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朝野·俠義·情仇 --- 細數明朝那些事兒

不久前還在為清宮斗、穿越劇痴迷瘋癲?轉眼間早已是大明的院線!一樣的江湖,不一樣的視點,一樣的亂世,不一樣的趣史,"那些事兒"帶你夢回明朝。

  時光網特稿 這個8月的大銀幕,《白髮魔女》與《綉春刀》似乎還上映塵世中的愛恨情仇幻化為銀幕中的刀光劍影,透過幾百年的歷史迷霧,明朝向我們走來。 從朱元璋定天下到崇禎帝失天下,多少英雄男神馳騁沙場,多少變態公公禍害公堂。忠臣、良將、宦官、閹黨……隔著清軍入關的鐵蹄望去,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留下了太多的話題供我們回味,太多的故事供後世演繹。 就在朝野中上演"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的同時,明朝百姓則演繹著"you try you die I"m so high"。明朝中後葉,得益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市民文化空前強大。雖無大媽廣場舞,但有大批段子手,將才子佳人、江湖八卦紛紛編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世俗小說之中,四大名著中也有三部是成書於明朝,更有如"窮游達人"徐霞客者以一本旅行攻略傳世後人……這些都宣告著通俗市井小說已正式接棒唐詩宋詞等嚴肅文學,穩坐大明子民休閑娛樂的第一寶座。更為重要的是,明代通俗小說一脈發展到後世,從中脫胎出了至今影響力最大的一枝——武俠文學!當代的武俠四大家"金古梁溫"的眾多作品都將故事背景設於明朝。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自嗨吊炸天"的帥氣明朝。 到了明末,隨著宦官的專權、朝政的腐敗,大明的喪鐘終於敲響。崇禎似乎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大銀幕上,他卻成了無數導演的首選,票房號召力絕不遜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如果能參與票房分成,崇禎絕對能躋身福布斯富豪皇帝排行榜!皇帝也許無意,但亂世就是舞台。他豈能料到,自己的悲劇,為我們打造了可以瞬間秒殺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的末世情仇,供後世眾多文藝作品爭相演繹。  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眾說紛紜的朝代,留下多少軼聞趣事等我們挖掘,多少盛衰興亡讓我們感懷……就從10部明朝電影說起,

關鍵詞:飛魚服、綉春刀、教坊司

出處:《綉春刀》明末,大宦官魏忠賢專權,黨羽遍布朝野,他們內外勾結、排斥異己、廣收賄賂,崇禎帝下令捉拿、搗毀閹黨政權,《綉春刀》演繹的正是這一背景下的反貪打虎記。與此同時,片中的服飾道具相當考究,力爭還原歷史原貌。

錦衣衛盧劍星身著飛魚服,手持綉春刀

飛魚服、綉春刀:明朝公務員標配
與今天公務員的工裝、電腦一樣,明朝錦衣衛也有自己專屬的工作服和辦公用品——飛魚服、綉春刀。飛魚服是錦衣衛的制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是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是身份的象徵,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錦衣衛才能穿。漂亮帥氣的飛魚服融合了蒙古服飾的特點,將圓領、百褶裙相搭配更具有民族風情。綉春刀是錦衣衛的標準佩刀,輕巧、狹長、略彎,便於攜帶和中距離攻擊。因為外形看起來較陰柔,所以起名綉春刀。教坊司:明朝官二代少女的噩夢

教坊司妓女周妙彤

並非所有官二代都過著優渥的生活,那些父輩在政治傾軋中失敗的官二代,大多會淪為政治的殉葬品,劉詩詩扮演的周妙彤正是如此。不僅遭到抄家,自己也被送入了教坊司。"一入司門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教坊司正是無數官宦女兒的噩夢。 按照官方說法,教坊司是官辦的禮樂機構,類似於現在的藝術歌舞團。實際上它卻是官辦妓院,妓女來源主要是罪臣之妻女,而且一朝為妓,永不翻身。明代用服飾表明社會等級,當時規定教坊娼妓必須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親屬中的男性必須頭裹青頭巾、綠頭巾,這就是後世"綠帽子"一詞的由來。

