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明:寶寶的天職是玩,而不是學!
黃子明:寶寶的天職是玩,而不是學!玩和學分裂開來,是大人的思維。孩子需要玩,這個話題家長們聊起來,絕大多數人在觀念上都承認。但是,孩子玩多少為好?是不是還要擠點時間來學習,家長們在實際選擇中總是有這樣的猶豫,並且把重心撥到相反的一端,順著早教的大流走。在上海電視台《超級家長會》的節目上,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居然提出了一個大人的問題:這個小朋友有一個缺陷,只想到了玩,沒有想到還要學習。這當然是大人思維的產物。把玩與學割裂開來,造成了人們普遍的觀念錯誤。家長們以為孩子玩耍是不得不滿足的動物性要求,只是獲得本能的愉悅,相當於大人的休息、消遣,學習才是人性的積極的提升。孩子在培優班裡雖然辛苦,但能學到有用的知識,有了成就的積極,不會掉隊,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只追求一個快樂的童年,可能玩物喪志,貽誤知識的積累,少壯不學習,老大徒傷悲。這是許多家長糾結所在。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糾結,並且總是被一個極端裹挾著走,是因為人們並沒有弄懂孩子真正需要什麼,玩是什麼,為什麼要玩。玩耍之於孩子絕不僅僅是消遣和快樂,它是人身心的自然成長節奏中最初始的環節,一切學習,一開始必須服從於玩,在玩中實現。人以後的生活與實踐,包括學習、探索、思考、勞動、創造,都始於玩,也歸於廣義的玩。廣義的玩,就是為著自己選擇的目標,通過自主的行動去實現,在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在結果中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學習也是玩,是較高階段的一種玩,學習可以掌握前人的知識,跟自己的經驗融合,更大程度地滿足自己好奇心和想像力,在與前人的文化對話里獲得智慧的提升。但如果一開始自己的生命成長都沒有展開,感性的經驗不充分,身心不健全,學習知識的前提就不具體,這樣的學習只是讀死書,死讀書。不要打亂孩子生命的節奏!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千百萬年的進化中一路走來,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命節奏。雖然我們已經是這個星球最高級的物種,但人類胚胎的發育要重演進化史,並不能將低等生物階段跳過。同樣,今天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但兒童智力的發展和智慧的吸收也要重演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他們的學習必須從最簡單、最直接的感性體驗開始。人類每一次文明的飛躍,每一個智慧成果,都蘊含大量感性經驗於其中,要真正理解並掌握這些文明成果也必須有足夠的感性經驗。孩子玩耍的時候正是在積累對這個外在世界的感性體驗,為以後的抽象化、邏輯化、概念化的知識掌握奠定基礎,所以玩耍絕不是像很多家長以為的那樣在浪費時間,而是在為以後的學習做準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式。盧梭認為十二歲以前的兒童在智力方面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針對這一時期的兒童應進行感官教育,十二歲之後的少年已經具備一些感性經驗了,才可以進行智育教育。盧梭對兒童年齡階段的具體劃分未必準確,但他依據年齡特徵實施分階段教育的理念是很有道理的。蒙台梭利也認為感官訓練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感性體驗是人對這個世界的一手材料,理論知識是由前人在感性基礎上升華提煉而來,相當於二手材料。只有在孩子對這個世界形成一整套豐富而真切的感受以後,他才可能真正消化書本上的抽象知識,並在理解的基礎上懷疑、創新。如果感性的過程被極大地壓縮甚至近乎省略,在孩子自身還沒有足夠體驗的時候就直接拿來他人的智慧成果,他難免成為知識的奴隸,被動地接受不會帶來任何懷疑、理解、想像和創造的能力,他的學習只能是死記硬背,時下流行的很多早教班、國學班推行的就是背誦學習法。