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的四項基本原則 (一)完整性(下)
學習佛法的四項基本原則
(一)完整性(下)
文/大象法師
根據錄音整理文稿,雖有刪改,若有錯誤,請大家見諒!
前面講了修學佛法的完整性的上半部分,接下看完整性的下半部分。
從境、行、果的角度來理解佛法的完整性
還有一個分類可以說像是橫向的一個框架,叫境、行、果。這個境是境界的境,外境的境,這個境如果套用我們現在的理論,大約相當於現在哲學裡面所說的世界觀,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宇宙或者世界裡邊,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是怎麼產生的,這些問題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很遙遠,可能會說我管這些幹嘛呢,我反正種地幹活,這個世界怎麼來的關我什麼事?所以一般的人不會關注這些問題。但是恰恰這些問題是最重要的,不要說我們學佛法了,可以說世間的學問,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歸根結底都要探討這些問題,佛法裡邊就像剛才我們說的三時判教,主要也是從這個境學來講的,從小乘到中觀再到唯識是怎麼解釋這個境學的,包括後來所謂的如來藏思想,中國的天台、華嚴、禪宗,都特別提倡的如來藏思想,其實也是一種境學,有點類似於哲學裡本體論的一種學說,也是一種境學,這個你沒必要非得去說哪個對哪個錯,他可能在思辨的深入和理解的程度上有深淺,但是你千萬不要輕易的去說小乘錯了,或者是如來藏錯了,為什麼呢,因為每種學說,每種境學,或者說每種世界觀,都是佛陀說的,如來藏也是佛說的,《勝鬘經》、《如來藏經》、《楞伽經》等等,都是佛講的,那佛為什麼要講這個學說,他肯定是針對一部分人,一部分適合接受這個學說的人,讓他接受了之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破法執,或者說能夠讓法執減輕一些,這個理論有這樣的功能,那它就是合適的理論,不要輕易的說它是對還是錯,這是境學的內容。
然後果學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我們學佛歸根結底是為了什麼?肯定不是像現在很多雞湯類的書說的,說是我們要好好過日子,讓你獲得幸福,讓你跟朋友合作愉快,甚至怎麼把日子過得小資情調一些,學佛肯定不是為了這個。佛告訴我們學佛不是為了讓你日子過得更舒服,學佛是為了讓你修行之後脫離生死,再也不用過什麼日子了。因為在佛看來,現在我們不管怎麼活都是苦的,那我們要明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脫離生死苦海。那怎麼解決這些苦呢,通過兩個方向的努力,一是破我執,二是破法執。我執是怎麼來的?用唯識的說法,是你的第七識依第八識產生一個相分,然後對這個我相產生執著,就形成我執;那法執是怎麼來的,就是你虛妄分別產生的那些假相,把他當真了。我執破完了就是阿羅漢,就是經常說的入涅槃脫離生死,證人我空,那法執破完了就是證諸法實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知道佛有二德,一個叫斷德,一個叫智德,斷德就是斷盡所有煩惱脫離生死,這個以破我執為主,智德就是搞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搞明白諸法實相,最後親證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如果這兩個德圓滿了的話,那就是成佛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個終極目標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我們現在想成佛的話,不要說想成佛了,想證個初地菩薩估計這一輩子都是沒什麼希望的,除非你去學一些浮誇風、大躍進一樣的佛法,告訴你找個喇嘛摸摸頭這一生就可以證得幾地,這些其實都是瞎胡鬧,真實的來說我們這一生想證聖者是不太可能的,大家知道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都才是初地菩薩,世親菩薩是加行位,提婆菩薩也是加行位,玄奘大師、智者大師這樣的祖師連加行位都到不了,我們這輩子想超過他們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吧,那我們這一生就要設定這一生的目標,比如像學凈土的,說我們往生極樂,好好的熏習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到西方極樂凈土,或者是往生到東方琉璃世界,或者是往生兜率天,或者是往生任何凈土,甚至於你如果去不了凈土,你保持一個人身,求個人天福報,生生世世盡量能夠不墜三惡趣,一生一生的能碰上佛法,一生一生的能有一點進步,那也是一個很好的目標,這是這一生的目標了,那我們現在學佛法,比如大家現在讀佛學院,幾年之內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有的法師可能會覺得我要用幾年的時間好好練練禪修,有的法師可能會覺得我要用幾年時間好好深入戒律,有的法師可能覺得我用幾年的時間把教理盡量的深入一下,這都是很合理的短期目標。也就是說終極的目標是成佛,你這一生的中期目標可能要往生,那這幾年我們要有一個具體的短期目標,這些目標的合理設定就是果學,這個果學有點類似於現在人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後呢,圍繞著果學展開的是行學,現在很多人喜歡說我念佛就行了,或者是我打坐就行了,其實這都是一些具體的法門,當我們說到一些具體的法門的時候,你會發現,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不是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他只是一個法門,比如念佛法門,如果對三時教法這樣的一個架構能清晰完整的把握了,或者從境、行、果這樣的整體架構來對佛法有所把握了,然後你再來念佛,你就會很明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事半功倍,非常有效果,但是如果你沒有對佛法有完整清晰的把握,只是揪住一個念佛或一個什麼樣的法門在修,就很容易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那可能會事倍功半,當然天天念佛肯定也有好處,肯定有作用,但是可能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所以你要對佛法有一個完整把握,這個是很重要的。
