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史 | 洪流中的蔡元培

本文登載於1995期《作家文摘》

1916年12月,蔡元培從上海出發,在風雪中抵達北京,出任北大校長。此後由他催發、護持的新文化運動,影響、改變了這一百年來的中國歷史走向。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對胡適說:「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 催發者:新文化運動與百家爭鳴

「蔡孑民先生於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斗,加晦霧之時睹一顆明星也。」1916年底,京城的報界作了這樣的報道。翌年1月9日,蔡元培正式向一千多名學生做就職演說,提出「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勉勵「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

如何把清朝留下的學生以入仕為目的的「京師大學堂」,轉變成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新式高等學府?一周後,在上海主編《新青年》的陳獨秀如約而來,成為蔡氏撬動這座傳統學堂的關鍵一子。在湯爾和和沈尹默的提議下,蔡元培決心聘請這位以激進姿態鼓吹「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思想界猛將來擔任北大文科系長。當時陳獨秀正好來京辦事,蔡元培三顧茅廬,終以誠意打動他,並說服他把《新青年》雜誌遷至北京。

蔡元培(左)與陳獨秀

這一年8月,26歲的胡適在紐約參加完博士論文考試一周後,就匆匆告別導師杜威,坐上回國的輪船。胡適是陳獨秀著重推薦給蔡元培的。當時,還在美國留學的胡適是《新青年》的投稿人。當蔡元培得知新近一期雜誌將刊登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而且此文極有可能在中國知識界引發大震蕩,他立刻給遠在紐約的胡適發去聘書。胡適沒有讓蔡元培失望,很快在新文化運動中暴得大名,成為北大的一塊招牌。

晚年,胡適多次說起:如果沒有蔡先生當年的著意提攜,他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陳獨秀到任後,《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至京城西側北池子箭桿衚衕9號的陳家。從此,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聚攏起一干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胡適後來頗為自負地說:北大的新文化運動是靠「三隻兔子」支撐起來的——因為蔡、陳、胡三人生肖恰巧都屬兔,彼此之間各差12歲。

在蔡元培「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原則的催發和護持下(北大師生們由此笑稱他們的校長是一位「古今中外派」),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百家爭鳴」拉開序幕。北大的各種思想刊物、研究學會、社會團體迭出。風頭最勁的,當屬《新青年》和一班鼓吹新文化運動的學者教授。他們倡導白話文,採用新標點,創作新詩;介紹西方最新學說,主張個性解放;對儒家傳統、封建禮教進行猛烈的攻擊。

在各派思想學說的激蕩下,北大青年學子們的眼界和頭腦都被打開了,也紛紛辦起了自己的社團和刊物。其中佼佼者,當為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等人創辦的《新潮》雜誌。編輯部設在李大釗北大圖書館的辦公室,蔡元培與教務長蔣夢麟批給他們3000元作為印刷經費。雜誌以「文藝復興」為號召,聚集了俞平伯、顧頡剛、成舍我、楊振聲等一批有才華的北大學生,以詩歌、小說、評論的方式,提倡白話文和學術思想解放,主張「倫理革命」,反抗傳統禮教。

新思潮的興起和蔓延,也令保守派人士和北洋政府感到不安。1919年,曾以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等西洋文學名著揚名一時的林紓在報刊上發表影射小說,攻擊蔡元培和北大興起的白話運動;接著又發公開信致蔡元培,抨擊北大是「覆孔孟,鏟倫常」。

大總統徐世昌幾次召蔡元培等學界人士,過問「新舊兩派衝突」之事。正得勢的安福系政客們遊說權力高層,要求撤去蔡元培校長之職,整頓北大。他們還通過教育總長傅增湘向蔡施加壓力,要他辭退兩名教員——陳獨秀和胡適;開除兩個學生——傅斯年和羅家倫。

這些針對北大的攻擊,都被蔡元培以溫和、有禮的方式頂了回去。

1920年,應英文報紙《北京導報》之邀,蔡元培以一篇短文闡釋了自己對新思潮的立場和態度。他借用了孟子批判危險思想學說用的「甚於洪水猛獸」之說,把新思想比作「洪水」,把軍閥政治比成「猛獸」:「我以為用洪水來比新思潮,很有幾分相像。他的來勢很勇猛,把舊日的習慣衝破了,總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彷彿水源太旺,舊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濫岸上,把田廬都掃蕩了。所以中國現在的狀況,可算是洪水與猛獸競爭。要是有人能把猛獸馴服了,來幫同疏導洪水,那中國就立刻太平了。」