不能理解的東西學了也無用,甚至很可能有害,因為當孩子知道的東西比他能理解的東西要多得多時,這些知識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束縛他創造力的巨大包袱,沒有弄懂的觀念直接拿來就極易產生偏見,久而久之孩子就淪為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庸才。許多家長出於教育的焦慮,拚命壓縮玩耍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各種早教培訓,打亂了自然的節奏。這樣培優出來的孩子即便成績好,也不過是囫圇吞棗,不會有創造的原動力,他的知識大廈實際上是一座空中樓閣。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絕不僅僅是犧牲一點快樂而已,而是在擾亂他正常的成長節奏,為他今後的學習製造障礙。初衷是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最後反而輸得很慘。玩耍是孩子的天賦人權。不要把孩子囚禁在教育計劃里!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制定嚴密的時間表,一個書面的詳細作息計劃,把每天要做些什麼事,做多長時間,什麼時間做,達到什麼目標,獎罰標準都規定好。不可否認,嚴謹的規劃,的確可以提高人的效率,可以督促形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在社會生活里,人與人之間要協作,需要一個統一的計劃,譬如孩子上學了,每個孩子都要遵守統一的作息時間表,遲到早退曠課雖然對個人不一定有影響,但對於集體,對於社會生活卻是問題。可是,教育者如果一心要把孩子的一切生活,納入自己一廂情願地設計出來的時間表裡,也會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後果。第一,高高在上的計劃者成為孩子成長的主人,孩子成了被動了服從者。雖然計劃看起來是一種客觀化的尺度,這比大人時時刻刻的命令、監視要好,但依然是擠壓了孩子的自由空間,他們喪失了自主權,成了家長的傀儡。學習不是自發的興趣主導,成了疲於應付的苦差事。如果成功是靠父母設計出來的,那麼這種成功也不能歸屬孩子,父母越成功,孩子就越失敗。孩子如果想要成功,唯一的途徑就是徹底反叛他們的父母。患有教育焦慮症的家長最應該補上的一課就是「放開手」,要讓孩子在自由選擇中發展自己,自主是一切成功的前提。第二,嚴密的日程安排,對孩子日常生活過細的干預,體現出人對生命的自然節奏的傲慢。孩子的很多自然成長需求是通過他的喜好表現的。孩子都喜歡玩水、玩沙,喜歡奔跑,喜歡和同齡人相處,他們需要從這些活動中積累人生最初的財富。我們的孩子每天幼兒園放學後,我都讓他在操場上再多玩一會,我觀察到他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之內活動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他最喜歡玩的地方是沙坑,每周都要玩幾次,一玩都是一個小時。沙和水都是最好的自然「益智玩具」,原因恰恰是沙和水,沒有確定的形狀,任由孩子自己擺布,也是孩子最著迷的,而且水粘在身上也能鍛煉耐寒能力,他拎著小桶在水池和沙坑之間來回跑,鍛煉了奔跑能力,在沙坑裡和別的孩子協同作業,又鍛煉了社交能力。天真、自由的生命狀態太精巧了,短時間內的簡單玩耍就可以同時鍛煉很多種能力,而且這些能力恰恰是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再看人為的計劃表多麼笨拙,認字的時間段只能認字,數學的時間段只能算數,為避免過多伏案造成的運動能力退化,有的家長還在日程表中額外安插體育鍛煉項目,可是對於一個活潑愛玩的孩子來說這根本沒有必要,幾乎所有戶外活動多的孩子奔跑的速度都很快。我們生活的世界有無窮無盡的東西讓孩子觀察體味,他參與其中獲得的心智啟發與一個人面對單調的學習卡學到的零星死知識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語。讓各式「早教」思維見鬼去吧!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焦慮。