關鍵詞:紅丸案出處:《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 時隔二十餘年,這個梁羽生筆下的凄婉愛情故事再次被搬上銀幕,儘管有林青霞珠玉在前,引得粉絲紛紛吐槽,但本片牽出了晚明三大奇案中的紅丸案,卻很值得研究,雖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卻也勾起明史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卓一航奉命帶紅丸入京進貢

紅丸案:史學家也難解的千古之謎 片中有一情節為武當派新掌門卓一航奉命帶紅丸入京進貢,這個紅丸可不是普通的藥丸。泰昌元年泰昌帝病重,李可灼進獻紅丸,自稱仙丹。泰昌帝服後死去,有人懷疑是鄭貴妃唆使下毒,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其間,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多。這件因"紅丸"引發的宮廷案件,史稱"紅丸案"。 紅丸到底是什麼,這也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有人認為是紅鉛丸,即春藥。春藥屬於熱葯,皇帝陰寒大泄,以火制水,才是對症下藥;有人認為是道家所煉金丹,用救命金丹來對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名利雙收,死了則算病重難救,李可灼很可能是這樣做的。三百年來,史學家設想了種種答案,但沒有一種令人信服,因此紅丸一案成了千古之謎。

關鍵詞:孫傳庭、吳又可、《瘟疫論》出處:《大明劫》

大明末年,流寇猖獗,瘟疫肆虐,眼看江山氣數將近,亡國關頭,個人命運如何抉擇?《大明劫》從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中截取一官一醫兩個真實人物,再現了明朝大廈將傾之際的社會橫截面。沒有華麗張揚的打戲,沒有堆砌視覺奇觀的特效,但它卻拍出了一股家國天下的情懷。

孫傳庭與吳又可的相遇

孫傳庭與吳又可:兵者與醫者的惺惺相惜

孫傳庭,兵部尚書,職稱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在體制內可謂位高權重,大權在握。

吳又可,本是名太醫,因看不慣太醫院爾虞我詐,放棄體制內的高薪俸祿,裸辭做一名行走江湖的游醫,一邊搖鈴行醫一邊窮游四方,如不是遇上飄零亂世,晚年寫《瘟疫論》的同時說不定還可以出本窮游攻略PK徐霞客。 這兩大主角都是真實歷史人物,並同處崇禎年間,但兩人是否有交集尚無定論。《大明劫》在尊重史實的同時又在歷史空白處巧妙嫁接、合理想像,讓二人在亂世中相遇。兵者與醫者,看似水火不容,但用兵與用藥,實為殊途同歸。孫面對內憂外患,吳面對瘟疫橫行,皆是在毀滅的邊緣,靠畢生所學與所信,奮力一搏。最終,孫傳庭因一己之力難以力挽狂瀾戰死沙場流芳千古,吳又可在控制住疫情後退隱水鄉完成《瘟疫論》流傳後世。「亂世蒼生,各有宿命」,不論是進而殉國還是退而著書,體制內外,他們都做出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黎民的選擇。《瘟疫論》:明代中醫留下的寶貴遺產

吳又可苦心研究治療瘟疫的良方

《大明劫》對吳又可及他的中醫理論進行了很好的介紹和推廣。吳神醫在治療瘟疫時,在沒有顯微鏡、沒有實驗室的條件下,運用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癘氣」學說,如今已被視作「中國醫學在傳染病研究上的一大步」,並能在三百多年前就認識到「隔離」治療的重要性,為後世醫學提供了寶貴財富,我們對抗非典及禽流感所運用到的「達原飲」正是源自他所著的《瘟疫論》。

關鍵詞:名妓、東林黨出處:《柳如是》

如果你看慣了宮斗戲的爾虞我詐和穿越劇的虐心三觀,厭倦了大片兒的炫目特效和小製作的粗製濫造,心浮氣躁、審美疲勞的當口,不妨沉下心來欣賞一下《柳如是》,在光影中邂逅秦淮八艷以及那溫潤詩意的明朝江南Style,感受朝代更迭之際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的際遇與情感。

