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張浚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

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出生於一個世代仕宦之家,政和八年(1118),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歷褒城令、太常寺主簿諸職。建炎元年(1127),赴行在南京,除樞密院編修官,擢殿中侍御史。建炎三年(1129),杭州發生苗劉之變,張浚以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同節制諸路軍馬駐守平江,遂聯絡呂頤浩、韓世忠諸路軍馬起兵勤王,一月後平叛,高宗復辟,有功而除知樞密院事,成為執政大臣。

張浚力主抗金,建議經營川陝,以保東南,遂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建炎四年九月,合陝西五路兵馬四十萬人,與金兵會戰於富平,諸路兵皆失利,關陝失陷。此後三年,退守四川,擢吳蚧為大將,每戰輒勝,趙開為轉運使,善於理財,劉子羽為上賓,頗有才略。人謂張浚知人善任,得保全蜀。紹興四年(1134),遭御史彈劾而罷職奉祠。九月,偽齊入寇,十一月,復除知樞密院事。紹興五年,除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命岳飛進討洞庭楊幺義軍。紹興六年,偽齊人寇,張浚督張俊、劉光世、楊沂中諸將擊退之。紹興七年,張浚「總中外之政」,部署淮西軍不當,大將酈瓊率四萬人馬叛降偽齊,張引咎辭職。

此後,秦檜執政,被排斥在外二十五年,或知州郡,或為貶黜。因堅持抗金立場,不附和議,其名愈高,「四方之士,莫不傾心,健將悍卒見之者必咨嗟太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舉南侵,朝廷復召張浚,及浚至而敵兵已破。官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老當益壯。孝宗即位,有恢復志,除浚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封魏國公。隆興元年(1163),擢張浚為樞密使,督師八萬北伐。終因將領不和,符離之戰失利。次年四月,張浚由是解職,朝廷遂作求和之議。八月,去世。

肯定褒揚者,如宋高宗曾將張浚譽之為東晉之王導,多次談到「張浚愛君愛國,出於誠心」。宋孝宗對張浚也「倚之如長城」,曾說:「今朝廷所恃惟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朱熹評論張浚在平定苗、劉之亂諸事件中的表現時讚賞道:「自靖康後,紀綱不振,王室陵夷。公首倡大義,率諸將誅傅、正彥,乘輿返正,復論瓊罪,而後國法立,人心服。自武夫悍卒,小兒灶婦,深山窮谷,裔夷絕域,皆闖公名,盎然歸仰,忠義之感。實自此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五上)楊萬里《誠齋文集》更是對張浚讚不絕口:「身兼文武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

《宋史·張浚傳》同樣讚不絕口,認為富平之戰雖敗,但張浚知人善任,得保全蜀,以形勢牽制東南,大大減輕了東線金軍對南宋朝廷的壓力,江淮得以平安。並載金將粘罕臨終時話:「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後「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金人憚浚,每使至,必問浚安在,惟恐其復用」。紹興末,「時浚起廢復用,風采隱然,軍民皆倚以為重」。把張浚描繪為一個深得人望也頗有功績的抗戰派大臣。

推薦閱讀:

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是如何一步步毀掉了一盤必勝的好棋?-今日頭條
中國未識別民族
尤德才: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在那裡?
民族的自然言說

TAG:民族 | 英雄 | 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