蔡元培說這一番話時,是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後一年。他已充分體嘗過洪水決堤那一刻的焦灼而苦痛的心情。

☆ 夾縫裡的盛名:「殺君馬者道旁兒也」

陳獨秀在晚年回顧過往時曾沉重地寫道:「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產物,無論是功是罪,都不應該專歸到哪幾個人,可是蔡先生、適之和我,乃是當時在思想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人。」

對於這場學生運動,和其他兩位主角一樣,蔡元培懷著極為複雜和矛盾的心緒。他並不鼓勵學生涉及政事。五四爆發的前一年,北大學生因反對「中日軍事協定」而前往總統府請願,他曾出面勸阻,並一度辭職。

五四運動期間北大學生在街頭演講

但在1919年5月3日晚,當得知學生將採取行動,蔡元培並沒有像一年前那樣全力阻止,而是保持一种放任姿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後,蔡元培一度也沉浸在狂喜之中。1918年11月,他和北大同人、社會名流們在天安門廣場發表連續演說,特別發表題為《勞工神聖》的著名演說,大讚中國派往戰區的十多萬華工,以艱辛和汗水為祖國換得「戰勝國」的名義。此後從巴黎傳來的消息,戳破了知識精英們的美夢:1919年1月,在巴黎和會上,身為戰勝國的中國政府要求索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主權,卻被駁回了,會議決定由日本來繼承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5月3日,蔡元培從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汪大燮那裡得知:北洋政府已密令在巴黎的中國代表簽約了。當天晚上7時,他召開學生代表會,告知這一政府密令。群情憤激,學生們決定於5月4日舉行集會遊行。

置身事態不斷激化升級的風浪中,蔡元培一邊與政府周旋,緩和局面;一邊安撫學生,勸其複課。同時,與各國立學校校長奔走營救被捕學生,經過多次交涉,32名被捕學生終於被釋放。

學生出獄後,5月8日晚,蔡元培正式向教育部提交辭呈,第二天一早離開北京,臨走前留下一紙啟示,開頭是一句古文:「我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也。」「殺君馬者道旁兒」,典出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意為:殺你馬的人,就是給你鼓掌的那些路邊看客。因為馬跑得很快,路邊的看客不停地鼓掌叫好,馬的主人就不停地加鞭提速,結果把馬累死了。

據五四學生運動領袖、北大學生羅家倫後來回憶:蔡校長的突然辭職離去,留下如謎的僻典,令熱血沸騰中、自覺為世道公義而戰的青年學生們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他們紛紛去請教北大的國文老先生,讓這些被冷落許久的老夫子們頗感得意。

1919的整個春夏,北京學生的抗議活動繼續升級。遊行罷課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城市的學校。之後工商各階層也參與進來,發動了罷工、罷市。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最終拒簽和約,並將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免職。北大師生和北京教育界發動的「挽蔡運動」也隨之成功。9月,在返京復任之前,蔡元培和來迎接他的學生代表談話,後來又致全國青年學生書:一是肯定學生愛國之舉,二是指出此番犧牲學業、代價不小。他提出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口號。

蔡元培一心想把這股蓬勃而出的新生力量疏導進日常的秩序里。五四運動之後,北大校園呈現出更加自由活躍的局面,各種思潮廣為傳播,各類團體大量湧現。蔡元培仍然持守「兼容並包,任其自由競爭」的原則。在他的推動下,北大開辦了平民夜校,並開始招收女學生。

在任職北大的最後一個學期,蔡元培處境十分艱難。進入1920年代,軍閥混戰加劇,軍費開支急劇飆升,北洋政府預算中的教育經費被一再擠壓,而且常常拖欠。另一方面,在五四之後,以《新青年》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陣營也開始分化。陳獨秀因被反對者以「私行不檢」攻擊,雖有蔡元培竭力回護,仍被迫辭去文科系長之職。他回到上海後,由一介書生走向職業革命家道路,之後人生大起大落,歷經過多次劇烈的思想轉變。李大釗也堅定地走向馬克思主義。1920年3月,他在北大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在北大就讀的青年學子,為建黨做秘密準備。發端於北大的新文化運動,從思想文化啟蒙轉向了政治運動。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開始成長、壯大。

