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孩子「勇敢」,孩子只會越來越膽小!
只有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才不會懼怕任何人的欺負
作者 | 火星主婦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一天,我帶孩子在室內遊樂場玩,那裡是玩具區域,大家可以隨便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來玩。
一個目測五歲左右的小妹妹在玩樂高積木,她的爸爸坐在她右邊,正在看手機,裝樂高的塑料盒子放在她和她爸爸中間。一個比她稍大點的小男孩也想玩樂高,可能是不敢擠到叔叔身邊去,他就把樂高盒子挪到了小女孩的另一邊,這樣他們兩個就可以一起玩。
結果小女孩的爸爸開始挑起眉毛數落了:
「你怎麼隨便讓人家把玩具拿走?」
「誰先拿到誰先玩啊,都沒有你的同意,別人不許拿走!」「趕緊去要回來啊!」
「勇敢一點!」
這些話雖然是對小女孩說的,但是語氣之嚴厲,音量之大,把小男孩也嚇跑了。而小女孩呢,只是局促地低著頭,雙手來回捏著一塊樂高積木。
雖然她的爸爸本意是想教孩子勇敢,但是在這咄咄逼人的指責下,孩子卻表現得更加害怕和不知所措。
不同於傳統教育方式提倡的「吃虧是福」和「有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年輕父母認為,如果自己孩子受了欺負,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甚至學會反擊對方。
一個孩子被搶了玩具,或遭到了同伴的推搡,如果他沒有當場反擊,而是轉向父母尋求幫助,或者直接哭哭啼啼,搞不好就會遭到父母的批評:「哭不能解決問題,去搶回來啊/打回去啊!」
甚至當有些孩子對「欺負」毫無感覺,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負面情緒時,一些家長還好像替孩子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然後要求他們「積極維權」。
看上去似乎沒毛病,但這樣教孩子勇敢,可能會令孩子越來越膽小。
孩子對玩耍打鬧的概念和成人是不一樣的。
我們家兩歲的哥哥非常喜歡才幾個月大的小妹妹,經常要熱情地親吻和擁抱她。但是因為兩歲孩子下手沒有輕重,我們大人經常像防賊一樣盯著他,禁止他獨自給妹妹來個愛的抱抱。
有一次我們疏忽了監管,讓哥哥逮著了機會。當我們發現的時候,被哥哥熊抱住、滿臉都是口水的妹妹,卻在哈哈大笑,一臉滿足。
在我們眼裡的「欺負」、「怕弄疼孩子」,在孩子眼裡,只是普通的肢體交流和愛的互動。
比起成年人,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所以更多地是以行動來進行社交。
對於2歲以下的很多孩子來說,一個「打」的動作,包含了很多意義,可能是:我想要你的玩具、我希望你別站在我面前擋著我、我想你和我一起玩。
還有很多時候,「打」其實是「摸」,「推」或許只是想「擁抱」,它們都是社交活動的開始,只是局限於孩子對社會規則認知的不足,所以變成了不恰當的舉動。
所以當發現孩子打人或者被打的時候,比起「維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們的語言,並且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
孩子的行為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成熟和不成熟。成人應該做的是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社交和集體生活中,領悟出讓自己和他人都舒服的交往方式。
一味只是要求孩子「勇敢」,簡單教他「打回去」或者「搶回來」,不讓孩子自己去試錯,不教孩子正確的社交方式,無異於是拔苗助長。
就像這世界上有長得高的人和長得矮的人一樣,這世界上也有脾氣急躁的孩子和脾氣溫和的孩子。
在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家長喜歡溫和的孩子;但是面對衝突的時候,這種好脾氣就讓家長著急上火了。
就像前文中敘述的小姑娘一樣,她本身對小男孩挪動了玩具盒,並沒有感到不滿,所以她既沒哭也沒抗議。如果家長能冷靜地等上一會兒,說不定他會看到兩個年齡相近、愛好相同的孩子高高興興地一起玩積木呢。
也有可能小姑娘雖然沒有表現出什麼,但是心底並不願意被挪動積木。那麼對於五歲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留出一點時間,看看她自己會選擇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局面。
作為在衝突中弱勢的一方,如果家長認同了孩子謙讓的行為,那麼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做了對的事情;但更多的,是被家長貼上「懦弱」的標籤。最終,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是個懦弱膽小的人。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偶爾也會發生不屬於玩鬧範圍內的打架。對應孩子的個人能力和雙方孩子年紀的差距,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選擇相應的對策: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以選擇和對方講道理、向老師家長報告、反擊回去等辦法。
但是衝突發生之後,選擇什麼辦法去解決,就應該放手留給孩子,這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絕佳機會。
成年人的紛爭,也都有各種各樣的解決方式,對待孩子,實在不必只給他們留下一種必須馬上強硬起來的選擇。
當孩子受了欺負,有了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責和批評,而是認同和傾聽他們的感受。
如果我在單位受了老闆的氣,也會想回家和老公發發牢騷,通常這些牢騷發泄了,心理就舒坦了一大半。
但是如果這時老公對我橫眉冷對,還要說什麼「你怎麼不當場懟回去!」「回來和我說有什麼用」這樣的話,我不僅不會受到激勵,反而會更加憋屈,久而久之,甚至都不會再願意和老公分享工作上的感受。
孩子受到欺負以後,他的情緒走向和我們大人是一樣的。他們有的會告狀,有的則選擇哭一哭。這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好好傾聽和疏導,讓他把不好的感受先發泄出來。
缺少了情緒接納這一步,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覺得這是對自己懦弱的指責!會越發覺得自己無能,生自己的氣,情緒也就無法得到平息,反而越演越烈。
在衝突發生之後,只要感受到了接納,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之後,家長才能看孩子的意願,選擇要不要談一談剛剛發生的事情。問問看孩子自己有沒有應對衝突的辦法,再適時向孩子陳述一些自己的觀點。
所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非常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和父母傾訴,尋求幫助。
其實教孩子「勇敢起來」,大多數時候,是家長無法接受孩子「輸了」這個事實。大人心裡不甘心,總想做點什麼,又不能自己跑去和對方孩子理論或者打一架,就只好教自己孩子強硬。
但是生而為人,並不會事事順利,一輩子總會受到一些欺負和一些委屈。
家長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強大,孩子要麼變得極端脆弱,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要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和家長之間有越來越深的隔閡。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尹建莉老師曾把經常受欺負的孩子所帶有的特徵,稱為「受氣相」。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是時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隨意侵犯孩子的邊界,甚至經常打罵孩子、嘲諷譏笑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有這種「受氣相」。
他會把「受氣相」帶入到和同伴的交往中去,要麼是在和同伴玩的時候處處討好,要麼就是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敢吭聲。
所以培養一個沒有「受氣相」的孩子的根本之道,在於家長在日常和孩子的相處中,給與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平等、愛,讓孩子的內心富足又快樂。
只有內心有力量的孩子,才不會懼怕任何人的欺負,也不會懼怕生活中的其他困難!
孩子受了負面情緒
我們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
給孩子多一點包容和引導
推薦閱讀:
※如何看「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靜下來,才知道,平日里的忙,才是真正的懶—《喃喃》
※重口味必看 膽小的千萬別進這個「房間」
※孫嘉淦:從犯顏直諫到膽小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