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驗方

心血管系統疾病

(1)心力衰竭

驗方一

組成:黃芪10-15克 常參10克 益母草10-12克 澤蘭10克 灸附片6-10克 制半夏10克 北五加皮4-10克 

功用:益氣活血,溫陽利水。

主治:心力衰竭。

加減:若吐甚可加竹菇、生薑;呼籲喘息不得卧者酌加蘇子、白果、灸麻黃等;若水腫明顯,並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可酌加白朮、茯苓、豬苓、車前子、蘇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談之品若陽虛明顯,畏寒肢冷者,可酌加菟絲子、仙茅、祉骨脂溫補腎陽之品,或酌加桂枝;或有陰虛表現者則去附片,加麥冬、五味子等;若見陽脫,可用生脈、四逆合方以益氣回陽救逆。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驗方二

組成:附子(先煎3小時)15-30克 党參24克(或人蔘6克) 桂枝9克 川芎12克 赤芍15克 紅花6克 葶藶子12克 車前子30克 灸甘草9克

用法:上方每日1劑,濃煎成200毫升,分3次服,7-10日為一療程,有效者,休息1天後再服1-2療程。心衰糾正後,改用歸脾湯、生脈散或香砂六君子湯調理善後。

功用:溫陽益氣,活血利水。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加減: 尿少浮腫明顯加木通、防已各12克;心悸不寐加棗仁15克、琥珀6克;氣短較重加黃芪15克;痰多加半夏12克、陳皮9克;自汗加龍骨、牡蠣各30克;舌紅口乾去桂枝,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風濕性心臟病

驗方一

組成:制關夏9克 枳實9克 雲苓30克 丹參15克 川芎9克 蔞芍9克 沙參15克 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功用:利濕,化閼。

主治:風濕性心臟病中醫辨證分為氣血虛虧、症見心悸閼阻、心腎陽虛等類型。臨床上以肺絡閼阻型為多見。此型之病理特點是外邪入體,累及心臟,濕阻血閼,心肺受損。故治法突出利濕與化閼並舉,即「利濕兼活血,活血必利濕」。方中半夏、枳實、雲茯利濕除痰,丹參、川芎、赤芍活血化閼,沙參、麥冬、五味子通脈養心,以期濕除閼消,心疾轉愈。

加減: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氣虛加党參、黃芪;陽虛加附子、桂枝;浮腫加苡仁、木通;喘甚加蛤蚧。

驗方二

組成:灸桂枝15-30克 石膏15克 甜葶藶12克(打碎,包煎) 防已9克 平地木15克 丹參20克 車前子15克 生曬參4.5克(另煎) 紅棗5枚

制用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分服。

主治: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伴閉鎖不全。症見心悸胸悶,全身水腫,以下肢為甚,辰舌紫紺,脈見歇止。

加減:若紫紺嚴重者,可加干萬年青根6克,或失笑散12克;水腫甚者加蟋蟀粉3-4.5克,納差者加木香、陳皮;下氣衰憊者加別直參3-4.5克。本方人蔘應另煎取汁,兌入煎好的藥液內,效果最好。服藥期間如遇繼發感染,應暫停服藥。

(3)動脈硬化症

驗方一

組成:柏子仁300克 核桃仁1000克 桃仁500克 松子仁300克 紅糖(或用蜂蜜)1500克

制用法:前4味各搗如泥,混合在一起,用紅糖或蜂蜜調勻即成。每服10克,日服2-3次,開水送下。

主治:動脈硬化症,包括腦、冠狀動脈和腎動脈硬化。

驗方二

組成:石菖蒲12克 熟地12克 首烏12克 杞子12克 虎杖12克 女貞子12克 丹參15克 川芎9

   克 山楂9克 益智仁9克 紅花6克 遠志6克

功用:益腎補腦,活血化閼。

主治:腦動脈硬化,證屬腎虧衰老,脂閼阻滯腦絡者。

(4)冠心病

驗方一

組成:人蔘 丹參 雞血藤 血竭或藏紅花 琥珀 石菖蒲 炒沒藥 香附 遠志肉 茯神

功用:兩和氣血。

主治:冠心病。

驗方二

組成:灸甘草12克 党參18克 桂枝9克 瓜萎15克 薤白10克 丹參15克 川芎10克 紅花7克 延胡索10克 廣木香9克

功用:益氣復陽通脈,行氣化閼。

主治:冠心病。症見:脈律不齊,動輒心悸,胸悶心痛,倦怠無力,面白肢冷,舌質淡紫。

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脈律不齊加重灸甘草用量;氣滯血閼心絞痛者,加金鈴子散、絳香、雞血藤、鬱金;心悸短氣加茯苓、棗仁;痰多胸悶者,加二陳湯;濕痰配用苓桂術甘湯;熱痰合用溫膽湯。

