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本文的主角——騰龍SP 24-70毫米F2.8 Di VC USD。
我們知道,騰龍公司一直將小巧作為自己設計和生產鏡頭的宗旨。比如它數年前推出的SP 28-75毫米F2.8(代號A09),作為一支適用於全畫幅單反相機的恆定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體積僅為92×73毫米,重量僅為510克,濾鏡尺寸也只有67毫米。而同時期佳能24-70毫米F2.8 L鏡頭的體積為123.5×83.2毫米,重量為950克,濾鏡尺寸為77毫米,差距極為明顯。
圖2:騰龍28-75 F2.8與佳能24-70毫米F2.8 L的大小對比。
今年4月A09的升級產品SP 24-70毫米F2.8 VC(代號A007)問世,這次騰龍沒有追求小巧,一舉將它的體積做到了108.5×88.2毫米,重量也增至825克,濾鏡尺寸更是達到了82毫米。
現在它在身形上終於能與其他廠家的同類產品,比如佳能的24-70毫米F2.8 L II和尼康的AF-S 24-70毫米F2.8等量齊觀了。
圖3:本文主角與佳能、尼康同類鏡頭的外觀對比。
圖4:新舊騰龍鏡頭與其他品牌產品的參數對比。
騰龍為什麼會一反常態呢?我認為唯一的解釋就是騰龍這次將成像品質和結實堅固擺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根據以上兩點的需要它毫無顧忌地加大了鏡頭的尺寸和重量。
而對於鏡頭來說,鏡質至上和結實堅固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是一支面向職業用戶的真正專業的鏡頭。
現在我們終於看清了騰龍的真實用心,面對市場他不再一味地獨闢蹊徑、避實擊虛,而是下定了決心要與其他廠家進行以硬碰硬、以強勝強的正面對決。而以本文主角為突破口,從各個廠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的恆定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入手,充分展示出了騰龍公司的自信與勇氣。
上次推出A09時,騰龍並沒有公布它的MTF曲線圖。這一次騰龍則大大方方地本文主角的MTF曲線圖貼到了官網之上。通過對比MTF曲線,我們看出本文主角確實具有了與其他廠家最新當家鏡頭掰掰手腕的實力。
圖5:MTF曲線對比,從上至下分別為本文主角、適馬24-70毫米F2.8 HSM、佳能24-70毫米F2.8 L II和尼康AF-S 24-70毫米F2.8。
外形與操控:
作為一支標準變焦鏡頭,本文主角確實顯得特別沉重和粗壯,裝在全幅相機上時更是如此,充分彰顯了它的專業性。如果不是為了幹活掙錢,僅是滿足一下對於攝影的喜好,我是絕不會帶著這種死沉的東西外出的。
它外觀上的一大特點是將變焦環安放在了前面,而將對焦環安裝在了靠近相機的後端。這在各廠家的同類鏡頭中顯得十分另類,用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適應。它對焦環的行程約為105度。雖然寬度很小,由於處於里側,托著相機的左手很容易操作它,轉動起來手感也很順暢。由於採用了環型的超聲波馬達,自動對焦十分迅速和安靜,而且支持全時手動對焦。
它採用了內對焦設計,對焦時前端鏡片既不會伸縮也不會旋轉。
圖6:本文主角的前端。
它的變焦環很大,帶橡膠條紋的部分就寬達3.2厘米。儘管這樣,由於要帶動沉重的大口徑鏡組做前後運動,變焦時需要使用較大力氣。
變焦環的行程約為72度,我的手指動作一次不能完成全範圍的變焦,需要動作兩次或是轉動手臂才能將焦距從一端變到另一端。
與其他廠家的24-70毫米F2.8鏡頭一樣,它採用了外變焦的設計,變焦時鏡身前部會伸長3厘米多一點,但不會旋轉。後部鏡組則會在鏡筒內大幅度地伸縮。
圖7:從24毫米轉到70毫米時,鏡頭會伸長一段。
圖8:本文主角的後端。
鏡身上一共有3個開關,對焦方式切換開關和VC防抖系統開關位於鏡身左側一個專門的開關座上,鏡筒鎖定鈕則位於鏡身的右下部。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做工十分紮實,我挎著它和相機去爬了一次山,既使不打開鏡筒鎖定鈕,行走途中它的前部也不會自行滑出,這點比佳能的24-105毫米F4紅圈鏡頭要強。
圖9:鏡身上的對焦選擇鈕和防抖開關。
它卡口的金屬環邊緣鑲有一圈橡膠,可以有效地防止液體或是灰塵從鏡頭與相機的連接處侵入。
