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管理思想對現代領導者的啟示

老子是中國古代頗富理想性思維的哲學家,其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經》一書中。中華民族歷史上代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在這兩大歷史階段中,《道德經》的研習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大力提倡。《道德經》也是一部重要的領導學著作,書中包含了豐富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思想,對現代企業的領導者具有借鑒意義。下文就領導者自身修養、管理技能、管理藝術三個方面進行挖掘。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領導者要提高自身修養;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段文字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意思是說我有三件寶物,長久以來一直珍藏著它們,慎重地使用它們:第一稱為「慈」,第二稱為「儉」,第三叫做「不敢為天下先」。「慈」即慈愛天下萬物就能產生勇氣。「儉」即節儉愛惜,節儉愛惜才能寬裕,做事遊刃有餘。「不敢為天下先」,才能成為天下萬物的首領。現代企業的領導者,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修養。

首先,要「慈」。企業領導們要慈愛下屬員工,比如在感情、語言上關心下屬,在物質上幫助困難職工,讓他們感受到親情般的溫暖,他們就會有歸屬感,就會更加忠誠,能夠擁護愛戴領導和企業,完成企業最終目標。企業領導制定相關政策時,也要考慮到企業相關者的利益,如扶持代理商、供應商等與企業一起成長;利益相關者成長起來後,也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另外還要對社會慈愛,在企業能力範圍內,對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捐助救災、辦希望小學等。

其次,要「儉」。節儉是一種行為,更展現一種精神力量;節儉是一種觀念,更體現一種個人品格。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不僅是財富的基石,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節儉可以提升人的品性,對人的能力的培養也大有裨益。領導者收入高,生活比較富裕,但不能丟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企業內部,領導者應以身作則,節制慾望、控制弱點,帶領員工養成節儉的習慣。也可以用制度形式加以提倡,培養企業員工簡約、自律、謹慎等優良品質,以及機智和獨創等能力。

最後,要「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先」的人生哲學教導人們,在進取的過程中,不要妄自尊大,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虛懷若谷;要知道以退為進、功成身退的道理。《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得好,「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能為百川之王,因其處下,不嫌細流;聖人要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擁戴,就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即要謙虛。謙虛是雄心大志的表現,一個懷抱雄心的人定是一個謙虛的人。謙遜待人,人際關係就和諧,員工擁戴,企業就有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優勢。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領導者要提高管理技能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意思是說:用正道治理國家,用奇巧的方法行軍打仗,用自然無為的原則治理天下。我是怎麼知道的呢?是下面的事給我的啟示。如果國家有太多政令,民多貧窮;如果人民有太多武器,國家就會混亂;如果人民有伎巧的居心,邪惡又奇怪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法令越多,盜賊越多。所以,聖人說:只要我順應天理,人們就會自我約束,自我導化;只要我虛心恬淡,不妄動,不縱慾,人們就會自然歸於清正;只要我不頒布太多政令,便民、安民,人們就會康富起來;只要我不貪慕享樂,人們自然就會歸於淳樸。

這就給企業領導者提出許多啟示。「無為」的思想,要求領導者做事要尊重自然規律與法則,順乎天性及物性,因勢利導地「為」,有所作為地「為」,不要妄為,不要強為。告誡領導者在「為」之前,應經過慎重的思考和審視,可為之事就立即為之,不可為之事就堅決不為。「為」是目的,「無為」是手段,能「無為」,則可以達到有效的「為」,就能達到「無不治」。該下屬做的事,領導千萬不能插手,若插一手,就會越權,打擊下屬積極性,引起關係不和。對待下屬,要多聽少評價,討論結束前,不要提供參考意見,盡量讓下屬想辦法解決。

老子又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意思是說:「治天下應該本乎無為。治理天下得人,我看是辦不到的。天下本是一種神聖的東西,不能出於強力,不能加以把持。出於強力的,必會失敗,想要加以把持的,最後也終必失敗。」所以我們領導管理企業是要順乎規律,不能強於干涉。

從老子所舉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制度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不可以無制度,然而制度化的管理卻不是良好的管理」,制度太多,反而會約束人們的思想,不能切和人性的要求,反而不利管理。在人與制度之間,人為先,制度為後,很多時候,還要講究「情理法」。中華文化是「有情的文化」,講究「情、理、法」的協調一致,要求領導者順乎員工心聲,順乎企業倫理,實行人本管理。

老子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五章,意思是說:古時候,了解以「道」治國的人,不教人民鬥志機巧,而教人民純樸敦厚。這就說明,企業內部的過度競爭並不好,經常看到原本關係很好的兩人因競爭而成為仇人;競爭獲勝者,也往往失去許多人脈。中國人表面上中庸,但實際上「喜歡爭,而且一爭起來往往不擇手段,多半不遵守遊戲規則」,當公司人都在爭的時候,公司也就快完了。所以領導者要引導員工走出「不爭之爭」的道路,「以讓代爭」,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和諧化解惡性競爭,鼓勵大家和諧相處,打造出一個和諧企業。

上善若水——領導者要提高管理藝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段話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說:上善的人,如同水一般,水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甘心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它居處(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心地(像水那樣)深沉,交往(像水那樣)與人親和,說話(像水那樣)誠信,為政(像水那樣)條理有序,辦事(像水那樣)幹練有能,行動(像水那樣)善擇時機,正因為他有水那樣的不爭美德,所以別人不怨尤他。

水,質樸純凈,少私寡慾;水,寧靜順和,從善如流;水,不矜,不貪,虛懷若谷;水,處下不爭,江海百穀王。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們都要向「水」學習,水的品質很值得企業領導人借鑒。領導者要尊重下屬,對下屬永遠要以「您」稱呼下級,別忘記說「請」字。要「善下」,把員工放在較高的位置上。要善於傾聽下屬心聲,了解把握他們思想動態,以便能更好地與之溝通,達到有效管理。對待功勞分配上,要公平,領導不能抹殺下屬的貢獻,把功勞獨攬於自己,這樣才能負眾。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說到「上德若谷」。意思是說: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樣。這就啟示我們領導者要寬厚待人。首先,要寬容員工的缺點和錯誤。做任何工作,難免有失誤,只要員工抱著一種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做,哪怕出現一些差錯,管理者也應以一種寬容之心去處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傷害工作人員的自尊心,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和員工共同分析原因,查找不足,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問題重複出現。其次,還要寬容員工的優點。就是要寬容下屬、同事超過你的水平,不要產生嫉妒之心,更不要打擊他人,而且還要繼續提拔重用他。這對領導者來說,是寬容精神的一種升華。老子還說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意思是說:聖人懷有至善的心境,常去救助別人,不放棄別人;對動物或植物,也沒有毀損與輕棄的念頭,這就是善人承襲古人的明德。這就啟示我們領導人要善於幫助新員工成長起來,在企業內部塑造良好氛圍,對新員工可以實行導師制等制度,以保護他、扶持他、發展他,即使出現錯誤,也要包容,不放棄教育培訓。在這樣的環境下,員工每天上班就不會認為很痛苦,有了任務也會積極去做。

推薦閱讀:

老子通譯21
周景王《義經》老子文
《老子》:思想與智慧永垂不朽
玄易道人解《老子》_再解《老子》「道可道」章

TAG:道德 | 管理 | 思想 | 道德經 | 現代 | 領導 | 老子 | 管理思想 |