驗方三

組成:党參15克 苦參15克 玄參15克 黃芪30克 丹參30克 山楂30克 桃仁10克 降香10克 制附子6克 灸甘草6克

功用:溫陽益氣,活血化閼。

主治:冠心病。

加減:胸陽不振者加全瓜萎、薤白,或間服冠心蘇合香丸;心陽虛損者加桂枝、肉桂;氣滯血閼者加三七粉、鬱金、枳殼;氣陰兩虛者寸冬、五味、沙參;眩暈、心悸、怔忡者加龍牡、珍珠母、琥珀末。

(4)心絞痛

驗方一

組成:瓜萎30克 高麗參6克 薤白9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蘇芍9克 桔梗9克 川芎9克 紅花9克 枳殼9克 桃仁9克 丹參12克 補骨脂10克

功用:益氣活血化閼。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驗方二

組成:元胡50克 三七克

制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瓶裝備用。每服6克,每日2-3次,黃酒為引。

功用: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心絞痛。

(5)高血壓

高血壓病

驗方一

組成:生黃芪30克 大生地30克 桑葉9克 菊花9克 夏枯草9克 當歸9克 丹皮9克 烏葯6克 沉香(研末沖)3克

功用:熄風平肝,補氣和血。

主治:高血壓病。

驗方二

組成:生牡蠣30克 珍珠母30克 白芍24克 桑椹子30克 菊花12克 刺蒺藜15克 地骨皮20克 木防已12克 黃苓12克

制用法:將生牡蠣、珍珠母先煎30分鐘,再與預先浸泡30分鐘的余葯同煎20分鐘,每劑煎3次。每日1劑,將3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早、中、晚飯後3次分服。

主治:原發性高血壓ii期。症見頭昏,頭痛,心悸,目昏,耳鳴,夜尿頻數,失眠等。

加減:如頭昏易怒者加夏枯草30克,天麻12克;失眠者加生龍骨30克,茯苓15克;目澀尿頻者加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肢體麻木者加地龍12克,川芎2克。

d.消化系統疾病

(1)慢性胃炎

驗方一

組成:浙貝母15克 藕節17克 黃柏14克 川連12克 陳皮14克 香附14克 鬱金13克 雞內金12克 桃仁14克 五靈脂11克 無胡13克 白芍16克 砂仁13克 焦楂肉13克 甘草6克 烏賊骨14克

制用法:用水3碗 煎汁近1碗,頓服,日服2煎,每劑葯可煎3煎,服3次。如將上藥共研極細粉末,每服10克,日服2-3次,效果尤佳。

功用:理氣舒肝,清熱化結,消積健脾。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輕則食少難消,胃脘膨悶,噯氣吐酸;重則脘腹脹痛,嘔惡不能食,食後作痛,大便潛血。

加減:此方如再加白扁14克,烏梅13克,還可治腸炎、泄瀉、痢疾,其效亦甚速。如消化出血量多,於此方中可加鮮柏葉30克,三七粉(3次沖服)6克。

驗方二

組成:砂仁6克 蔻仁6克 刀豆子9克 高良姜9克 吳茱萸3克 廣陳皮9克 香附9克 姜厚朴9克 谷芽9克 麥芽9克 建曲9克 雞內金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止痛,理氣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偏寒型。症見胃脘痛,遇寒加重。脈緊,舌苔薄白。

加減:若寒邪重胃脘涼甚,四肢不溫,完谷不化,脾腎陽虛者,可加桂、附、參芪補脾腎。

(2)淺表性胃炎 

驗方一

組成:灸黃芪15-20克 灸甘草12-20克 赤芍(或白芍)10-15克 當歸10克 党參10-15克 延胡索10-15克 佛手柑(或陳香椽)10克 敗醬草20-30克 蛇舌草20-30克(或浦公英10-15克)

功用:和中養胃,疏肝理氣,消炎活血。

主治:淺表性胃炎。

加減:嘈雜,加山藥、玉竹等;泛酸,加吳茱萸、公丁香、烏賊骨等;脾胃陽虛,加炮姜、附塊、益智仁等;脾胃陰虛,加麥冬、石斛、天花粉等;胃粘膜出血,加蒲黃炭、地榆炭、大青葉等;胃粘膜糜爛,加蒲黃、青黛、血竭、錫類散等;胃粘膜疣狀隆起或息肉樣變,加三棱、昆布、苡仁、木瓜等;幽門功能失調,加蘇木、枳殼、莪術等;膽汁反流,加半夏、木瓜、蒲公英、公丁香、代赭石等;伴有潰瘍,加白芨、乳香等。氣滯,加甘松、香附、金鈴子等。