這段時間,虎媽、狼爸、鷹爸們的另類教育方式引發了人們對教育基本理念的反思,對待孩子到底是嚴格好還是寬鬆好,孩子到底應該舒適快樂地成長還是在壓力下成長。我認為,最好的標準,是人成長的自然節奏。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做什麼事情的衝動,有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所有孩子的節奏大體一致,但具體會有差異,家長要敏感地觀察,幫助、引導孩子展開每一個階段的探索和追求。學齡前的孩子,全部要做的事就是玩,即使到了小學階段,孩子一大半時間也應當是玩,而不是枯在教室里聽課、讀書、作業。所謂玩,就是自主的、感性的活動,包括形象生動的語言演練。與這種玩相對的知識教育,小學階段逐步增加,一開始也要儘可能生動形象,跟玩的經驗銜接,慢慢過度到概念、邏輯、抽象的思維中,到中學階段才開始比較純粹的知識教育和理性的思維訓練。如果教育者違背生命的自然節奏,以嚴厲地手段實施知識的灌輸教育,就像囫圇吞棗,不能消化一樣,讓孩子死記硬背,他無法理解,靈性最終會被知識淹沒。讓他機械訓練,他的肢體會日益麻木,畸形發展,淪為殘疾。這樣外力強加的教育訓練是反人性的,殘酷的,結果是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壓垮。如果從小生命的節奏被干預,被打亂,孩子的發展進程就可能出紊亂。比如孩子從小被剝奪了吃飯、穿衣、上學、交際等方面的自理自決的機會,父母經常越俎代庖,孩子養成依賴大人安排的習慣,即使上了中學還高度依戀父母,長大了也害怕走向社會。這時,作為補救的措施必須嚴厲一些,在保障基本的安全情況下,將其趕出家門,以巨大的外部壓力鍛煉他,讓他走向成熟。南京「鷹爸」何烈勝先生代表的「鷹式教育」,過於迷信外部壓力的作用,忽略了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衝動,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生命節奏,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兩相情願地把自己作為成人的目標強加給他,通過壓力督促孩子行動,這是輕率而危險的。據說,當幼鷹長到足夠大時,老鷹會把它趕下山崖,讓它在可能被摔死在極限狀態下展開翅膀,學會飛翔的本領。這種情況不能排除,但我們知道更多的是情形是,小鳥翅膀日漸豐滿之後,它就會嘗試著伸展,不斷地練習撲扇,終於有一天迎風而起。假如幼鷹羽翼尚未豐滿,就被老鷹的推下山崖,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兒童智力成長有其自然節奏,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教育所能做的是順應生命的自然節奏,讓孩子的潛力在每個階段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社會不需要曇花一現的方仲永,孩子們不應該為父母的愚昧和虛榮買單。家長們不要老想著爭分奪秒,該「浪費」的時間必須「浪費」掉。人是從曠野中走出來的萬物靈長,在文明進程中不斷證明著自身的激情與智慧,讓孩子每個階段都做適合他做的事,他將來不可能不成長為一個有力量、有靈性的人。玩和學,都可以是快樂的!對一個孩子來說,完全不要把玩耍和學習區別開來。我們發現,當孩子玩耍的自然衝動得到充分滿足時,他不僅能夠長時間靜心學習、探索,自然間達到耳聰目明、心靈手巧的效果,而且善於跟大人交流配合,也表現得很聽話。道理其實很簡單,孩子內心的要求獲得滿足,身心舒暢,跟大人的意志沒有衝突,自然也願意跟大人配合。如果情況反過來,家長不讓孩子玩耍,只讓他們學習,實際上就是脫離孩子內心的好奇、好動的力量,強迫他去做不適合他需要的事,那麼他們幼小的心靈會從大人的態度中獲得暗示,玩耍和學習是對立的。這時,他們不可能理解大人苦口婆心的念叨,不會在乎大人一套關於學習好處的功利主義大道理,他們只會認為爸爸媽媽不讓我做我想做的事,只讓我做不快樂的事,學習自然成了玩耍與快樂的對立面。如果我們給孩子足夠的玩耍空間,同時在跟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給予一些簡單的引導和幫助,他自然就會掌握越來越多的技巧和知識。在孩子眼裡,彈鋼琴、認字都是一種玩法,跟爬山、輪滑、玩水沒有什麼區別,後者無非更動態一些,彈琴、搭積木、拼圖更安靜些,上鋼琴課就是從比較動態的活動狀態切換到比較安靜的活動狀態,所有這些活動都能滿足他的好奇心,都能給他帶來快樂。