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1日,蘇德邊境德國一線集結了三個集團軍群(北方、中央和南方),共擁有7個軍(北2、中3、南2),4個裝甲集團(北1、中2、南1),三個航空軍(北中南各一),總兵力為300萬人,各種車輛60萬台,戰馬75萬匹,坦克3580輛,各種火炮7184門,戰機1830架。除此以外,南方還集結了羅馬尼亞第3和第4兩個集團軍。面對如此強大的兵力,蘇聯一點戒心也沒有是無法想像的。1941年1月開始,蘇聯就斷斷續續地得到了一些情報。二戰中最為著名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博士,就準確地向莫斯科提供了一系列的德方情報。蘇聯對他的情報將信將疑,但開戰後不久就證實了佐爾格的準確性。軍事部署上,中央集團軍群為德國最為精銳的部隊,德國顯然把直搗黃龍作為了主要目標。和德軍相對,蘇聯方面布置有10個集團軍共450萬人,具體部署為北方30個師8個裝甲旅,中央45個師15個裝甲旅,南方64個師14個裝甲旅。很顯然,斯大林判斷德國的主攻方向將在南方,以奪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及穀物為主要目標。雖然整體上有一定的防範,從整個部署看,蘇聯未能正確估計德國人開戰的決心和主要進攻方向。
為什麼?應該說,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德兩國關係是相當友好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蘇德貿易協定的簽訂等都是明證。除去瓜分波蘭,從1940年2月10日到戰爭爆發的41年6月22日,蘇聯賣給德國的貨物僅有據可查的就有穀物150萬噸,石油100萬噸,錳等各種金屬礦產2700噸。棉花的統計雖然不完整,但這16個月期間源源不斷地輸往德國確實不爭的事實。德國方面的統計雖然不如蘇方的完整,也至少有4億6700萬馬克的進口紀錄。同時,由於德國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一半的物資以賒欠的方式進口。戰爭爆發的6月22日當天,希特勒還欠著斯大林2億3900萬馬克。到這裡,或許大家都能夠理解為什麼蘇聯對德國開戰決心低估,以及把重點放在南方的原因了。作為資源缺乏的國家,德國的戰爭機器實際上依賴著蘇聯的物資。德國的「小嘍羅」中,只有羅馬尼亞還有些油田,不要說貿易禁運,斯大林只要一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要了希特勒的命。某種意義上,1941年6月22日以前的希特勒在為斯大林打仗。一戰後作為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長期遭受著西方的敵視。設想一下,一個野心勃勃窮兵黷武的德國槍口向西,對蘇聯何其有利!否則,無法解釋蘇聯在蘇德貿易中會如此的「大方」。寫到這裡,我自己都懷疑巨大的經濟依賴是不是促使希特勒對蘇開戰的一大原因?1940年法國被打垮,而德國不爭氣的海軍和空軍使得征服英國遙遙無期.長期的戰爭帶來的毫無疑問將是資源的巨大消耗,欠蘇聯的錢明擺著無力償還的情況下,乾脆把債主幹掉不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30分,「友好」的蘇德關係被一陣猛烈的炮火粉碎,「巴巴羅薩」計劃全面實施。和蘇聯這樣的大國開戰實為巨大賭博,當然是需要一定勇氣的。曼施泰因元帥(時為上將,後來晉陞)認為,最初的幾個星期給與蘇軍毀滅性的打擊為勝利關鍵。如果這幾個星期內不能以果敢的動作奪取蘇聯政治經濟中心,徹底打擊蘇聯的抗戰決心,那麼等於這個夏天德國就被打敗了。這麼大的國家是不可能被征服和佔領的,這是克勞塞維茨的結論。
最初的幾個星期中,德國取得了夢想中的結果,成建制的蘇軍被消滅。南方的基輔戰役,更是一舉殲滅蘇軍66萬(蘇聯方面稱為50萬)人,創下了世界之最。然而恰恰是在這一段時間,德國的弱點漸漸暴露。第一,隨著戰爭深入蘇聯國境,他們遇到了他們從來不知道的武器,T-34、KV-1和KV-2重型坦克。T-34坦克不但可算是二戰中最好的坦克,而且是最簡單最便宜,反過來說就是數量最大的坦克。KV-1和KV-2對德國人來說簡直是怪物,1800米的距離上炮擊,打中了也沒用。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們的出現總是能成功地沖入德軍坦克,最終被制服的代價就是德國坦克也被撞的傷痕纍纍。後來的莫斯科會戰更是第一次領略了「喀秋莎」火箭炮的風采。第二,隨著戰線的擴大,兵力不足的矛盾凸現。戰爭初期部署在前方的蘇軍戰機雖然大多被擊落,但後方仍然有至少1300~1500架有戰鬥力的新式戰機(蘇軍的原則,前線布置的大多為老式武器)。而整個東線德軍投入的戰機不過1800架左右,最高峰時也僅僅為兩千架,德軍一直沒有奪取過制空權。後來遠東紅軍能夠暢通無阻地增援前線,後方交通沒有受到德軍威脅為一大原因。同時,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中,只有中央集團軍群擁有兩個裝甲集團(古德里安和霍特),兩翼包抄保證了中央集團軍群在短時間內有最大的戰果。