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國平其書其人

  

  「把生命照看好,把心靈安頓好」

  文/圖 湘聲報記者 尋曉燕

  無論是30年前讓他名噪一時的哲學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還是近年來個人風格鮮明的哲學散文,作家周國平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對哲學、人生問題進行了解讀,也因此積累了年齡跨度從60後到90後的一大批忠實讀者,著作銷量已超過2000萬冊。

  72歲的周國平日前現身長沙音樂廳,分享寫作經歷與閱讀體驗。在他看來,不論是寫作還是閱讀,都應帶著靈魂去思考和求解。

  為生命需要而寫

  「我成為作家,無非是從小養成了寫作習慣,當你開始寫作的時候,會重新審視生活與經歷,更加關注生活的美與習慣,你的內心更豐富、更敏感,靈魂的眼睛是睜開的,也是超脫的,那些外部生活由此轉化成了內心的財富。」一開口,周國平的上海腔有著特別的溫和。

  黑框眼鏡,面龐光潔,一身休閑裝扮,周國平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有粉絲求問保養秘笈,他笑侃,這是「不世故」在外貌上的表現。聚光燈下,儘管他侃侃而談,但舉止間仍有一絲拘謹。

  5歲開始寫日記,從小就喜歡記錄和寫作,但真正出版處女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時,周國平已經41歲。因要寫一篇談尼采美學的文章,他開始自學德語,翻譯了《悲劇的誕生》和《權力意志》。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1986年,在一間只有半截窗戶的地下室里,吃著最簡單的食物,「內心充滿孤獨感和激情」的周國平,用了不到2個月的時間,一氣呵成《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並掀起了一股強烈的尼采熱。

  「尼采於我最大的收穫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語言。」多年後,周國平說出了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悟,「80年代的批判依然偏保守,但經歷了『文革』的我,深知這種個性受到壓制的感覺。而尼採給了我一個釋放的機會,他對抹殺個人優秀這些東西,有很強烈地痛恨。」

  周國平曾想窮其一生翻譯尼采全集,如今這個宏大計劃早已放棄,僅限於翻譯選定的8本著作,研究方向也從早年的尼采生活哲學轉向了精神和文化哲學。

  之後,他推出了各種關乎人生、情感的哲理散文,並因此更為大眾所熟知,漸漸成為暢銷書作家裡的常青樹,甚至大學校園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在周國平看來,作家與哲學研究者兩個身份並不矛盾,文史哲歷來不分家,只是精神表達的方式不同。「真正好的哲理散文,對心靈是有衝擊力的,它突然打動你,把你內心最深處沒有意識到的感悟喚醒,這就是最好的一種閱讀體驗。它追問的是世界與人生的根本問題,要求人們帶著靈魂去思考和求解。」

  面對暢銷書一說,周國平說,自己從來不會為了市場化而寫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出於自身生命需要而寫,經過自己的思考而作,是不可複製的。在我的寫作之國,我就是自己的國王。但是寫完之後,歡迎市場來做我的大臣,來為我服務。」

  有人批評周國平的作品逆成長,一些哲理散文近似於「心靈雞湯」,周國平不屑解釋,「那隻說明他還不具備辨識的眼光,我過好自己想過的精神生活,夠了!」

  化逆境認知為文字

  「很少有機會來長沙,卻有種特別的親切感。」面對湘聲報記者,周國平回憶與湖南有關的那段青春歲月。

  1968年,周國平在北大哲學系的第四年,他被下放到湖南沅江洞庭湖南灣軍隊農場。

  從北京到農場,途經長沙,周國平和幾位同學站在橘子洲頭,心中充滿對未來的疑惑。

  在農場的一年半時間裡,八百里洞庭把這些青年與外界隔絕,只能通過書信與外界聯繫。「我們在島上墾荒建房、種水稻,過著極其單調的生活。」

  寫信、寫日記、寫詩,成了周國平知青歲月里唯一的精神慰籍。在湖區天天接觸的太陽、大地、泥巴、水渠等事物,成了詩歌的主題。周國平的詩作被連長發現,並受邀在連里的晚會上朗誦,結果大受歡迎,詩人綽號由此傳開。

  在一首詩里,周國平寫道:「我建議,乾脆把地平線取消,讓大地變得更加寬廣。年輕人明亮的眼睛啊,要一眼看到共產主義遠方!」這幾句成為同學們收工歸途中的精神出口,大家齊聲吶喊,表達著飛向外面世界的渴望。

  「其實,我當時何嘗不是在借這些看似激昂的詩句,曲折地表達同樣的心情?」周國平說。

  一年半後,周國平被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高考恢復後,已經33歲的周國平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生,命運從此改變。

  周國平的諸多作品都表達了對人生逆境的思考。他的生活曾遭遇多重考驗:事業一度不順,早期的哲學作品出版困難;40多歲得女,然而孩子早夭;經歷車禍,險些丟了性命……這些坎坷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在一篇散文中,他直陳面對苦難的達觀思考:「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並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難時,它便醒來了。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於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品質閱讀喚醒精神覺醒

  經常有人問周國平,為什麼要閱讀?意義何在?對此,周國平頗有感悟:「真正的閱讀,是作為精神生活的閱讀,即生活品質是否有精神的含量、質量高不高,是否可以讓自己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

  「泰戈爾曾說,如果小時候沒有讀過《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木偶奇遇記》《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書,自己內心就不會那麼美。」周國平說,可見讀書可以讓人成為有夢的人,那些活在經典書中的優秀甚至偉大的靈魂,就會與你的靈魂變得相近,如同遇到靈魂的親人。

  在各種場合,周國平受邀指導閱讀方向,他的建議是,只有讀好書、讀那些讓人「初讀如重溫,重溫如初讀」的經典著作,才能在精神上有收穫。

  「書籍是文化主要的載體,因此真正的品質閱讀,是人們追尋幸福的藥方,可以喚醒人們內心的精神覺醒,這種精神素質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競爭力。」周國平說。

  關於閱讀的方法,他認為,做到不求甚解和為我所用就很好,不求甚解會使得你不受阻於暫時讀不懂的地方,閱讀因此變成一個輕鬆而享受的過程,在堅持中被浸染和熏陶,有一天你會發現越來越能讀懂,直到化為你的精神營養。

  「靈魂」這個字眼不時被周國平提及,並由此引申到信仰問題, 「當你覺得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比物質生活更重要,就是有信仰。思慮傷身,指的是想小事情傷身,當你想大問題時,會覺得開闊。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我的人生哲學是,把生命照看好,把心靈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推薦閱讀:

《好讀書》周國平
擲地有聲搜狐教育名家沙龍|周國平VS俞敏洪:我的幸福修鍊課
《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生命的第一要務是覺醒
周國平七論
《自然和生命》周國平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