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千年石刻藝術的絢爛輪迴!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2002年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神聖殿堂。 而寶頂山石刻在三山石岩相連的一個馬蹄形山灣內山彎里,拾階而下,才能得見。經歷年考證,寶頂山摩岩造像開創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為南宋密宗一代大阿闍黎趙智鳳以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為宗旨,盡畢生之力,慘淡經營七十餘年營建而成的,所謂的大足石刻 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五山」)最為著名,是繼公元5世紀和7世紀前後(魏晉至盛唐時期),中國北方兩次造像高峰逐漸走向衰落後,中國後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是繼敦煌之後第二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石窟。

此寶鼎非彼寶頂

進入大佛灣,首先看到的是兩尊道教的雕像,右邊是李耳與伏虎山君同塑一窟,兩邊的楹聯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鎮橋頭」。

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均頭著化佛花冠,身穿天衣,胸佩瓔珞,石刻的衣裾,竟然輕柔如絲綢。它們跌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各異,持物不同;神態不一,各有所思。所坐的石台,乍一看,竟似木製,顏色紋路惟妙惟肖,幾可亂真。壁間還襯刻著雲山霧海,樓台亭閣,幽泉怪石,青竹花鳥,寧靜中顯出勃勃生機。

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卧著一尊雄獅。獅子在佛教中起著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徵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

牧牛圖,全長三十米,是罕見的長卷式組雕,看似講的是一個孩子跟淘氣牛的故事,與那些雕刻手法精美的佛像相比,雕刻刀法粗獷,很有山野情趣,在這樣一個充滿莊嚴的佛教氣息的聖地里似乎很不搭調,聽導遊小姐講完了,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禪宗教育,強調的是自悟,講求禪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用具有「人性」的耕牛比喻成為「禪思」的對象。

「馴服」與第六組「無礙」並列。兩個年青的牧人手握韁繩並坐在一起,正親密地攀肩說著悄悄話。左邊的牧人說得滔滔不絕,舌頭都頂出來了。右邊的牧人聽得喜笑顏開,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攏了。他們到底在說什麼呢?左邊的牛也悄悄地湊過來,豎著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聽哥倆兒的秘密。這個造型極為生動,據說平常大伙兒說的「吹牛」就是得之於此吧。右邊的牛好象對主人的秘密並不感興趣,它安靜地跪在一旁飲水。在這裡,牧人和牛的關係已顯得輕鬆、和諧。牧人雖然還手握韁繩,但已經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這說明對心性的馴化已達到無拘無礙的程度,清規戒律的約束也正在趨於淡化

從左到右,第一組叫「未牧」,看似一頭倔強的牛非要衝出圍欄,後面的牧人拚命雙手緊拽韁繩,將它拉回。佛家認為,人的心在未經過調服之前,就跟未經過馴服的牛一樣桀驁不羈,很容易隨外界的干擾而波動,就像沒有涵養的人遇到一點小事也會暴跳如雷,無法自控。第二組叫「初調」。在牧人的強制和鞭策下,牛雖然並未顯得馴服,但頭已經開始勉強轉過來了。這比喻在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下,放任頑化的心性開始得以收斂;第三組叫「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牽牛,左手揚鞭,正驅牛下山,牛已能勉強順從人意。旁邊的頌詞寫道:芳草綿綿信自由,不牽終是不回頭,雖然牛是知人意,萬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貪執頑化的心性雖然受到制約,但還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可惜牛頭損壞,上面的洞,是曾經試圖修復留下的痕迹。

未完工的十大明王像,據說是因為戰亂,所以遺留下這組未完工的石刻,儘管如此,它為我們展示了當時的藝術家們如何開方、粗鑿、細鑿等的雕刻工序和製作過程,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呢。

六道輪迴圖。圖中挺立無常大鬼,橫眉怒目,口銜手抱一個巨大的輪盤,展示了人世輪迴,因果報應。輪中心是行者像,胸際放出六道光帶,把輪盤分成六葉。內圈6個圓龕,刻天、人、神、畜生、惡鬼、地獄的「六趣」輪身像。中圈18個神龕,表現生老病死等各種人世間的痛苦。外圈18組圖,再現了個體在畜生和人之間的轉化。外面兩對轉動輪盤的,分別代表貪慾和愛欲,據說就是這二者,才讓人世有了痛苦的輪迴。

華嚴三聖像:中間是盧舍那佛,左文殊,右普賢,三像頂天立地,大氣磅礴。尤其令人驚異的是,文殊菩薩手中所託的寶塔,足有一米八高,重達二噸,令人咋舌。它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導遊說:像撐弓似的袈裟,和寶塔正好形成堅固的三角型支撐,並將重力引向地面。好幾百年前,就能成功運用建築力學的原理,營造出這樣神奇的效果,實在讓人不得不佩服。