驗方二

組成:太子參10克 蒼白朮各9克 茯苓15克 灸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陳皮9克 木香6克 砂仁6克 蔻仁6克 厚朴6克 佛手片9克 香櫞皮9克 川芎6克 丹參15克 

功用:健脾和胃,理氣除濕化閼。

主治:淺表性胃炎,症見食納減少,食後胸脘脹悶或疼痛,兼見呃逆,脈緩弱,舌淡苔白膩者。

加減:如患者見舌紅、口乾、便結者去蒼朮,加玉竹,石斛9克、生白芍9克、火麻仁15克,見苔厚膩、口粘、便溏者,加藿香9克、佩蘭9克、苡仁15克、煨訶子15克;兼食滯噯氣、腹脹者加神曲9克、山楂9克、麥芽9克、大腹皮65克。

血液系統疾病

(1)再生障礙性貧血

驗方一

組成:党參20克 黃芪20克 黃精20克 山萸肉20克 女貞子15克 淫羊藿15克 巴戟天20克 丹參15克 雞血藤20克 龜板30克 鹿角膠9克(烊化) 大棗10枚 乾地黃15克

用法:水煎,日服3次。另外,人蔘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功用:培補脾腎,益氣養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陰陽氣血兩虛者。也可用以治療各種貧血症和化療後骨髓抑制所出現的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可作為臨訂常用的基本方劑。

加減:如偏於陰虛而有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的陰虛內熱之候,可減淫羊藿,乾地黃易生地黃20克,加元參2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

   不要因為有陰虛內熱之候,而放棄溫陽益氣的基本原則。再障出現發熱,有陰虛、氣虛、感染之別。前兩者為本病引起,一般為低熱或無熱而有灼熱感,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按貧血辨證施治,調整陰陽氣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燒,就要考慮內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礎上,酌加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以標本兼治,補清兼施。再障也血,以氣虛血虛、氣不攝血為多見,仍應抓住疾病之本質,培補脾腎,益氣攝血。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病情,加入相應的止血藥,如阿膠、煅龍牡、赤石脂、白芨、生地炭、側柏炭、地榆炭、仙鶴草等。如系外邪感染,邪熱熾盛,灼傷血絡,血熱妄行,則須在清解祛邪的基礎上,加入涼血止血之品,如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黃連、犀角、生地、丹皮、大小薊、側柏葉等。不論各種嚴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薊、生地榆、藕節、仙鶴草各60克,水煎服。

驗方二

組成:附片 生熟地 党參 丹參 枸杞子 灸黃芪 制茅術 金櫻子 煨木香 制香附 黑櫓豆 補骨脂

制用法:上藥煉蜜為丸,亦可作水煎或熬成膏劑。本方藥物的配用劑量劑量根據病情確定。

主治: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虛勞貧血。

加減:溫陽填精加鹿茸或鹿角膠、紫河車;濕重或陰囊癢加五加皮;腰腿酸楚嚴重酌用川烏或草烏;腰膝無力加杜仲;補益心腎蓮子肉;養心安神加茯神。

(2)缺鐵性貧血

驗方一 

組成:大棗500克 皂礬30克 麵粉50克 紅糖60克 

制用法:麵粉先加水和成麵糰,將皂礬包入,放火上燒透,至焦黃為度,待冷後共研細末;將大棗用水煮熟後去皮核;再把所有的藥物放在一起和合,製成綠豆大丸藥,風乾備用。每日3次,每次服6-10克,開水送服。

功用:益氣健脾,養血殺蟲。

主治:缺鐵性和鉤蟲性貧血。

按語:臨床應用時如能加服黃芪、當歸等益氣補血藥和雷丸、榧子等殺蟲藥,則收效更速。不少記載指出,服用皂礬為主的方葯時,應忌茶和蕎麥麵。

驗方二

組成:胎盤粉210克 阿膠90克 海螵蛸45克 肉桂45克 皂礬500克 

制用法:上藥共為細面,適量澱粉壓成片,每片0.5克。每次服2-3片,白開水送下,忌鹼性藥物,忌茶水。

功用:補血生血、止血。

主治:血虛證。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3)白細胞減少症

驗方一

組成:大黃(先下)6克 地鱉蟲4.5-6克 黃芪15克 白朮15克 甘草15克 茯苓15克 香附10克 生地30克 紅參(嚼碎吞服)3克

主治: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驗方二

組成:(1)溫腎湯 淫羊藿30克 補骨脂30克 茯苓18克 菟絲子12克 淮山30克 枸杞12克 當歸9克 雞血藤30克 黃芪30克 官桂6克 灸甘草12克。(2)滋腎湯 女貞子30克 當歸9克 生地15克 陳皮12克 灸甘草12克。

