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了30年的中國人?! | 社會科學報

◤如果我們將這一切全歸於制度,這無疑是一種逃避個人責任的態度,同樣又回到了柏楊的話題。一個缺乏自我批判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1985年,台灣作家柏楊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這個題目取自他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次講座,收集了他的許多演講和雜文。書甫問世,就在海外和台灣引起轟動,讚賞與反對的聲音都有。但在八十年代,大陸剛剛經歷了「文革」,正處在一個思想啟蒙的時期,人們使用的最多的詞是「反思」,是「憂患意識」,柏楊這本書將人們的思考再次引向國民的劣根性,燃起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熱情。

夫醬缸者?!

毫無疑問,柏楊的思想屬於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一系,嬉笑怒罵的精神也是繼承了魯迅的風格。他在書中舉了許多直觀的事例,抨擊中國人的種種弱點,諸如無誠信、愛面子、卑怯、自私、狡猾、虛驕、猥瑣、勢利、愚味、殘忍、窩裡斗、明哲保身、崇拜權勢等,在哪裡都是臟、亂、吵,不講規則,缺乏公德。柏楊把這些弱點歸結為一種醬缸文化:「夫醬缸者,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的混沌社會也,也就是一種被奴才政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長期斫喪,使人類特有的靈性僵化和泯滅的混沌社會。」

柏楊逝世周年紀念手辦

當年此書給國人的最深印象就是「窩裡斗」,令人聯想到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其中的殘忍與愚味顯然在歷史中能找到根據。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然而,時移世易,九十年代後國人的反思掉轉了一個方向,中國的問題其實不在文化,而在制度。好的制度會使壞人變好,壞的制度能使好人變壞。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人民。魯迅、柏楊們於是又成了罪人,國民劣根性的說法原來是受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是錯誤的,因為它忽視了制度的重要性。

無論是文化決定論還是制度決定論,都是在尋求現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始終是線性思維的產物,因此我們相信,事物的背後只能有一個解釋。不能說對制度的反思沒有道理,尤其在今天,制度建設也許比文化問題更為重要。但是,制度與文化其實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即使是重視制度建設的胡適,當年也曾說過,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能建立起來的。倘若以為一個好的制度就可以使人的德性變好,這種看法實在太樂觀,它與當初想要通過制度來改造人是同一思維:人的問題首先都是制度的問題。

中國的現代性不是在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度進行的,它的路徑選擇與共同體的固有觀念、習俗以及民族性有著密切關係。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就比較了英國人與法國人的不同,這種民族性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路徑選擇。歐洲啟蒙運動既產生了平等觀念,也傳播了自由觀念。法國人堅持了前者,卻忘記了後者。因此,在不同國家,思想啟蒙會結出不同的果實。就像法國大革命的發生,納粹德國的興起,當今的俄羅斯道路,都是人民自己選擇的,不是誰強迫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民族性。

這種民族特性的探討見諸世上所有國家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柏楊們做的就是這個工作。文學知識分子的職分和情懷就是關注人性,尤其是普通人的人性,診斷社會的病因。固然,「春秋責備賢者,未可以士大夫之義律兒女子。」但這應當是政治家的思維,不是文學家的思維。對社會而言,文學家的批判比讚美更有價值,因為這會促使我們去思考,去試圖改變。假如人人都坦然活在一個壓制人性的社會,就像哈維爾所說,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實現了這個制度,創造了這個制度,成為了這個制度。

烏鴉莫要嫌豬黑?!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是一種偏於理性的文化,但卻有著深刻的矛盾。一方面,這種理智是實用主義的,具有很強的自我保存的特性,很少講求公共倫理。另一方面,個體缺乏獨立運用理智的能力與勇氣,或者說缺乏內在的自我。它是利己的,不是自我的;是愛面子的,不是自尊的。虛驕與順從往往集於一身,形成欺弱崇強的權力主義人格。明明屬於無權者,卻偏偏具有權力者的思想。魯迅與柏楊從傳統文化中所揭示的,便是這種精明而不獨立的理性。按照康德的啟蒙觀點,這種權力崇拜其實是一種文明的不成熟狀態。對許多普通人來說,這種民族性源於歷史,它本身不會產生專制,但卻會喜歡被專制。

柏楊最廣為流傳的一張「萌照」

如果說,崇拜權勢是一種傳統文化心理,這在從前還屬於尊尊的大傳統,那麼,自從上世紀初,中國文化就開始了一種粗鄙的小傳統化過程,特點是缺乏自尊和自信。魯迅、柏楊那代人在尋找文化參照時,採用的還是一種比優的思維方式,亦即看到其他文化的長處,以發現自身的短處。而今天許多人採用的方式往往是比壞思維,就像是小混混的街頭吵架,烏鴉莫要嫌豬黑,我們自身雖有問題,但其他文化的問題更大。然而,這是一種向下的道德比較,它不會給我們增加任何益處,卻會導致我們的道德標準不斷下降。

新文化啟蒙固然帶來了決定論的絕對觀念,但也造就了懷疑權威的精神。中國文化並非一團漆黑,亦非完美無缺,民族性亦然。幾十年過去,我們似乎已經從這個認識上倒退。當年台灣當局曾對柏楊大加抨擊,同樣地,今天只要有人一提到中國文化的問題,立刻便被罵成崇洋媚外。不可否認,柏楊的許多看法未必準確,闡述也過於直觀化、情緒化,但只要世上還沒有一門科學能通過統計數據,能準確地計算出一個社會的好壞,一個敏銳的作家對社會的整體感受就是有啟發意義的。

如果我們將這一切全歸於制度,這無疑是一種逃避個人責任的態度,同樣又回到了柏楊的話題。一個缺乏自我批判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這,也正是《醜陋的中國人》的意義所在。

推薦閱讀:

醜陋的柏楊
揭秘男人:男人眼裡最醜陋的女人什麼樣?
是干露露醜陋還是媒體醜陋?(圖)
國人的醜陋表現種種

TAG:社會 | 中國 | 科學 | 中國人 | 社會科學 | 醜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