而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只各有一個裝甲集團,尤其是南方,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德國不能從羅馬尼亞發動進攻,攻勢偏於「左」;北方,因此進展相當不順利。實際上要讓閃電戰真正雷鳴電閃,德國現有的裝甲部隊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命令停止中路攻勢,將古德里安裝甲集團調到南線先發動基輔戰役消滅南線蘇軍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突出兩翼落後,已經是明顯的孤軍深入態勢。當然,南方的資源對德國也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寫到這裡,談談基輔戰役這個蘇德戰爭初期爭議最大的話題,德軍前方將領如古德里安等極力反對,認為直搗莫斯科才是正確的路線。實際上,莫斯科還是基輔,主張強攻莫斯科的最大基礎是假定攻擊能夠得手,同時攻陷莫斯科能夠摧毀蘇聯的抵抗意志。第一點能否成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41年8月底古德里安在晉見希特勒時極力主張並認為能夠攻克莫斯科,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大規模投入都是在莫斯科,莫斯科至少不會象古德里安想像的那樣被輕易奪取。德軍內部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也同樣有顧慮,那樣蘇聯只要把南線的部隊抽調過來,莫斯科附近就至少是200萬蘇軍。第二點更值得懷疑,拿破崙也曾經攻進莫斯科,不但未能摧毀俄羅斯人的抵抗意志,最後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逃了條命而已。進攻莫斯科或許有成功的可能,但風險大了點。作為對比,南方消滅掉的66萬蘇軍可是實實在在的收穫。
言歸正傳,接著談德軍的困境。嚴冬中德軍戰鬥力喪失是大家熟知的,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選擇夏季而不是春季動手,那樣不是離冬天更遠一點嗎?德軍在蘇聯遭受的「天災」並不僅僅是嚴冬,首先是秋雨。當時的蘇聯並沒有現代化的公路網,到處是「無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的土路。秋天雨季的到來,明顯放慢了德軍進攻的腳步。不但坦克,卡車也頻繁地陷入「泥將軍」的重圍,有時一天僅僅能前進5公里。躲開春天的雨季是閃電戰之所以能閃電的重要原因。同時由於蘇聯鐵路鐵軌寬於德國鐵路,即使在蘇軍未能破壞鐵路橋樑的情況下,德軍也必須將其重新整修才能使用並得到後方的補充。另外蘇軍雖然未能進行有組織的抵抗,零星的抵抗一直沒有中斷過,對德軍的後勤補給也是嚴重的威脅。前線的裝甲部隊得到的油料缺斤短兩並不少見,物資的運送可謂「粒粒皆辛苦」。蘇聯確實很慘,德軍也並不輕鬆。
最後,談一點對德國人也許是無奈的命門,人力資源的匱乏。
1941年6月到12月期間,蘇軍損失巨大,但德軍也已經「遍體鱗傷」。6個月東部前線共傷亡75萬,佔德軍總兵力350萬的23%左右。1941年底,德國國防軍司令凱特爾元帥親自列舉了以下的數字,(東線)一個月的損失(應該包含凍傷等非戰鬥減員)為15~16萬人,大會戰另行計算。通過各種渠道(傷兵複員等)能夠恢復9萬人強,就是說一個月凈損失6萬人以上。東線德軍什麼時候消失,是個算術問題。
為此,他強烈要求在後方徵集50萬預備役軍人投入東線,其中包括25萬退伍後從事軍工生產的老兵。「關於人力資源的『戰爭』此時開始,以後從未中斷。」
德軍或許能夠擊敗所有的敵人,卻永遠打不贏這麼一場拆東牆補西牆的「戰爭」。嚴寒的1941年12月,由於缺乏防寒設備德軍減員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集團軍群卻未能補充一個師。對面的蘇軍,卻補充了步兵30個師,33個旅,6個裝甲旅和3個騎兵師!蘇軍援兵大多為精銳的遠東紅軍,裝備未必強於德軍,但防寒上則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德軍的制式皮靴被芬蘭士兵們戲稱為「優良導體」。朱可夫元帥後來提及這一階段俘虜的德軍戰俘時說,他們的靴子裡面充滿了自己裝填的雜草和廢紙,遺憾的是,德軍靴子設計得太小,有限的裝填無法抵抗零下40度的寒風。1941年底蘇軍在莫斯科方向舉行了大反攻,當時的蘇軍未必很強大,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卻得不到補充的德國人顯然已經沒有還手的能力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前期拍攝用綠色或藍色幕布?
※少見的二戰前期日本女人的照片(很難找)
※更年前期 3大預警信號
※雜議清前期
TAG:戰爭 | 蘇德戰爭 | 前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