功用主治:(1)方功用溫腎補虛。主治白細胞減少症(腎陽虛型)。症見頭昏,乏力、納差,失眠多夢,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面色萎黃不華,結膜蒼白。白細胞計數持續在3500立方毫米以下,有半年以上病史,心肺正常,並能排除肝炎、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2)方功用滋腎養陰。主治白細胞減少症(腎陽虛型)。症見頭昏、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白細胞計數持續在3500立方毫米以下,有半年以上病史,心肺正常,並能排除肝炎、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

(4)血小板減少症

驗方一 

組成:(1)陰虛血熱型方 生地20-30克 蘇芍15-30克 丹皮30克 水牛角30克 浦黃12-15克 雞血藤20-30克 旱蓮草30克 女貞子20克 虎杖30克 仙鶴草30克 南沙參30克 北沙參30克 土人黃6-6克 (2)氣血兩虛型方 党參30克 黃芪30-60克 當歸10克 茯苓15克元肉15克 赤芍12克 丹皮15-20克 雞血藤20克 虎杖30克 仙鶴草30克 白朮15克 棗仁12克 三七粉(沖服)6克 甘草10克 (3)血瘀兼濕熱型方 赤芍15克 丹皮15克 丹參15-20克 知母12克 黃柏12克 生地9克 淮山藥20克 棗皮9克 澤瀉12克 茯苓20克 虎杖15-20克 三七粉(沖服)6克 梔子12克。

驗方二

組成:鹿血1份 白酒4份

制用法:裝入100毫升瓶中。1日3次,每次10毫升。

功用:溫腎壯陽、增強免疫。

主治:脾腎陽虛畏寒,面色蒼白,血小板、白細胞減少。

g.新陳代謝疾病

(1)唐尿病

驗方一

組成:川石斛15克 麥冬12克 生地15-30克 元參15-30克 天花粉15克 生山藥30克 黃芪30克 蒼朮10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功用:補陰生津,清熱瀉火。

主治:糖尿病(消渴)。症見多飲,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證候群。

加減:本方服10劑後,如尿糖不減,加山茱萸12-20克,用經固攝腎氣。如血糖不降,加丹參15克 桃仁12我活血化閼。能食善飢,時覺中空,加熟地30克,黃連6克,以填補真陰而降胃火。血壓高,加石決明30克 白蒺藜10克,平肝降壓。尿頻有脂膏,加桑螵蛸、山茱萸各15克,菟絲子、沙苑子、益智仁各12克,固腎益精。

驗方二

組成:(1)治糖1號 生地15克 寸冬15克 花粉30克 生石膏30 克 葛根20克 知母12克 胡連6克 甘草6克。(2)治糖ii號 黃芪20克 花粉20克 寸冬15克 生地15克 雲苓12克 知母12克 五味子12克 山藥30克 雞內金9克。(3)治糖iii號 熟地20克 山藥30克 萸肉15克 知母12克 澤瀉12克 丹皮12克 金櫻子12克 肉桂6克 

功用主治:(1)方功用滋陰清熱,主治陰虛盛型糖尿病,症見咽干舌燥,多食善飢,飲喜涼,面色潮紅,心煩易怒,小便多,大便干,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2)方功用氣陰兩補,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症見乏力,動則汗出,心慌氣短,多食易飢,飲多,形體消瘦,頭暈失眠,五心發熱,尿黃量多,舌紅少苔,脈細而數。(3)方功用補陽育陰,主治陰陽兩虛型的糖尿病,症見毛髮皮膚乾燥無華,面色蒼白,腰酸腿軟,耳鳴耳聾,納佳尿多,頻頻欲飲,形體消瘦,疲乏無力,身寒怕冷,四肢發涼,大便稀溏,舌淡體胖,脈沉細無力。