等他到了一定年齡,心智逐漸發育成熟,能夠進行抽象思維活動之後,才能夠從知識概念中體驗到比直接玩耍更大的樂趣,從閱讀中了解的故事比單純的玩積木更豐富、更神奇。這時他才將學習和玩耍區別開,不是快樂與不快樂的區別,而是快樂的層次、品位的區別。只有在快樂的引領下,孩子自主地由感性的活動,向高層次的知識學習提升,學習才能成為他如痴如迷的生活需求。學習是絕對不能勉強的,不勉強,孩子總會有想學的時候,越勉強只會越令他厭學。快樂與不快樂,都是主觀的情緒。需要客觀的分析,凡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一定是快樂的,即使過程中很嚴肅、很艱苦、很糾結、很疲勞、很失敗,都是一個整體快樂中的不同節奏。相反,凡是為別人確立的目標奮鬥,跟自己的目的無關,根本談不上快樂。即使你苦口婆心地告訴他,什麼事情是為了他將來好,他也不會買賬,因為孩子沒有世俗的觀念和相應的焦慮,只有與生俱來的衝動。別人給予的刺激、消費、財物,只會帶來瞬間的、孤立的、動物性的情緒反應。高科技的玩具,更容易把孩子變成傻瓜!給孩子買什麼樣的玩具才好,常常是為人父母必須所猶豫的問題。現代科技條件下設計生產出來的玩具,集中著各種聲光化電的效果,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當然有吸引力。尤其電動玩具設計精良,製作精巧複雜,價格不菲,無論是送禮還是買給自己家的孩子玩,都很能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可是,這些成人世界裡的東西,卻比不上簡單粗陋的積木對孩子更有意義。我們也曾買過一架數百元的電動直升機送人,幸好接受禮物的媽媽可能很有見識,把這精緻的玩具飛機收了起來,並沒有讓孩子玩。我雖然早意識到玩太多電動玩具有害,但我想在現代條件下根本無法避開,自己不買,親戚朋友也會送這樣的玩具。而且我起初對小孩子玩積木也不是很有信心,因為搭積木似乎是很無聊的活動,樂趣不容易獲得,哪像電動玩具的吸引力那麼顯而易見,只要輕輕一按開關,東西就能動,還能響,能發光,小孩子一定更容易被這些刺激性的東西吸引。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就把各種不同的玩具擺在他面前讓他玩,我發現他對撥浪鼓、搖鈴沒有太多興趣,發條、電動類玩具也只能吸引短暫的注意力,倒是對泡沫拼板、拼插積木最感興趣。把一個零件插進另一個,這對於手指還極不靈活的嬰兒來說是高難度挑戰,但他居然樂此不疲,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首次成功,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上幼兒園之前,積木一直是他的主要玩具,友人送的一兩個電動玩具只是偶爾的調劑,在他玩具箱里並不太受寵。在這一過程中,他的興趣傾向是自然顯發出來的,我並沒有刻意引導他。也許有人覺得這只是個案,但我認為其中有因可循,成人往往在於把孩子當成了參觀者而非參與者: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他們想要做的不是簡單欣賞和享用既有成果,而是要切身參與到這個世界的每一項活動中來。電動玩具設計精巧,卻也高度模式化,按動開關是簡單的操作,聲光電效果也只是機械地重複著,對於生命活力旺盛的孩子來說,久而久之就感覺無聊、乏味、空虛。單調的操作下讓人僅僅成為一個參觀者,如果沒有新的變換,很快就會厭煩。所以,長期浸泡在這類玩具中的孩子,總是纏著父母要買新的玩具。電動玩具當然不必完全排斥,有的拼插積木附帶有電動裝置,作為點綴也不錯。同時給孩子積木和電動玩具的情況下,也許他一開始會被電動玩具所吸引,但長時間只有一種或幾種結果之後,他的興趣就會轉移。一些孩子拿了電動玩具總要拆開,也是這種天然傾向在「作怪」。另一些孩子則需要不斷更換玩具,以尋求新的刺激和滿足。積木雖然沒有刺激性的效果,但是它可以擺出無窮無盡的結果出來,而且玩的過程成就了孩子的主動能力,帶來的趣味因而也是持久的。一個孩子如果到了四五歲還只會玩電動玩具,他的思維就會僵化,以後玩積木,也只會扔著玩了,再沒有任何創造能力。有的家長以為電動玩具可以讓孩子更接近科學知識,玩具越貴重,科技含量越高,孩子見的世面越多。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電動世界裡,根本不用擔心孩子在這方面沒見過「世面」。