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系列講座.《神奇的漢字》

2014年3月14日,碧泉講壇.文藝專題講座.中國傳統文化系列.《神奇的漢字》在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舉行。主講人:周宗岱。

傳統文化系列講座

  神奇的漢字

 --講稿--

                      周宗岱

中國為什麼會成為這麼大一個國家

幾千年來,總總是分裂了,又統一起來,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大國。

東周 分裂為春秋.戰國(共548年)——至漢統一;

西晉 分裂為南北朝(共272年)——至隋統一;

唐  分裂為五代十國(共50多年)——至宋統一;

民國 軍閥割據——抗日時基本統一。

在每個中國人心目中,分裂是不正常的,是亂世;統一是正常的,是治世。只有統一,人民才安寧、幸福,國家才富強。

國家必須統一,這個意識中國人非常強烈。

中國與歐洲的比較

中國 面積 960萬平方公里。

歐洲 面積 106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大一點點。

中國 人口 13億。

歐洲 人口 7.3億,——比中國少得多。

但是歐洲現在是45個獨立的國家與地區。幾千年來,統一了又分裂,統一了又分裂。

歷史上,歐洲幾次有統一成大國。

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大帝國;

奧斯曼大帝國;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

歐洲人每次被統一,都是被迫的,都有亡國感,堅決尋求獨立。

為什麼?

同樣的文字,同樣的語言,必然有同樣的文化傳統,就有相互的認同感,歸屬感。這樣一個民族就不會分裂,就追求統一。文化是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不同文字,不同語言,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互相視作外人,這就必然追求各自的獨立,即使被強大的武力(強力)統一起來,稍有機會就分裂了,獨立了。——沒有文化的向心力,只有離心力。

看看二戰以後:

蘇聯分裂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

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

不同語言文字,不同文化,極易分裂。

而東德、西德,北越、南越,統一後就穩定了。語言文字相同,追求統一。

一個國家統一或者是分裂,從長久來看,決定的力量是語言、文字、文化,不是武力。

所以,對於台灣的回歸,我非常樂觀,一樣的語言、文字,一樣的文化,分裂只可能是暫時的。台灣的回歸不過是時間問題。

決定中國成為統一的大國,最根本的力量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石是文字。

優秀而神奇的漢字

 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漢字已經相當成熟,留下了大量的甲骨卜辭。

很多古籍、《史記》、《漢書》、《淮南子》等等都提到,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淮南子》:「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因為漢字泄漏了天地造化之秘。

甲骨文還不是最早的漢字。

《荀子》:「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可見倉頡之前已經有了文字。

半坡遺物(仰韶文化)就發現了很多刻在陶器上的文字元號。郭沫若肯定為中國文字的起源。這是6000年前的遺址。

文字,是人類必不可少的記言記事符號,使語言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漢字出現得這麼早,周邊沒有其他的文字出現,這種文字又極適用,只能都採用它,用同樣的造字方法去造字,漢字便越來越多。因此,從中原到南方,這種文字成為通用的文字。文字又反過來影響語言的發展。中國各地語音不同,詞句、語法,其實是一樣的。

共同的文字,奠定了共同的文化。

春秋戰國政治上分裂了548年,文化上卻始終是統一的。

有人歌頌秦始皇,說他「統一了文字」,這是冇腦殼的說法。史籍中,孔夫子周遊列國,蘇秦合縱,張儀連橫,樂毅、吳起、孫臏、韓非子、衛鞅、李斯,這些人材都是這國跑到那國,做客、帶兵、著書,都不要翻譯,史籍中沒有他們要用翻譯的記載。大家想想,如果不是一種文字,一種文化,這可能嗎?秦始皇時不過是把當時的漢字標準化而已。

漢字是表意文字。

中國地方大,古代交通極不便,不同的地方語音完全不同,甚至互相聽不懂,表意的漢字,適用於所有說漢語的人,成了中國大地上的通用文字。

如果中國文字也是按語音造字的拼音字母,那在中國大地上會有很多種文字出現,必然發展成為不同的文化,最後形成很多獨立的小國,就像歐洲那樣,合攏來又會分裂,合攏來又會分裂。

漢字,本身的優越性,使它成了無可代替的文字,也就使廣大的中國文化始終是統一的。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原,也不能不用漢字,接受漢化。

像晉以後的五胡曾佔據中原,都不能不用漢文化。北魏孝文帝,更是主動地漢化。今天,我們可以在河南龍門石窟、山東泰山經石峪等地方,看到北魏、北齊的遺迹,都是漢字。

後來的蒙古人建立元朝,滿人建立清朝,都少不了漢字,漢文化。甚至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都接受了漢字,然後創造出自己的日文、朝鮮文。

有一段,韓國人想搞「去漢化」,消除中國的影響。搞了一段,就發現自己給自己添了麻煩,他們的古籍全是漢字,丟了漢字,就會丟了自己的歷史。

日本更是大量的接受漢字,漢文化。現在到日本去,招牌什麼的都是漢字。他們搞書法是漢字,特別是篆刻,完全用篆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稱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文字出現得早是文明古國最重要的標誌。