加減:血瘀者,加丹參、紅花、澤蘭;合併腎臟疾病者,加車前子、覆盆子、川斷、桑寄生;有感染者,加蒲公英、二花;冠心病者,加瓜萎、薤白;有尿酮體出現者加車前草根。

(2)肥胖症

驗方一

組成:桃仁10克 紅花10克 川芎10克 當歸10克 澤蘭10克 炒白朮10克 蒼朮10克 澤瀉10克 半夏10克 皂角10克 益母草15克 茯苓30克 白礬2克 

功用:活血逐瘀,健脾燥濕。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

加減:面赤氣粗,頭目眩暈,伴肝陽上亢者,加懷牛膝、磁石;腹脹便秘者加檳榔、大腹皮;氣短疲乏者加生黃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口渴欲飲,五心煩熱者加麥冬、天花粉。

h.神經系統疾病

    (1)中風

     驗方一

     組成:當歸尾10克 雞血藤30克 丹參20克 紅花15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桃仁10克 甘草     10克

     功用: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症見突然仆倒,不省人事。

     驗方二 

組成:雲苓15克 薏苡仁30克 山藥30克 澤瀉12克 膽南星9克 天竺黃12克 海石15克 川貝9克 石菖蒲10克 當歸10克 紅花10克 桃仁10克 丹參10克 鉤藤30克 地龍30克 雞血藤30克 全蠍10克 蜈蚣3條

功用:健脾祛濕,開竅豁痰,養血熄風。

主治:中風中腑痰滯脈絡型。症見口眼歪斜,嘴角流涎,痰壅氣促,言語不清,四肢麻木或半身不遂。脈細滑無力,舌黯紅,苔白膩或脈弦細無力,苔黃膩。

驗方三

組成:豨薟草15克 仙鶴草12克 桑枝20克 牛膝12克 秦艽12克 木瓜10克 地龍10克 海風藤10克 丹參12克 赤芍10克 地鱉蟲10克 全蠍6克 僵蠶10克 

功用:散風通絡。

主治:中風、類中,主要用於腦血栓形成後遺症。

加減:如患者痰多可加膽星10克,竹瀝水(兌服)30克;血壓仍偏高可加鉤藤20克,黃芩15克;進入後遺症期1月以上,血壓不高,可加生黃芪30克;後遺症期1年以上可加肉蓯蓉、巴戟天各12克,熟地30克;言語不利加蟬衣4.5克。

     (2) 三叉神經痛

     驗方一

組成:鉤藤24克 白芷10克 秦艽15克 丹參15克 川芎9克 僵蠶12克 全蠍6克 地龍24克 白芍20克 木瓜12克 大棗12克 

功用:搜風祛毒,涼熱通瘀。

主治:面頰痛、症見面頰一側陣發劇痛,每因洗臉、刷牙、進食、說話引起疼痛發作。痛時面頰灼熱,痛如刀割,且因疼痛而致面肌抽搐,可見閉目、歪嘴、咬牙、流淚、流涕以及口角流涎等。疼痛1次,經過數秒至數分不等,1天發作數次至數10次,未發痛時一如常人。

加減:如風毒頑踞者,加蜈蚣2條,以加強搜風逐痹力量;久病氣虛者,加黃苓30克,以扶正驅邪;榮血不足者,加生地15克,以養血通瘀。

驗方二

組成:羚羊骨18克 全蠍6克 蜈蚣3條 僵蠶15克 川芎12克 天麻12克 羌活9克 鉤藤18克 石決明30克 毛冬青30克

功用:平肝潛陽,化痰通絡。

主治:三叉神經痛。症見陣發性面部劇痛,呈燒灼樣,或針刺樣、撕裂樣、電擊樣,持續數秒或數分鐘後自行緩解,間歇期無任何不適,每日可發作數次至數十次。發作時痛側面肌痙攣(痛性抽搐),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流淚、流涕、流涎等。

加減:屬寒者宜加制川烏、細辛;屬熱性者宜加水牛角、生石膏;如陰虛內熱者宜加龜板、鱉甲;面肌抽搐發作頻繁者加白芷、白附子、珍珠母。

     (3) 癲癇

     驗方一      

組成:天麻30克 川貝母15克 膽南星15克 姜半夏30克 橘紅15克 茯苓30克 菖蒲15克 全蠍18克 僵蠶18克 蜈蚣5條 白礬18克 皂莢18克 天竺黃30克 硃砂12克(另研)

制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以薑汁30克,竹瀝30克,加水稀釋後,泛丸為綠豆大,裝瓶備用。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6克,小兒酌減。

主治:癲癇大發作。

加減:如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正氣虧損者,加入參15克;病情頑固者,加雄黃12克,另研細入前葯,以助藥力。