☆ 為主張:「清流」議政

作為一名有現實關懷的知識分子,蔡元培一生和政治脫不了干係。

這位光緒十八年進士出身的清末翰林,在康梁維新失敗後轉向了排滿革命,曾參與創辦光復會,後被孫中山任命為同盟會的區域負責人。在上海辦學時,曾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秘密暗殺團,有過短暫的激進主義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後,他曾深度涉足民國初年的政治,和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都有密切往來,曾是南方政府北上迎袁專使團的成員之一。1916年被任命為北大校長時,蔡元培向各北京政治團體「老實揭出不涉政界之決心」。他希望以「教育救國」為宗旨,通過整頓、振興文化教育事業達到推進社會改良、進步的目的,而避免直接捲入政治。

1921蔡元培(中)率團赴美出席太平洋各國教育會議

1922年6月,在一片「恢復法統」的聲浪中,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宣布下野;同時,被強行解散長達六年的國會也有望恢復。在「和平有望」的背景下,一直主張和平解決爭端的蔡元培再次聯合社會知名人士,領銜發電給身處南方的孫中山,陳明目前有利的和平形勢,再次勸說孫氏「停止北伐,實行與非法總統同時下野之宣言」。

蔡元培倡議和談的舉動,遭到了孫中山的反對,更激起了南方國民黨人的強烈不滿——張繼、章太炎來電斥責蔡元培,說他「身為南人」,為北軍遊說,是何肺腑,大罵他是「身事偽廷」的傀儡,「為南方之李完用」——李完用是朝鮮日治時期的親日派首領,至今仍被朝鮮和韓國視為頭號賣國賊。

在紛繁複雜的政局中,蔡元培的個人聲望、社會影響力,以及環繞在他周圍的北大系知名學者群體,也令他成為許多政治勢力企圖延攬和利用的對象。而作為老同盟會員和文化知識界的領袖人物,蔡元培在國民黨內部有著崇高的地位。1926年,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和李石曾、吳稚暉、張靜江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又稱「黨國四老」。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一個形式上統一的中華民國成型了。從這一年起到1930年代中期,蔡元培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先是出任大學院院長,後又創建、主持中央研究院,一度還代理和兼任過司法部長、監察院長等職,在1945年國共合作期間,曾就讀於北大、此時已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員的胡繩在重慶《新華日報》的一篇紀念蔡元培的文章中指出:蔡先生「進廟堂,是為了他的主張」。

作為一位有黨籍的「自由人」,蔡元培一直黨派意識淡薄。民國元年出任教育總長之職,胡漢民就有微詞——「對於本黨老同志不肯特別提拔。」後又因主張和平解決南北問題,和孫中山有分歧,並引發南方國民黨人強烈的不滿。也因為超越黨派的立場和姿態,他得到各方政治勢力的信任。之後,他經常受託出面調停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矛盾,充當「救火軍」和「和事佬」。寧粵和談、對日外交內幕、蔣氏兩次下野前的部署,都有他的身影。

1934年3月,蔡元培一家在南京留影

新曆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腐敗和置國難民生不顧,他內心的失望和不適可想而知。1930年代初,當他再次受蔣介石之託去見汪精衛,勸說他在對日問題上要強硬時,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竟一時落淚。

1932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的一次活動中,蔡元培把心中的失望、不滿傾瀉而出。他第一個指責宋子文,說他如何少不更事,對日軍進佔東北錦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接著批評所謂「黨國第一領袖」胡漢民,在寧粵和談中如何反覆無常;最後批評蔣介石,說他的專橫獨裁為古今罕有,他的政府的一切措施無不出於私心。

1940年3月5日,74歲的蔡元培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消息公布後,香港共有5000人到場致祭。蔣介石從重慶、毛澤東從延安發來唁電。毛澤東稱讚這位曾指教他有關學術和人生問題的師者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37期)

總有些感悟要分享,總有些情感要交流,總有些智慧要傳遞,總有些情愫要表達,如果你詩興大發,速速戳下面:

懸賞 | 生活沒有這麼複雜,你敢寫詩,我就應答!


語可書坊 · 文創好物

閱讀的快樂一觸即發,

更要全方位建設你的文藝style


推薦閱讀:

被書寫的蔡元培與近代大學精神的歷史記憶
蔡元培名言警句
馬 勇| 蔡元培與林琴南
為何只有蔡元培能發現魯迅這匹千里馬
張家康:論蔡元培的歷史功勛

TAG:文史 | 蔡元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