華嚴三聖像

文殊菩薩手中所託的寶塔,足有一米八高,重達二噸,令人咋舌

寶頂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導遊說,這尊雕像說的是:釋迦修行圓滿,從生老病死以及各種慾望憂慮的苦海中解脫出來,進入「不生不死」、盡善至美的理想境地。卧佛釋迦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釋迦面前從地里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皆作悲慟狀。佛龕中部設供品台,香爐雲煙繚繞升至崖檐,化作祥雲,其上玉立佛母及眷屬女像9尊,手捧香花水果,迎接釋伽聖靈。

大凡宗教中的聖人都愛給自己杜撰一個離奇的降生故事,以示自己天生與眾不同,釋迦牟尼也不例處。佛經說,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進入她的右腋,於是她便身懷有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娘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見園中好鳥鳴歌,清涼靜爽,便入園小憩。她抬舉右手摺花之時,釋迦太子即從其右腋鑽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雲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於是兩位金剛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龍奮飛,噴吐冷暖二泉為太子洗禮

孔雀明王,很華麗吧

最上面那一排造像是釋迦牟尼的母親聽說了兒子涅磐的消息,帶著他的妻子和眾家眷從天而降。看到卧佛前曲折蜿蜒的小溝了嗎?古人在造像之前,竟然巧妙地利用了這個所謂的「九曲黃河」,解決寶頂山石刻在排水方面的難題。所謂大足也得之於釋迦牟尼留下的大腳印。

這裡雕像的表情深深吸引了我

這座群雕再現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從懷胎守護,到痛苦生產;從辛苦把尿,到為兒洗衣;從送兒離家,到為兒婚配,以至「百歲唯憂八十兒」。10組雕像,連環畫似地展現了父母為子女操勞憂心的情景,形象生動,感人肺腑!

整組造像從新婚夫妻在佛前祈求嗣息開始,細緻地刻畫了,媽媽用心保胎以及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辛苦,孩子降生後,舉家歡喜、 媽媽吃著粗茶淡飯,把好吃的留與孩子,還有寶寶尿了,媽媽把孩子移到乾的地方,自己睡在濕的地方,然後孩子大了,父母殺豬宰羊熱鬧地辦婚事,承當殺生的惡業

講講上面的故事。從左下方看,有一男一女持杯捧壇,正在勸一和尚飲酒。酒香誘人,和尚心裡想喝,但又怕犯戒,所以側著身子,手半伸半縮,想接又不敢接,其形象極為生動有趣。左下方講的是,勸酒男子被被反綁著,有一鬼卒正抓住他的腳踝,舉刀砍其膝;那個勸酒的女子則被拔舌,剜眼、砍手、截足,令人怵目驚心;右下圖講的是人們酒醉後的醜行,其中有一個青年男子酒後亂倫,殺戮其父,淫匿其母,還有丈夫喝得酩酊大醉,痛打其妻,當父親的喝醉了,不識其子,兄長喝醉了,不識其弟,仰坐於地,正在破口大罵錢去攙扶他的弟弟,姐姐喝醉後步伐蹣跚,妹妹上前摻扶,姐姐撕扯其衣服。告誡眾生:酒本無性,酒後會亂性,故當戒之。絕對是形象生動的「戒酒圖」哈。

這個地獄變相講的是地獄的故事,看完了心裡惴惴然!主旨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舉者死後自然是進入極樂世界,而為惡者,死後逃脫不了十八層地獄的酷刑,有著懲惡揚善的警示。

這個似乎應該是一個公德簿,最大的這個佛像就是趙智鳳的師父柳本尊的塑像,其缺耳、少眼、斷臂的苦修來勸化世人。雖然不理解這種方式,但很感激趙智鳳能夠主持創建了這樣一個地方,把佛釋道三家的教義闡釋得生動有趣,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用這樣的方式刻畫出來,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和教育精品。

很多時候光顧了拍照而忘記了導遊說了些什麼,很遺憾!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和形式規律,內容貼近生活,有著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在審美上,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要求。在表現上,突破了宗教雕塑的舊程式,創造性發展出神像人化,極富中國特色。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影響了後世,這也是它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7)[轉載]六十甲子輪迴與天地時空運轉(中)
凡夫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383C
佛陀法語:當知輪迴,愛為根本(圖)
《生命的輪迴》
妄想執著造輪迴

TAG:藝術 | 輪迴 | 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