驗方二

組成:(1)癲癇1號方 桂枝 石菖蒲 陳膽星 法半夏 陳皮 僵蠶 炒黃芩 鉤藤 天竺黃 生牡頡 枳殼 木香 甘草。(2)癲癇2號 生烏頭 生南星 生半夏 生白附子 黑大豆 生白芍 薑汁。(3)息癇膏 安息香 公丁香 冰片 白鬍椒 麝香 凡士林

功用主治:(1)方功用開破散結,祛風止痙,主治癲癇。(2)方功用振奮奮氣,宣開心竅,消滌頑痰,寧神止痙,主治癲癇。(3)方功用開豁心竅,醒腦,主治癲癇、

驗方三

組成:天竺黃15克 沉香9克 天冬6克 白芍9克 茯神120克 遠志肉(蒸熟)60克 麥冬(去心)60克 灸甘草18克 旋復花45克 蘇子60克 制香附90克 姜半夏30克 我皂莢(去黑皮,去子灸酥)60克 懷山藥適量 硃砂適量

制用法:將上藥(除山藥、硃砂外)研極細末,再將山藥研細,以適量山藥粉調葯末,為糊丸,硃砂為衣。本方除不作煎劑外,還可作為散劑吞服或裝膠囊或糯米紙包吞服。每服9克,日服1-2次,溫開水送服。

主治:癲癇。

(4)偏頭痛

驗方一

組成:木賊草 鉤藤 白蒺藜 菊花 僵蠶 白芍各10克 枸杞子 川芎各10克 生石決明30克(先煎) 全蠍粉3克(沖服) 丹參15克 

制用法:先用適量清水將石決明和其他物分別浸泡30分鐘,再先煎生石決明30分鐘,然後納入諸葯再煎(全蠍除外),取液25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將2次煎出藥液450毫升左右混合各用。每日1劑,分二次溫服,並將全蠍粉分成2等份用藥液沖服。

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偏頭風)。

加減:若肝火偏盛,可加黃芩、山梔、丹皮、膽草;如舌紅中裂或神識恍惚迷濛,可用水牛角先煎或用羚角粉沖服,以增強清肝熄風之力;若兼風痰內阻,苔黃膩,脈弦滑。則加蒼朮、半夏、全瓜萎化痰祛濕。

   若痛如針刺或如雞啄,久治不愈,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閼,生薑10克(切碎),蔥白6克(切碎)辛溫能陽,再入麝香0.15-0.3克,黃酒250克辛溫透竅,通絡行瘀,引葯上行,直至巔頂。臨床常將原方如此加減以治療血管性頭痛、損傷性頭痛,以及久治無效的偏正頭風頭痛,均獲良效。煎法是先將諸葯煎煮去滓,後將麝香絹布包入葯汁再煎二三沸取出(可用3次,即0.15克麝香可做3劑藥用)。每日服藥1劑,服3天,停3天。

驗方二

組成:川芎10克 白芷10克 半夏10克 細辛3克 牛蒡子12克

功用:活血理氣,祛風通絡。

主治:偏頭痛。症見頭痛,部位有一側,有兩側,或前額,或後腦;其痛有搏動鑽痛,或憋脹鈍痛,或重痛,或空痛;發作時大多伴有睜眼困難,視力模糊,或噁心嘔吐,或心煩不安等。

加減:屬於外感為痛者,風寒加荊芥、防風;風熱加桑葉、菊花;風濕加羌活、獨活。屬於內傷為病者,氣虛加黃芪、党參;血虛加當歸、白芍;陽虛加附子、肉桂;陰虛加北沙參、女貞子、旱蓮草;血瘀加丹參、桃仁、紅花;久痛入絡加全蠍、蜈蚣;視力模糊加菊花、決明子。前額痛加石膏,眉棱骨痛加重白芷劑量,偏側痛加柴胡、青皮,眼眶周圍痛加蔓荊子,巔頂痛加藁本,枕後痛加羌活、葛根。

     i.內分泌系統疾病

(1)狀腺機能亢進症

驗方一

組成:羚羊角2克(先煎)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黃葯子15克 天竺黃20克 白蒺藜25克 沉香154克 香附10克 紫貝齒25克 蓮子心15克 珍珠母50克 