才貌雙全的柳如是

名妓:亂世亡國之際,她們期待的,不過是一個暖男 本片對明代青樓的展示非常考究,如"花榜"就是明代妓女的選美大會,像科舉考試一樣評出"女狀元"、"榜眼"、"探花"。高等妓女也絕不是簡單的性工作者,天下聞名的「秦淮八艷」不僅擅長琴棋書畫,還見多識廣,能與社會各界名流談古論今,是絕對的高端名媛。柳如是正是八艷中最富才學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受到王國維、陳寅恪等大師級學者讚譽的藝妓。 只是亂世中,煙花女子被視為一筆特殊的資產,因為每一撥勝利者都需要美人陪襯,作為賤民的她們只能任憑命運擺弄,得到的大多是異性的消費和同性的不齒。儘管如此,這些風塵中的花朵仍然奮力地逆光飛翔,期冀著能有一個暖男向她們伸出援手。 因為希望通過嫁人洗白原罪,所以一旦從良,她們或恪守婦道勤懇侍奉、或血濺桃花以示忠貞,無一不努力向主流社會靠攏,甚至用生命換取社會的接納。影片結尾處,出現了懸掛房頂的白綾,在真實歷史中,錢謙益病逝後一個月,柳如是便懸樑自盡,給人生來了個乾淨的了斷。身為一介女流,她無法做國家的忠臣,卻可做殉夫的節婦,以慘烈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忠貞,正如影片結語,"用盡一生的時間,只為擦凈六根所沾染的塵灰。"

錢謙益不顧世人偏見與柳如是相戀

東林黨:王朝更迭之時,他們堅守的,不過是內心執念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人士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錢謙益便是其中之一。 江南名儒、南京國子監名師、東林黨意見領袖……這麼多的標籤加身,足可以彰顯錢謙益作為"社會公知"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他卻屢次挑戰大眾的"三觀"。原配健在的情況下以59歲的高齡用"匹嫡"之禮迎娶23歲的柳如是,這在當時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足可證明老先生愛文藝,更愛文藝女青年。隨後,他接受清廷拋來的橄欖枝北上任職,成為令世人不齒的"貳臣",因為老先生秉承"讀書人就是要傳承周禮,大明可亡而天下不能亡"的信念。 錢謙益、吳梅村、冒辟疆……縱觀明末清初這些東林清流之士,在官僚界他們最書生,在書生中他們最官僚。是歸隱還是入世?是做忠臣還是當叛賊?對於在王朝更迭夾縫中掙扎的他們來說,能否流芳千古無從把控,能夠堅守的不過是內心的執念。

關鍵詞:廠花、萬貴妃出處:《龍門飛甲》 與十九年前《新龍門客棧》一樣的畫外音,一樣的片頭曲,一樣的開場,不一樣的是《龍門飛甲》首開國內3D武俠電影先河。技術使大師筆下太虛幻境般的武俠世界得以具象化,但也讓人隱隱感覺,徐老怪當年那股泰山崩於前依舊談笑風生的豪氣、檯面上把酒言歡暗地裡劍拔弩張的張力都讓位給了新電影技術的應用。不過,在他的3D武俠夢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畫面。

廠花一出驚四座

廠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如果說《新龍門客棧》中最經典的人物是張曼玉飾演的風騷老闆娘,那麼《龍門飛甲》則成功塑造了陳坤版妖冶廠花。說道廠花,就要介紹一下「東西二廠」。「東廠」成立於明成祖時期,朱棣為鞏固政權,建立了東緝事廠這一新的機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東廠權力更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他們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就可以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都曾統領東廠。「西廠」則只是短暫存在過,是明憲宗成立的一個新的內廷機構,其勢力一度超越東廠,到明武宗時期被撤銷。 當時,民間有一句話描述提督太監汪直,"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可見廠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貴地位。身體的殘缺,讓他們在掌權之後,性格變得更加乖戾、囂張,也難怪每次電影中出現廠花這一角色,都配以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妝容與不可一世的態度。歷史上,廠花一出,震驚四座卻是世事啊。萬貴妃:專情憲宗一生摯愛 大家對張馨予飾演的萬貴妃都印象頗深,她與廠花暗通款曲、大玩曖昧,又心狠手辣,剷除所有懷孕的後宮女子。歷史上的萬貴妃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並無史料證明他與西廠廠督有私情,但不準後宮女人懷孕確有其事。

