀。」  為何只言「觀天之道」?而不言觀天地之道呢?  宋.朱子是這樣說的:「道分而為天地,天地分而為萬物。萬物之中,人為最靈,本與天地同體,然人所受於天地,有純雜不同,故必見天之道,執天之行,則道在我矣。言天而不言地者,地在其中矣。」  諸家對「道」的一些描述:  《朱子語類》:「《陰符經》所謂自然之道,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道德經》二十五章描述道:「有物混成,先於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宋.夏元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宋.朱熹說:「所以循環者乃道也。」  天之道  地球隨太陽轉,月球隨地球轉,地球和月球共同隨太陽轉。  太陽是恆星是大中位繼明不息,是中心,其數為一。  地球行星是小中位繞太陽運行,居太陽與月球之中,其數為二,具雙重性,既是內也是外:是月球的中心為內;同時又是太陽的周行體為外。  月球衛星是純周行體,是外,其小中心是地球,其大中心是太陽,其數為三。  「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動而眾星拱之隨斗標,晝夜旋轉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觀天之道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繫辭》:「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繫辭》:「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易.繫辭》:「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易.繫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現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道有變動,故曰爻。」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之道有變動故稱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繫辭》:「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

 「聖人之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易經「觀」卦彖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易.繫辭》:「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天之行」  明.呂坤這樣描述的:「天道於穆,不可窺測,然四時行,百物生,天之行也。」  明. 焦竑:「天之行,無為也。」天無為則物自化。  清.徐大椿 :「天行,天道之轉運,所以鼓動萬物者也。」  《易.繫辭》:「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明生焉。  執者,「手持曰執」 ;「執者,操持而卷舒之,則天之運可握矣。」 「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以手,而執之以機。」  清.劉一明註:「何謂執,專心致志之為執,身體力行之為執,愈久愈力之為執,無過不及之為執,始終如一之為執。」  執天之行:  易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以執天之行以自行,勇猛精進而不止。  宋.俞琰:「人能觀天之道而存其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則與天為徒,盡矣。」  清.徐大椿:「天行,天道之轉運,所以鼓動萬物者也。執者,操持而卷舒之,則天之運可握矣。」  「盡」矣。清.徐大椿說:「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體用在我,尚有何出於天之外者乎。」   我們來看唐.宋.元. 明. 清.各家之言:  唐.張果:「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唐. 李筌:「天者,陰陽之總名也,陽之精氣輕清,上浮為天.陰之精氣重濁,下沉為地,相連而不相離。......觀天地陰陽之道,執天五氣而行,則興廢可知,生死可察。除此之外,無可觀執,故言盡矣。」  宋.俞琰:「自然而然者,天之道也.左旋右轉而晝夜弗停者,天之行也。」  宋.俞琰:「人能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則與天為徒,盡矣。」  宋.夏元鼎:「要當執天之行,須不離於十二時中。一語一默,一呼一吸,陰闔陽辟,西沒東升,風雲發泄於七竅,坎離交會於元宮。天以是道而運行乎萬化,我是道而操履於一身。」  元.王道淵:「觀者,仰觀於天也,仰見其天道,日月運行,風雲變化,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雨澤。一暑一寒,一來一往,此天道運化以行鬼神,所以生物之大功也。至如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動而眾星拱之隨斗標,晝夜旋轉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北斗屬水,水得六數,何以有七星?南斗屬火,火得七數,何以有六星,此水火互交,自然之道也.是以聖人見天道如此,返求於身,觀之我身即天地,故執天以行之也。人之一呼一吸,即乾坤闔辟也。水上升,火下降,即日月運行也。」  明. 王文祿:「一陰一陽曰道,陰陽相推曰行,目見曰觀,手持曰執。身心體悟,非可拘於手目也。」「觀天之道若悟先天,執天之道若體後天。」  明. 焦竑::「天之道,無心也。天之行,無為也。,觀而執之,則心無其心,行無其行。豈復有餘事哉。」  清.徐大椿:「天道者,天之所宰所以立乎氣之先者也。觀者,推測而精察之,則天之體可明矣;天行,天道之轉運,所以鼓動萬物者也。執者,操持而卷舒之,則天之運可握矣。」  清.劉一明註:「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  黃帝公孫軒轅:「天無為而自化,觀天之道,所以致中也,執天之行,所以致和也。盡矣,無欠無餘也。」  綜述: 「一陰一陽曰道,陰陽相推曰行。 」「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無為也。」 觀天之道在致中,執天之行在致和。「觀天之道而存其誠,執天之行而自強不息。」

推薦閱讀:

《華嚴經》中的科學宇宙觀(一)
宇宙觀 2008-05-30 17:15
「三界」與「兩重天地」:佛道兩家的宇宙觀,何以殊途同歸?
解讀量子力學的幾個詭異現象,我承認我的宇宙觀被完全顛覆!
第一節神霄派的宇宙觀與保神養心的內丹思想

TAG:宇宙 | 宇宙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