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水,老子哲學的人格底蘊》有感

閱讀《水,老子哲學的人格底蘊》有感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談及老子,往往都會想到「無為」和「無不為」。至於到底該如何理解這些話,卻見仁見智。我是在多次閱讀了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之後,閱讀了這篇文章。

老子的「水」集「道」的所有特徵於一身,他將具備天性物性的「水」,與人的心靈相結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從而表現了老子富有哲學底蘊的理想人格。

老子眼中的水有七種善性:「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八章》)在老子看來,人的行為應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應像水一樣善納百川而深沉淵默(心善淵),品德應同水一樣能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應如潮水一樣準確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應如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應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善於把握機會,應時而動、應時而止(動善時)。只有這樣才能「夫唯不爭,故無尤。」 學習亦可如此,靜中求以深入觀察,探究動之根本。

「柔」是老子理想人格的一個重要特徵。水無孔不入、充盈於宇宙萬物之間,「滴水穿石」便是最好的例證。「柔」體現了一種韌性,只有具備韌性的人,才能夠屈伸自如、遊刃有餘,人生只有後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而這種退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更好的進。這種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思想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形象體現。「柔」是後退,是「無為」,但它能克強,這便是「無不為」。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下」有兩層含義:一是謙虛包容的意思。具有謙下品德的人,才能招能聚賢,從而成就自己的偉業。二是道德約束力的意思。水往低處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也是客觀規律所致,它不是主觀能動作用的結果。如同人生活在社會裡,就必然要受到特定社會道德的制約。如果沒有「下」的約束,水會無形漫流而永遠不會成江海。所以,順從的「謙下」便是一種道德的修養方法。它表徵著人格逐步完善的一面,體現了老子「無為」的德行。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老子·十五章》)

虛靜是老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即寧靜安詳是浮躁的主宰。只有安靜於自然才會使人生親善之心;只有臨事冷靜,才不至於手足無措;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凝靜淳樸、謹嚴審慎。同時,虛靜也是涵養修持方法的核心。

我們從「水」的特性中,可以體味到老子「無為」的真諦,我們從「無為」的追求中更可以觀照到老子的榮辱之心。

老子的「榮」,重在對外在的聲名利祿的批判和超越。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呼籲人們要看淡名利、超越名利,復歸自然。「水」的「謙下」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虛名」認識的覺醒。

「知足」是老子榮辱觀的另一個表現。所謂「知足」就是不要為名利所累,不貪婪,不妄得。「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與人不爭,謙沖貴柔,避免紛爭,從而遠離困辱,遠離不幸,獲得生命的長久。老子認為,執著於世俗生活中的「榮」與「辱」都會使人迷失本性,挫傷人的尊嚴。「榮」是外在聲名的獲得,「辱」則是聲名的丟失。想得到好名聲,心自然靜不下來;得到了怕失去,心還是靜不下來;一旦失去了,心更靜不了。

品味老子的「水」的哲學,不僅僅是為了掀開老子思想的神秘面紗,而且是為了更方便地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歷練對於生命的思考,在老子的思想中升華自己的人生感悟。推薦以下幾本著作供大家閱讀。

  佳作鏈接:

  1,《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龔鵬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周易)經傳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廖名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

推薦閱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有任何正面意義嗎?
出生時辰決定人格特質
右撇子學會用左手是怎麼樣的體驗??
學佛人也會有人格面具與陰影嗎?學佛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面具與陰影嗎?兩者和世間八風八法有關係嗎?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從花的意象看朱淑真的人格魅力

TAG:閱讀 | 哲學 | 人格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