獨霸後宮的萬貴妃

其實,萬貴妃也是靠自己打拚的勵志女神。她4歲入宮(沒錯,你上幼兒園的年紀,人家已經去紫禁城上班了),做太后的宮女,19歲時成為2歲太子的保姆。"土木堡之變"後憲宗的父皇被困,叔父奪權,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裡,兩人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由於古代主子和侍女之間的特殊關係,萬保姆成了憲宗的母親、姐姐兼情人,在施展女性魅力的同時散發著母性的光輝,讓憲宗無法自拔。因此憲宗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冊封心愛的女人為皇后,儘管此時萬保姆已35歲高齡,但由於太后反對,只得封為貴妃。萬貴妃一生最大的痛可能就是自己的皇兒夭折,於是加倍謀害其他妃嬪的子嗣,在後宮中一人獨大。憲宗在位23年一直專寵萬貴妃,以至於萬貴妃病逝時,他也傷心過度一病不起,同年而逝,成了古代專情皇帝的絕佳代表。

關鍵詞:易容術出處:《劍雨》

《劍雨》其實是部褒貶不一的武俠片,部分影迷吐槽雷點的同時,也有很多影迷給予了它極高的讚賞。其實,它不僅有著刀光劍影的精彩,也有著文戲的細緻和感情戲的纏綿。而且還有一個獨特的看點,那就是明代易容術。

易容術:其實是個誤會

按片中所呈現,早在明朝,我國就已有整容權威,雄厚的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讓任何人面目全非。傳說中的江湖神醫李鬼手,幫助打算退出江湖之人做了無數次整形。儘管職業操守令人質疑,但他高超的技術依然能吸引八方來客。

李鬼手講解易容方法

一個老頭兒,一把刀,幾根蠟燭,"先用雲南蠱蟲,從鼻腔放入,以藥引之,讓蠱蟲以臉骨為食,削骨之後,劃開臉皮子,佐以金砧,順著肌理縫合,之後靜養三月,大功告成!"大變活人就這樣完成了。而且手術成功率相當之高:林熙蕾變成楊紫瓊,郭曉冬變成鄭宇盛,王學圻飾演的轉輪王,更想進行私密整形變成真正的男人。

詳細的易容圖解

事實上真的有這麼懸嗎?其實這是個誤會,以古代的醫療條件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效果。明代易容術主要依託於化妝技巧,以假鬍子、面具等物改變外在形象而已。不過,當時還有一種易容,也叫毀容。如果外在裝束改變不明顯又需要隱藏身份的話,那麼只好自毀容貌,同時吞食異物讓嗓子變啞。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豫讓,為掩人耳目順利報仇,不惜"漆身吞炭",最後連妻子竟也認不出他。

關鍵詞:錦衣衛出處:《錦衣衛》

同樣是錦衣衛的題材,比起《綉春刀》中沒錢沒權沒關係的三個底層技術宅,《錦衣衛》中的四個錦衣衛不論是level還是title都顯得那麼"高大上"。如果說《綉春刀》展示的是底層小弟的苦痛與掙扎,那麼《錦衣衛》表現的則是技術大牛們的博弈與較量。儘管片中部分情節設置有悖於歷史常識,但作為影史上錦衣衛的第一次正面亮相,還成功上演了一出明朝版斯諾登的反轉逆襲,本片可稱為一次錦衣衛的正名。

盡忠職守的錦衣衛指揮史青龍

錦衣衛:反貪"打虎"的重要機構

很多人對於"錦衣衛"的印象都來源於老派香港武俠片。情節不外乎是兩種模式,要麼大太監帶著錦衣衛屠殺忠臣義士,要麼大太監帶著錦衣衛挾持昏庸皇帝。其實錦衣衛原本就是皇帝親衛隊,負責國家安全,是皇權的最後一道屏障,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國家任務,並非一群無惡不作的無賴之徒,只因在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中充當皇帝的打手,而得罪文官太多,從此被史官幾百年如一日的攻擊,最終落得個大反派的名頭。