用法:水煎服,日2次,早飯前、晚飯後30分鐘溫服。或製成蜜丸每重9克,日服3次,每次1丸,服藥期間停服一切中西藥物。

功用:平肝清熱,消癭散結。

主治:適用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症見心悸,汗出,心煩,消瘦,易努,癭脈腫大,兩眼突出,舌質紅,苔黃干,脈弦數者。

j.精神疾病

(1)神經官能症

驗方一

組成:百合30克 淮小麥30克 蓮肉15克 夜交藤15克 大棗10克 甘草6克

制用法:上藥以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至500毫克,煮沸20分鐘,濾汁,存入暖瓶內,不計次數,作飲料服用。

功用:益氣養陰,清熱安神。

主治: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經神志不寧,心煩急躁,悲傷欲哭,失眠多夢,善驚易恐,心悸氣短,多汗,時欲太息,舌淡紅或嫩紅,脈細弱或細數無力為主症,中醫辨證屬心陰不足,虛熱內擾,或氣陰兩虛,心神失養育者。

加減:兼氣鬱者,加合歡花30克;兼痰濁者,加竹菇9克、生薑6克;兼濕邪阻滯者,加藿、荷梗各10克。

(2)神經衰弱

驗方一

組成:(1)益氣養榮煎 潞党參90克 制黃芪90克 炒白朮90克 全當歸90克 杭白芍90克 雲茯苓90克 遠志肉45克 廣木香(後下)45克 淮小麥24克 制甘草60克。(2)淮腎寧心湯 制首烏90克 黑大豆90克 大生地90克 天冬60克 麥冬60克 紫丹參90克 甘枸杞60克 拍子仁90克 女貞子120克 淮牛膝90克 桑棋肉120克

制用法:上列兩方,各用水濃煎3次,加糖適量,文火煎熬濃縮至500毫升,裝瓶。每次30毫升,每日2次。開水沖服,8天服完。連服4瓶為1療程。每1病例服2個療程,共服8瓶,計2個月。停服觀察療效。

功用主治:(1)方功用健脾養心,安神定志,主治由於長期接觸二硫化碳而致神衰,中醫辨證屬心腎陰虛者。

驗方二

組成:党參9克 麥冬9克 五味子6克 炒酸棗仁15克 遠志6克 石菖蒲4.5克 乾地黃12克 茯伸6克 女貞子9克 白芍9克 生龍骨15克 生牡蠣15克 高粱米30克 灸甘草3克

用法:煎服3次,每次加水適量,煮取100毫升,作1次取下。於每日早、午、晚各服1次。

功用:養心滋腎。

主治:不寐。頭昏,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睏倦,脈虛數。

按語:1日1劑,連服數劑,病情好轉後可將此方劑量加3倍製成丸藥,每服9克,早、晚各服1次。

k.結締組織疾病

(1)風濕性關節炎

驗方一

組成:生麻黃5克 炒杏仁10克 生苡仁20克 甘草5克 白朮20克 地膚子10克 威靈仙10克 秦艽10克 雞血藤30克 赤芍10克 

功用:化痰祛濕,通絡消腫。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趾掌關節疼痛腫大,但不灼紅,小關節活動不例,舌淡苔膩,脈微滑。

加減:若關節疼痛較甚者,加元胡10克,以活血止痛;關節疼痛日久不愈者,加烏梢蛇、蜂房各5克,以搜風止痛;肢體浮腫者,加車前子、茯苓皮各15克,以利水祛濕;汗出,惡風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以調和營衛。

按語:忌食羊肉,避風寒。

小驗二

組成:川烏15克 草烏15克 甘草15克 威靈仙15克 烏梅20克 忍冬藤20克 茜草25克 防已10克 杜仲15克 

制用法:上藥用白酒5斤浸10天,每日早晚飯後各飲1次,每次半兩左右。

功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驗方三

組成:菟絲子10-15克 制狗脊10-15克 炒杜仲10-15克 生川斷10-15克 大熟地15-20克 懷牛膝10-15克 肉桂5-10克 党參10-15克 炒白朮10-15克 當歸10-15克 炒白芍10-15克 當歸10-15克 炒白芍10-15克 灸川烏6-15克 細辛3-15克 獨活6-12克 防風6-12克 威靈仙10-15克 

功用:溫補肝腎,益氣養血,佐以祛風散寒燥濕。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痛、風濕肌肉痛、腰痛、坐骨神痛。

加減:氣虛加黃芪15-30克、灸甘草6-10克、茯苓10-15克;血虛加川芎8-12克、炒阿膠10-15克;風勝加赤芍15-20克、雞血藤20-30克;寒勝加炮附子10-30克、草烏10克;濕勝加蒼朮1015克,生苡米15-25克;肝血不足加阿膠10-15克、制首烏15-25克;腎陽虛甚加巴戟肉10-15克、鹿角膠10克;大便秘結加肉蓯蓉30克;腎陰虛甚加鹽龜板15克、山萸肉10克;大便乾燥加玄參30克。