我們來看看這幾種古文字的發展情況:

埃及文字:

埃及文字在公元前3500已經形成,最早是象形文(聖書),後來簡化成僧書(草體)和俗書。但是,埃及後來多次被外族征服,公元前332年,埃及亡於希臘。漸漸的,埃及文字僅存於廟宇中刻在石頭上的聖書。公元391年,羅馬皇帝下令封閉一切非基督教的廟宇,僧侶散了,埃及文字後來無人可識了。直到1822年,才被一個法國人破譯。

巴比倫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在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一塊(現在的伊拉克)。這是一種壓刻在一塊塊泥板上的文字,筆劃作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或釘頭文字。楔形文其實是這塊地方更早的居民蘇美爾人創造的,在公元前3500年就產生了,後來蘇美爾人被巴比倫征服了。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成為巴比倫王,在位40年,他使巴比倫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他編成了一部法典,晚年叫人刻在一個大石柱上,這個石柱留下來了。

《漢謨拉比法典》有282條,約8000字,很完備,是世界第一部法典,對巴比倫的強盛和後來的各國影響很大。這個石柱,就是刻的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

公元前3000年,印度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建立了哈拉巴城,前2500年左右創造了哈拉巴文字。

到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哈拉巴文明被破壞了,哈拉巴文至今無人能破譯。

公元前500—前300年,印度的雅利安人使用佉盧文。到公元4—5世紀,佉盧文又被梵文擠壓而消亡了。公元7世紀,形成了一種天城體梵文,尼泊爾等地至今還用。印度人現在已經在用拉丁字母了,梵文不用了。

腓尼基字母

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東岸,現在黎巴嫩、敘利亞那一塊稱作腓尼基,有很多城邦。腓尼基人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這就是歐洲文字的胚胎。

腓尼基字母演變成克里特和邁錫尼兩種線形文字,這是拼音字母。公元前1125年,多利亞人征服邁錫尼諸城邦,邁錫尼文明結束了。這一塊就是古希臘。

線形文字好寫、好認,不同語言的民族都可以用這套字母表達自己的語言。線形文字演變成古希臘文,又演變成拉丁字母(羅馬字母)和後來的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演變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等很多種文字。

說起這些古文字的歷史,我們會有很多感想,埃及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巴文、佉盧文,都很早就消亡了。這些文字的消亡,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民族被別的民族征服了,這些文字又並非優秀得無可代替,後來的統治者就採用了別的文字,這種文字就消亡了。不僅僅是文字,民族也融化了,消亡了。埃及最終被阿拉伯人征服,原來的埃及人只剩下一個很小的部落;古蘇美爾人消亡了;古印度的達羅毗荼人被雅利安人征服,淪為賤民的種姓,不知道是不是達羅毗荼人。

一個民族太弱,被人征服,是可悲的,文化被徹底剷除,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就徹底消失了。中華民族必須強盛起來,漢文化也不能被自己人西化。

腓尼基字母演變成為今天歐洲、美洲的拼音文字,這是因為腓尼基字母的優異性能,它可以適應種種語言,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都可採用這套字母。

漢字卻是從古至今一脈相傳下來的。很多甲骨文跟我們現在的文字沒有什麼不一樣,一看就認得。(圖例1、2、3、4)

幾千年來,漢字不曾斷裂,只有字體的演變。中國地方這麼大,甲骨文、金文、篆、隸、楷,直到今天的簡化字,漢字還是漢字,沒有別的文字可以取代它。

漢字太優秀,無法取代。

○漢字最美妙。

我在初中開始學化學,就有強烈的感受,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那麼多元素,一看偏旁就知道這是氣體,這是金屬,這是非金屬。讀什麼音,也不必去問。太妙了!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文字,可以做到這一點?

有一點漢字的知識,很多字根本不要學,因為中國現在的文字,90%是形聲字。一個字之中,有聲符,有意符,又表聲,又表義。有人說漢字太難記,其實很大一部分字太容易記了,甚至不要記,世界上還有哪種文字可以這樣!漢字的優點不僅止是易學、易記,漢字的表現力也特彆強。中國的文學,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寶庫,讀古人的文章,詩詞,我們常常為之心醉,一部紅樓夢,這麼多學者研究,其妙處千言萬語也解釋不盡。沒有表現力極強的漢字,也就沒有萬千氣象、奧妙無窮的中國文學。

漢字的形象最美

一部康熙字典,四萬多個單字,就是四萬多個不同形的文字元號,豐富無比,而又統一和諧。

拿西方文字比,英文只26個字母,排列、組合,重複又單調。再看看日文,日文是運用漢字發展成的,加了一些自造的假名符號,一看就是兩種文字的拼合,並不和諧。不是我說它不美,日本的書法家也認為日文不如漢字美,他們搞書法藝術總是寫漢字,刻印必用篆字。