那時,沒有中紀委,沒有檢察院,沒有廉政公署,卻有這支令人聞風喪膽的精幹隊伍。最初,錦衣衛是皇帝耀武揚威的儀仗隊,後又掌管刑獄,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一系列特務活動,踩著最險的鋼絲,干著最髒的活兒。 片中的青龍在執行任務時發現驚天秘密,為保護"傳國玉璽",不惜犧牲個人、做出了看似"叛徒"的歷史舉動,遭到當局追殺亡命天涯,但他的逆襲改變了時代格局,堅守住了自己的原則與底線,我們相信,錦衣衛隊伍中一定存在著這樣的英雄。

關鍵詞:鄭成功出處:《英雄鄭成功》

其實知道這部電影的人並不多,儘管片中戰爭場面略顯粗陋,偏安一隅的南明隆武皇帝苦口婆心,頗有工會主席加鄰居二大爺的風格,但還是能感受到主創對歷史的尊重,他們以敬畏的心態還原了鄭成功和他所處的時代,只是對於英雄的出身交代似乎有些欲蓋彌彰。

鄭成功:神秘的民族英雄

歷史都會有偉大的陰面,在"明朝忠臣""民族英雄"這一系列標籤背後,你可知鄭成功是一個中日混血兒?可知他老爸是一個賴昌星式的海上走私頭目?可知我們的民族英雄竟成了日本武士?就讓我們翻開鄭家的戶口簿一探迷蹤。

民族英雄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是福建泉州人,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經常往來於東南亞各地,某次赴日途中結識當地女子田川氏並娶為妻,生下鄭成功。後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並開始擴充水師,培養陸軍。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既可使船隊免受海盜侵擾,又亦商亦盜打擊競爭對手,貿易收入還可以反過來給養部隊,從而不用依賴於朝廷的微薄軍費,實現了財務自由。所以"鄭家軍"對於朝廷而言,並非"直屬",而是"外包"。鄭芝龍亦官亦商、黑白通吃的社會背景,使他所經營的海上貿易船隊可與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媲美,也使鄭家成為稱霸東亞海域的海上霸主。 本片的日本發行名為《國姓爺合戰》,其實這個片名大有來頭。被稱為"日本莎士比亞"的日本戲劇界泰斗近松門左衛門在1715年曾寫過一出大型歷史劇,名字正是《國姓爺合戰》。這部劇以鄭成功抗清扶明、攻打南京城為背景,帶有濃重的大陸擴張主義,並把鄭成功描繪成入侵中國的"日本人"。 片中,"國姓爺"是指鄭成功原名鄭森,後受隆武帝賜明代"國姓"朱,並改名"成功",所以獲此稱號。但在日本戲劇中,卻說鄭成功在日長大,娶日本女子為妻,二十幾歲後才回到中國,還給他起了日文名"和藤內"。"和"指大和民族,"藤"與"唐"發音相同,"內"字與"不是"發音相同,因此"和藤內"意為"非和人、非唐人"。而"和"字在前、"藤"字在後,明顯具有強調鄭成功日本人身份的意圖,這就是日本人認為的"國姓"。所以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和藤內"與父母一同去"大明國",靠日本武士的神威,打敗了清軍、攻下了南京城。"國姓爺"完全是日本武士的化身,口口聲聲稱"我們日本人",他來中國的目的完全是為揚日本之國威,並圖謀實施日本統治。我們的民族英雄就這樣成為他國所有,豈不荒謬?

