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繁榮來自競爭

二戰結束後,德國到處是殘垣斷壁,然而僅僅短短几年時間,聯邦德國就再次成為全世界最有生機的「經濟超級大國」,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將它從破敗不堪的深淵中拉了出來?二戰結束後,德國一分為四,山河破碎,田園凋敝,到處是殘垣斷壁、碎瓦亂石,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甚至有人估計,每個德國人每50年才有一套衣服,每五個孩子中間只有一個能用得上自己的尿布。作為戰爭的罪魁禍首,德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一下子從「第三帝國」的寶座上重重跌落下來,淪為國際社會的下等公民,往日的威風蕩然無存。人們的精神如風中殘燭,飄忽欲絕,看不到前面的半點希冀之光。然而,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德國從此就暗淡無光。僅僅短短几年時間,德國人就重建了自己的家園,再次成為歐洲的「機器車間」和全世界最有生機的「經濟超級大國」,再現昔日輝煌。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將德國從破敗不堪的深淵中拉了出來?面對滿目瘡痍的德國經濟,當時聯邦德國的經濟部長、後任首相艾哈德臨危不懼。他相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實行「自由市場經濟」,讓人們愛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愛消費什麼就消費什麼,相互展開充分的自由競爭,國家走向復興就指日可待。根據這個思想,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終創造了舉世羨慕的「西德經濟奇蹟」。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艾哈德直言不諱:推動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神奇力量並非別的,恰是「德國人民在經濟自由原則下,充分發揮其創業精神和智慧才能,辛勤勞動的結果」。1957年,艾哈德出版了《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詳細地介紹了聯邦德國的經濟改革情況,同時向人們闡述了他信奉的社會市場經濟的思想和政策主張。艾哈德指出,「社會市場經濟」是新自由主義(第三條道路)的理論。核心思想是要「克服漫無限制的自由放任和嚴酷無情的政府管制的矛盾,在絕對自由和極權主義之間尋找一條中間道路」。它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全民繁榮」,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最好的手段是自由競爭。有人曾經對牧羊人說,要想使羊兒長得快、不生病,最好的辦法是在羊群中放進一隻狼。同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智慧、膽識、創造力、進取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推動經濟車輪滾滾前進。艾哈德對自由競爭大加讚揚,但並不盲目地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他反對的只是包羅萬象、飛揚跋扈的國家干預。他形象地把社會市場經濟比作「人工培養的植物」,把自由放任經濟比作「野生植物」。他認為,自由放任的競爭不僅不能實現完全競爭,而且會產生壟斷,使市場價格機制失靈。因此,他主張有限的國家干預。在足球比賽中,裁判員的任務是保證比賽規則不折不扣地得到遵守,而不是親自下場去踢球,一展腳下功夫,也不是對運動員指手畫腳或面授機宜,因為這些都是教練和運動員的事。國家跟裁判員差不多,它的真正任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競爭創造一個穩定適宜的外部環境。比如反壟斷,興辦鐵路、郵電、教育等公共事業等。但艾哈德再三強調,國家最重要的職能是保持幣值穩定。「沒有相應的通貨穩定,社會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艾哈德認為,如果國家不負眾望地完成了她該做的事,「社會市場經濟」就具備了「社會」的性質。從艾哈德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社會市場經濟」說到底,就是以自由競爭為主,國家干預為輔。有什麼樣的理論,就會有什麼樣的政策。可以說,西德的復興之路,就是艾哈德在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並克服種種障礙,一以貫之的過程。反壟斷是艾哈德一貫的經濟政策。他指出,市場經濟的秘訣就是要使供求雙方趨於平衡,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展開自由競爭,並讓市場來自由決定價格,離開這兩條,市場經濟就無從談起。壟斷既排斥自由競爭,又妨礙自由定價,與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要堅決予以反對。面對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的要求,艾哈德認為,工資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理所當然應該「水漲船高」,但另一方面,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宣揚他不受歡迎的「真理」:一旦工資的增加超過生產率的增長,必然引發通貨膨脹,危害經濟的健康,於僱主和工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他提出了把蛋糕做大的思想:與其大家喋喋不休地討論分配問題,倒不如齊心協力提高國民收入,只有做大蛋糕,每個人才能利益均沾,如果蛋糕太小,即便是上帝,也是愛莫能助的。對福利國家政策,艾哈德持反對態度。他擔心如果國家對一個人包攬得太多太廣,個人就會缺乏競爭的壓力,久而久之,就喪失了進取心。最後,整個社會將滑向危險的邊緣,「隨之而來的不是什麼沒有階級的,而是沒有靈魂的機械社會」。因此,艾哈德說,達到「全民繁榮」的最好途徑,只能是競爭。不可否認,艾哈德的理論模式,適應了戰後德國的實際需要,取得了顯著成效。正如人們把美國同期的經濟繁榮歸功於凱恩斯主義一樣,德國人也把他們在五六十年代的經濟成就,歸功於艾哈德的理論。然而好景不長,進入60年代中期後,西德面臨「滯脹」的威脅,經濟停滯不前。1967年,艾哈德內閣倒台,社會民主黨執政,吸納了凱恩斯的理論,強調國家干預。進入80年代以後,科爾政府上台,又主張恢復艾哈德的「多市場、少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和政策。由此看來,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鴻溝。此一時、彼一時,經濟政策應根據經濟形勢來調整,不可僵化。再次,多國的經驗證明,在經濟平穩時期,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較為有效,而經濟波動或危機時期,國家干預主義卻更為靈驗。另外,從50年代起,西德就推行各種福利政策,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對艾哈德的反福利國家理論,可說是一個無情的否定。但儘管如此,艾哈德的理論還是給了人們一個提醒,搞社會福利,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經濟發展這部機器,將會失去動力。 
推薦閱讀:

在競爭中定位取捨
狗魚效應——人生需要緊迫感: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
涉互聯網經典案例 | 「極路由」路由器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職場競爭厚黑秘籍,讓你脫穎而出
面對同行的競爭,看這家餐廳是如何碾壓對手,讓其「不戰而敗」

TAG: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