很多家用電器都是「傻瓜化」的,使用者只需要按規定的程序簡單操作,獲得自己需要的結果,無需知道其中的原理、內部過程。文明是把雙刃劍,文明的成果給人許多便利,但直接躺在文明的成果之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會導致人的創造力的退化。科技使得現代生活過於便利,孩子如果從小被高科技所包圍,對生活資料何所從來一無所知。越是簡單質樸的玩具,越能啟發孩子的靈性和智慧!結果總是需要過程的醞釀。人的胚胎髮育也要重演進化的歷程,從魚形逐漸變化成人樣,而不是由受精卵直接分裂形成人形。我們已經進化成人了,為什麼還要在胚胎里再做一回魚呢?自然造化是否想說明過程很重要,單純的結果意義有限。現代社會在結果的展示方面超出了以往任何時代,正因為這樣,過程變得更加隱晦不明,更需要社會引導孩子還原到過程中,了解並參與過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由質料和形式組成,比如對於房子來說,磚頭就是質料,房子的樣式就是形式。形式必須加諸質料才能成為實物。西方哲學從古代希臘開始,就認為形式高於質料。現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就是用人類的智慧,精心設計各種形式,用來製造各種精美的產品,服務於人類的需要。聲光化電的玩具是科技化、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它們具有複雜的形式,可那是孩子無法掌握的,即使拆開來研究其內部結構,沒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邏輯思維,也是無法了解其中的奧妙。對孩子來說,拆開一個昂貴的電動玩具只是完成一次性手工操作而已,跟推倒一座積木建築,掏開一堆泥巴,折斷一根樹枝,沒有什麼兩樣。孩子只需要簡單的玩具,接觸自然,以獲得質樸、天然的感受。泥、沙、水、石頭、樹枝、積木等等看起來很簡單,只相當於質料。但這些技術含量幾乎為零的材料,恰恰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給了孩子無窮無盡的想像和創造的空間。新的生命需要通過實在活動確證自己,在參與創造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自己作為一個存在者的紮實感,嬰兒的選擇就是證明「我做,故我在!」水是流動的液體,沙是具有一定程度流體性狀的固體,當手指伸進水裡感受水的溫柔阻力時,當沙粒非常聽話地給手指的每一次挪移讓位時,孩子最能切身地感受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它能滲透到對象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愛玩沙、玩水,孩子玩沙玩水就是賦形於質,就是體驗自由創造的快樂。成人往往不能領會孩子的要求。放學後我們通常會讓孩子在幼兒園操場的沙坑或是水池邊玩一會。很多家長對孩子玩沙的要求是十分厭煩的,他們覺得沙子很臟,很危險,怕弄到眼睛裡,有的爺爺奶奶甚至抱怨幼兒園弄個沙坑在這完全是害人。家長尤其不允許孩子玩水,生怕一沾水,身體就會感冒。很多孩子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其他孩子在沙坑中享受快樂時光,在小溪里肆意的把衣服弄得透濕,他們很無奈地被家長拽走,孩子自然的、合理的要求遭到抹殺。智慧並非是大人從外界給予孩子的,而是從其心靈里自然萌生出來的。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巨大的好奇心和強烈地參與到世界各個進程中來的慾望,我們要做的僅僅是不讓那些非自然的東西抹殺閹割掉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最好的教育就是擋開那些人為的干擾和破壞,使他天性的發展獲得應有的空間。
推薦閱讀:
※1459342000(阿寶)寶寶鞋
※爸爸媽媽血型不同,會生出什麼血型的寶寶?
※發展培養孩子性格從寶寶做起
※哄寶寶睡覺這些技能你必須要會
※1-3歲寶寶都能穿的超簡單絨絨背心裙(文字編織過程)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