關鍵詞:閹黨出處:《新龍門客棧》

《新龍門客棧》,深刻詮釋了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江湖從來都是廟堂的延伸,一個客棧、幾隊人馬,代表了當時天下的各個勢力,東廠、文臣、皇權、草根。愛恨情仇交織,利益紛爭糾葛,正人君子有從權之時,廠衛權閹也有磊落之面,草根小民更不用說,良知和底線之上,利益最大化是每個人的明智之選。一座龍門客棧,濃縮整個天下。

閹黨:與文官"相剋相生" 的歷史產物

要講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兩個名詞——宦官和閹黨。

所謂宦官,是指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起,宮廷則規定必須是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又稱閹人、內臣、內侍、內監等。所謂閹黨,是指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注意,這個政治派別中並非皆為閹人。比如在大宦官魏忠賢得勢時期,閹黨是以東廠為核心,在中央朝廷、地方政府上為謀取個人利益而加入到魏忠賢陣營的人。他們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與"東林黨"的士人對立抗衡。"閹黨"這個詞就是拜"東林黨人"所賜。

閹黨代表

明朝文官與閹黨的鬥爭從未停止過,由於文官掌握著話語權,閹黨似乎永遠被刻在恥辱柱上。其實閹黨的背後是皇權,與文官的鬥爭歸根結底不過是皇帝對文臣的轄制。壓制文官,要麼黨同伐異,要麼啟用外戚。但明朝是內閣制,出現了士大夫階層,又沒有強大的外戚力量,所以只能採取培育宦官勢力的穩妥方案。太祖之法規定宦官不許識字,可到了仁宣年間就逐漸作廢,導致閹黨權利逐漸膨脹。但權利的根基僅來自於皇帝的信任,所謂伴君如伴虎,皇帝一旦起了疑心,即便是再大的勢力也頂多留個全屍而已。

關鍵詞:捕快出處:《大醉俠》

作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新派武俠電影,1966年的《大醉俠》可用"石破天驚"來形容,它標誌著香港影壇由黃梅戲時代進入武俠片時代。除了導演胡金銓居功至偉,最大的功臣就是鄭佩佩,19歲的她演活了女俠金燕子,也是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女扮男裝、英姿颯爽的女俠形象,那麼在明朝,捕快究竟是怎樣一種職業呢?

鄭佩佩塑造的女捕快令人印象深刻

捕快:是刑警也是賤民

捕快,原分為捕役和快手,到了明清時,統稱為捕快,負責緝捕罪犯、傳喚被告和證人、調查罪證等工作,相當於現在的刑警。古代的捕快在編製上屬於衙役,對於地方的治理,捕快起著重要作用,但捕快的身份卻是賤民,比草根還草根。當時規定,一個家族中如有人幹了這個,三代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為啥這麼重要的職位,要由賤民來做?其實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賤業,得罪人的活兒。總要抓人拿人,跟壞人打交道,為"正經人"所不齒,所以只能招聘賤民。做不良之事者,只能是不良之人,因此人們也稱捕快為"不良人"。不止在中國,古希臘城邦警察,也由奴隸擔任。

既然捕快乾的是得罪人的活,那麼料想薪酬方面應有所補償吧。事實上正相反,他們不但沒有高薪,甚至根本沒有工資,每年僅有稱為"工銀費"的十兩伙食補助。所以捕快的錢其實都是敲詐勒索而來。雖然沒錢沒地位,但捕快替官府行使公權力,所以在民眾中極其威風,一點賤的影子也沒有,動輒拿人、鎖人,誰見了都懼他們三分。老百姓都尊之為捕快老爺、捕翁,小商小販都會定期"上供",繳納保護費,捕快無意間成了城管的鼻祖。其他的灰色收入來源也是百姓,比如因事被拘的人,若想少受折磨,就得送上"腳鞋錢"、"酒飯錢";如果被拘者暫時不想讓官員知道,就得給"寬限錢"、"買放錢";原告要撤訴,兩邊都得上交"說和錢";捕快甚至還進行敲詐勒索活動,比如弄個無名屍體放在土豪家門口,或讓娼妓扮作良家婦女勾引過路商人,以此訛詐,恰巧又成了"釣魚執法"的祖師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洪武大案》中朱元璋的「當官就一定要發財嗎」這句話?
晚明這本小說可以和竊明比嗎?
明朝二十四衙門
明朝藩王列表14福王、桂王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TAG:明朝 | 江湖 | 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