(2)類風濕性關節炎

驗方一

組成:雞血藤18-24克 生地18-30克 防風9克 乳香9克 益母草12-18克 白芍15-18克 秦艽9克 沒藥9克 威靈仙12克 獨活9克 防已12克

功用:散風除濕,補血行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加減:腫脹明顯者,減少生地用量,酌加化痰之品,如膽南星,白芥子等。服藥後胃有不適感或噁心者,去沒藥。

按語:連服5-10劑,大部分病人關節疼痛癥狀可緩解。血沉高者,類風濕因子檢查陽性者,繼續服用,也能正常。月經期及妊娠期酌用。

驗方二

組成:麻黃10克 生石膏30克 生地30克 玄參20克 獨活10克 桑枝15克 伸筋草15克 秦艽15克 防已15克 白朮15克 茯苓30克 威靈仙15克 甘草10克

功用:養陰清熱,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風濕熱痹、鬱熱傷陰型。症見局部關節、腫、熱、痛,自覺熱感,觸之亦熱。或伴發熱,汗出覺粘,大便乾燥,小便黃赤,口渴喜飲。舌質紅可降紅,苔黃膩少津,或黃膩而乾燥。脈象滑數,或浮滑數。

加減:熱得者,重用生地、玄參至60-90克;關節疼痛劇烈而屈伸不利者,宜加灸川烏、灸黃芪、杭芍;關節腫脹、疼痛,痛處遊走不定者,宜加海楓藤10克,或加金蜈蚣3條,全蠍10個,亦可用蘄蛇加強祛風之力;關節漫腫而痛,肢酸困沉重,麻木不仁,或伴發熱,日哺所劇,或筋脈拘急不可屈伸者,系濕邪偏盛,加苡仁30-60克、澤瀉;兼有惡風自汗者,系衛陽不固,表氣已虛,宜去麻黃,加黃芪30克,防已15克。脾胃虛弱或寒滯胃脘,常感胃脘疼痛者,無近期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加胡蘆巴、畢澄茄,或加良姜、畢撥;食欲不振者,可加神曲、谷芽消食健胃;女性沖任素虛,原有經期不調,或月經過少者,或服藥後有經閉反應者,可酌加紅花或血竭,或再加淫羊藿、菟絲子、鹿銜草等。

l.內科其它疾病

(1)中暑

驗方一

組成:西牛黃1.2克 赤金箔10張 冰片1.8克 蟾酥3克 火硝9克 滑石12克 石膏(煅)60克

制用法:共研細末,越細越好,磁瓶貯存,不可泄氣。將本葯吹入患者鼻中。

主治:夏月受暑,昏倒不省人事。或急痧腹痛。

    (2)高熱

     驗方一

組成:羌活10克 桂枝10克 葛根15克 生石膏30克 柴胡15克 黃芩10克 銀花20克 大青葉15克 甘草9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感冒及其它傳染疾病的急性高熱。症見面目赤,發熱,口苦咽干,眩暈,煩熱躁擾,肢體酸痛。

加減:惡寒體痛者,重用羌活、桂枝。頭痛者,加川芎10克。熱重口渴者,重用葛根、石膏,加花粉10克。酌加大黃9-12克。咳者,加杏仁、前胡各10克。

驗方二

組成:黃芩10克 生大弧10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柴胡10克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一切高熱、口渴、脈洪數。

    (3)黃疸

     驗方一

組成:柴胡15克 赤芍15克 黃芩15克 半夏9克 枳殼9克 大黃(後下)9克 茵陳30克 鬱金9克 川金錢草60克 蒲公英30克 瓜蔞30克

功用:疏肝利膽。

主治:阻塞性黃疸,症見身目俱黃,右脅脹痛拒按,上引肩背,脘腹脹滿,大便乾結,苔黃膩,脈弦數。

加減:膽石加雞內金、芒硝各9克,以消堅化石;膽道感染加五味子9克、山豆根30克,以解毒;膽囊炎加生牡蠣30克,以軟堅散結。


推薦閱讀: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內科方劑歌訣
循環內科疾病處方用藥解析.doc
孩子也會得「風濕性關節炎」,哪些癥狀需警惕?
民間驗方-----內科(腎泌尿類)3 生活報
艾炙治痛常見疾病(內科)

TAG:中醫 | 中醫內科 | 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