它採用了簡易的防滴濺構造設計,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騰龍鏡頭首次具有這種功能。對於一支面向職業攝影師的鏡頭來說這十分重要,獲取照片是他們的頭等大事,總不能下點小雨或是刮點風沙就不拍攝了吧。
卡口處的橡膠圈就是這種設計的體現,至於在對焦環和變焦環等其他接縫處是否採用了相關設計我不得而知,希望騰龍下次推出專業鏡頭時,能將「簡易防滴濺設計」中的前兩個字去掉。
成像:
測試成像時使用了三腳架、反預加自拍、精細大尺寸JPEG格式、標準成像風格。關閉了鏡頭的防抖開關和相機內的各種圖像處理功能,未用任何濾鏡,盡量保證鏡頭光軸與所拍平面垂直。每種光圈拍攝兩張照片,選用表現更好的那一張。
拍攝對象為貼在牆上的印刷品,對比圖截取自拍攝對象中的紅框部分。離機使用帶柔光箱的熱靴閃光燈進行了照明。
圖10:成像測試照所拍的對象。
先來看24毫米端的中央部分,在這裡本文主角的成像很好,最大光圈基本就達到了最佳光圈的水準,在光圈收小到F16之後成像開始鬆散。邊角成像的銳利程度要差一些,並且存在可見的橫向色散,收小光圈仍不能消除。不過作為一支全畫幅的變焦鏡頭,邊角有這種表現其實很不錯了。
圖11:24毫米端成像照片的原大截圖。
70毫米端中央部分的表現與24毫米端接近,但全開光圈與最佳光圈相比存在可見的差距。邊角部分的解析度比24毫米端略好一些,但各擋光圈仍然存在色散現象。
圖12:70毫米端成像照片的原大截圖。
根據近幾年對騰龍鏡頭的連續測試來看,它的成像在總體表現上已經能排到騰龍變焦鏡頭的首位。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話,我認為就測試照來說,白的地方還不算太白,黑的地方還不算太黑,也就是說成像的反差還有提高的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較新版本的Adobe Photoshop CS、Lightroom和Camera Raw軟體中,已經內置了本文主角的光學數據,可以對它的色散、畸變和暗角等進行自動修正。我強烈建議本文主角的用戶進行嘗試,結果絕對令人驚喜。
視角:
本文主角以標準焦距為中心,覆蓋了從84度4分到34度21分的視角範圍,在日常拍攝中最為方便,能滿足其間大部分的取景需求。
圖13:24毫米焦距的視角感受。
圖14:同一場景70毫米焦距的視角。
在24毫米端,它能將較大的場景收入畫面,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廣角鏡頭的透視特點。在70毫米端,它又能將遠處的物體拉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主體周圍不想收入畫面的環境元素。
圖15:24毫米焦距的收納能力和透視特點。
圖16:70毫米焦距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主體和裁切背景。
如果分別用24毫米和70毫米拍攝主體大小相同的照片,就能更有趣味地展示出它兩端焦距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
圖17:主體大小相同時的廣角端照片。
圖18:主體大小相同時的長焦端照片。
不過標準變焦鏡頭的取景感覺還是與人眼接近,既不能像超廣角鏡頭那樣生成新奇的視覺效果,又不能像長焦鏡頭那樣壓縮前後空間和強烈虛化背景,也就是說它拍出的照片在空間和透視感覺上較為平淡。因此要將它用出彩,需要用戶具有一定的攝影功力。
暗角:
在24毫米端,全開光圈時本文主角存在明顯的暗角,好在面積不算太大,而且收小兩擋光圈,在F5.6時暗角基本就能消失。
圖19:24毫米焦距F2.8時的暗角表現。
圖20:24毫米焦距F5.6時基本不存在暗角。
在70毫米端全開光圈時暗角同樣明顯,但面積更小。不過這個焦距的暗角非常「頑強」,要將光圈收小5擋,直到F16時才能完全消失。
圖21:70毫米焦距F2.8時的暗角表現。
圖22:要將暗角消除,需要將光圈收小到F16。
畸變:
在24毫米端時本文主角存在較為明顯的桶形失真,在70毫米端則存在可見的枕形失真。作為一支覆蓋了廣角到中長焦的變焦鏡頭,這種表現還算可以接受。
圖23:24毫米焦距時的畸變表現。
圖24:70毫米焦距時的畸變表現。
以上是拍攝特意尋找的測試對象時的畸變現象,環境簡單,照片兩側的邊沿都存在直線。如果是進行實際拍攝,面對較為複雜的場景,且畫面邊沿的直線不那麼醒目時,畸變現象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圖25:24毫米焦距實拍時的畸變表現。
圖26:70毫米焦距實拍時的畸變表現。
眩光:
本文主角這方面的表現讓人十分驚喜,目前騰龍在售的鏡頭我基本都試用過了,對於眩光的控制它做得最好。光圈全開時雖然存在光霧,但面積並不大,不會對畫面的反差造成什麼損害。光圈收到最小時,照例會形成漂亮的星芒,而且很少出現其他鏡頭下常見的光斑,尤其是成串的光斑。
圖27:F2.8時的眩光表現。
圖28:F22時的眩光表現。
因此在實際拍攝時,你可以放心地面對強光源,不用刻意去躲避它們。
圖29:實際拍攝中的眩光表現之一。
圖30:實際拍攝中的眩光表現之二。
圖31:實際拍攝中的眩光表現之三。
背景虛化:
作為日常使用最為頻繁的鏡頭之一,本文主角經常會拍攝一些背景虛化的人像或是其他照片,為此騰龍特意為它準備了9枚葉片的圓形光圈。所謂的圓形光圈,並不是說光圈在各個擋位都呈現為圓形,而是指在最大光圈的基礎上收小2擋光圈,鏡頭內部的通光孔仍能維持圓形。我在燈光下仔細看了看,在F5.6時它的光圈確實還能保持較為光滑的圓形曲線。
圖32: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覽鍵,就能看到F5.6時的光圈形狀了。
通過實際拍攝,我發現它雖然不能像大圈光長焦鏡頭那樣徹底虛化背景,但對於背景的處理還算柔美,即使是面對那些十分雜亂的物體,比如密密麻麻的樹葉,仍能得體地加以應對。對於內容較為簡單的背景,它的虛化就更為悅目了,物體的邊緣看起來一點也不生硬。
圖33:面對雜亂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2.8)。
圖34:面對雜亂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4)。
圖35:面對雜亂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5.6)。
圖36:面對雜亂背景時的虛化表現(8)。
圖37:面對簡單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2.8)。
圖38:面對簡單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4)。
圖39:面對簡單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5.6)。
圖40:面對簡單背景時的虛化表現(F8)。
防抖:
從08年的第一支防抖鏡頭28-300毫米F/3.5-6.3 VC開始,騰龍的防抖鏡頭一直有一個特點,就是VC系統啟動時相機取景器中的畫面會晃動一下。因為不影響拍攝,這也算不上問題。
試用本文主角時,我發現這一現象終於消失了。騰龍宣稱在最新的VC系統中,在補償鏡片邊上使用較輕的可動線圈替代了以往較重的可動磁鐵。我想這可能是畫面不再晃動的原因吧。
VC系統進入和解除工作狀態時僅會產生輕微的聲音。它的啟動速度不算特別迅捷,但1秒內取景器中的畫面就會穩定下來。它沒有提供防抖模式的選擇開關,是否是在追拍由系統自動識別和應對。
在使用三腳架或是B門時,需要手動關閉VC系統。
它標稱的防抖功效為降低4擋快門速度,我對此進行了實測。做法是不倚靠任何物體站立並手持相機,開啟防抖功能,逐級減慢安全快門速度拍攝貼在牆上的印刷品,每級拍攝5張照片。
結果如下:使用安全快門時,5張照片全部清晰;減慢1擋快門時,5張照片全部清晰;減慢2擋快門時,5張照片全部清晰;減慢3擋快門時,2張清晰,1張稍模糊,1張模糊,1張花掉;減慢4擋快門時,1張稍模糊,1張模糊,3張花掉。看來在我的手中,它最多能減慢3擋安全快門速度。
圖41:防抖測試照片的原大截圖。
我們的觀點:
本文主角是世界上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支內置了防抖功能的恆定大光圈全畫幅標準變焦鏡頭,除此它還提供了環型超聲波馬達、全時手動對焦和防潮防塵設計等,將現代鏡頭的各種高新技術集於一身。加上十分出色的成像品質,它完全能夠躋身於第一流鏡頭的行列。因此它剛一問世,即榮獲了本年度的EISA歐洲最佳鏡頭大獎。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騰龍要想在職業和專業攝影圈中樹立口碑和佔穩一席之地,僅憑本文主角是遠遠不夠的。
讓人欣喜的是就在本次測試即將結束之時,騰龍發布了最新版的90毫米微距和70-200毫米F2.8鏡頭,它們同樣將光學防抖、環型超聲波馬達、全時手動對焦、XLD超級超低色散鏡片、內對焦、內變焦、納米鍍膜和防潮防塵等各種先進技術和功能集於一身,具有和任何同類對手一爭高下的實力。
推薦閱讀:
※圓明園踏雪小憩 騰龍SP45mm F1.8VC試用※游騰龍洞※震撼騰龍洞
TAG:鏡頭 | 騰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