漢字的書寫,成為了專門的書法藝術,百玩不厭,越寫越有味,發展成為篆、隸、真、行、草各體,種種流派,風格。是漢字形象本身的無比豐富性,給予了書法發展的廣大空間,別的文字,沒有這個空間。

漢字的音韻美。

大家不妨在看電視時注注意,中國人講話真好聽,有音韻,有節奏,抑揚頓挫,對比西方人講話,咕噥、咕噥、咕噥,單調得多。

特別是古人寫文章,講究平仄、韻律、對仗,讀

起來是音樂。詩、詞就更不用說了,本身就可以吟唱,這是漢語的特點,也是漢字提供的可能性。

漢字表現力強,因此簡單而又準確。

我不懂外語,無法用外語來對比,但是看到產品說明書,圖片說明之類的文字,同樣的內容,總總是中文字數少,占面積小,外文占面積大。聽外交場合中的口語翻譯,講中文要比講外文的時間少(短)得多。表達同一個內容,中文所需的空間、時間比拼音文少得多,就說明漢字的表現力更強。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中國人腦子轉得快,我想,漢語的優越性可能是一個原因。因為漢語更省、更快、而又準確。中國人思維的工具好!

這麼神奇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起了重大作用的文字,竟然有些人不清白,他們要全盤西化,連漢字也要改成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說漢字難認,不科學,不能用現代化手段作信息傳遞……

漢字拼音化是行不通的!漢字同音字特別多,我翻《漢語大詞典》,幾十、幾百個字,語音完全相同,拼音化以後變成一個樣,怎麼分得清?而且,拼音字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語音必須相同,但是我們一個湖南之內,有多少互相不懂的語音!緊挨著湘潭的湘鄉,他們好多話我就聽不懂,拼音化怎麼得了!普通話推廣了這麼多年,在座的各位有幾個講得標準?市京劇團招的本地演員,培養好多年,幾句台詞還是過不得關。如果按語音拼寫文字,那怎麼得了!

拼音化行不通!中國之大,無法統一語音;同音字太多,無法分辨,這是不可解決的根本問題。拼音化是行不通的,作注音字母用當然可以。

現在,幾十年過去,電腦的普及,證實了漢字是信息傳遞最快的文字,用陳橋五筆打字,真是快得嚇人!

看起來,不會有人再提出漢字要拼音化的蠢話了。

○六書

漢字的造字方法,非常有味,古人歸納為「六書」。六書之名,《易經》中就出現了。東漢的學者班固、鄭眾,許慎三家的說法,大同小異,次序不同。

六書是: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圖例5)

如果你要表示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象形就不好辦了,於是就造出了示意的字。指事、會意都是示意性的。

《說文解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易見,『上』、『下』是也。」(圖例6)

會意

《說文解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利用已有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就成了一個表義的新字。(圖例7)

形聲

《說文解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將已有象形、表音的兩個字元組合。元素周期表中,絕大部分元素都是形聲字。(圖例8)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氟、氯、溴、碘、氫,

鉀、鈉、銀、汞、金,

氧、硫、鋇、鎂、鈣,

鉍、銻、氮、磷、砷。

轉注

《說文解字》:「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字要有三個條件:部首相同;聲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或相近。(圖例:老、考,頂、顛。)

《說文解字》:「頂:顛也,從頁、丁聲。 顛:頂也,從頁,真聲。」

李忠初先生《漢字基礎知識》說:「轉注是一種造同義字的方法,它要求在原有字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表音成分,創造出新的同義但不同音的字來。」如『父、爸』、『舟、船。』

假借

《說文解字》:「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沒有這個字,借用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借用的字,可以不同部首,意義要毫無聯繫。

假借並不產生新的文字元號,而是使某個文字元號有了新的意思和用法。

如「汝」、本義是水名,借用作「你」。

「參」,借用作 「三、叄」

才、材、財、裁,常有借用。

造字「六書」,概括了造漢字的方法。漢字的發展方向是向抽象的符號化、簡省易寫發展,向表音發展。漢字信息化傳遞很好地解決了,成為了最適合現代化的文字。我們為偉大的傳統文化驕傲,為神奇的漢字驕傲!

  謝謝大家!謝謝!

關鍵詞:

○漢字是漢文化的基石。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屹立幾千年,其凝聚力是文化。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是唯一使用至今、充滿活力的文字。

○漢字是唯一適合漢語的文字,不可能用任何其他文字代替。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形美、音美、表現力強、精確、簡省,而且最適合現代化信息傳遞。

○漢字的造字方法是「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推薦閱讀:

江夏淵源遠 秀篆世澤長 江夏黃氏秀篆大宗祠「燕翼堂」戊戌春祭
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及特徵芻議
映客直播傳統文化奇門遁甲算命
畫成應遣一生愁
常有師祖親傳弟子心意六合拳大師武玉珊論心意拳練法及用法淺解

TAG:文化 | 漢字 | 傳統文化 | 傳統 | 神奇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