舉例說明如何設定自己的修學模式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情況,大家知道,律宗有幾位非常著名的祖師,一位是道宣律師,我們現在一說到道宣律師,直接都尊稱他為「律祖」,道宣律師就對自己有一個定位,設定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修學體系。你能夠有一個對境、行、果的把握之後,你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設定修學體系了,這個不能靠別人告訴你,別人未必那麼了解你,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最了解自己。那道宣律師給自己設定的修學體系是什麼呢,首先在境學來說是「教在唯識」,道宣律師也是學唯識的大家知道吧?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前他就學唯識了,所以玄奘大師回來翻譯經論的時候,他興高彩烈的去幫忙翻譯經論去了,他在教理上是學唯識的,通過唯識的法義來理解世界是怎麼回事;然後呢,「行在毗尼」,毗尼就是戒律,他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是側重於學戒、持戒、弘揚戒律的,這個作為他一生修行的主要方式,那果呢,叫「果歸凈土」,道宣律師求生的是兜率凈土,是要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跟彌勒菩薩學法,然後等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做常隨弟子,這是道宣律祖給自己設定的境、行、果的修學體系。
後來到了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元照律師,就是對南山三大部做註解的那個元照律師,他也是律宗非常重要的祖師,那麼元照律師給自己設立的境學是「教在天台」,他想我要搞明白這個境學,搞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我以哪個方面的理論作為學習方向呢,我學天台,天台也有解釋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的很完整的理論,他學天台來解決境學上的問題,然後行學上他跟道宣律師一樣,因為都是律宗的祖師,所以「行在毗尼」,修行方法上還是著落在持戒,然後呢「果歸凈土」,他這個凈土是西方極樂凈土,要去阿彌陀佛那邊,所以大家看看元照律師的傳記就知道,他同時也被看作是弘揚凈土的高僧。
到了民國的時候,我們說到弘一大師,這個大家就更熟悉了,從道宣到元照再到弘一大師,這是律宗影響最大的三個祖師了,弘一大師呢,「教在華嚴」,弘一大師曾經在福建找到了《華嚴疏鈔》,然後印了二十套保存了下來,弘一大師要解決這個境學問題呢,他是學華嚴,華嚴也有它的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然後「行在毗尼」,還是持戒,我舉的例子這幾位都是律宗祖師,然後果呢還是「果歸凈土」,他那個凈土也是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他也是在境、行、果三個方面搭建起了自己的修學體系。
那麼這些祖師為什麼能夠按照自己的情況設定出這樣的修學體系來呢?就是因為他對佛法真的有了一個完整的把握,而且把握得很透徹,所以他才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設定最適合自己的修學模式。還有一位是我們的正果法師,一九八七年圓寂的,圓寂以前是北京佛協的會長,老一輩的法師裡邊正果法師是大家都很尊重的,在德行學問上沒人能說他有什麼瑕疵,他是四川人,他是「教在唯識」,他也是學唯識的,教理上也是用唯識來解決自己的世界觀問題,「行在禪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禪修為主,正果法師有一本《止觀講義》,他留下三本書,一本叫《禪宗大意》,還有一本《止觀講義》,還有本《佛教基本知識》,他在禪修止觀上還是很有功夫的,然後呢,他也是「果歸凈土」,他跟道宣律師一樣,也是求生兜率見彌勒菩薩,你看他也是有這樣的一個修學體系。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這個佛法的完整性?大家看看這些祖師就知道,我們能從完整的架構上對佛法有一個理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不然我們可能學了很久的佛法,但是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究竟在學什麼,自己都沒辦法給自己一個定位,那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要對佛法有個清晰的架構上的掌握,進而能夠根據自己的根性來設定適合自己的修學體系。這是我們強調的第一個原則,稱為學習佛法的完整性。
推薦閱讀:
※10所世界頂級名校在線免費機器學習課程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8集】
※如何高效學習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轉)學霸可以有多霸
※學習中醫並不難 劉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